文化根植於內心的修養,是樑曉聲還是張榮寰

2021-03-22 23:51:25 字數 6019 閱讀 7667

1樓:光明道

這句話是張榮寰說的。我又考證了下《樑曉聲:說到「文化」二字,我時常深感憂傷》發表時間是2023年1月4日,也有個朋友說樑曉聲最早引用文化四句話是在2023年3月微博上,後來微博關閉了,內容也刪了,或者更早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張榮寰《文化論》發表時間是2023年7月25日。原文: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狀況反映。

文化是人的生存狀態及其價值取向,在物質層次,文化的內涵是創造性;在制度層面,文化的內涵是公正性;在理念層面,文化的內涵是全息性。對於個體的人來說,文化是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對於文化代表人存在的某一層面「個性和共性」關係與實際,即更高質量人格的人,在生物性層次、在歷史性層次、在社會性層次、在自我性層次予以貫通和表達,這種表達就是文化。

文化蘊涵人最高貴的意義:全然有生、萬物互聯、道驗大象、人格成全。以信仰真理;知識善行;仁愛美情來礫煉人格是人最高貴的意義,也是文化的最高表達。

文化的優化是文明轉向和提升的前提。這句話最早是張榮寰說的,還是樑曉聲說的,並不重要。只要我們理解其含義、贊同其思想。

盧梭的觀點更加直白:文化就是把人從野獸馴化為家畜。是否有文化,不單純在於讀過幾年書。

有些人從小學到博士畢業,接受了22年的正規教育,仍然是時時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的野獸。文化論

2樓:

文化是基礎國民教育,它奠定國民的品位教養。文化是生活,它決定我們眼睛所見、耳朵所聽、手所觸控、心所思慮的整體環境的美醜。文化更是一個國家的心靈和大腦,它的思想有多麼深厚、它的想像力有多麼活潑、創意有多麼燦爛奔放,徹底決定一個國家的真實國力和它的未來。

樑曉聲說,「文化」可以用四句話表達: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一個國家有這樣有教養的人民何愁不強大?

所以說,文化是為了人民。

3樓:匿名使用者

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狀況反映。文化是人的生存狀態及其價值取向。對於個體的人來說,文化是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出自張榮寰《文化論》

樑曉聲何時提出的四句話植根於內心的修養

4樓:gi老頂

常常聽人說:「沒文化真可怕!」可「文化」到底是什麼呢?

是學歷?是經歷?是閱歷?

似乎都相關,但似乎又都不是。白巖鬆曾說:「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並非看他的學歷有多高。

有學歷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沒學歷的人,不一定沒文化。」關於什麼是文化,作家樑曉聲的四句話高度概括:

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2.無需提醒的自覺;

3.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4.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讀很多書,擁有很高的文憑,和有沒有文化,有時完全是兩碼事。什麼是文化?文化就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文化就是無需提醒的自覺。什麼是自由?很多人的理解就是:

自由就是由著自己,無拘無束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這樣想的人,還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自由。哲學家穆勒說:

「約束是自由之母。個人的自由,須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自由。」文化就是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文化就是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什麼是文化是作家樑曉聲的四句概括: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5樓:匿名使用者

常常聽人說:「沒文化真可怕!」可「文化」到底是什麼呢?

是學歷?是經歷?是閱歷?

似乎都相關,但似乎又都不是。白巖鬆曾說:「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並非看他的學歷有多高。

有學歷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沒學歷的人,不一定沒文化。」關於什麼是文化,作家樑曉聲的四句話高度概括:

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2.無需提醒的自覺;

3.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4.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讀很多書,擁有很高的文憑,和有沒有文化,有時完全是兩碼事。什麼是文化?文化就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文化就是無需提醒的自覺。什麼是自由?很多人的理解就是:

自由就是由著自己,無拘無束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這樣想的人,還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自由。哲學家穆勒說:

「約束是自由之母。個人的自由,須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自由。」文化就是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文化就是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文化是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出自**,或

6樓:我是

文化是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斤之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這些話好象是康有為說的。

7樓:匿名使用者

一個人的修養是來自於一個人的內心深處, 自覺做事是無需別人的提醒的,也就是說一種本能, 是每個人都追求的,但是沒有約束就成了不受束縛的放任, 善良的個性是一個人的本性,就是與人為善。

8樓:啊很喜歡

樑曉聲用這四句話概括了「文化」,望收納

9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文學泰斗,郭沫若

10樓:匿名使用者

樑曉聲2023年出生,張榮寰2023年出生

11樓:匿名使用者

樑曉聲對於文化得定義

樑曉聲 文化四句話出自**

12樓:來日方長

這四句話是樑曉聲在紹興文理學院講課的時候講到的。「文化」可用四句話表達:

1、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2、無需提醒的自覺。

3、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4、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這四句話的解析:

1、植根於內心的修養

修養,可分為兩大主要內容。一是知識素養,體現在一個人的智商上;二是人文素養,體現在一個人的情商上。所以,修養是通過後天的學習與修為而獲得提升,從而達到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知行合一的境界。

2、無需他人提醒的自覺

自覺,指自己有所認識而主動去做。人與動物的差別在於有兩個生命:一是肉體的生命;二是文化的生命。抽去「文化」這根筋,人不過是普通動物,人貴在自覺。

3、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自由,由自己作主,不受限制和約束。主張的自由是一種無害於社會他人的自由,是以善和公正為前提的,我們應當意識到自由不僅意味著想要從束縛中解放出來的慾望,還意味著擔負尊重他人存在價值的責任,只有在合理限度之內、運用合理的手段,所實現的才是真正的自由。

4、為他人著想的善良

國學經典《三字經》的第一段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意思是說,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不同變化和影響,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

你善待別人,別人就會善待你。心中充滿善良,才能溫暖身邊的人。在平時的生活、工作中,就是要樂於助人、與人為善,團結領導、團結同事,積極營造輕鬆愉悅的工作氛圍,構造融洽和諧的人際關係。

13樓:匿名使用者

這四句話是樑曉

聲在紹興文理學院,三個星期講了六節課其中的一節課上說的。

作家樑曉聲說過「文化」可用四句話表達:

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無需提醒的自覺;

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作為中國文壇的作家,樑曉聲一直被當作是平民的代言人,通過他的作品人們看到了生活在社會下層的小人 物的酸甜苦辣,他們的追求及幻滅,他們的執著與無奈,他們的默默無聞所孕育的憤怒和反抗。

樑曉聲辛辣諷刺了那些社會轉型時期,利用社會背景、職位、權力謀取私利暴富起來的一批"新貴們",既揭露了他們致富手段的卑鄙,也揭示了他們精神生活的蒼白。相反,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雖然終日為生計所奔波,但卻享受著精神生活上的充實。

在這種層面上,反映了樑曉聲在"靈與肉"、"物質與精神"的二元對立中的抗爭與迴歸,主張迴歸質樸、知足、正義的人性,摒棄那冷冰冰的理性,那裝飾得漂亮的諾言。《21世紀你應關注的中國人》。

擴充套件資料

樑曉聲成就榮譽

2023年《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獲全國短篇**獎。

2023年《今夜有暴風雨》獲全國中篇**獎。

1983、2023年《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父親》分別獲全國短篇**獎。

2023年《今夜有暴風雪》獲第五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

2023年《雪城》獲第六屆中國電視劇金鷹獎。

2023年《雙琴祭》獲《**月報》百花獎。

2023年樑曉聲被評為「全國師德標兵」。

2023年12月11日,由中國作家出版集團作家文摘報社舉辦的首屆「《作家文摘》閱讀人物」評選結果正式揭曉。樑曉聲入選「閱讀人物」。

2023年4月12日上午,北京首屆閱讀季正式啟動,聘請樑曉聲擔任北京讀書形象大使。

2023年度中國散文年會評選活動樑曉聲《龍!龍、龍》獲得一等獎。

14樓:懂不懂事阿卡麗

出自樑曉聲在紹興文理學院,用了3個星期6堂課的時間講的。

基本內容包括: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擴充套件資料

樑曉聲講了一個故事:一次在法國,跟兩個老作家一同坐著***的車去郊區。那天,颳著風,不時飄著雨,前邊有一輛旅行車,車上坐著兩個漂亮的法國女孩,不斷地從後窗看著我們的車。

車輪滾起的塵土撲向我們的車窗,加上雨滴,車窗被弄得很髒。

我問司機:「能超嗎?」司機說:

「在這樣的路上超車是不禮貌的。」正說著,前面的車停下來了,下來一位先生,對我們的司機嘀咕了幾句,然後回到車上,把車靠邊,讓我們先過。我問司機:

「他剛才跟你說什麼了?」他說,「一路上,我們的車始終在前邊,這不公平!」

而且他還說,「車上還有我的兩個女兒,我不能讓她們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樑曉聲說,就這句話,讓他羞愧了好幾天。

15樓:匿名使用者

樑曉聲:人文是什麼?

「人文」是什麼?即便讀過書的人,恐怕也未必說得清楚。據報道,在紹興文理學院,當代著名作家樑曉聲竟用了3個星期6堂課的時間講這兩個字。

同學們都覺得很驚訝,「人文」我懂啊。可當樑曉聲問「人文」是什麼時,學生卻回答:「我認為典型的就一句話,以人為本。

」樑曉聲因此發出一聲感嘆:除了「以人為本」,我們還能告訴別人些什麼呢?

是啊,是該問問自己:除了「以人為本」這個說得多做得少的口頭禪,我們還能告訴別人些什麼?

為了說明「人文」,樑曉聲講了一個故事:一次在法國,跟兩個老作家一同坐著***的車去郊區。那天,颳著風,不時飄著雨,前邊有一輛旅行車,車上坐著兩個漂亮的法國女孩,不斷地從後窗看著我們的車。

車輪滾起的塵土撲向我們的車窗,加上雨滴,車窗被弄得很髒。我問司機:「能超嗎?

」司機說:「在這樣的路上超車是不禮貌的。」正說著,前面的車停下來了,下來一位先生,對我們的司機嘀咕了幾句,然後回到車上,把車靠邊,讓我們先過。

我問司機:「他剛才跟你說什麼了?」他說,「一路上,我們的車始終在前邊,這不公平!

」而且他還說,「車上還有我的兩個女兒,我不能讓她們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樑曉聲說,就這句話,讓他羞愧了好幾天。

這讓我想起遠去異國的侄兒講過的另一個故事:一次週末休閒,興趣盎然地隨一位在澳大利亞生活多年的臺灣同胞去悉尼近海撈捕魚蝦。每撒下一網都有收穫,可每次網拉上來後,那位同胞總要一番挑揀,然後將剩下的大部分蝦蟹扔回大海。

我侄兒不解地問,好不容易打上來,為啥扔回去?那位同胞平靜地回答道:「在澳大利亞,每個去海里捕撈魚蝦的公民都知道,只有符合國家法規規定尺寸的魚蝦才可以捕撈。

」我侄兒道:「遠在公海,誰也不管你啊?」那位同胞淡淡一笑道:

「處久了你就知道,在這裡,不是什麼都非得要別人來提醒,來督促。」

兩則故事,生動地告訴了我們什麼是「人文」。「人文」其實並不玄乎,它就是「文化」,就是我們常言的「素質」,就是一種根植於內心的養成,一種無須他人提醒的自覺,一種承認約束的自由,一種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善良。誠如樑曉聲所說,在高層面,它關乎這個國家的公平、正義;在最樸素的層面,人文就在我們的尋常生活裡,就在我們人和人的關係中,就在我們人性的質地中,就在我們心靈的細胞中。

對照別人,看看我們自己,我想,感到羞愧的不應只是樑曉聲。臺灣作家龍應臺說「文化可以立國」。我想,為國家更發達,社會更和諧,也為我們自己更自在,補經濟課,補科技課,補法律意識課,都不錯,但我們現在最需要補上的是「人文」這一課。

什麼是文化是作家樑曉聲的四句概括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常常聽人說 沒文化真可怕!可 文化 到底是什麼呢?是學歷?是經歷?是閱歷?似乎都相關,但似乎又都不是。白巖鬆曾說 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並非看他的學歷有多高。有學歷的人,不一定有文化 沒學歷的人,不一定沒文化。關於什麼是文化,作家樑曉聲的四句話高度概括 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2.無需提醒的自覺 3.以約束為...

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什麼意思

人的修養是要發自內心的,人應該要做到自己自覺,無需提醒。有些人追求自由,但是不能什麼都沒限制。真正的善良是為別人著想的。有修養但不是裝出來的,很自覺但不是別人逼你的,很自由但是不超過規定的界限,有一顆先以他人為主的心,這樣的人很偉大啊 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無需提醒的自覺 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為別人著想...

禮儀是人的性格文化程度,道德修養的外化

禮儀是一個人的性格,內涵 文化程度,道德修養的外化 禮儀是一個人的性格,通過不斷地學習,提升自我的一個內在修養和外在形象 文化程度,道德修養的外化 是的,而且這個很重要!交友技巧有哪些?交友要看你的目的性,拋開利益 友,如果是真誠的交友,那就兩個字就夠了 真心 如何交友,說話技巧 其實,人與人之間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