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借「詠蟬」抒發了什麼樣的思想情感

2021-05-19 20:32:11 字數 6150 閱讀 3862

1樓:匿名使用者

《詠蟬》初唐詩人駱賓王的詩作。這首詩作於高宗儀鳳三年(678)。當時駱賓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后,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

因而作者詩句中表示,故鄉的田園卻已荒蕪,煩請蟬用鳴叫之聲敲響警鐘,表明自己的家境同樣貧寒而又悽清。你說的是這個詠蟬嗎???

2樓:匿名使用者

以蟬品行高潔。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徵,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唐詩別裁》說:

"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由於蟬棲於高枝,餐風露宿,不食人間煙火,則其所喻之人品,自屬於清高一型。駱賓王《在獄詠蟬》:

"無人信高潔。"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

王沂孫《齊天樂》:"甚獨抱清高,頓成悽楚。"虞世南《蟬》: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

3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內心高潔,不與權貴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

詩人借「詠蟬」抒發了什麼樣的思想情感

4樓:1天_堂

1、作者歌詠蟬的高潔品行,以蟬比興,以蟬寓己,寓情於物,寄託遙深,蟬人渾然一體,抒發了詩人品行高潔卻「遭時徽纆」的哀怨悲傷之情,表達了辨明無辜、昭雪沉冤的願望。

2、作品簡介

《在獄詠蟬》是唐代文學家駱賓王的代表詩作。此詩作於患難之中,作者歌詠蟬的高潔品行,以蟬比興,以蟬寓己,寓情於物,寄託遙深,蟬人渾然一體,抒發了詩人品行高潔卻「遭時徽纆」的哀怨悲傷之情,表達了辨明無辜、昭雪沉冤的願望。全詩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語意雙關,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是詠物詩中的名作。

3、作者簡介

駱賓王(約626—684後),唐代文學家。字觀光。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

曾任臨海丞。後隨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作《討武瞾檄》,兵敗後不知所終,或說被殺,或說為僧。他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以詩文齊名,為「初唐四傑」之一。

有《駱賓王文集》。

5樓:匿名使用者

讚美了蟬高潔的品質。

6樓:匿名使用者

垂緌飲清露 流向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端不藉秋風魏晉名士風範

詩人借「蟬」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7樓:匿名使用者

蟬在中國古代象徵復活和永生,這個象徵意義來自於它的生命週期:它最初是幼蟲,後來成為地上的蟬蛹,最後變成飛蟲。蟬的幼蟲形象始見於公元前2023年的商代青銅器上,從周朝後期到漢代的葬禮中,人們總把一個玉蟬放入死者口中以求庇護和永生。

由於人們認為蟬以露水為生,因此它又是純潔的象徵。 自古以來,人們對蟬最感興趣的的莫過於是它的鳴聲。它為詩人墨客們所歌頌,並以詠蟬聲來抒發高潔的情懷,更有甚者是有的人還用小巧玲瓏的籠裝養著蟬來置於房中聽其聲,以得歡心。

的確,從百花齊放的春天,到綠葉凋零的秋天,蟬一直不知疲倦地用輕快而舒暢的調子,不用任何中、西樂器伴奏,為人們高唱一曲又一曲輕快的蟬歌,為大自然增添了濃厚的情意,難怪乎人們稱它為「昆蟲**家」、「大自然的歌手」。

蟬 一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10

8樓:第一職責

《蟬》 一詩表達了作者孤芳自賞,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汙,鬱郁不得志的感情。

擴充套件資料

原文:蟬

唐代: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譯文:你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悲鳴傳恨無人理會白費其聲。

五更以後疏落之聲幾近斷絕,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

我官職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園長期荒蕪雜草早已長平。

煩勞你的鳴叫讓我能夠警醒,我是一貧如洗全家水一樣清。

賞析:蟬本來就因棲息於高枝,難得一飽;它鳴叫不停,卻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無窮啊。「以」,因。古人誤以為蟬餐風飲露,所以說「高難飽」。「費聲」,指鳴聲頻頻。

就真實情況而言,蟬並非是因身在高處,不肯飛下來乞食而「難飽」;它的鳴叫聲中也沒有什麼恨意,這完全是詩人自己的理解與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託。「高」,語義雙關,喻指人的品格高潔。

詩人自許清高,不肯屈就,結果只落得生活困頓,這不就是「高難飽」嗎?

他曾向令狐綯等當權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理解和幫助,可最終還是不被人理會,依舊無法擺脫仕途坎坷的困境,這難道不是一場「徒勞」嗎?在這裡,蟬已經完全人格化了,詩人分明是借其表達自己艱難的身世和處境,所以紀昀說開頭兩句是「意在筆先」。

蟬徹夜悲鳴,叫到五更天,已是聲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斷絕了。可是那些樹呢,依舊碧綠青翠,任憑蟬叫得如何悽苦動人,也是無動於衷,真是無情啊!

蟬聲與樹木的碧綠本來是毫不相干的,詩人卻責怪樹木的冷酷無情。顯然,這同樣是在寄託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寫自己的哀告無門、受人冷落。曾經有過深交的令狐綯等人本來是可以幫助李商隱的,可是,他們不僅沒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處處排擠打擊他。

在這樣的境況下,詩人怎能不怨恨與激憤。

「故園蕪已平」,從陶淵明《歸去來辭》的「田園將蕪胡不歸」化用而來。陶淵明做官不如意,想到自己家鄉的田地快要荒蕪了,就辭官而去,歸隱田園,自得其樂。自己也是仕途坎坷,處處碰壁,何不也像陶淵明那樣早日還鄉呢?

可是,故園荒蕪,似乎已經沒有自己的立身之地,真是進亦難,退亦難!

這兩句在四處漂泊、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傾訴中,透露出詩人的失意與蒼涼。

最後兩句是作者對蟬說的話:多勞你給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樣清寒。「君」,指蟬。

「警」,警醒,這裡有觸動的意思。蟬在告誡什麼呢?有人說是警告詩人為什麼不及早回頭,早歸故園;有人則認為是提醒詩人保持高潔的操守。

此聯前一句回到詠蟬上來,用擬人手法寫蟬。後一句「君」與「我」對舉,把詠物和抒情結合起來,呼應開頭,首尾圓合。

9樓:life布可

蟬唐代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蟬》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五律。此詩先是描寫蟬的境遇,後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臆,感情強烈,最後卻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蟬身上,首尾圓融,意脈連貫。全詩以蟬起,以蟬結,章法緊密,對蟬的刻畫與詩人的情意婉轉表達到了渾然交融與統一,是託物詠懷的佳作。

詩人借蟬棲高飲露的個性來表現自己高潔的品格,可謂借物詠懷的典型。

10樓:活在午夜

古人有云:「昔詩人篇什,為情而造文。」這首詠蟬詩,就是抓住蟬的特點,結合作者的情思,「為情而造文」的。

詩中的蟬,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首句聞蟬鳴而起興。「高」指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在高樹吸風飲露,所以「難飽」,這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又有「恨」。但這樣的鳴聲是白費,是徒勞,因為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這是說,作者由於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的。

這樣結合作者自己的感受來詠物,會不會把物的本來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蟬,本來沒有什麼「難飽」和「恨」,作者這樣說,不是不真實了嗎?詠物詩的真實,是作者感情的真實。

駱賓王的在獄詠蟬,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11樓:晶不語鑫

《在獄詠蟬》運用了象徵的表現手法.作用:借蟬的高潔品行來「寓情於物」,顯得委婉含蓄耐人尋味.該詩表達了詩人品行高潔卻「遭時徽纆」的哀怨悲傷之情,表達了辨明無辜、昭雪沉冤的願望.

象徵:指的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象徵的妙處:

象徵用象徵物靠聯想來暗示象徵義,給讀者豐富的聯想空間,顯得委婉含蓄耐人尋味.

蟬 虞世南三,四句借蟬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12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

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正像曹丕在《典論.**》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

」這裡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兩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詩人筆下的人格化的「蟬」,可能帶有自況的意味吧.沈德潛說:

「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唐詩別裁》)這確是一語破的之論.

13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蟬的瞭解

14樓:融玉蘭仍月

寓意君子應象蟬一樣居高而聲遠,而不必憑藉、受制於它物。表達出了詩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了一種雍容不迫的氣韻風度。

虞世南的蟬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15樓:小白家裡小白

虞世南的《蟬》一詩,通過刻畫人格化的蟬,熱情地讚美了那種高潔(高尚或潔身自好等)的人格。

原詩:《蟬》唐代: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釋義: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聲音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出。

蟬聲遠傳是因為蟬居在高樹上,而不是依靠秋風。

16樓:匿名使用者

虞世南的蟬表達的感情是:

這是一首託物寓意的小詩,寫蟬餐清風飲曉露,棲於梧桐樹上,聲因高而遠,而非是依靠秋風,寓意君子應象蟬一樣居高而聲遠,而不必憑藉、受制於它物。表達出了詩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了一種雍容不迫的氣韻風度。

17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個人對錢的喜愛與讚美的感情表達了作者對蟬的喜愛和讚美的思想感情

18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一首託物言志的小詩,詩人以蟬自喻,體現出自己的清高和老成慎重,也未嘗夾帶了一點自傲之情

19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詩人對蟬的喜愛

20樓:豐城黃氏

表達了作者對蟬的喜愛

21樓:匿名使用者

雲南市糧食等什麼的思想感情這個我也不知道啊!

《蟬》全詩採用了什麼藝術手法?抒發了什麼思想情感

22樓:草乙黃

《蟬》——虞世南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賞析】:

古人以蟬居高飲露象徵高潔,作者以比興和寄託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情操。本詩與駱賓王、李商隱的《詠蟬》同為當時詠蟬詩三絕。

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關鍵要把握住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出藝術上的契合點。

蟬用細嘴吮吸清露,由於語義雙關,暗示著冠纓**要戒絕腐敗,追求清廉。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詩的最後評點道,這完全是由於蟬能夠「居高聲自遠,而不是由於憑藉秋風一類外力所致。

這些詩句的弦外之音,它們所隱喻的深層意義無非是說,做官做人應該立身高處,德行高潔,才能說話響亮,聲名遠播。

《蟬》——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簡析】

這首詩借詠蟬以喻自身的高潔。前半首聞蟬而興,重在詠蟬;它餐風飲露,居高清雅,然而聲嘶力竭地鳴叫,卻難求一飽。後半首直抒己意,他鄉薄宦,梗枝漂流,故園荒蕪,胡不歸去?

因而聞蟬以自警,同病相憐。全詩層層深入闡發主題:「高難 飽」,鳴「徒勞」,聲「欲斷」,樹「無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瞭然。

實屬 「詠物」佳絕。

詩詩人借春天柳樹抒發了自己怎樣的情

春天柳樹抽嫩絛,絲絲牽絆為哪朝,多因纏綿相思寄,又把離別抒心潮。更是白絮如雪飄,漫無目的任風搖,此情怎寫心境事,常託遊客異鄉漂。一詩中,詩人借春天的柳樹抒發了自己怎樣的情感 詠柳唐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清人王國維有語 一切景語皆情語 這首詩詩人借春...

本文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本文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也許那句話沒錯,最愛的那個也許並不是最適合你的那個。我很愛你,對你的過去,對於你任何一件我參與不到的事,我都會嫉妒。你的任意一句話都會牽動我的情緒。會為你做出那些不可理喻的事。我想拼命的抱住你,卻大聲對全世界說我不在乎。對於你,永遠是感性戰勝理性。是太愛,才會亂了陣腳。所以是什麼文章 本文表達了作者...

題破山寺後禪院中的尾聯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首句 清晨 二字點明出遊的時間,詩人一大早即 入古寺 可見他對這塊佛教勝境的嚮往之切。大約趕了不算太短的一段路程,及入山門,已是 初日照高林 的時刻了。次句既交代了時間的推移,也描繪了古寺的總體風貌,它掩藏在大片高樹叢中,旭日照耀下,寧靜的安謐。詩的第二聯是入寺之後的經歷,沿著竹林間的一條小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