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桃花源詩中的「淳薄既異源」的「薄」怎麼讀

2021-03-24 06:14:16 字數 4742 閱讀 4639

1樓:問樵

陶淵明的 《桃花源詩》 中的「淳薄既異源」中的「薄」仍讀作báo ,是不厚的意思,「淳」指淳厚,「薄」指澆薄,(澆薄指社會風氣浮薄。《後漢書·朱穆傳》:「常感時澆薄,慕尚敦篤。

」)。「淳薄」不是一個詞,而是一個對立結構的片語。聯絡前後兩句詩來讀就容易理解了:

兩句是「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桃源和俗世之間風俗的淳厚與澆薄既然不同,所以這種境界顯露之後旋即重新深深地隱蔽而不見了,這也是對詩序中結尾所說的「遂迷,不復得路」的一種猜測。「異源」是說兩種世風各有其不同的本源。

2樓:堂醉東靜姝

陶淵明《桃花源詩》

淳薄既異源

薄仍讀作báo厚意思

淳指淳厚

薄指澆薄

(澆薄指社

風氣浮薄

《漢書·朱穆傳》:

澆薄慕尚敦篤)淳薄

詞立結構

片語聯絡前

兩句詩讀

容易理解

:兩句淳薄既異源

旋復幽蔽

兩句詩意思說桃源

俗世間風俗

淳厚與澆薄既同所

種境界顯露

旋即重新深深隱蔽見

詩序結尾所說遂迷復

路種猜測

異源說兩種世風各其同本源

陶淵明《桃花源詩》的分析

3樓:匿名使用者

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陶淵明作詩,擅長白描,文體省淨,語出自然。《桃花源記》也具有這種藝術風格。它雖是虛構的世外仙境,但由於採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給人以真實感,彷彿實有其人,真有其事。

全文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像**一樣描述了溪行捕魚、桃源仙境、重尋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異」、「欲窮」四個相承續的詞語生動揭示出武陵漁人一連串的心理活動。「忘」字寫其一心捕魚,無意於計路程遠近,又暗示所行已遠。

其專注於一而忘其餘的精神狀態,與「徐行不記山深淺」的妙境相似。「忽逢」與「甚異」相照應,寫其意外見到桃花林的驚異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絕美景色。「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兩句,乃寫景妙筆,色彩絢麗,景色優美,彷彿有陣陣清香從筆端溢位,造語工麗而又如信手拈來。

第二段先以數語描述發現仙境經過。「林盡水源,便得一山」,點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暗示定非尋常去處。漁人的搜尋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帶出來。

及至通過小口狹道,寫到「豁然開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韻致。進入桃源仙境之後,先將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鳴犬吠諸景一一寫來,所見所聞,歷歷在目。然後由遠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來種作、衣著裝束和怡然自樂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園生活圖景。

最後寫桃源人見到漁人的情景,由「大驚」而「問所從來」,由熱情款待到臨別叮囑,寫得情真意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第三段先寫漁人在沿著來路返回途中「處處志之」,暗示其有意重來。「詣太守,說如此」,寫其違背桃源人「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叮囑。

太守遣人隨往的「不復得路」和劉子驥的規往不果,都是著意安排的情節,明寫仙境難尋,暗寫桃源人不願「外人」重來。對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尋訪無著也不再問津了,而陶淵明自己卻從來沒有停止過追求,在《桃花源詩》的結尾處就剖露了「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的心願。他以桃花源人為志趣相合的契友,熱切期望與之共同生活於桃花源中。

陶淵明成功地運用了虛景實寫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個真實的存在,顯示出高超的敘事寫景的藝術才能。但《桃花源記》的藝術成就和魅力絕不僅限於此,陶淵明也不僅僅是企望人們確認其為真實的存在。所以,在虛景實寫的同時,又實中有虛,有意留下幾處似無非無,似有非有,使人費盡猜想也無從尋求答案的話題。

桃源人的叮囑和故事結尾安排的「不復得路」、「規往未果」等情節,虛虛實實,徜恍迷離,便是這些話題中最堪尋味之筆。它所暗示於世人的是似在人間非在人間,不是人間勝似人間,只可於無意中得之而不可於有意中求之,似乎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著某種微妙的內在聯絡。這虛渺靈奧之區始終蒙著一層神祕的面紗,「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世人是難以揭曉的。

它的開而復閉,漁人的得而復失,是陶淵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謎,「惹得詩人說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詩》中透露了一點訊息,說「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復還幽蔽」,乃是因為「淳薄既異源」!原來桃源民風淳厚,人間世風澆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為爭奪之場」(蘇軾《和桃花源詩序》),玷汙了這塊化外的淨土,即使像劉子驥那樣的人間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機緣。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

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裡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

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當中的社會,但是能提出這個空想是難能可貴的。

此文藝術構思精巧,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採用虛寫、實寫相結合手法,也是其一個特點。增添了神祕感。

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詳有略,中心突出。

陶淵明的老家

4樓:匿名使用者

陶淵明(約365——427年)名潛,字淵明、元亮,尋陽柴桑(在現在江西九江市西)

不為五斗米折腰

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來比喻有骨氣、清高。

這個成語**於《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公元405年秋,他為了養家餬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勢,在太守面前說話好歹就憑他那張嘴。

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於是他馬上動身。

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並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

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

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並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桃花源詩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

「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5樓:

陶淵明:名潛,字淵明、元亮,尋陽柴桑(在現在江西九江市西)

桃花源詩的譯文

6樓:可可璇

秦始皇**,打亂了天下的綱紀,賢人便紛紛避世隱居,黃綺等人於秦末避亂隱居商山。桃花源裡的人也隱居避世。進入桃花源的蹤跡逐漸湮沒,如桃花源之路於是荒蕪廢棄了。

桃花源人互相勉勵督促致力農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樹竹林垂下濃蔭,豆穀類隨著季節種植,春天收取蠶絲,秋天收穫了卻不用交賦稅。荒草阻隔了與外界的交通,雞和狗互相鳴叫。

祭祀還是先秦的禮法,衣服沒有新的款式。兒童縱情隨意的唱著歌,老人歡快的來往遊玩。草木茂盛使人認識到春天來臨,天邊暖和了;樹木凋謝使人知道寒風猛烈,秋冬之季到了。

雖然沒有記載歲時的歷書,但四季自然轉換,周而成歲。生活歡樂得很,還有什麼用得著操心?桃花源的奇蹟隱居了五百多年。

今日卻向世人敞開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樸風氣和人世間的澆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時顯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隱藏起來了。試問世俗之士,又怎麼能知道塵世之外的事?

我願駕著清風,高高飛去,尋找與我志趣相投的人。

7樓:長齡

嬴氏亂天紀, 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 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湮, 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 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餘蔭, 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 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 雞犬互鳴吠。

俎豆獨古法, 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 班白歡遊詣。

草榮識節和, 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曆志, 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餘樂, 於何榮智慧!

奇蹤隱五百, 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 旋復還幽蔽。

借問遊方士, 焉測塵囂外。

願言躡清風, 高舉尋吾契。

很簡單嘛

幾乎和桃花源記一致

最後一句是抒發作者自己的心臆

欲避一時亂而不可得……

8樓:問答者

呵呵,樓主知道嗎,一個人要翻譯詩,首先他必須會寫詩。

要讀懂詩歌的意思,反覆誦讀乃佳法!

桃花源記的寫作特色是什麼,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寫作特點?

桃花源記 資料 桃花源記 創作背景 一 虛實結合的寫法 文中桃源內外的景物,村中的風俗人情都是通過漁人的觀察和感覺或藉助漁人的活動表現出來的。而文章開頭寫他 忘路之遠近 臨末又寫他 遂迷,不復得路 是要通過這些帶有神祕色彩的描述,暗示讀者,這裡所寫的世外桃源是一個虛無縹緲 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世界。二...

桃花源記中的側面描寫有哪些,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描寫桃源景緻的句子有那句?形容桃花林優美景色的句子有哪些?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 sh 儼 y n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分析陶淵明桃花源詩的藝術成就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閒靜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樸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裡,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 乃不知有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