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下冊語文以我所認識的孔子和孟子為題寫作文不少於

2021-05-10 13:28:26 字數 4497 閱讀 1198

1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人人都可以為師。

孔子和孟子的不同 作文 500字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有過百家爭鳴的景茂,思想上的衝擊在那個時代尤為強烈。有墨家的兼愛非攻,也有儒家的仁義禮孝,更不乏主張避世清淨無為的道家。孔子、孟子、莊子作為儒家與道家的傑出人才,作為影響了一個時代甚至是影響中華民族的人物。

在今天,他們的思想主張對人們的言行舉止也有著非常大的積極影響。所以,對於他們的思想再細作分析也是有必要的。       要說孔子,便要從其**對他的言行記錄——《論語》從《學而》至《堯回》共計二十篇。

宋朝名臣趙普便僅以半部《論語》治得大宋百姓安樂富裕,留下一段佳話,後人知此,無一不驚歎於《論語》之奇。孔子要求人人都要爭取做到「仁」、「仁」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者愛人,自然也受人愛戴。只要做到了「仁」才會有正確的愛與恨,立志於仁,才能無惡。

「仁」的基本要求便是忠恕之道,忠心於國君,寬恕犯過錯誤的人。「仁」可以讓人變得理性、通達、道德品質變得高尚。在孔子看來,「仁」是對品德的修養,是對國家、對社會安定的好保障。

做到「仁」便可以天下安定。讀《論語》可以發現孔子對於「禮」是十分看重的,他主張以禮安天下,希望在那個動亂的年代,人們仍能恪守禮規。但僭禮之人太多,孔子這方面的希望終究無法實現。

對於那些僭禮之人,孔子對他們的批叛可謂不留情,對於當時禮崩樂壞,孔子表現出了極大的不滿。孔子對他們的批評,最著名的莫過於對管仲的批評,有人問管仲是否懂禮,孔子便舉出管仲不顧君臣之義一例。對管仲的行為極為不滿,但孔子並未因這一件事而否定了管仲的一切,他之後也說道:

「要是沒有管仲,我們現在只怕是被外族統治,成為荒山野人了。」這也真實地表達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孔子做到了「仁」,因此他能正確地愛與恨。近代以來曾有過批孔之風,無疑,孔子的一些思想在今天看來的確有其消極之處,「忠」「孝」方面之間的有些主張在今日看來可以說其是愚孝、愚忠。

然而聲稱「打倒孔家店」的人們卻是抓住孔子思想的弊端,不斷放大,卻是沒有理性地分析孔子思想的積極之處,以致於今,提到孔子仍有人不屑一顧。孔子主張少說多做,主張修身養性,主張兄弟行孝悌,父子間講孝順等。這些東西在今天看來仍是積極進步的。

孔子作為一個時代距我們如此遙遠的人物能提出這些東西著實不易,對於孔子的思想,有侷限性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但不能因此而全盤否認他的思想,要取精華,糟粕,人們的道德修養才能提高,這個社會才會進步。        孔子被尊稱為大成至聖,而其再傳**孟子則是「亞聖」,其位處於孔子之下。孟子名軻,戰國中期人,他授徒講學,帶領**周洲列國,相比孔子,孟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實際行動上。

《孟子》開篇是其與梁惠王的對話,那時是戰國中期,上至國君,下至百姓,不求「仁義」而全是想為自身求午益。染惠王便問孟子:「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國乎?

」由此可見那個時代人們思想方向的歪曲,開口談利,不論仁義道德。孟子見此,便發出了「何必日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的感嘆,孟子希望人們安居樂業。

他想象人們在那個亂世也能安樂,便提出君主治國方略也從百姓出發考慮,相比孔子,這一點他更積極。梁惠王想讓國家強盛就問孟子,希望他能夠給予一些好的建議。孟子提出要對百姓施仁政,讓百姓勤於農業,讓青年學習道理,但戰國中期,百姓的生產、休息時間都被國家侵奪,孟子提出的方法卻是沒有能被那些國君們加以實施。

或許孟子的方法不切實際,與當時社會狀況不合,但他從百姓出發,為百姓著想便是「仁」的最好體現,孟子也當之無愧於「亞聖」這個稱譽。孟子看破了國君們的假面,國君們嗜殺,枉以武力征營天下。於是孟子盼望著能有一個賢明的君主,那樣,百姓們就能走出苦難。

觀《孟子》可見,孟子與那些國君貴族之間的對話中,孟子不斷強調要以人為本,以百為體,他提出的治國方略很是簡單,即「施仁政」。表現出了他對社會的關心,對百姓的愛戴,在孟子看來,對於百姓的態度可以用他那句名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種思想的提出在當時社會顯得尤為奪目。

《孟子》的一篇著名文章中借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而提出要捨生取義。他還說:「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這叫作殺身成仁。相比孔子而言,孟子更是將自己的思想行為四處推廣,他更像是一位實踐家。在治國之外,他也提出要修身養性,要發揚孔子學說,他十分讚頌孔子。

孟子在孔子的思想上取長補短,對後世影響深遠。        莊子,名周,是與孟子處於同時期的任務,他年齡略於孟子,他與孔孟一樣是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同時,他還是一位文學家。讀《莊子》中的文章可發現,他的文章不如《孟子》中的那般氣勢磅礴,但卻是極富浪漫主義氣息。

從開篇的《逍遙遊》到後面的《秋水》,從鯤到大鵬,在到河伯與海神若,無一不展現莊子的落拓與才情。莊子的文章不似孔孟般明瞭,但他以故事表現思想,需要人們不斷地去揣摩,去推敲。在百家爭鳴之際,各家各派都會提出自己所崇尚的治國方略,孟子則提出了「無為而治」在他看來,人性不需要約束,他提出與儒家針鋒相對的觀點,儒家讓大家「仁」,他對此不以為然。

如《史記》中記載:「莊子者,蒙人也……作漁父,盜跖,肢篋,以詆此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莊子思想承自老子,他不看好儒家,而是想要老子的思想傳達四方。

《莊子•在有》中便是莊子對於仁義的批叛,其中寫到:「說明邪,是淫於色也;說聰邪,是淫於聲也;說仁邪,是悖於理也,說禮邪,是相於技也;說樂邪,是相於淫也;說聖邪,是相於藝也;說知邪,是相於疵也。」莊子說天下之人若不能安於自然的本性,那麼這八條就會束縛人們,並使人們互相爭奪,天下絮亂,而文八條,條條為儒家推崇。

他說,君子要在不得已時才出治理天下,不如採取無為來治天下,然後才能安定其性命 之情。在《莊子》雜篇章節《盜跖》中,莊子更是借盜跖之名,批擊孔子,說孔子是巧偽人,四處散播議論,謂其不耕而食,不織而衣。在《盜跖》中也充分表達出了莊子的思想,他不顧仁義,不贊同任何社會秩序,然而這是不可能的。

李氏有詩曰:「莊生曉夢迷蝴蝶。」說的是莊子夢見自己化蝶一事,可見莊子對於現實與理想分辨不清楚。

莊子是個對社會有極強愛恨觀念的人,他的思想曾一度被世人拋棄,如今對莊子重新認識、評價、是有意義的。        在對孔子、孟子、莊子有所瞭解後,再比較這三位思想家,他們支架的針鋒相對也側面反映出了。孔子開創儒家思想,孟子繼承他,併發揚廣大,讓儒家思想成為中華正統思想,然其弊端在近代社會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更是顯露無疑,於是受到新興知識分子的批擊,但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忠、孝、禮、義是值得大家學習的。

莊子發揚老子思想與儒家相反,莊子思想在中國哲學思想史上有獨到簡述,不容抹煞和忽視,但古人思想終究有侷限性,對待古人思想精華,中華思想傳統,我們應當在吸收的基礎上創新,就如同吳冠中所提出的「反傳統」一樣,只有去取精,社會才能穩步發展,才能進步。

一篇關於孔子孟子的作文

誰能幫我寫一篇作文《我所瞭解的孔子和孟子》

3樓:匿名使用者

樓主你好。我幫你找了些資料。你組合一下就可以是一篇作文了。

(因為我以前寫這個的時候就是那麼幹的..)孔子(前551年-前479年) ,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魯(今山東曲阜)人。,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

家世與生平

孔子是魯國人,其先祖乃宋國貴族,為商人後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名紇字叔樑)。

叔梁紇居於魯昌平鄉陬邑(今山東曲阜縣東南),在他17歲時去世。孔子打聽到父親葬處,將父母合葬於防。

孔丘19歲時娶宋人亓官氏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孔鯉先孔子而死,有遺腹子孔伋,字子思。

孔子生而首上圩頂[2],長成後身長九尺六寸(周時尺寸,不過也做過季氏的委吏和乘田,管理倉儲和畜牧。

在艱難困苦中,孔子發憤好學,他遍訪名師,虛心求教,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故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

三千**和七十二賢人

據《史記》記載,孔子有**三千,其中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稱「七十二賢人」。

在德行方面出眾的有:顏回、閔損、冉耕、冉雍。

在政事方面出眾的有:冉求、仲由。

在言語方面出眾的有:宰我、端木賜。

在文學方面出眾的有:言偃、卜商、顓孫師、曾參、澹臺滅明、原憲、公冶長、樊須、有若、公西赤。

孔子死後,「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為**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體制創造了條件。

對古籍的整理編修

相傳《春秋》是孔子所作(《孟子·滕文公下》:「、《春秋》五部經典合稱「四書五經」,乃儒家學說之核心經典。

孔子與中華文化

秦朝以法家學說治天下,西漢武帝前推行道家理論,以「無為」其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

35歲時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叔孫、季孫、孟孫三桓大夫趕走,孔子幾年沒有得到齊景公的重用,又回到魯國,聚徒講學。

魯定公九年至魯定公十四年,孔子仕魯,初為中都宰(然而圍攻成的攻勢最終功敗垂成。

孔子治下魯國頗有起色,引起齊人警懼,齊大夫黎鋤設計,但孔子仍講誦絃歌不衰。

顛沛流離凡十四年,前484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

回首一生,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約前385年—約前304年),名軻,其字不詳,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但是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據說,是後世母教之典範。

身後榮辱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4樓:匿名使用者

我可以幫你寫 我分多 我要別的,好嗎?

語文九年級下7課變色龍概括,九年級下冊人教版語文書第7課《變色龍》的練習題 1 概括本文內容2 奧楚蔑洛夫共變了幾次3 他變色的原因

對十九世紀八十bai年代俄 du國社會某些人的zhi 奴性給予了辛辣dao的諷刺.作品僅回通過巡官幾段反答覆無常的對話和脫下,穿上大衣的細節就把一個見風轉航,趨炎附勢,迎上壓下的卑鄙靈魂勾畫得淋漓盡致.狗的主人雖然沒有露面,卻始終操縱著這幕 狗仗人勢 的表演 作者運用誇張手法,不厭其煩地描寫了奧楚蔑...

7年級下冊語文古今異義歸納,7年級下冊語文古今異義歸納

傷仲永古今異義 自是 指物作詩立就 古 此。今 作判斷詞。稍稍 賓客其父 古 漸漸 慢慢地。今義 稍微。復 到舅家 古 再,又。今 重複 往復 泯然眾人 矣 古 普通人。今 大家 許多人。或 以錢幣乞之 古 有的 今 或許 其文理 皆有可觀者 古 文采和道理 今 文章內容方面和詞句方面的條理 即 詩...

四年級下冊短詩三首古詩,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短詩三首,課文裡,本文的作者是誰原名是誰?

1 獨坐敬亭山 唐代 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譯文 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雲獨去自在悠閒。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間兩不相厭,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2 望洞庭 唐代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盤裡一青螺。譯文 秋夜明月清輝,遍灑澄淨湖面,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