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文學生產的歷史性,應該如何看待文學中的歷史和真實歷史之間的聯絡

2021-05-30 07:47:29 字數 4535 閱讀 4042

1樓:匿名使用者

自古以來,對究竟什麼是文學,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古人說「詩緣情」、「詩言志」;現在有人說文學是一面「鏡子」,反映社會現實,有人說文學是遊戲,給人帶來娛樂,也有人說文學的意義在審美,倡導為藝術的文學。其實,上述種種說法,涉及的內容都不是文學本質,而是功能。

世上能對其它事物產生影響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功能是事物的屬性,在事物各種屬性裡,它屬於潛在的能力。說「詩言志」,或者「詩緣情」,其實是說詩能夠表達志向,能夠抒發情感,但它不一定非得表達志向,非得抒發情感,它只是具備了類似的功能而已。

本質則不然了,本質不是事物的屬性,而是核心,決定事物的性質,本質和功能不可同日而語。文學具備某種潛能,就有可能達到某個目的,或者呈現某種形態,而它的本質決定了它是什麼又不是什麼。

功能不能取代本質。歷史上曾經有過的許多文學本質之爭,其中的大部分,其實都是功能之爭。文學有許多功能,其中沒有主次之分。

文學的諸多功能決定了文學的多元,文學的多元決定了文學的多義,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如此紛繁燦爛的文學現象。如果把其中之一定義為本質,就是在它們中間分主次輕重--文學的根本意義取決於它的某個功能,而其它的功能只能隸屬於它。於是就有了在文學內容上的題材大小和意義大小之分。

許多年前,我在校園書店翻過一本當時的文學理論書籍,我只看了看目錄,沒有細讀。書的作者列舉文學幾種常用功能,例如反映社會生活、抒發人的情感、教育作用、審美作用,給它們分別命名為本質、特質和特徵。用類似術語命名功能,等於說給它們排座次,老大,老二,老三--認為它們在文學中起的作用各不相同。

至於其它文學功能,就更等而下之,連「特徵」都撈不上。這種做法聰明,但不可取,因為事實並非如此。虛的不說,就說具體運用吧,會影響對作品的評價,那些不能體現那所謂的文學本質的作品,哪怕再優秀,也只能算二流之作了。

舉個例子。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記》

詩人寫自己站在高臺上,望望天地,想想古今,然後感傷地落下眼淚。它的內容就是如此簡單,無論從「言志」或「緣情」上看,都無法表現充分,從反映社會生活的角度來看,更是淡如雲煙了--然而,它確實是不可多得的好詩,即使在唐詩裡,也屬不可多得。它的意蘊不可能與文學的根本意義無關。

一部公認的傳世之作,其內容與公認的文學本質若即若離,另一部作品則直接體現了公認的文學本質,而世人卻又公認它不如前一部好,這種現象如何解釋?把文學的某個功能提升到本質的高度,確實會出現類似令人尷尬的情形。白居易最優秀的詩理應是《長恨歌》和《琵琶行》,但在從前流行的幾種文學史裡,評價最高的是新樂府。

編者認為文學的本質是反映社會真實,當時屬於階級社會,階級壓迫是普遍現象,白居易的新樂府涉及了這方面內容,因此文學價值最高。

類似的例子還有。如果認為娛樂性是文學的本質,《紅樓夢》自然不如《西遊記》。我上小學時讀《西遊記》,上中學時讀《紅樓夢》,讀《西遊記》時津津有味,讀《紅樓夢》卻苦不堪言,雖然已經比讀《西遊記》時年長許多。

如果改變一下文學的價值觀,情況又不同了。無論哪一種功能視為文學的本質,《紅樓夢》的價值都高於《西遊記》。(我在寫此文時,發現「紅樓夢」作為一個片語,已經被收入電腦詞庫,說明它已經屬於常用片語了,而「西遊記」在詞庫中則找不到。

)把文學的功能定義為本質,任何一種可能的價值取向,都必然導致評價的偏頗,不是朝這一方面偏斜,就是朝另一方面。

必須跳出視功能為本質的爭論怪圈,對文學有一個新認識。我認為文學應該分成兩類:一類是作為形態的文學,另一類是作為生命的文學,前者指文學作品,後者指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

作為生命的文學,通俗地講,也就是人的文學情懷。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每個人都有。你見到美的事物,內心受到感動,那就是你擁有文學情懷的緣故。

文學作品**於你的文學情懷,有了文學情懷,才能創造有血有肉、有生命活力的文學。文學的生命力來自人的生命力。

大多數文學研究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學作品上,很少有人從人類的本能角度去理解文學,把文學視為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其中的大多數人又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學的種種技巧上,以為那就是文學的意義,很少有人通過文學作品去追溯人類的文學天性,從根本上去尋找人的意義。他們不知道文學的意義也就是人的意義,技巧不是文學。如果就作品論作品,不從形態的文學中去找尋生命的文學,那麼,在思考文學的根本意義時,最多隻能做到視功能為本質罷了。

研究文學固然需要面對作品,但要真正讀懂文學,卻必須在具體的作品中找到人的生命意義,從作為形態的文學回歸到作為生命的文學。閱讀文學作品也是如此。閱讀作品,其實就是通過作品來激發、喚醒和強化潛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文學情懷。

許多讀者對此並不瞭然,它是無意識的閱讀目的,但卻是最終的閱讀目的。文學情懷人皆有之。我在想,真正的文學閱讀,也就是讓我們的心靈穿越由種種文學技巧鋪墊出的幽雅小徑,最終達到對自身的了悟。

如果有人問我,文學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我的回答是:文學本質也就是人的本質,由於文學帶給人美感,因此它應該是人本質中積極的帶有正面意義的那部分。

美籍科學家李政道說,人類自誕生伊始,就從沒有放棄過對藝術和科學的追求,兩者的追求是一致的,都體現了人類對超越時空的渴望。他說的藝術,其中包括文學。我前面說的人類文學情懷,也就是人的大藝術情懷。

超越時空是為了擺脫時空對人的束縛,追求真正的自由。因此,藝術的審美,文學的審美,其最終意義正是要表達人類對自由的嚮往和追求--它是人類的終極追求,是人的本質意義,也是文學的本質。

科學與藝術在最終目的上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思維方式。科學是人的理性認識,而藝術則是感悟。因而,要真正認識文學,必須回到自己內心,用心去感悟,如果感悟到什麼,不必說出來,一個人可能沒寫過一句詩,但他的內心照樣湧動詩情,他就是詩人。

文學的魅力在於它是人類最廣泛的情懷。

前面提到的那首《登幽州臺歌》,由於它表達了人類對超越時空的渴望和對自由的追求,體現出文學的大真,才成為千古名篇的。 分享◆文學理論篇

2樓:匿名使用者

文學是人類感情的最豐富最生動的表達,是人類歷史的最形象的詮釋,一個民族的文學,是這個民族的歷史。一個時代的優秀文學作品,是這個時代的的縮影,是這個時代的心聲,是這個時代千姿百態的社會風俗畫和人文風景線,是這個時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結晶。優秀的文學作品傳達著人類的憧憬和理想,凝聚著人類美好的感情和燦爛的智慧,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對了解歷史,瞭解社會,瞭解自然,瞭解人生的意義,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文學作品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閱讀文學作品,是一種文化的積累,一種知識的累積,一種智慧的累積,一種感情的累積。

大量地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僅能增長人的知識,也能豐富人的感情,如果對文學一無所知,而想成為有文化修養的現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象的,有人說,一個從不閱讀文學作品的人,縱然他有「碩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學位,他也只能是一個「高智慧」的野蠻人。這並不是危言聳聽。親近文學,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一個文明人增長知識、提高修養、豐富情感的極為重要的途徑,這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共識。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文學?

3樓:沉落梧桐幾時別

自古以來,對究竟什麼是文學,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古人說「詩緣情」、「詩言志」;現在有人說文學是一面「鏡子」,反映社會現實,有人說文學是遊戲,給人帶來娛樂,也有人說文學的意義在審美,倡導為藝術的文學。其實,上述種種說法,涉及的內容都不是文學本質,而是功能。

世上能對其它事物產生影響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功能是事物的屬性,在事物各種屬性裡,它屬於潛在的能力。說「詩言志」,或者「詩緣情」,其實是說詩能夠表達志向,能夠抒發情感,但它不一定非得表達志向,非得抒發情感,它只是具備了類似的功能而已。

本質則不然了,本質不是事物的屬性,而是核心,決定事物的性質,本質和功能不可同日而語。文學具備某種潛能,就有可能達到某個目的,或者呈現某種形態,而它的本質決定了它是什麼又不是什麼。

功能不能取代本質。歷史上曾經有過的許多文學本質之爭,其中的大部分,其實都是功能之爭。文學有許多功能,其中沒有主次之分。

文學的諸多功能決定了文學的多元,文學的多元決定了文學的多義,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如此紛繁燦爛的文學現象。如果把其中之一定義為本質,就是在它們中間分主次輕重--文學的根本意義取決於它的某個功能,而其它的功能只能隸屬於它。於是就有了在文學內容上的題材大小和意義大小之分。

許多年前,我在校園書店翻過一本當時的文學理論書籍,我只看了看目錄,沒有細讀。書的作者列舉文學幾種常用功能,例如反映社會生活、抒發人的情感、教育作用、審美作用,給它們分別命名為本質、特質和特徵。用類似術語命名功能,等於說給它們排座次,老大,老二,老三--認為它們在文學中起的作用各不相同。

至於其它文學功能,就更等而下之,連「特徵」都撈不上。這種做法聰明,但不可取,因為事實並非如此。虛的不說,就說具體運用吧,會影響對作品的評價,那些不能體現那所謂的文學本質的作品,哪怕再優秀,也只能算二流之作了。

為什麼文學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它表現在哪些方面?

4樓:匿名使用者

後一階段的文學總是踩在前一階段文學的腦袋上的。

5樓:一般開

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就是文學的弒父情結:不斷地否定,後又認同,最後超越,或殊途同歸。就像哲學上的否定之否定原理。

所以每個現在都包含著過去,每個過去也都蘊含著未來。薩特所說過去一片沉寂,只有在對未來的謀劃上才有了意義,正是這個道理。表現在題材體裁等各個方面。

如何看待文學

6樓:匿名使用者

文學是來安慰人生的,把它當做一種信仰

7樓:銘曦羽

**,就是讓人彌補所沒有所不能體會的東西。

我們應該如何理性看待中國與日本的歷史與現實

歷史上中國曾一度成為整個亞洲乃至世界上實力最雄厚的國家,日本則寂寂無聞.一戰後日本經濟軍事實力大增,在二戰中成為法西斯的三足之一,雖未老末但也大大的超出了亞洲其他國家.現實中國是一個新興的社會主義國家,人口眾多,發展速度快,日本則是一個經濟軍事大國,但是日本人的種種軍國主義復甦的思想遭到了中國乃至整...

如何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和古代歷史怎樣學好中國古代文學史

其實最重要的是對其產生興趣 像我,初一的時候歷史每每都是不及格,完全搞不清年代和朝代 到初二的時候更鬱悶,還要學什麼井岡山啊 起義啊啥的,更搞不懂 對歷史感興趣的時候是初三,那時候學的是世界史,老師上課一點都不死板,知道了許多國家的誕生和重要事件,那時候便覺得一點都不難,背 不是最重要的,關鍵要理解...

如何看待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歷史意義

紀念碑可以讓我們回憶歷史,緬懷先烈。回憶起我國在一百多年以前所受到的屈辱,是那麼的讓人憤慨 回憶起那千千萬萬位為了解放全中國而犧牲的先烈,又是那麼的可歌可泣 回憶起先烈們開創的這條救國之路,更是那麼的來之不易。再回首,英雄們已經離我們遠去,看著我們眼前的美好生活,不禁會想起那些依附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