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中說41位法身大士都是報身,那麼圓教七信位到十信位這些

2021-04-19 22:44:30 字數 5361 閱讀 8832

1樓:直人邪

報身。所有「可見、可描述形象」的身相,都是報身,或者化身,,但一般說果地菩薩時,都是指報身

。修行大乘,悟般若波羅蜜,是修行【法身】,,但不是以法身示現,示現的都是報身、化身

2樓:心靈美人

他們是出離六道輪迴(也就是三界)後在四聖法界裡的聲聞(阿羅漢),緣覺,菩薩和佛專(一般是十屬信位)。但他們還都是屬於十法界內。就連十法界裡的佛還沒有明心見性(佛分為四種,只有圓教佛才是徹底的圓滿,十法界裡的不是圓教佛),沒有斷無明妄想。

一旦斷了妄想,那麼十法界裡的佛馬上脫離十法界進入一真法界,也就是實報莊嚴土。但這裡還需要經歷四十一個位次後,最後到妙覺果位,進入常寂光。因為雖然在實報莊嚴土,沒有無明妄想了,但無明妄想的習氣還需要斷盡。

這四十一個位次就是習氣的深淺程度不同。大致就是這樣。

3樓:匿名使用者

有些高僧大德已經修到這些位,在凡夫人面前示現的相還是化身。但在清淨者眼裡看到的相是報身相。

什麼是佛教的圓教?其中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表法?

4樓:

阿彌陀佛,下面這些資料,是

往日佛學師兄們給出的資料,我收集於: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因為時間關係我在這裡借花獻佛~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認識圓教,認識佛陀的教育。

另外說明佛教中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指具體的菩薩。是說我們修行菩薩位有五十二個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覺,妙覺。法身大士是十信位以上的菩薩,妙覺就是佛,所以法身大士有四十二位的次第。

最後我會附上解釋。 圓教:《四教儀》:

「圓名圓妙、圓滿、圓足、圓頓,故名圓教也。」這裡,用四重名義,來解釋圓教。什麼是圓妙呢?

《輔巨集記》:「三諦圓融名圓,不可思議名妙。」三諦,是真諦、俗諦、中諦,真諦泯一切法,俗諦立一切法,中諦統一切法。

但舉真諦,真諦中具俗、中二諦;舉俗諦,俗諦中具真、中二諦;舉中諦,中諦中具真、俗二諦;一諦中具三諦,名之為「圓」。又真諦遍於俗、中二諦,俗諦遍於真、中二諦,中諦遍於真、俗二諦,一諦遍於三諦,名之為「融」。如是互具互遍,不可思議,名之為「妙」,這是圓妙的意義。

什麼是圓滿呢?《輔巨集記》:「三一相即為圓,無有缺減故滿。

」一諦即是三諦,三諦即是一諦,名為「三一相即」,一諦中具足三諦,全三諦即是一諦,名為「無有缺減」,這是圓滿的意義。什麼是圓足呢?《輔巨集記》:

「圓見事理名圓,一念具足為足。」理具事造,兩重三千(這些道理,後面詳述),於一念中見,名為「圓見事理」,一念心中,具足理具、事造兩重三千,名為「一念具足」,這是圓足的意義。什麼是圓頓呢?

《輔巨集記》:「教體本週名圓,非漸次成名頓。」三諦為立教之體,遍於一切,名為「教體本週」,三諦乃天然之性德,非造作所成,是為「非漸次成」,這是圓頓的意義。

通而言之,自從初發心時,直至成佛,都具有這四重意義。若別而言之,則圓妙、圓足、圓頓三重意義,初發心時,便已具備;圓滿一義,唯屬於佛。因為色心本妙(圓妙),本具萬法(圓足),天然之德,非造作所成(圓頓),所以初發心時,便已具備;而惑無不盡,德無不滿(圓滿),就必須屬於妙覺極果了。

  再說圓教的功用,所謂圓伏、圓信、圓斷、圓行、圓位、圓自在莊嚴、圓建立眾生。圓伏,是圓伏五住。(五住是五種惑,

一、一切見住地惑,就是三界分別見惑,謂諸眾生,用意根對法塵,分別而起種種邪見,住著三界,這是一切見住地惑。

二、欲愛住地惑,就是欲界的思惑,謂諸眾生,用五根對五塵,起貪愛心,住著欲界生死,這是欲愛住地惑。

三、色愛住地惑,就是色界的思惑,謂諸眾生,不了此惑,住著色界禪定,不能出離,這是色愛住地惑。

四、有愛住地惑,就是禪定,不能出離,這是有愛住地惑。

五、無明住地惑,就是根本無明惑,謂聲聞、緣覺,不了此惑,沉空滯寂,不能廣修六度萬行,住在方便有餘土;大乘菩薩,能斷此惑,然猶未盡,住在實報莊嚴土,這是無明住地惑。)圓教人初聞圓教名字,開悟圓教道理,便能用一心三觀,觀一境三諦,境智相應,五住惑不伏而伏,名為圓伏。  圓信,是圓常正信。

《止觀》:「云何圓信?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無一二三,而一二三。

無一二三,是遮一二三;而一二三,是照一二三。無遮無照,皆究竟清淨自在。聞深不怖,聞廣不疑,聞非深非廣意而有勇,是名圓信。

」上面所說,使是一境三諦的道理。一切諸法,當體即空,本無所有,不可執著(空);然而止觀》:「云何圓行?

一向專求無上菩提,即邊而中,不餘趣向,三諦圓修,不為無邊所寂,有邊所動,不動不寂,直入中道,是名圓行。」這也是依一境三諦而修,隨觀一境,皆即三諦,所以隨修一行,即具一切諸行。不如二乘為無邊所寂,不如凡夫為有邊所動,不動不寂,念念與中道第一義諦相應,名為圓行。

  圓位,是一住一切位。《止觀》:「云何入圓位?

入初住時,一住一切住,一切究竟,一切清淨,一切自在,是名圓位。」證初住時,即具一切諸位功德,位位相攝,行布不礙圓融,名為圓位。  圓自在莊嚴,以一境三諦為所莊嚴,一心三觀為能莊嚴。

《止觀》:「圓自在莊嚴者,或於此根入正受(正定),或於彼根起出說(出定說法),或於一根雙入出,或於一根不入出,餘一一根亦如是;或於此塵入正受,或於彼塵起出說,或於一塵雙入出,或於一塵不入出,餘一一塵亦如是;或於此方入正受,或於彼方起出說,或於一方雙入出,或於一方不入出;或於一物入正受,或於一物起出說,或於一物雙入出,或於一物不入出。若委說者,只於一根一塵,即入即出,即雙入出,即不入出;於正報中,一一自在;於依報中,亦復如是;是名圓自在莊嚴。

」於一根中入正受、起出說法,入出無礙;一一根中入正受、起出說法,亦入出無礙;或雙入出,或不入出,亦無礙;入正受是空功德,出說法是假功德,雙入出、不入出是中功德。根中如是,塵中亦然,正報如是,依報亦然。根、塵、依、正,無諸障礙,名為圓自在莊嚴。

  圓建立眾生,以四悉檀,普益眾生。《止觀》:「云何圓建立眾生?

或放一光,能令眾生,得即空、即假、即中益,得入出、雙入出、不入出益,歷行、住、坐、臥、語、默、作、止亦如是,是名圓建立眾生。」於一光中,令諸眾生,得四悉檀益,所謂歡喜益、生善益、滅惡益、入理益。得即空益,悟入真諦;得即假益,悟入俗締;得即中益,悟入中諦。

得入出益,於此光中入正受,於彼光中起出說法等,眾生蒙益;得雙入出益,於一光中入正受、起出說法等,眾生蒙益;得不入出益,於一光中,不入正受,亦不起出說法等,眾生蒙益;光中如是,根、塵、依、正,一切法中,無不如是,悉令眾生,得種種益,名為圓建立眾生。  具備上述的四重意義,所謂圓妙、圓滿、圓足、圓頓;和七種功用,所謂圓伏、圓信、圓斷、圓行、圓位、圓自在莊嚴、圓建立眾生,名為圓教。這是諸佛境界,不共三乘位次,但化最上利根之人。

這是如來稱性直談,最後付囑,《法華經》:「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見,就是正指圓教。

《法華經》又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藏、通、別三教,都是方便引逗,唯此圓教,才是真實之說。

所以經中用付財、系珠等種種譬喻,說明佛之知見。經中說:「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所以我們對於圓教教義,必須特別注意,方為不負如來出世的一大事因緣。 十信菩薩是因位,十信菩薩初信到六信還沒離開六道,在六道里頭。七信離開六道了,七信是阿羅漢。

六信是三果聖人在修四果的道行,還沒有成功,成功證得了四果,他就超越六道。所以,第七信是阿羅漢,第八信辟支佛。第九信菩薩,第十信是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沒出十法界,因位。

十法界裡面這一尊佛,他要是把妄想斷掉,妄想就是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就沒有了,他就證得初住,超越十法界,這才是真正的果。他住在**?住在實報土,實報土的是哪些人?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華嚴經》上所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住報土,報土就是實報土,實報莊嚴土。第四十一是等覺,再往上去無明習氣沒有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品,這一品無明沒有了,那就成為妙覺。妙覺住**?

妙覺回常寂光,就不見了,科學家講不見了,回到常寂光。這些都是宇宙之間的真相,佛經的名詞叫諸法實相。「故經義為,佛之禪定智慧,究竟通暢,非一切在因位之大士所能得。

」這就講的什麼?通暢這兩個字,通暢就是無礙,《華嚴經》上講的四無礙法界,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地方都是講阿彌陀佛。見性,這了不起!

大乘佛教傳到中國,在中國這兩千年當中,達到這個境界的人,我估計至少有三千人以上,宗門、教下。禪宗裡面,我們看《五燈會元》一千七百多人,那沒有包括教下,教下大開圓解的、淨宗理一心不亂的合起來,我有理由相信超過三千人。他們的境界,跟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是同等的境界,成佛了。

那為什麼不叫成佛?叫了,你沒留意,宗門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的人都是佛,真佛不是假佛,天台大師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

在《華嚴經》裡面,明心見性是什麼階級?圓教初住菩薩,剛剛開悟,剛剛見性。他跟究竟圓滿的佛果,《華嚴經》講的妙覺位,在某些境界上完全相同,沒有差別。

那為什麼釋迦牟尼佛還要把他們分成四十一個等級?這樁事情我們現在也清楚、也明白了,那是什麼?無始無明煩惱習氣厚薄不一樣,他帶著有習氣。

可是這習氣礙不礙事?不礙事。這個事是什麼?

眾生有感,他去應化,這個不礙,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像《普門品》所說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有能力現什麼身,沒障礙;應該給他說什麼法,他就說什麼法,說法沒障礙。真的,他們是入四無礙法界,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華嚴經》初住菩薩就得到。跟佛的差別是什麼?

妙覺位的佛果,習氣完全斷盡,他們的習氣沒斷盡,差別就在此地,除此之外沒有絲毫差別。而這個習氣,確實是在他應化普度眾生當中自自然然的消失掉了。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作阿惟越致菩薩,方便有餘土就不必說了。

所以彌陀本願威神加持,就是加持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你已經成就了,實報土到那邊就是阿惟越致菩薩,圓證三不退。阿惟越致叫不退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念念趣向薩婆若海,薩婆若海就是自性。

在實報土裡頭,沒有第二個念頭,只有真的一個方向、一個目標,迴歸自性。入薩婆若海就是迴歸自性,迴歸自性那是妙覺佛,究竟佛果,等覺還差一層,等覺再上去就是妙覺。由此我們知道,實報莊嚴土這裡面住的什麼人?

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他們住在那裡。如果證得妙覺果位,他不住實報土,他到**去?入薩婆若海,迴歸自性,自性叫常寂光土。

實報莊嚴土在不在?不在了。我們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沒有說實報莊嚴土除外,沒講。

實報莊嚴土也不是真的,但是這個境界裡頭沒有變化,所以我們說它叫一真法界,它沒有變化。動物沒有生老病死,植物沒有生住異滅,山河大地沒有成住壞空,你決定看不到。實報土的人壽命叫無量壽,無量,有一些祖師大德跟我們說,他那個無量是有量的無量,不是真無量。

有量是多久?經上告訴我們三大阿僧祇劫,壽命三大阿僧祇劫。為什麼?

因為三大阿僧祇劫,他的無始無明習氣才能斷盡。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有方法斷的,要用什麼方法去斷它?沒有。

為什麼?那個裡面住的這四十一種菩薩都是明心見性,無明煩惱都破了,破了無明,也就是說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當然更沒有分別執著,這個世界平等世界,為什麼又說四十一個階級?

有階級就不平等,不平等肯定就有分別執著。我們在這個地方體會到,明白了,是無始無明的習氣厚薄不一樣,初到極樂世界的人,十住菩薩習氣還很濃,到等覺菩薩習氣很薄。所以四十一個階級,是從習氣厚薄不同而分的,是這麼回事情。

習氣礙不礙事?不礙事,但是它障礙你迴歸自性。等覺還有一分,那一分斷掉了,他就回歸自性,就回歸常寂光,就這麼一回事情。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的什麼,佛教的《華嚴經》講的什麼

華嚴經 講的是釋迦牟尼成道之後,於菩提樹下為文殊 普賢等大菩薩所宣說,經中記佛陀之因行果德,並開顯重重無盡 事事無礙之妙旨。大方廣佛華嚴經 梵文 mah vaipulya buddh vata saka s tra 大乘佛教主要經典之一,華嚴宗亦賢首宗的立宗之經。佛法中法界之根本經典。由實叉難陀翻譯...

佛教為什麼我每次讀到《華嚴經》字,總感覺意趣深廣呢

華,華藏世界 嚴,莊嚴淨土。華嚴經為佛經之王,包羅永珍,是佛法的整體。就像阿彌陀佛,簡單的四字就包含了整體佛法。比如 要收聽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交通廣播,你不用研究電磁波的原理,你要調頻道到fm103.9就行。坐飛機不用研究飛機的結構原理和飛行員的素質 天氣因素,只要相信飛機能把你帶到目的地就行 所以一...

老子的《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呀是沒有感知力的 對什麼都麻木不仁 它高高在上,不過是把這世間的萬事萬物當作螻蟻罷了。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德經裡的聖人,不是那些無所不知 無所不能的人。文中的聖人指是 王 即統治階級。在 道德經 中 王,邦 國 等字出現的比例是相當高的,因此,我才認為應當把 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