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怎麼理解這句話呢

2021-08-16 22:47:13 字數 2108 閱讀 2601

1樓:張嬋英說歷史

老子,本名李耳,又名老聃,出生在春秋末期,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老子創立道家學派,「儒、道、釋」三家構成了中國傳統哲學的根源,所以老子同樣被奉為聖人之一。

老子的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相傳,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函谷關守令尹喜求他著書傳道,老子於是留下五千言,過關而去。老子著書,就是流傳至今的《道德經》,老子的思想都在這本書中體現。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裡的「法」指的是效仿。老子所倡導的道是一種自然之道,天地萬事萬物的生長和消亡,都脫離不了大自然的發展規律。在大自然中不存在特意生長一種事物,也不存在故意毀滅一種事物,天地間的一切事物在自然界任其發展,充滿自由,天地不會橫加干涉,這種自由自在的生長和消亡現象就是「無為而無不為」,也就是老子道的本義。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原文如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狗是人類最早飼養的六畜之一,以狩獵為生的上古人類,最初飼養狗也是作為食物來儲備的,在祭祀活動中狗也就相應地成為了一種祭品。當人們飼養的家畜越來越多,食物**很充足的時候,再加上狗在圍獵中能幫助人們捕獲獵物,狗就不再作為一種食物,作為祭品的狗也就用草扎一隻形象的狗來代替,這個用草紮成的狗就叫「芻狗」。

祭祀活動中的所有祭品,作為人類與神靈溝通的物質,都具有虔誠、禮敬和神祕的色彩,被人們所尊重,當祭祀結束後,這些祭祀往往被丟棄,視同廢物。《莊子·天運》有一段具體生動地描寫:

「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齋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意思是說,芻狗在沒有祭祀之前,要把它放在竹筐子裡,用錦繡毛巾蓋著,主祭者還要齋戒沐浴之後才能把它放到祭壇上,等到祭祀活動結束,路上的行人就可以任意的踩踏它的頭和背,砍柴的人還要把它拿去當柴燒。

「仁」通常理解為「仁愛」,本來指人與人之間的相親相愛,在儒家被定義成一種道德。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和境界,直接發展成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政。但是從《道德經》中我們可以知道,「仁」一開始的提出者不是孔子,而是老子。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思是說天地並沒有給自己創造一顆仁愛萬物的心,只是在自然的狀態下,讓萬物自由的生長。在天地間萬物與人類是平等的,人與萬物一樣自然生存,遵循自然規律從「有」到「無」, 不受天地的干涉與支配。自然規律是沒有仁愛之心,偏愛之心,只是人從自我的私心考慮,認為天地也有偏愛和私心存在。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老子認為有道的聖人,心如天地,他們要辦的事只要是理所當然,應該去做的,聖人便自然就去做,不是對世人存仁愛之心,才肯去做。如果聖人有了偏愛之心,有了一己私慾,則天下百姓真的就變成「芻狗」了。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橐籥」俗稱風箱。老子用風箱做比喻,來說明天地間的萬物都是在一靜一動中發展的,像風箱一樣,動則生風,靜而藏之,從而進一步說明仁愛之心,不能只停留在口號上,要體現在實際行動中。

2樓:匿名使用者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是個反問句,回答是否定的。

天地仁愛,不以萬物為芻狗!

口語化理解即可

3樓:汽修小頑童

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不是仁義的,把所有的生命都當做豬狗一樣來看待。就是說我們人生活在社會上。要努力的工作。不要依靠社會上的幫助。

4樓:匿名使用者

天地沒有特別仁愛或者偏愛的,在他們眼中,人類,植物,都跟小狗是一樣的,是平等的,任由他們發展,不實施任何干預。

5樓:第二天堂的殺手

這句話的意思表達是天地很公平,看待萬事萬物是一樣的公平公正,並不會因為特別而產生特權,終將走向滅亡

6樓:複雜世界認真看

這句話是說天地沒有像人一樣的分別心,看待萬物都一個樣。天地有自己的執行規律,不會因為人改變。

7樓:小九七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是沒有感情的,對待世間萬物都是一個態度,並不會覺得什麼東西高階什麼東西低階,在上天的眼中都是一樣的。

老子的《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呀是沒有感知力的 對什麼都麻木不仁 它高高在上,不過是把這世間的萬事萬物當作螻蟻罷了。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德經裡的聖人,不是那些無所不知 無所不能的人。文中的聖人指是 王 即統治階級。在 道德經 中 王,邦 國 等字出現的比例是相當高的,因此,我才認為應當把 聖人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么意思

老子道德經第四段說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下一句是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兩句的意思是,天地對萬物是平等的,把他們都看作草扎的狗一樣 聖人對百姓都是平等的,把他們都看作草扎的狗。兩位大哥挺強的 如果不是現查的資料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什麼意思 意思是 天地...

天下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什麼意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出自今本 道德經 第五章。意思是 天地有仁心,滋生了萬物 老子則說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所以真正意思是 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通俗點說 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