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什麼時候提出自我防禦機制

2021-05-24 21:21:08 字數 5610 閱讀 9109

1樓:染指無流年

2023年,弗洛伊

抄德與布洛伊爾將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症的成果寫成《歇斯底里症研究》一書。這本書的出版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礎。在研究歇斯底里症的過程中,弗洛伊德在醫學史和心理學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學」這個概念。

1897 年,在父親去世後的一年,弗洛伊德開始了他的自我分析。進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分析自己的夢。在進行了兩年的自我分析後,他認為心理障礙是由於性緊張累積而引起的。

他把分析的結論寫成了《夢的解析》一書並於2023年出版(出版日期寫的是2023年)。該書後來被許多人推崇為弗洛伊德最偉大的著作。然而這本書也遭到大量批評。

在其一生餘下的時間裡,弗洛伊德一直堅持自我分析,每天工作的最後半小時被用於自我分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心理防禦機制與安娜·弗洛依德的心理防禦機制有什麼不同?

弗洛伊德的自我和防禦機制,求此書

2樓:匿名使用者

弗洛伊德,奧地利精神科、神經科醫生,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自我和防禦機制》(1936)

你可以去各大書店找找,網上貌似沒有

或者去圖書管找也行

結合個人生活實際談談弗洛伊德防禦機制學說給你的啟發

3樓:之後就不知道

當一個人遭受挫折產生強烈的心理衝突或經歷應激事件後會產生煩躁不安、焦慮和痛苦,為了減少或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就會在心理上運用一些自我保護的方式,來減少焦慮和痛苦的程度,心理防禦機制便是這些方式中最主要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個體處於挫折與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起內部心理活動具有自覺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情緒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是人心理活動的一種應激狀態。心理反應與生理反應同時出現,相互作用使反應加重或減輕。

有利於人身心健康的心理防禦機制為良性心理防禦機制,反之就是不良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大致可分四大類:(1)精神病性心理防禦機制。包括否認、曲解和投射等。

(2)不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包括倒退、幻想和內向投射機制等。(3)神經症性心理防禦機制。

包括合理化、抵消、反向形成等機制。(4)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包括昇華、幽默和理智化等。

「心理防禦機制」在現實生活中是一種相當普遍的心理現象。人在其心理活動中,需要與慾望是永遠不可能都得到滿足的,或多或少地總會遇到挫折或動機的矛盾衝突,從而產生情緒上的焦慮緊張和不安。一般來說,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或採用積極的態度和方法面對現實的矛盾,設法求得解決;或採取消極的態度和方法,企圖迴避矛盾以擺脫困境。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在人們的精神生活中,存在著一種傾向——即自覺或不自覺地把主體與客觀現實之間所發生的問題,用自己較能接受的方式加以解釋和處理,而不致引起太大的痛苦和不安,以保持情緒上的平衡和心情的安定。而在這些解釋和處理中有些是積極、合理和有效的,有些則是消極和無效的。使用積極的「心理防禦機制」可以使人擺脫困境獲得成長,而消極的「心理防禦機制」無異於飲鴆止渴,會導致惡性迴圈。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活得開心、快樂,使自我能夠得到更完善的發展,提高生活質量,增強心理素質,建議大家要更多的運用健康的、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

(1)利他,替代性而建設性的為他人服務而自己也從中得到滿足。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雙贏'——把別人的慾望和自己的慾望和諧地統一起來,在滿足別人的過程中自己也得到滿足。其實說高尚些就是道德層面的昇華,是超我在起作用,當你用誠心、愛心去關愛別人,同時又不損人利己,在這種情況下,人的心靈是淨化的,心理也就不會有負擔,所有的內心矛盾、衝突和痛苦就會被化解掉。

比如:本來你正處於失戀狀態,內心鬱悶、煩躁,當在銀行門口幫一個年邁、行動不便的老人推開銀行沉重大門時,老人會衷心的感謝你,此時的你會發現你的陽光之處,就會減少失戀所帶來的鬱悶情緒。

(2)幽默,就是運用智慧因勢利導,通過幽默的方式弱化和消解矛盾、衝突等不和諧因素,既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觀念、情感和意圖,又不至於引起別人和自己尷尬和困窘。幽默是一種良好的心理防禦機制,但一定要注意,不能幽別人的默,一定要幽自己的默,要學會自嘲。一個人要是會自嘲了,說明他的心理就成熟了。

也說明他認識了自己,社會適應能力強了。幽默很容易縮短你與周圍人的距離,而且能夠幫助你有效地尋求社會支援。即使你這次沒做好,別人也能容忍你。

(3)壓制,它不同與壓抑,它不是否定人的慾望和自主狀態。它是當意識中出現想解決矛盾和衝突的衝動時,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在意識或潛意識中暫且壓制這種衝動,延遲行動。比如遇到讓人憤怒的事情,如果不壓制可能就是大爆發,有可能引起拳腳相加,能夠做到壓制的話,可以避免一時的混亂與麻煩,等心態稍微平靜下來再去解決會事半功倍。

(4)昇華,通過一種合理的手段間接地減弱表現本能,既沒有不良後果又不會明顯喪失樂趣。這樣行動的結果可以使人把壓力轉化成動力,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5)預謀,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未雨綢繆。為預感中將要出現的不舒服感預先作出切合實際的計劃,為到時化解問題打下伏筆或將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

在我們的生活中,應更多提倡運用積極的、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比如:利他、昇華等等。心理防禦機制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些心理防禦機制也有消極的一面,就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人的內心的焦慮、痛苦程度,這只是緩兵之計,治標不治本,使用要適度,如果過於依賴,就有可能對自我發展形成的長久的傷害,不予提倡。

例如,有的人心情煩躁的時候會把情緒轉移到一些其它的事件上去:工作不順心時就和家人發脾氣,摔東西。這實質上是一種宣洩,人通過宣洩情緒來達到平靜。

這時的個體內心正處於一種無法言喻的煩躁狀態,焦慮的內心極度敏感。就像一隻充滿氣的氣球,外界的稍微刺激都會引起爆發。而此時個體為了緩解這種焦慮,所做的經常會是找到一些較弱的個體來出氣,以舒緩內心的煩躁不安。

而這些弱小個體往往會是盤子、動物、妻子,甚至是自己的孩子。時間長了就會習慣成自然,形成暴利傾向,不僅不利於矛盾解決,反而會加劇和深化矛盾,從而陷入一種惡性迴圈。還有一些人在遇到挫折時,常常會使用否認的心理,這也被稱作「鴕鳥」策略。

鴕鳥在遇到危險時,採取的策略是將頭扎入地面,避免看到危險的來臨。可以看到,這正形象的描述了一些人的心理。嘗試用「這不可能」、「這絕對不會發生」來避免經受心理更大的打擊,的確可以解一時之渴,但心理學家認為這不是長久之計。

暫時的否認勢必積蓄更大的能量在以後的某個時間爆發,到時就不可收拾了。

所以為了每個人都能活得更陽光,都要用積極的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來調解自己的生活,不斷提升自己適應生活的能力,冷靜、開心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擁抱困難,正向思考,積極面對。

弗洛伊德的理論

4樓:陽晶瑤羊楠

精神分析理論屬於心理動力學理論,是奧地利精神科醫生弗洛伊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立。精神分析理論是現代心理學的奠基石,它的影響遠不是侷限於臨床心理學領域,對於整個心理科學乃至西方人文科學的各個領域均有深遠的影響,它的影響可與達爾文的進化論相提並論。它有以下幾種基本理論:

一、精神層次理論

不同的意識層次包括意識,潛意識,前意識和三個層次

二、人格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三、性本能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活動的能量**於本能,本能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有兩類:一類是生的本能,另一類是死亡本能或攻擊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慾本能與個體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種族的繁衍與個體的生存。

四、釋夢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夢是通向潛意識的一條祕密通道。通過對夢的分析可以窺見人的內部心理,**其潛意識中的慾望和衝突。通過釋夢可以**神經症。

五、心理防禦機制理論

它包括壓抑、否認、投射,退化、隔離、抵消轉化、合理化、補償、昇華、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種形式。人類在正常和病態情況下都在不自覺地運用,運用得當,可減輕痛苦,幫助度過心理難關,防止精神崩潰,運用過度就會表現出焦慮抑鬱等病態心理症狀。

5樓:匿名使用者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論中認為,人的心理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意識,另一部分是無意識。弗洛伊德在**歇斯底里病中曾經發現,患者不能意識到自己的一切情緒經驗。患者在催眠狀態中,如果能夠回憶起自己的有關病症的經驗並向醫生和盤托出,心裡就會感到舒暢,病也就好。

弗洛伊德認為,這是患者經歷過的情緒經驗受到壓抑,被排擠到意識之外,潛伏在無意識之中,因此產生了病症。從這一早期的設想開始,弗洛伊德逐漸形成了他的意識和無意識的概念。這樣,導致他認為,人的心理包括意識和無意識的兩部分。

意識是與直接感知有關的心理部分。比如說我意識到現在是白天。

所謂意識閾,是指能否意識到的分界線

潛意識很難或根本不能進入意識,前意識則可能進入意識,所以從前意識到意識儘管有界限,但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前意識處於意識和潛意識之間、擔負著「稽察者」的任務,不準無意識的本能和慾望侵入意識之中。但是,當前意識喪失警惕時,有時被壓抑的本能或慾望也會通過偽裝而迂迴地滲入意識。

但是,它們並沒有被消滅,仍然在不自覺地積極地活動著,追求滿足。所以,無意識部分是人們過去經驗的一個「大倉庫」。由於弗洛伊德的無意識具有這樣的性質,所以人們把他的無意識稱為潛意識,有的書上也會將其翻譯成下意識。

弗洛伊德有時用冰山裡比喻無意識的重要性。就像冰山的主要部分存在水面之下,人類個性的主要部分也位於意識水平之下;弗洛伊德認為人類行為的真正重要的引起因素位於個性的這個部分之中,因此,要了解人類行為就必須揭示無意識。

在弗洛伊德看來,如前所述,前意識是意識的一部分,從前意識到意識,或者從意識到前意識,都是轉眼之間的事,二者雖有界限,卻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因此,我們可以用虛線來表示。而無意識(潛意識)要回到意識裡來,在弗洛伊德看來,是很困難的,因為二者之間壁壘分明,似乎在意識的門口有著嚴密的防守,不準無意識中的本能慾望隨意侵入。

因此,我們可以用實線來表示。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中,把這種防守作用叫做「檢查作用」或「檢查員」。

無意識(潛意識)的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論的基礎。弗洛伊德在自己的理論中,把無意識(潛意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意識只佔一個次要的地位。他認為,「精神過程本身都是無意識的」,他反對把心理學說成是「意識內容的科學」。

他不但認為,「有意識的精神過程只不過是一些孤立的過程」,而且還認為有一種「類似無意識的思維、無意識的意志這樣一種東西」,對無意識過程的認可與否是影響到世界和科學一個決定性的傾向。因此,弗洛伊德主張,心理學的研究對像,主要應該是人的各種無意識的精神過程,也就是說,心理學應該是無意識(潛意識)內容的科學。

2023年弗洛伊德發表了《自我和本我》一書,以另一種方式來看個性:即一個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結構模式。

本我是個性中最原始的部分,它是新生嬰兒出生時具有的初始系統。本我不知道對錯,對現實世界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一無所知,對自己沒有抑制。它只尋求滿足,根據」愉快原則」行事,弗洛伊德的本我概念確實描述了剛剛出生後的嬰兒的特點。

在生命這一階段的人還沒有體驗過渴望所需東西的困難,也沒有道德信念;因此把嬰兒看做「全是本我」不是沒有道理的。

本我是人類本能存在的地方,人生來具有生產本能和死亡本能。生產本能支援和助長個體和種族的生存。及餓、口渴和性趨力是生存本能的部分。

本能具有能力,本能的心理能力驅動著人類的活動。生命本能的能力稱為力比多。

弗洛伊德認為人類內心儲存著死亡的傾向,即返回生命狀態的傾向。這種傾向以死亡願望的心理形式出現,它可能以自殺的方式直接出現,也可能間接出現,如從事賽車、僱傭軍或其他高危險活動的人所做的事情。然而,總的來說生命克服對死亡本能的直接執行。

超我就像是內心的司法系統,就像是良心。良心常常是思想和意圖以及行動的嚴厲的不妥協的內心法官。它觀察明令自我並以懲罰如內疚來威脅自我。

除了懲罰的能力,超我還可以給以獎勵。如果自我和好喔行動一致,例如拒絕做錯事的**,就會產生驕傲感和自尊感。

弗洛伊德提出了什麼理論,弗洛伊德的理論是什麼?

每個人都做過夢。夢中的事情千奇百怪,五花八門。千百年來,人類就在探索 夢 的奧祕,可是一直到今天,人類對 夢 的瞭解仍然很貧乏。夢,在人的心中仍是一種神祕莫測的現象。一般人做夢,可能僅僅是做做而已,並且過後就忘。但夢對某些科學家或藝術家來講,有時竟會產生不同尋常的意義。英國劍橋大學曾對許多創造性學者...

弗洛伊德的理論是什麼,弗洛伊德的理論指的是什麼?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屬於心理動力學理論,是奧地利精神科醫生弗洛伊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立。精神分析理論是現代心理學的奠基石,它的影響遠不是侷限於臨床心理學領域,對於整個心理科學乃至西方人文科學的各個領域均有深遠的影響,它的影響可與達爾文的進化論相提並論。它有以下幾種基本理論 一 ...

什麼是弗洛伊德的需求理論

弗洛伊德的需求理論認為,形 們行為的真正心理因素大多數是無意識的,也是不可預見的。同時人類也有很多欲望受到抑制,有很多需求與生俱來,天生就具備通過某種方式獲得滿足的本領。因而需要廣告去加強其慾望和需求。廣告不能誘導人們購買他們本來不需要的東西。許多廣告未能成功地說服消費者購買其產品,其原因就在於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