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孫權勸學裡有哪些古代漢語單音詞可以替換成現代漢語雙音詞

2021-04-21 14:43:04 字數 5194 閱讀 3907

1樓:sui風如影

文言文大多是單音詞,除詞類活用、通假字和文言文虛詞外,其他單音詞大都可以替換成雙音詞。

什麼叫用現代漢語雙音詞替換古代漢語單音

2樓:匿名使用者

用現代漢語雙音詞替換古代漢語的單音詞,是把古代漢語翻譯成現代漢語時的常

內規做法和一般技

容巧。例如:《曹劌論戰》中有一句話叫「齊師伐我」,一共4個單音詞,翻譯成現代漢語時,可以用4個雙音詞來代替:齊(齊國)師(軍隊)伐(攻打)我(我國)。

用現代漢語雙音詞替換古代漢語單音,是什麼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用現代漢語雙音詞替換古代漢語單音詞,是翻譯文言文時的基本做法。例如:齊師伐我。

(曹劌論戰》,翻譯成現代漢語時,可以用對應的雙音節詞:齊——齊國;師——軍隊;伐——攻打;我——我國(魯國)。

什麼是雙音詞和單音詞?

4樓:匿名使用者

單音詞指的是隻有一個音節的詞。現代漢語中的語素絕大部分是單音節的,如山﹑水﹑花﹑草﹑人等。

雙音詞就是在原來單音詞的前面或後面加一個同義詞或近義詞,合成一個雙音詞(原來的詞作為語素之一)。

一般來說,古代單音詞居多,一個字就相當於一個詞,現代雙音詞居多,這是古今漢語在詞彙方面一個顯著的不同。

擴充套件資料

從音節上看,古今漢語詞彙在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古代漢語單音詞佔優勢,現代漢語是雙音詞佔優勢,時代越古,這種現象越明顯。

上古除了個別情況外(主要是連綿字),幾乎是一字一詞,正因為如此,古人往往把它混同於詞,只有字的概念,而沒有詞的概念。

這種區別,在把古漢語(尤其是上古漢語)譯為現代漢語時,表現得特別明顯。如《鄭伯克段於鄢》中的「繕甲兵,具卒乘」,現代漢語要說成「修理鎧甲**,準備步兵兵車」。

古漢語和現代漢語都是六個詞,但古漢語用六個字,現代漢語卻用十二個字表示,字數翻了一番。這個例子比較典型,因為這幾個詞在古漢語中都是單音詞,而現代漢語卻都要譯成雙音詞。

其實,古漢語中有一些雙音詞,如「遂寘姜氏於城潁」的「城潁」;現代漢語也有單音詞,如上句的「於」譯為現代漢語的「在」,古今都是單音詞。不過,從總體上說,古代語是以單音詞為主,現代漢語以雙音詞為主。

古漢語中很多貌似雙音詞的語言片斷,實際上是由兩個單音片語合而成的片語,後來才逐漸凝固成雙音詞,片語凝固成詞有一個過渡時期,要有歷史主義的現點,用發展的眼光來認識這種現象,不能以今律古,用現代漢語複音詞套古代漢語。

5樓:王國維

單音詞是由一個音節構成的詞,這種詞在書面上通常就是一個漢字。

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有相當一部分的單音詞直接進入了現代漢語;現代漢語的常用動詞主要是單音詞。現代漢語裡新造的詞很少採用單音節形式。

複音詞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音節構成的詞。這種詞在書面上通常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漢字表示。許多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代替了古漢語的單音詞或單音詞的某些義項,例如:

浴→洗澡 駕→開車 書→寫字、信件

雙音節詞在複音詞中佔優勢,這體現了現代漢語語彙發展的趨勢。

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現代漢語則以雙音詞為主.解釋課文中下列單音詞,體會這一特點. 朝亡厭國戍夕危師及辭

6樓:匿名使用者

參考答來

案朝——

早晨 亡源——滅亡

厭——滿足 國——國bai家

戍——戍守 夕—du—晚zhi上

危——危險dao 師——軍隊

及——達到 辭——推辭

這是網上找的,這好像不是一個句子吧,其實每個字都有很多種意思,要放到特定的句子才知道是什麼意思。

翻譯文言文

7樓:胡椒一個闖天涯

澹臺滅明,是武城人,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歲。

他的體態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認為他資質低下。從師學習以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來不去會見公卿大夫。

他往南遊歷到長江,追隨他的學生有三百人,他獲取、給予離棄、趨就都完美無缺,他的聲譽傳遍了四方諸侯。孔子聽到這些事,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單從相貌上判斷人,對子羽的判斷就錯了。」

8樓:百度使用者

要翻譯文中的句子,首先要明確翻譯得好的標準。大家不會忘記,對於怎樣才能翻譯得好,語文教材的編者曾借嚴復關於外文翻譯的標準把它表述為「信、達、雅」三個字。「信」,就是準確,「達」,就是通順,「雅」,就是有文采。

其次要懂得翻譯的的要求。文言文翻譯要達到「信、達、雅」的標準,應該以直譯為主,以意譯為輔。所謂直譯,就是要求「字字有著落」,所謂意譯,就是要求在不能直譯的時候,講出字詞的大意即可。

「以直譯為主,以意譯為輔」,是對翻譯的要求,也是翻譯的原則,這是大家 不應該忘記的。

明確了翻譯的標準和要求之後,還應該掌握翻譯的方法。對於翻譯的方法,我們可以把它概括為「留、去、變、換、調、補、凝、擴」等八個字。

「留」,就是保留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如人名、地名、官名、年號、器物名等。例如,「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姚鼐《登泰山記》)一句,句中「乾隆」等下畫橫線的詞語,由於古今意義相同,翻譯時均予保留,不用翻譯。

這樣,這句就可以譯為:「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冒著風雪,經過齊河、長清、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過長城的城牆,到達了泰安。」

「去」,就是去掉沒有實際意義、現在已經不用的詞語。例如,「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歐陽修《伶官傳記》)一句,「夫」字是發語詞,為的是引起議論,沒有實際意義,翻譯時可以去掉。

這句應這樣翻譯:「禍患常常由於微小的事情積累(起來),而聰明勇敢的人多是被自己所溺愛的事物所困撓。」除了「夫」字外,還有「蓋」、「若夫」等引起議論的句首虛詞,以及其他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翻譯時也都可以去掉。

「變」,就是把古代漢語的單音詞變成現代漢語的雙音詞。例如,「師 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一句中的粗體字都是單音節詞,翻譯時,可以依次把它們翻譯為「老師」、「傳授」、「道理」、「教授」(「受」通「授」),「解決」、「疑惑」等雙音詞。

整句應譯為:「老師, (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

「換」,是把一些詞義與現代漢語不同的詞語,換成與現代漢語意思相當的詞語。例如,「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張溥《五人墓碑記》)一句中,「安」字在現代漢語中的意思是「平安」、「安穩」、「安裝」等意思,而它在本句中卻是「怎麼」的意思,兩者大相徑庭,翻譯時,要把它換成「怎麼」一詞,否則就會語意不通。

所以,這個句子應這樣翻譯:怎麼能讓英雄豪傑屈服,在他們的墓道扼腕長嘆,抒發自己的感慨呢?

「補」,就是補出省略的成份。古代漢語省略的成份比較多,通常有省主語,省謂語,省賓語,省介詞等。翻譯時要把它補出來,而且用括號表示。例如:

1、省主語:

(1)廉頗為趙將,(廉頗)伐齊,大破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2)(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省謂語: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為樂)。

3、省動賓:不賂(秦)者以賂(秦)者喪。(《六國論》)

4、省介賓:成視,龐然修偉,自增慚作,不敢與(之)較。(《促織》)

5、省介詞: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於)兵勢耳。(《赤壁之戰》)

試與他蟲鬥,蟲盡靡;又試之(以)雞,果如成言。(《促織》)

「調」,就是翻譯時,把倒裝句的句序調整為符合現代漢語語法的句子。例如 :

1、謂語前置: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應譯為:你太不聰明瞭。)

2、賓語前置: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譯為:大王帶什麼東西來?)

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譯為:古人是不欺騙我們的。)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譯為:不懂得斷句,不解決疑難 問題。)

3、介賓前置:

何以知之?(《廉頗藺相如列傳》,譯為:(你根據什麼知道?)

微斯人,無誰與歸?(《岳陽樓記》,譯為:沒有這樣的人,我跟 誰同道呢?)

4、定語後置:

計未定,求人可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譯為:計策沒 有定下,尋求能到秦國出使的人,沒有得到。)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與?(《五人墓碑記》,可譯 為:能不改變自己的志向的士大夫,天下這麼大,又有幾人呢?)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可譯為:蚯蚓沒有銳利的爪牙, 沒有強壯的筋骨)

5、介詞結構後置:

公與之戰,戰於長勺。(《曹劌論戰》,可譯為:魯莊公跟他在長勺交戰。)

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赤壁之戰》,可譯為:在柴火上澆上油, 用帳幕把它蓋起來。)

「凝」,就是把鋪陳的句子適當濃縮。例如: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兩句的意思差不多, 翻譯時可濃縮為:問女兒想的是什麼。

「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孔雀東南飛》),這兩句互相解 釋,可濃縮為:東西左右都種著松柏和梧桐。

「有席捲天下 ,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過秦 論》)一句,幾個分句意思都相似,可濃縮為:有併吞天下的雄心 壯志。

「擴」,就是把引用的典故或言簡意賅的詞語適當。例如:

「孔子曰:『何陋之有?』」(《陋室銘》)一句中,「何陋之有?」 是個典故,翻譯時,應適當把它,譯為:有君子住在裡面,有 什麼簡陋呢?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 古》)一句中,「元嘉草草」和「封狼居胥」都是典故,應把它們 適當,可譯為:元嘉年間,宋文帝草率北征,實指望再封狼居 胥山,建功立業,結果只落得倉皇敗退。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滕王閣序》)一句,加橫線的詞語語意 很豐富:「東隅」是指日出處,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處,表 示晚年。

翻譯時應該適當擴充套件,可譯為:早年的時光已經消逝,如 果珍惜時光,發奮圖強,晚年還並不算晚。

除了按照上面所講的用「八字法去翻譯之外,我們還應該掌握一些常見的固定句式,例如:

(1)「如……何」、「奈……何」、「若……何」(表示「怎麼樣」、「為什麼」、「什麼樣」)。

(2)「孰與」、「孰若」(表比較或選擇的疑問句,相當於「……與……相比,誰(哪個)……」)。

(3)「誰……者」(表疑問,相當於「……者誰」)。

(4)「不……乎」(表示疑問),等等。

另外,大家還應注意,翻譯古文不能離開上下文,不能夠離開具體的語境,否則,就會容易生搬硬套,文不達意。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古代漢語裡哪些詞語表示貶謫,古代漢語裡哪些詞語表示貶謫的意思

1 左遷。例如 三國志 卷二二 魏書 盧毓傳 雖聽毓所表,心猶恨之,遂左遷毓,使將徙民為睢陽典農校尉。唐 白居易 琵琶行 序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2 貶黜。例如 漢書 卷七十三 韋賢傳 永光中,代於定國為丞相。貶黜十年之間,遂繼父相位,封侯故國,榮當世焉。後漢書 卷二十八上 馮衍傳 帝懲西京...

漢語「的」有哪些用法,古代漢語中常見的介詞用法有哪些

了 的用法 1.名詞 名詞短語 數量短語 了 冬天了,要注意別感冒。三年了,你一點也沒變。2.形容詞 形容詞短語 了 現在的房價便宜了。形容詞 了 數量 了 晴了一個星期了。形容詞 了 數量 上個月一直下雨,只晴了三天。這塊布短了兩公分。3.動詞 了 事情有了變化 這個問題我懂了。事情即將有變化 飛...

古代漢語中與官職升降有關的詞語有哪些

高就 低遷 授予官職 拜,除 提升官職 擢 調動官職 遷 降低貶官 左遷,謫 zh 罷 例 聞樂天左降江州司馬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以下來自 官職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 製出現以後,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 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 指南錄 後序 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