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階段是什麼,人生的3個階段是什麼

2021-04-23 15:38:11 字數 5530 閱讀 4787

1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個階段,自我意識滿足期。這個階段,是人與物的關係。人通過物來滿足自身對世界的好奇,對人生的好奇,對自我的好奇。

這個階段,個人自我意識不斷膨脹,生活是幸福的,因為總有與時俱進的自我意識需要被滿足,滿足成立時,充滿幸福感。

第二個階段,自我意識調整期。這個階段,是人與人的關係。個體在生活中,已經不完全追逐於自己好奇心的盲目滿足。

第一階段後,與社會接軌,與他人接軌,四處受到他人自我意識滿足對自己的影響。協調過程中,生存變得尤為重要,與他人磨合的過程是自我求生的過程,幸福感逐漸褪去,煩惱隨之而來。就像那句有名的「關榮在於平淡,艱鉅在於漫長」,人與人的過程,無所謂「平淡」,無所謂「漫長」,卻盡是「平淡和漫長」。

第三階段,自我意識限制期。這個階段,是人與自我意識的關係。煩惱因為平淡而顯得那麼淡定,幸福感卻因為對自我慾望的調節而顯得那麼「漫長」。

正是那句「有容乃大,無欲則剛」容是別人,欲是自己,有容的天地才跑的歡暢。當一切歸於平常,日子便不再那麼縱容。

2樓:匿名使用者

人生永珍,都脫不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30歲之前,是學習階段。父母、師長、朋友的話都要聽,幼兒園到大學的課本、課外讀物都要反覆背誦。即使大學畢業了,到單位工作的頭些年也還是學習階段。

第二階段是30歲到60歲這30年,即大學畢業後進入社會從事工作到退休的階段。

第三階段是60歲以後,晚年夕陽下

人生三立,年高位重之人,多在晚年寫書「立言」。之所以立言,也是一種洞悉宇宙卻無力迴天的無奈。過去提倡「老中青」三結合,退休之人進入「董事會」,優勢正是「不過如此」。

複雜問題在年老明白人眼裡都是很簡單的。的確,真理都是簡單的。

健康,也是「如此」。

3樓:匿名使用者

一,憑著自身條件掙錢的月光族,這叫一敗天地;二,敗完了自己又開始啃老的,這叫二敗高堂;三,到了年齡找了個和自己一樣的伴侶,這叫夫妻對敗。

4樓:匿名使用者

青少年 中 年 老年

人生三個階段

5樓:匿名使用者

從讀書角度,舉例:

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館長馬未都談起了閱讀問題。

這位收藏界的「大拿」痛心於國人的不愛讀書。

「我前兩天坐高鐵,在車裡溜達了一下,想看看有多少人讀書。真不幸,我那車廂裡就我自己拿一本雜誌,剩下的人拿的不是手機就是ipad。那大家是不是拿著ipad看書呢,我過去一看,基本上都在那兒『切西瓜』。

」馬未都認為,雖然他看的是一個區域性,但是足以說明我們的問題。

中國人為什麼不愛讀書呢?這位著名的文化學者語出驚人:關鍵是「習慣」,而且是被「家長和老師逼的沒有了這個習慣」。

「你看外國人帶著孩子去買書,4~6歲的孩子,一進書店自己挑,喜歡哪本買哪本。」而中國家長一定不是這樣,「中國家長把孩子領到書店,這孩子捧了一摞書給家長先審查,家長就說這本太淺,那本沒意思,都扔了。」

馬未都強調,在孩子的讀書問題上,興趣是第一位的,應該他喜歡哪個,你就讓他看哪個,一旦他養成了讀書的習慣,你想剝奪他這個習慣都很難,慢慢他就知道哪本書有用了,他就去主動讀。

他很憂慮,如果我們養不成讀書的習慣,而變成現在網路的快速瀏覽,快餐文化,「真的沒什麼希望了」。

那應該怎麼辦?這位著名的文化學者認為,在當今全社會價值取向混亂的狀態下,一個家庭,一個個人,抵禦這樣的社會影響能力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我們今天就要強調教育,包括最傳統的儒學教育。

儒學教育中有很多精華,同時也有很多糟粕,馬未都認為,我們需要去區分。而在他看來,古人把讀書分成三個階段的理論,是值得我們吸取的。

第一個階段,5歲到15歲,講究的就是誦讀,就是你把它背下來,不需要理解,「我們今天的大人為什麼老期望讓孩子理解呢?就是希望他早熟,如果你把四書五經全文背誦一遍的話,當你**的時候,你就會知道經典對你的好處。」

第二個階段是15到25歲,相當於今天的中學到研究生畢業,這個階段講究的是學貫,要求學會貫通,橫向聯絡。「你學數理化的時候,知道哲學對於數理化的指導作用,你學習哲學的時候,知道文學的表達,知道美學的表達,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個階段就是25到35歲,這10年講究的是涉獵。「一定要看不是你專業的東西,專業的東西都沒有用了,這時候一定是看非專業乃至超出你專業的東西。」

6樓:灌水的來也

嚴格說來人生應該有四個階段

1、少年

2、青年

3、中年

4、老年

7樓:鄺秀梅菅羅

第一個階段,自我意識滿足期。這個階段,是人與物的關係。人通過物來滿足自身對世界的好奇,對人生的好奇,對自我的好奇。

這個階段,個人自我意識不斷膨脹,生活是幸福的,因為總有與時俱進的自我意識需要被滿足,滿足成立時,充滿幸福感。

第二個階段,自我意識調整期。這個階段,是人與人的關係。個體在生活中,已經不完全追逐於自己好奇心的盲目滿足。

第一階段後,與社會接軌,與他人接軌,四處受到他人自我意識滿足對自己的影響。協調過程中,生存變得尤為重要,與他人磨合的過程是自我求生的過程,幸福感逐漸褪去,煩惱隨之而來。就像那句有名的「關榮在於平淡,艱鉅在於漫長」,人與人的過程,無所謂「平淡」,無所謂「漫長」,卻盡是「平淡和漫長」。

第三階段,自我意識限制期。這個階段,是人與自我意識的關係。煩惱因為平淡而顯得那麼淡定,幸福感卻因為對自我慾望的調節而顯得那麼「漫長」。

正是那句「有容乃大,無欲則剛」容是別人,欲是自己,有容的天地才跑的歡暢。當一切歸於平常,日子便不再那麼縱容。

人生有哪幾個階段?

8樓:百度文庫精選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檢視完整內

原發布者:龍源期刊網

有人說,人的一生有很多階段,幼兒時期、童年時期、青年時期、成年時期、老年時期,也有人認為,人的一生無非是童年、成年、老年。其實人生究竟有幾個階段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在不同的階段裡認識自己。

我曾聽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個男孩愛上了一個女孩,但是女孩並不愛他,知道了男孩的愛意後,甚至看到男孩便會遠遠的躲開。男孩傷心不已,心想是自己不夠帥氣,還是不夠有錢。他執著於看不到未來的感情中,日漸消瘦。

後來男孩想要走出困境,便想要找尋他人傾訴。他遇到第一個人,聽完男孩的傾訴後,這個人說:「你在悲傷什麼呢,如果女孩嫌棄你沒有文化,那你就去好好學習,努力成為一個有知識的人。

如果女孩嫌棄你沒有錢,那你就去好好工作,努力賺錢。」這個人是儒家的老師,他教會男孩的是立足當下,找準問題,鍥而不捨,百折不撓。男孩拜別後繼續前行,又遇到一個人,聽完男孩的傾訴後,這人說:

「年輕人啊,為什麼這麼想不開呢,把自己弄得這樣渾渾噩噩,天涯何處無芳草,人家姑娘不喜歡你,你就早早放下啊,去追求別的女孩吧。」男孩有些迷茫了,這時又走來一個人,聽到男孩的遭遇後,說到:

9樓:藍天

看著看著想到未來60歲的我,心裡很不是滋味

10樓:黑風丨單煞

要啥自行車啊,慢慢來,車到山前必有路,哈哈,開玩笑的,其實一樓說的很詳細了,不過還是要看你的自己人生經歷了。

人的一生分幾個階段?各階段有什麼特徵

11樓:王珂

人生分八個階段。

埃裡克森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任何年齡段的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髮展造成障礙。

1,嬰兒期(0~2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

2,兒童期(2~4歲),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衝突。這時候父母與子女的衝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個反抗期的出現。

3,學齡初期(4~7歲),主動對內疚的衝突。在這一時期如果幼兒表現出的主動**行為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

當兒童的主動感超過內疚感時,他們就有了"目的"的品質。埃裡克森把目的定義為:"一種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目標的勇氣,這種勇氣不為幼兒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懲罰的恐懼所限制"。

4,學齡期(7~12歲),勤奮對自卑的衝突。當兒童的勤奮感大於自卑感時,他們就會獲得有"能力"的品質。埃裡克森說:

"能力是不受兒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練技能和智慧。"

5,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會集體中所佔的情感位置。這一階段的危機是角色混亂。

6,成年早期(18~25歲),親密對孤獨的衝突。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於冒與他人發生親密關係的風險。

7,成年期(25~50歲)生育對自我專注的衝突。當一個人順利地度過了自我同一性時期,以後的歲月中將過上幸福充實的生活,他將生兒育女,關心後代的繁殖和養育。

在這一時期,人們不僅要生育孩子,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這是一個人對下一代的關心和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人們將獲得關心和創造力的品質。

8,成熟期(50歲以上),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衝突。由於衰老過程,老人的體力、心車和健康每況愈下,對此他們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和適應,所以被稱為自我調整對絕望感的心理衝突。

老年人對死亡的態度直接影響下一代兒童時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階段和第1階段首尾相聯,構成一個迴圈或生命的週期。

12樓:搶名字的壞人

根據埃裡克森人生髮展八階段理論,有如下幾個階段:

1、嬰兒期(0~2歲)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

嬰兒有自己的感覺,次簡短紫玉培養對父母等的信任感。

2、兒童期(2~4歲) 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衝突

埃裡克森把意志定義為:"不顧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懷疑心理而堅定地自由選擇或自我抑制的決心"。

3、學齡初期(4~7歲) 主動對內疚的衝突

埃裡克森把目的定義為:"一種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目標的勇氣,這種勇氣不為幼兒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懲罰的恐懼所限制"。

4、學齡期(7~12歲) 勤奮對自卑的衝突

埃裡克森說:"能力是不受兒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練技能和智慧。"

5、青春期(12~18歲)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

"這種統一性的感覺也是一種不斷增強的自信心,一種在過去的經歷中形成的內在持續性和同一感(一個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這種自我感覺與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覺相稱,很明顯這將為一個人的生涯增添絢麗的色彩"。(埃裡克森,2023年)

埃裡克森把忠誠定義為:"不顧價值系統的必然矛盾,而堅持自己確認的同一性的能力。"

6、成年早期(18~25歲) 親密對孤獨的衝突

埃裡克森把愛定義為"壓制異性間遺傳的對立性而永遠相互奉獻"。

7、成年期(25~50歲) 生育對自我專注的衝突

在這一時期,人們不僅要生育孩子,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這是一個人對下一代的關心和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人們將獲得關心和創造力的品質。

8、成熟期(50歲以上) 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衝突

由於衰老過程,老人的體力、心車和健康每況愈下,對此他們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和適應,所以被稱為自我調整對絕望感的心理衝突。

埃裡克森把它定義為:"以超然的態度對待生活和死亡。"

埃裡克森認為,在每一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中,解決了核心問題之後所產生的人格特質,都包括了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品質,如果各個階段都保持向積極品質發展,就算完成了這階段的任務,逐漸實現了健全的人格,否則就會產生心理社會危機,出現情緒障礙,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人生的願望是什麼,人生的8個願望是什麼?

升官 發財 死老婆 1.謀一份大學教師的職業 2.愛上自己喜愛的人,讓喜愛的人愛上自己 3.父母妹妹都過上安定富裕快樂的生活 1 夢想 2 戀愛 3 婚姻 4 父母 5 孩子 6 朋友 7 回憶 8 瘋狂 人生的願望是什麼?只要心靈有所滿足 有所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應該是快樂的。願...

人生是什麼?人生是什麼?

人生是一種修行。遇到問題該怎麼解決。怎麼把自己和身邊的人事物處理好,讓大家快樂。這是一個很高的學問。為了好好的生活,人生一世何其斷,老弟好好把握你自己的幸福生活吧。人生是一種希望,一代代的傳承,一次次的希望。一部長篇 或者是一部沒有劇本的戲 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有價值...

以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人生任務為題的作文

怎麼對待人生態度 從四年級開始,我學會了下象棋,漸漸發現這小小的棋盤也反映著偌大的人生.兩人對弈,膽大者棋風潑辣,剛開局便全線出擊,奮勇前進,大有 氣吞山河 之勢 膽小者重於防守,步步為營,舉棋不定,惟恐一招致敗,便堅持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的原則 穩重的人深思熟慮,棋風矯健,貌似平靜,卻早已成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