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曲與杜甫的詠懷古蹟五首之三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異同

2021-05-30 16:13:26 字數 6691 閱讀 9865

1樓:匿名使用者

王安石的《明妃曲》獨出機杼,於傳統見解中翻出新意:正是由於**帝王對嬪妃只有玩弄之意而並無真實愛情,才導致昭君寧願含恨離漢。

杜甫的詩題叫《詠懷古蹟》,顯然他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託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

詠懷古蹟其三賞析。幫幫忙哇

2樓:南京張磊律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詩的發端兩句,首先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據《一統志》說:

「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東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歸縣的香溪。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這是三峽西頭,地勢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處,東望三峽東口外的荊門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遠隔數百里,本來是望不到的,但他發揮想象力,由近及遠,構想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的雄奇壯麗的圖景。

他就以這個圖景作為本詩的首句,起勢很不平凡。杜甫寫三峽江流有「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長江二首》)的警句,用一個「爭」字,突出了三峽水勢之驚險。這裡則用一個「赴」字突出了三峽山勢的雄奇生動。

這可說是一個有趣的對照。。清人吳瞻泰的《杜詩提要》則又是另一種看法。他說:

「發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鍾靈毓秀,始產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意思是說,杜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

3樓:匿名使用者

在做這首詩時,詩人寓居昭君故鄉詩人借昭君當年想念故土,夜月歸魂的形象,寄託自己思念故鄉的心情,並塑造了一個鮮明的悲劇形象。以昭君的怨恨之情寄託自己的深深家國之情

4樓:莫生風

啊~那我來評評............

只要第一句是吧?

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ok,首先,看格律,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那麼七律的首句有一式應該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但後半句第一字可作平,所以不出律,對的還算工整,但是當然是把第一句第一字也作仄聲更好。

然後,內容:

首先翻譯一下...字面上解釋,群山萬壑,向荊門而去,生出明妃的村子還在。

按我的理解,意思是越過群山萬壑,奔赴荊門山,那裡是明妃出生的地方,明妃不在了,但那村子還在。

我認為好的地方是,尚有村,點明是懷古,人不在村還在,並且後句【獨留青冢向黃昏】,也和此句有呼應。

而第一句的目的,個人認為在於描繪那麼一個場景,群山萬壑,統統指向昭君的山村,山,和下文千載應該有關係。昭君掛了山還指著她村子......

其實古人的詩也不一定是字字皆金,說白了其實並沒有什麼可以大大賞析的,就算賞析也要結合全詩,單看一句也就這麼點東西了。

5樓:社保風歌

起首二句先介紹昭君的故鄉。在荊門,而這荊門也非同一般,詩人須「赴」千山萬壑,才看到「尚有村」,即昭君村。

此一句由千山萬壑襯托昭君故鄉的靈秀和巨集偉,正所謂「人傑地靈」,從地靈,側面反映昭君的「傑」。為下文繼續敘述昭君事蹟作鋪墊。

而句中「赴」字則顯生動,譬如「赴湯蹈火」,這「赴」一字讓讀者自然領悟其地勢之險要,比「到」、「去」一類詞語更有意味。「尚有村」中「尚有」,即仍然有之意,略帶驚歎之情,而這種驚歎也不難覺察到詩人的嘆息。為下文描述昭君的悲劇和思念,作了情感上的鋪墊。

作為七律詩的起句,此二句形象生動,又合乎七律章法,為下文的提供了足夠的氣勢和開始,有此句「起」,自然地容易有了下句的「承」。

以上絕對為風歌個人原創,放心抄襲。

6樓:徹底無帝

我建議這位仁兄,看文章如果都要去了解背景那就太麻煩了。

他是個名人你就去了解他背後的故事,那你要是看得是沒有出名人的文章呢?你難道也要去了解他的背景,歷史?

看文章看的是感覺,感悟而不是這個人背後的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好好地一群人,被這些磚家叫獸弄得都成了故事大王

《詠懷古蹟五首》講的是誰?說的是什麼故事?

7樓:南昌志明

在詠史懷古詩作中,「明妃出塞」題材的詩作俯拾皆是,其間的精彩之作

8樓:手摸歷史

講的是 王昭君

說的是王昭君的經歷以及著名的 昭君出塞的故事

詠懷古蹟其三首聯寫景有什麼作用

9樓:匿名使用者

《詠懷古蹟其三》開篇便向讀者展示了一個悽清的畫,起到提領全篇的作用。

這是杜甫經過昭君村時所作的詠史詩。想到昭君生於名邦,歿於塞外,去國之怨,難以言表。因此,主題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開始,「獨

留」兩字,是怨的終結。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潛說:「詠昭君詩此為

絕唱。」信然。

10樓:匿名使用者

向讀者展示了一個悽清的畫,起到提領全篇的作用。

11樓:湖北王強律師

《詠懷古蹟》五首,是詩人於大曆三年( 768)從夔州到達江陵所作.每首多以一位歷史人物為吟詠物件,其一是詠懷庾信,嘆其「蕭瑟」,寄託自己的鄉關之思;其二是追懷宋玉,傷其「空文藻」,慨嘆自己的懷才不遇;其三是嘆惋昭君,悲其「怨恨」,以譴責君王的美惡不分;其四是詠唱劉備,感其身後「虛無」,以寄君臣相契之懷;其五是緬懷武侯,惜其大功不成,寄寓自己的無限哀思.組詩感情深厚,轉折跌宕,崢嶸多姿,或顯或隱地表現了詩人生活漂泊、政治失意的身世之感,是杜詩七律中優秀詩作.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這是組詩的第三首,因昭君村的古蹟而懷昭君,寄託著詩人身世之感.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首聯以雄渾的筆勢,著重描繪昭君故鄉的自然環境,詩句發端不凡.群山萬壑, 寫出山勢像波濤起伏.「赴」字畫龍點睛,將長江三峽山山相連、蜿蜒流走,有如萬馬奔騰、直趨荊門的形勢描繪得淋漓盡致.

它不僅使千山萬壑都有了動感,也使荊門成了視野中的焦點.「群」字,很有**之美.李重華在《貞一齋詩說》中說:

「音節一道,難以言傳,有略可淺為指示者,亦得因類悟入.如杜甫『群山萬壑赴荊門』,使用『千山萬壑』便不入調,此輕重清濁法也.」「千山」二字都屬於清音,讀起來聲音單調,不如「群山」二字濁清兼有,更能表現出詩歌語言清濁相間富於變化的**之美,讀起來風韻搖曳,富有韻致.

下句落到昭君村上,感嘆昭君人逝村存,點出題意.唐代還有昭君故居遺址,所以說「尚有村」.「尚」字,流露出沉鬱的傷悼之情,人已逝,遺蹟猶在,人事滄桑令人感嘆欷歔.

聯絡組詩來看,一個「尚」字,與第二首聯絡了起來.「最是楚宮俱泯滅」,楚宮「泯滅」了,而昭君村尚存,存廢對比中突出了人們對昭君的同情和愛戴.山川靈秀之所聚,才孕育出絕代佳人.

詩人把昭君村放在群山赴會、萬壑爭流的大背景來寫,實際上是寓讚美其人之意於其中.清人吳瞻泰《杜詩提要》指出:「謂山水逶迤,鍾靈毓秀,始產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

意思是說,杜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楊倫《杜詩鏡詮》也說:「從地靈說入,多少鄭重.

」這種烘托渲染的手法,不乏先例,如《詩經·大雅·崧高》:「崧高維嶽,駿極於天.維嶽降神,生甫及申.

」之後的元稹《寄贈薛濤》詩:「錦江滑膩峨眉秀,生出文君與薛濤.」手法也如出一轍.

對於這種寫法,明人胡震亨評註的《杜詩通》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當似生長英雄起句,此未為合作.」但是,聯絡下文,聯絡昭君的遭遇,能做出出塞決定的王昭君,決不僅僅是一個明眸皓齒、秀髮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不向惡勢力低頭,能承受巨大痛苦的女丈夫,這一點是杜甫最欽佩的,所以詩的背景偉岸陽剛.

這兩句詩,大小映襯,動靜相間,不僅使畫面顯得生動,同時使詩的意境更深一層.自然界無窮的生命力,加重了「物在人亡」的惆悵情緒,巧妙地為全詩確定了悲壯的基調.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緊接人逝村存之意,概括了王昭君一生的悲劇,渲染昭君生前死後的淒涼.上句從空間落筆,寫昭君離開漢宮,遠嫁匈奴.

「紫臺」,即紫宮,漢代宮名,此指漢宮.「朔漠」,指北方沙漠之地.此指匈奴.

「連」字把漢宮與匈奴相連,暗含昭君雖遠嫁朔漠,但心念漢宮.下句從時間著墨,寫昭君葬身異域,猶眷戀祖國.「青冢」,即昭君墓,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

《太平寰宇記》:「其上草色常青,故曰青冢.」據傳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

「向」字寫出了昭君死後思漢的幽怨.「紫臺」、「朔漠」,寫自漢宮直到匈奴的空間距離,而前者雍容華貴,後者地遠荒涼,彼此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有力地烘托了昭君生前遠嫁異國的悲哀.「一去」、「獨留」,寫自古及今的時間間隔.

在如此漫長而寥廓的時空中,卻以「青冢」這個特殊形象,集中地表現昭君悲劇的全部過程.「紫臺」與「青冢」的色彩對照,「朔漠」與「黃昏」的意境渲染,又營造出悲涼蕭瑟的氛圍,透出了強烈的悲劇色彩.「朔漠」、「黃昏」用的是疊韻、雙聲,更使詩思搖漾,增強了感人的力量.

上聯寫的是生地,此聯寫的卻是死地,生死兩極又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展示了昭君一生的起點與終點.詩句意境遼闊,敘事含情,引人愁思.江淹《恨賦》:

「若夫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搖風忽起,白日西匿……望君王兮何期,終蕪絕兮異域.

」可以作為這兩句詩內容的補充.清人朱瀚《杜詩解意》說:「『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

」此聯可謂字字有神.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杜甫此聯雖然緊承上聯之意說出,但卻由詠古蹟轉向了詠懷與議論,揭示了造成昭君悲劇的原因.

「畫圖省識」句,本於《西京雜記》的記載:「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按圖召幸.宮人皆賄畫工,昭君自恃容貌,獨不肯與,工人乃醜圖之,遂不得見.

後匈奴入朝,求美人.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帝悔之,而重信於外國,故不復更人.

乃窮案其事,畫工毛延壽棄市.」對這一句的解釋,歷來有分歧,或曰:假使漢元帝能從畫圖察識昭君的美貌,就不會有魂魄空歸的遺恨了;或曰:

昭君已一去不返,我們今天只能從畫圖上去辨識她的丰姿了.這都不符合杜甫的本意.根據律詩對仗法則,「省識」對「空歸」,「空歸」既為偏正片語,「省」字就該修飾「識」字.

朱鶴齡認為:「畫圖之面,本非真容,不曰不識,而曰省識,蓋婉詞.」(《杜詩詳註》引語);浦起龍也說:

「『省識』只在畫圖,正謂不『省』也.」(《讀杜心解》).這才是準確的理解,才符合杜甫詠昭君的根本動機.

實際上這兩句詩具有內在的因果關係:正因為漢元帝昏庸,「按圖召幸」,使小人有機可乘,故而辨識不出美惡真相,才害得昭君遺恨終身.這就把帳算在了昏君、佞臣的頭上,含意深廣.

漢元帝只憑圖召幸,未識絕色,結果造成昭君抱恨天涯,葬身異域.昭君生前未能返回故國,能夠回來的只是她死後的魂魄,故曰「空歸」.「空」字,突出昭君遺恨之深,並深寓詩人的同情.

「月夜」二字則傳神地渲染出魂歸時淒涼清冷的環境氣氛.「春風面」、「月夜魂」,一狀姿容秀美,一寫冷月孤魂,對得驚警.同一個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諷意與同情隱於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

兩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寫得有聲有色,情景交融.宋人姜夔在《疏影》詞中,直接翻用杜詩:「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月夜歸來……」可謂深得杜詩韻致,同樣風流搖曳.

蕭滌非在《杜甫詩選注》中說:「二句刺元帝之昏庸.上句承第三句,追述所以遠嫁異國之故.

下句承第四句,言昭君死猶不忘故國.」昭君懷念故國之心至死不變,雖然骨留青冢,魂靈還會在月夜回到生長她的父母之邦.思鄉之切,怨恨之濃,千古之下仍纏綿悱惻.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末聯以琵琶寫怨,千載傳恨,極寫昭君的綿綿怨恨,從而歸結全詩主旨.「琵琶」,本北方少數民族的樂器,後傳入中原.

「胡語」,胡音,指北方少數民族的樂曲.據《琴操》:昭君在匈奴,恨帝始不見遇,心思不樂,乃作怨思之歌.

「怨恨曲中論」,即怨思之情從彈奏琵琶的樂曲中訴說出來.宋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卷五九「琴曲歌辭」有《昭君怨》一首,卷二九「相和歌辭」有《明君詞》、《昭君嘆》等吟歎曲.所謂「怨恨曲中論」就是指這類詠昭君的曲子.

「怨恨」,就是怨自己遠嫁,恨漢朝無恩.「千載」,則點出樂曲流傳時間之長,以見昭君怨恨之深,且與首聯「尚」字遙相響應.「分明」則說明樂曲主題鮮明,怨恨之情,溢於言表.

宋人歐陽修《明妃曲》:「身行不遇中國人,馬上自作思歸曲.推手為琵卻手琶,胡人共聽亦諮嗟.

玉顏流落死天涯,琵琶卻傳來漢家.漢家爭按新聲譜,遺恨已深聲更苦.」不啻是這兩句詩的最好註釋.

杜甫的詩題叫《詠懷古蹟》,顯然他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託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他當時正「飄泊西南天地間」,遠離故鄉,處境和昭君相似.雖然他在夔州,距故鄉洛陽偃師一帶不象昭君出塞那樣遠隔萬里,但是「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洛陽對他來說,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他寓居在昭君的故鄉,正好借昭君當年想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託自己想念故鄉的心情,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都是主上的過失.昭君是因元帝昏庸,不辨美醜而遠嫁異域,最後客死他鄉.詩人卻因疏救房琯 ,直言進諫,遭到貶斥,以致終**湖.

二人遭遇有某些相似之處,因而借題發揮,詠以寄慨.明人王嗣奭《杜臆》說:「昭君有國色,而入宮見妒;公亦國士,而入朝見嫉,正相似也,悲昭君以自悲也.

」正確地道出了詩人的旨意.全詩始終從形象落筆,未及議論,然卻寫得情真意切,身世之感,家國之思,盡在詩中. 「借懷古以詠己懷」是組詩的共同主題,但是從杜甫本人來看,詩人的主旨應不僅僅限於抒發一己之懷.

他將所關注的物件賦予了歷史的延續性,挖掘出古往今來歷史人事的共同現象,所以說「千載琵琶」.無論是抒發對懷才不遇的同情還是對能夠識才、用才的讚美嚮往,都表明了詩人對人才問題的關心.參看詩人同期所作的《諸將五首》、《八哀詩》等或寫理想人才對國家的重要性,或寫有才而難進其用的悲哀,也同樣表現了對導致治亂興衰的人才問題的關注,體現了杜甫深刻的反省精神.

《杜詩胥鈔》裡說:「子美既竭心思,以一身之全力,為廟算運籌,為古人寫照,一腔血煙,萬遍水磨.」才真正是讀懂了杜甫.

李白和杜甫的區別,李白與杜甫的比較

李白年齡比杜甫大 李白詩風浪漫 杜甫是現實主義的 李白給我們現在人的印象是白長衫飄飄的中年人,杜甫則是一個好瘦的老頭李白較杜甫有錢 林黛玉與薛寶釵 王蒙先生說過一句話 如果你的女兒是林黛玉式的性格,她非倒黴不可 如果是薛寶釵式的性格,那她可以有光明的前途。縱觀 紅樓夢 林黛玉帶給人的是一種詩人般的感...

杜甫《詠懷古蹟》中所詠的庾信和宋玉是什麼人?

文學是研究文子其故事 文子 其書 文子其思想以及 文子 文學性等的一門學問。文學 一種語言藝術形式 用語言文字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 散文 戲劇 詩歌等。西漢時期,學校的負責人,稱為 文學 漢武帝為選撥人才 招賢良文學 衛綰建議 罷申商韓蘇張之言 該年錄取的第一名是公孫弘。史記 孝武本紀 ...

《女醫明妃傳》裡的醫療到底靠不靠譜

真心不靠譜,真正遇到,要 不要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女醫明妃傳裡面的治病方法都是真的嗎 被稱為中國版 大長今 的古裝劇 女醫明妃傳 曾經風靡一時,鐵皮石斛救命 香灰止血 十指放血治中風 理氣散瘀湯 等中醫招數層出不窮。儘管,該劇每集開頭都明確說明 本劇中所有中醫食療 醫藥方劑,為戲劇情境所需,請勿嘗試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