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的赤壁之戰的時代背景 左右

2021-05-24 21:23:28 字數 5875 閱讀 6559

1樓:狂新晴

赤壁之戰

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敗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決戰。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作玄武池訓練水兵,並對可能動亂的關中地區採取措施,隨即於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萬南征荊州(約今湖北、湖南),欲一統南北。時孫權已自江東統軍攻克夏口(今武漢境),開啟了西入荊州的門戶,正相機吞併荊、益州(治成都),再向北發展;而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得諸葛亮為謀士,以其隆中對策,制定先佔荊、益,聯合孫權,進圖中原的策略,並在樊城大練水陸軍。

曹操採用侍中、尚書令荀

2樓:匿名使用者

「赤壁大戰」可謂是《三國演義》中花費筆墨最多,描寫得最為詳細的戰爭,因此,它的虛構成分也是最多的。從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隱淪,單福新野遇英主」開始,到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為止,整整十六個章節,把曹操南取荊州,並圖揚州,但在孫劉聯軍的抵抗下,最終鎩羽而歸的整個過程,描述得鉅細靡遺,使讀者無不血脈賁張,拍案叫絕。那麼,首先讓咱們先來回顧一下**中這一大戰的整個過程吧。

3樓:

《跟我學語文》上有...

赤壁之戰小學課文全文

4樓:匿名使用者

《赤壁之戰》

東漢末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想奪取江南東吳的地方。東吳的周瑜調兵遣將,駐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對。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

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慣船,可是要渡過大江,非坐船不可。曹操叫人用鐵索把船一條一條連起來,鋪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樣。他只等兵士練好了在水上打仗的本領,就下令渡江。

周瑜手下有一員老將,叫黃蓋。他對周瑜說:「曹軍號稱八十萬,我軍才三萬,相差太遠了。

跟他們長期相持下去,對我們沒有好處。我看他們船尾接船頭,船頭接船尾,只要用火攻,他們想逃也逃不了。」

周瑜說火攻是個好主意,可是這一仗怎麼打,還得想個計策。黃蓋說計策已經有了,向周瑜說了一遍。周瑜聽了非常滿意,叫他這麼辦。

黃蓋給曹操寫了一封信,說東吳兵少,抵擋不住八十萬大軍。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雞蛋去跟石頭碰,哪有不失敗的。他願脫離東吳,帶兵士和糧草,投降曹操。曹操接到黃蓋的信,歡喜得不得了。

這一天,東南風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曹操正在船頭迎風眺望,忽然有個兵士報告說:「江南隱隱約約有些船帆,趁著東南風向北岸駛來。

」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隊帆船直向北岸駛來,不一會兒已經來到了江心,船頭上分明寫著一個「黃」字。曹操笑著說:「黃蓋沒有失信,果然來投降了。

」不錯,趁著東南風來的正是黃蓋的船,一共二十條,都用幔子遮著,裡面不是兵士,也不是糧食,而是蘆葦,上面鋪著火硝、硫磺。還有幾條小船拴在大船後面。

黃蓋的船把帆揚足,快得像離弦的箭。周瑜帶著兵船跟在後面。曹操只道是黃蓋來投降了,高興還來不及,哪兒想到防備。

黃蓋的船離曹操的船隊不到二里了,黃蓋叫兵士把二十船蘆葦一起點著,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纜繩,讓這二十條火船趁著東南風衝進曹操的船隊。曹操的戰船被鐵索連著,沒法散開,一下子都著了火。火又竄上岸去,岸上的兵營也燒了起來。

火光照得滿天通紅,濃煙封住了江面,分不出**是水,**是岸。哭聲喊聲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馬燒死的,淹死的,不計其數。

曹操坐小船逃上江岸,忽聽得背後鼓聲震天,周瑜的兵追來了。曹操見手下的兵將丟盔棄甲,無心應戰,只得帶了他們從華容道逃跑。

擴充套件資料:

背景劉琮束手

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後,於建安十三年(208年)正月回到鄴城後,立即開始了向南用兵的軍事上和政治上的準備:

1、於鄴鑿玄武池以練水軍;

2、派遣張遼、于禁、樂進等駐兵許都以南,準備南征;

3、令馬騰及其家屬遷至鄴,做了實際上的人質,以減輕西北方向的威脅;

4、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

5、以罪名殺了數次戲侮及反對自己的孔融,以維護自己的權威。

同年七月,曹操揮軍南下,八月,荊州劉表病死,蔡瑁、張允等就擁立劉琮繼任荊州牧。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見,先抄捷徑輕裝前進,疾趨至宛、葉。

章陵郡太守蒯越及東曹掾傅巽等勸劉琮投降曹操,對他說:「逆順有一定的道理,強弱有一定的形勢。以臣屬的身份去抗拒天子,是對國家叛逆;以剛接手的荊州去抵禦朝廷大軍,必會陷入危險;依靠劉備去對抗曹操,一定失敗。

這三個方面我們都不行,拿什麼去對付曹操大軍?而且將軍您自己考慮一下,您比得上劉備嗎?如果劉備擋不住曹操,則即使是投入荊州的全部力量,也不足以自保;如果劉備擋得住曹操,則他就不會再居於將軍之下子。

」劉琮聽從他們的意見。

九月,曹操到達新野縣,劉琮就以荊州投降曹操,派人用朝廷過去頒發的符節去迎接曹操。曹軍將領都疑心劉琮是詐降,婁圭說:「現在天下**,各地割據勢力都貪圖用代表王命的符節來抬高自己的身份。

這次送來符節,這必定是真心誠意。」曹操於是接受劉琮的投降,繼續進軍。

九月,曹操到達新野。曹操南下的訊息,依附劉表、屯兵樊城的劉備一直不知道,直至曹軍到達宛的附近時才發現:而劉琮已向曹操投降,卻不敢告訴劉備,劉備發現狀況,於是派親近詢問劉琮,這時劉琮才派宋忠告知劉備,劉備既驚駭又頗氣憤,只好立即棄樊南逃。

5樓:護具骸骨

北宋·司馬光《赤壁之戰》原文:

初,魯肅聞劉表卒,言於孫權曰:「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軍中諸將,各有彼此。

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

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權即遣肅行。到夏口,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備南走,肅徑迎之,與備會於當陽長阪。

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豫州今欲何至?」備曰:

「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肅曰:「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鹹歸附之,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足以立事。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自結於東,以共濟世業。

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群郡,行將為人所並,豈足託乎!」備甚悅。

肅又謂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備用肅計,進住鄂縣之樊籬口。

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瑜等率輕銳繼其後,雷鼓大震,北軍大壞,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

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劉備、周瑜水陸並進,追操至南郡。時操軍兼以飢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徵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衝將軍樂進守襄陽,引軍北還。

赤壁之戰的歷史背景:

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後,於建安十三年正月回到鄴城後,立即開始了向南用兵的軍事上和政治上的準備:於鄴鑿玄武池以練水軍;派遣張遼、于禁、樂進等駐兵許都以南,準備南征;令馬騰及其家屬遷至鄴,做了實際上的人質,以減輕西北方向的威脅。

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以罪名殺了數次戲侮及反對自己的孔融,以維護自己的權威。

同年七月,曹操揮軍南下,八月,荊州劉表病死,蔡瑁、張允等就擁立劉琮繼任荊州牧。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見,先抄捷徑輕裝前進,疾趨至宛、葉。

《赤壁之戰》課文詳細記載了赤壁之戰的全過程,其中尤以戰前準備為主。文章多用人物對話表現戰略決策的過程,揭示當時各方面臨的形勢,也從中表現了每個人物戰略眼光的高低。

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赤壁之戰》課文主要內容

6樓:紫冰雨的季節

曹操統一了北方之後,剩下能與他對抗的,就只有在長江一帶的孫權和在湖北一帶的劉備了。

公元208年,曹操帶了20萬大軍(對外號稱 80萬)南下。劉備退守湖北武昌,此時他只有軍士兩萬多人。在軍師諸葛亮的建議下,他決定與孫權共同抗曹。

諸葛亮向孫權指出,曹操雖然人多,但其中有七八萬是剛投降的荊州士兵,這些人主要是水軍,是作戰的主力,但他們不一定真心服從曹操。而北方的曹操士兵,不善於水戰,長途而來生病的也很多。這些分析使孫權看清了形勢,同意派大將周瑜帶領三萬軍士與劉備一起戰鬥。

曹軍駐紮在赤壁(今湖北嘉魚縣東北,又一說在今湖北赤壁市),曹操下令用鐵索把戰船鎖在一起,以便北方士兵在船上行走。諸葛亮和周瑜都決定用「火攻」的方法進攻曹操。一天夜裡,颳起了東南風。

周瑜派部下黃蓋假裝投降曹操,帶著十艘戰船,船上裝著灌了油的柴草,向曹軍駛去。接近曹軍時,他們同時點火,火船頃風向曹操的戰艦駛去,曹軍戰艦因為鎖在一起,一時無法解開,不一會便成了一片火海。火又燒到了岸上,曹軍死傷很多。

赤壁之戰後,全國形勢發生了變化。曹操退回北方。曹操死後,公元220年,他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立,國號為「魏」,都城為洛陽。

劉備乘機佔據了荊州大部分地方,又向西發展,在公元221年,也自立為帝,國號為「蜀」,建都成都。孫權則鞏固了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公元 222年稱王,國號「吳」,都城為建業(今南京)。三國鼎立的局面,直至公元280年西晉滅吳才結束。

赤壁之戰是指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帶大勝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戰爭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

7樓:海兒之挖美好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樑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

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

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樑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

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後都被迫贈太傅。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

「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祕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如《(指南錄)後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赤壁之戰的,赤壁之戰的資料

劉備和孫權聯軍贏了曹操 赤壁之戰資料 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相關資料 戰爭日期 208年七月 208年十一月 地點 烏林 今湖北蒲圻西北 結果 孫權,劉備盟軍勝利 作戰各方 曹操,劉備,孫權 指揮官 曹操 周瑜 程普 劉備 兵力 曹操約160,000,孫劉聯軍約50,000結果 曹操大敗 赤壁戰前曹操的...

赤壁之戰的故事是怎樣的,赤壁之戰的故事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作玄武池訓練水兵,並對可能動亂的關中地區採取措施,隨即於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萬南征荊州 約今湖北 湖南 欲一統南北,堅定了孫權抗曹決心。孫權不顧主降派張昭等反對,命周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3萬精銳水兵,與劉備合軍共約5萬,溯江水而上,進駐夏口。曹操乘勝取江...

《赤壁之戰》的問題,赤壁之戰說明什麼問題?

當時刮東風 跟諸葛亮沒關係 周瑜又用的火攻 再加上被忽悠的把船都鎖上了 想跑都難 當時的船非金屬 順風遇火可想而知。而且兵力也不是像他吹的百萬雄師 也就23萬左右。曹操打水戰也根本不是周瑜的對手。1.兵力相差懸殊。我要提到一點 曹軍其實人數是20萬,號稱80萬。想一想,曹操統一的北方人士只有80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