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裡的所知障是什麼意思,佛家說的所知障是什麼意思

2021-05-02 02:16:21 字數 5397 閱讀 6075

1樓:慈悲圓滿

一切觀點,觀念,見解等等。

你這問題不淺啊,想必你也相當瞭解佛法了吧。

2樓:天空沒有左右

梵語jn~eya^varan!a。指執著於所證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

所知障又稱無明惑、無始無明、智障等。為二種無明之一(一念無明和無始無明)或三障之一三障是煩惱障、所知障、業障。煩惱障又稱為見思惑(一念無明),所知障又稱為無明惑,事障即是性障。

分述如下:煩惱障就是障礙學人出離分段生死的煩惱,也就是見惑與思惑;由於這二種惑不能斷盡,就由這二惑的障礙,使得學人無法出離三界生死苦,這就是煩惱障。所知障是因為對法界實相正理的無知,導致無法證知法界的真實相,無法證知一切法的根源,因此而無法成就佛道,這就是所知障;說的是對於法界實相的所知不足,所以成為佛道上的障礙,故名所知障。

業障則是因為往世迷理、迷事而造作了惡業,業種會障礙菩薩行道,也會障礙初學菩薩修學佛法;這都是因為往世所造惡業種子的現行,而使得新學菩薩學佛時處處產生了障礙,這就是業障。

3樓:匿名使用者

障礙菩提有兩種障,一是煩惱障,以人我見為中心,而生出貪、瞋、痴等煩惱。二是所知障,以法我見為核心,認為一切法實有的種種錯誤見解。

佛法裡的所知障是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指執著於所證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所知障又稱無明惑、無始無明、智障等。為二種無明之一(一念無明和無始無明)或三障之一。

所知障乃是一種狀態,就像屋子裡有十盞燈,若未開燈,則屋子裡是暗的,這個暗是一種狀態;假如開了一盞燈,那個暗就會因為那一盞燈的明而消失一部分,那個消失一部分暗有一部分明也是一種狀態,所知障即是類似此種狀態,不是種子。

種子者,乃是功能差別,因緣具足即能現行,經熏習而變異,所知障非是因為緣而現行受薰改變,所知障乃要經親證實相以後,出世間智慧明的增廣而漸漸破除。

擴充套件資料

【三障】三障是煩惱障、所知障、業障。如果把業障用性障來取代,就會漏掉了業障一法的障礙,而性障又正是煩惱障所攝的內容,所以二障之外的另一障應該是業障才合正理。煩惱障又稱為見思惑,所知障又稱為無明惑,事障即是性障。

分述如下:

一、煩惱障

煩惱障就是障礙學人出離分段生死的煩惱,也就是見惑與思惑;由於這二種惑不能斷盡,就由這二惑的障礙,使得學人無法出離三界生死苦,這就是煩惱障。

二、所知障

是因為對法界實相正理的無知,導致無法證知法界的真實相,無法證知一切法的根源,因此而無法成就佛道,這就是所知障;說的是對於法界實相的所知不足,所以成為佛道上的障礙,故名所知障。

三、業障

則是因為往世迷理、迷事而造作了惡業,業種會障礙菩薩行道,也會障礙初學菩薩修學佛法;這都是因為往世所造惡業種子的現行,而使得新學菩薩學佛時處處產生了障礙,這就是業障。

性障是指五蓋:貪慾、瞋恚、睡眠、掉悔、疑。這五法會障礙學人證得四禪八定,或是障礙學人修證解脫道,所以稱為五蓋。

這五蓋原則上不與所知障相應,因為所知障是屬於迷理無明,而性障五蓋屬於迷事無明,是煩惱障所攝的,所以三障應該說是理障、事障、業障,不宜把業障用性障來取代。

5樓:榴蓮泡芙小蛋糕

所知障是因為對法界實相正理的無知,導致無法證知法界的真實相,無法證知一切法的根源,因此而無法成就佛道,這就是所知障;說的是對於法界實相的所知不足,所以成為佛道上的障礙,故名所知障。

擴充套件資料

所知障乃是一種狀態,就像屋子裡有十盞燈,若未開燈,則屋子裡是暗的,這個暗是一種狀態;假如開了一盞燈,那個暗就會因為那一盞燈的明而消失一部分,那個消失一部分暗有一部分明也是一種狀態,所知障即是類似此種狀態,不是種子。

種子者,乃是功能差別,因緣具足即能現行,經熏習而變異,所知障非是因為緣而現行受薰改變,所知障乃要經親證實相以後,出世間智慧明的增廣而漸漸破除。

親證實相見道時,能夠破除所知障無始無明相應之我見,以及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相應之我見,非如二乘修學解脫道初果時,僅斷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之我見。

而所謂異生性,乃是生於三惡道因緣之體性,我見、疑見、戒禁取見是生於三惡道之資糧故,否定、斷除「以意識覺知心為真實不壞我」之見解者,即能斷除疑見及戒禁取見,我見、疑見、戒禁取見皆是意識心分別所相應的。

所謂的所知障中之見道所斷異生性分別種子,指的就是經意識心的虛妄分別而得之三縛結,見道者乃是意識心故,意識心自己證知自己的虛妄性,非是真實不滅之法故,意識心即能以分別無我所獲得之智慧,來分別哪些是與我見等相應之煩惱而予以斷除,因此說所斷者為異生性分別種子。

6樓:匿名使用者

嗯,應該類似於思維定勢,就是太相信自己之前知道的東西。 請參考:梵語jn~eya^varan,a。

指執著於所證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又作智障、智礙。為二障之一,』煩惱障之對稱。

謂眾生由於根本無明惑,遂迷昧於所知之境界,覆蔽法性而成中道種智之障礙,故稱智礙。以上。

7樓:匿名使用者

所知障是指:以已知的事物和知識作為參照標準,形成一種固定的思想模式,障礙接受未知的事物和知識。所知障乃無始無明上煩惱,這個煩惱唯有開悟明心以上的菩薩才會相應凡是學習得很多很雜的人,對於開悟就非常困難他的佛學常識再豐富,記憶力再強,他有所知障,障礙他的悟門縱然是阿羅漢、辟支佛也不知所知障之內涵,也不會相應這個煩惱,除非回小向大。

所知障是障礙成佛之道,但是不會障礙出離生死因為所知障就是對於佛地究竟圓滿的一切種智不如實證知而菩薩開悟明心以後,也才不過破除極少分的所知障,乃至初地以上,漸漸少分乃至多分破除一直到佛地才究竟斷除所知障。此非二乘阿羅漢所能知也!

佛家說的所知障是什麼意思

8樓:

1、「我執」在佛教中用平時通俗的話來解釋是「自我意識等執著」,佛教對我字有真我和假我、大我、小我等之說,本性是真我大我,我的身體、家當等這些是隨緣而用的。

2、學佛只要認真學,我執會越來越少,人心自在,但又不是糊塗過日子,而是積極處事。

9樓:匿名使用者

你由來所知的一切偏見影響到你對正見的認識

佛學常識:「菩薩」到底是什麼意思

10樓:aaa**王

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菩提薩埵,梵語bodhi-sattva,巴利語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回薩怛縛

,或扶薩。答意譯作:道眾生、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眾生。

意即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覺、智、道之意;薩埵,眾生、有情之意。與聲聞、緣覺合稱三乘。

又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密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

對於聲聞、緣覺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覺智)之觀點視之,亦可稱為菩薩;而特別指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則稱為:摩訶薩埵(梵maha^ -sattva ,摩訶,意即大)、摩訶薩、菩薩摩訶薩、菩提薩埵摩訶薩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等,以與二乘區別。此外,由於菩薩是佛位的繼承人,因此也稱之為"法王子",這個語詞的音譯為"究摩羅浮多",意譯又稱為"童真"

什麼是所知障?

11樓:改本景翠巧

真是個好問題,應該這樣來看,聞、思、修是學佛修佛的決定之理,怎麼能說多聞無益呢?!真的是知識越多越反動嗎?絕對不是。

所知障是指我們的存在、感知的萬事萬物、思維活動、精神世界將萬事萬物、思維活動的本質——法界實相給矇蔽了,這是一個矛盾。我們什麼時候解決了這個矛盾,就獲得了覺悟。

不管我們懂的東西多還是少,所知障同樣存在,那是對真如本性的迷失,無論多聞少聞,我這樣說,應該大家都懂了。

關於你問題補充,戒、定、慧是佛法修行得果的決定之理,不管聞一句金剛經而開悟,還是窮其一生坐破**而開悟,這其中都必定從戒而生起,表面看是時間的長短。

佛法中說的「貪」是什麼意思?

12樓:小米紙愛咳嗽

佛法中說的「貪」是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

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於此五欲執著併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

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

貪愛,就是造成不斷輪迴,為喜樂、欲求所束縛,以及任何情況都不忘尋求快樂的慾望,也就是欲愛、有愛及無有愛。(貪愛也被佛教徒稱為苦集聖諦)。

貪愛一詞最早出現在早期小乘佛經《雜阿含》中。

《大念住經》臺灣元享寺譯本 原文言文:此愛能引導再生,有俱喜、貪,到處為追求滿足,即:欲愛、有愛、無有愛。比丘們!什麼是苦聖諦呢?

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嘆、苦、憂、惱是苦,怨憎會是苦,愛別離是苦,求不得是苦。總括地說,五取蘊就是苦。

佛教中觀是什麼意思

13樓:s潔西卡

1、佛教中中觀的意思是最中或至中。謂中觀學就是系統的介紹法性空慧宗也就

是般若系思想的學問。龍樹在《中觀論》中,以至中來形容釋迦牟尼所說的中道,遠離生滅、斷常、一異、來出等二邊,又稱八不中道。以觀察中道,作為修持禪定與智慧的方法,即是中觀。所

2、中觀思想根源於初期大乘時期流通的《般若經》,龍樹撰寫了《中觀論》來闡述正確的中觀思想與修持方法,提出二十四觀,以此來評破外道與小乘部派等其他學派的理論,在大乘佛教中極受重視。中觀的修行者,通常也會以此二十四觀為主題來進行觀想。

3、佛教的一切義理都在中觀義中,中觀義理是佛教的綱領。中觀派發揮了《大般若經》中空的思想,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們的認識,甚至包括佛法在內都是一種相對的、依存的關係(因緣、緣會),一種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們本身沒有不變的實體或自性(無自性)。

14樓:匿名使用者

中觀,梵文中,madhyamaka,是形容詞madhya(中、中間)加上最高階詞尾ma,所形成的單字,意思是最中,或至中。龍樹在《中觀論》中,以至中(madhyamaka)來形容釋迦牟尼所說的中道,遠離生滅、斷常、一異、來出等二邊,又稱八不中道。以觀察中道,作為修持禪定與智慧的方法,即是中觀。

中觀思想根源於初期大乘時期流通的《般若經》,龍樹撰寫了《中觀論》來闡述正確的中觀思想與修持方法,提出二十四觀,以此來評破外道與小乘部派等其他學派的理論,在大乘佛教中極受重視。中觀的修行者,通常也會以此二十四觀為主題來進行觀想。

後世許多學派繼承龍樹的想法,並加以開展。最著名的三大學派,包括中觀派、瑜伽行唯識學派與如來藏學派,都提出自己的見解,形成大乘佛教重要的討論課題之一。

佛教的一切義理都在中觀義中,中觀義理是佛教的綱領。

以下文字,可謂概括了佛法意思的大概:

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去 能說是因緣 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 而其根據,在於: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 一切則不成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 也就是緣起法。

融攝是什麼意思,佛法說的真假是什麼意思??

一個攝影的知識。就是把各種色彩一起照,有一種朦朦朧朧的感覺。比如說你的婚禮 用它處理以後。在朦朧之間看到你們兩個幸福的笑。中國未來文化的發展,要充分保持儒家人文精神,並以之融攝中西方一切文化形態 文化思想。紅色是一種 這 票剛上市走勢還非常不錯,但是投資需謹慎,有風險,一定要小心 佛教與科學 從融攝...

龍吸水是什麼徵兆,佛法裡的龍吸水是什麼意思

中國風水學失傳已久,目前能用 易 演推的奇人也近乎絕跡,此話不得不說。至於原因,想必瞭解近代史的朋友可能會若有所思。當然偉人曾在廬山問卦,此人堪稱中國最後一位演算神人,但隨後災難頻起,以至於生靈塗炭 民不聊生,這也是還懂風水人早就心知肚明的。自從 判官 歸隱後,中國突顯 雙星伴月 奇觀,有一種說法是...

佛法無邊嗎,佛法無邊是什麼意思

也許是吧。這個我真不知道,因為我不信佛。但是這其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是信的。我想這應該是信則有而不信者無吧。是的 佛法無邊 法力無邊普度眾生 有什麼法,有法佛祖就不會死去了。這個只是對相信的人來說是這個樣子的 佛語是說佛法無邊!這麼理解也可以。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信則有 對,都這麼說,佛法無邊回頭是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