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中哪些句子暗示了桃花源是虛構的故事同上

2021-05-04 06:00:16 字數 6328 閱讀 4711

1樓:荷兮月明

暗示虛構的句子:

1.忽逢桃花林(譯: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

2.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至,遂迷,不復得路(譯: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於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3.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後遂無問津者(譯: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

此後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作者借用**筆法,以一個捕漁人的經歷為線索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

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

他以桃花源人為志趣相合的契友,熱切期望與之共同生活於桃花源中。

2樓:牧晴虹卜

1.忽逢桃花林.

2.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至,遂迷,不復得路.

3.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什麼後人說這是一個鬼故事?

3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並不確定是否真實存在。比如在桃花源記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如果不是人為種植的這個桃花林,那就是幻化出來的,怎麼可能在幾百步之內都沒有其他的樹木呢,而且還打理的如此之規律,像桃花陣一樣。

尤其是後來有人去尋桃花源卻憑空消失了。而且根據桃花源記中的描述,有些細節方面卻是細極思恐。而且陶淵明在描述發現桃花源的整個過程也十分的詭異,特別是在進入桃花源的整個路線,也令人覺得恐懼。

按照原文當中的訴說是講到,鄰近水源的時候發現了一座山,而在山體上有一個山洞。從洞中彷彿看起來對面有著光亮。因此武陵人便丟棄了船,從這一個入口進入。

一開始的時候道路非常的狹窄,等到幾十步以後突然就寬鬆了起來。

一般來說這種與世隔絕的地方大多都會處於深山之中,四周不但是有著高山環繞,而且交通肯定也是隔絕的。但是桃花源記似乎有些不同,不但是沒有位於群山圍繞之中,反而是由一個洞口直接引入了山體之中。

4樓:super臭屁桐

沒什麼可怕之處,只不過是後人自己沒事幹瞎琢磨。《桃花源記》只不過是表達了陶淵明對安寧祥和生活的嚮往。

5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桃花源記》是東晉偉大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6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沒什麼可怕的,桃花源記,只是他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是當時大多人的目標

7樓:易筋經

首先這個地方是在史記中找不到的,陶淵明找到桃花源地方的經歷很像鬼打牆。

8樓:枋伶窪

可能,是對陶淵明說的桃花源感到嚮往而又不可及,認為這是一個胡編亂造的鬼故事。

9樓:想逃的風

在傳說在桃花源其實被找到了,而且當地的縣令為了他們的豐富財產和資源把他們殘忍的殺害了。

10樓:1小貓不吃醋

其實雖說是一種嚮往的環境,但事實還是沒有的,只是毀壞別人的三觀。

11樓:匿名使用者

根本不是鬼故事,漁夫出桃花源以後做的標記被桃花源的人發現了,然後打亂了,所以他按照標記走當然找不到。

12樓:肖兔兔的大堅果

因為《桃花源記》中記載,這個地方沒有人知道,彷彿是做了一場美夢,別人都找不到。

13樓:爽朗

就是說有些東西看起來平淡無奇,但是如果仔細去想的話,卻讓人感覺到非常的後怕

14樓:娟子久久

因為《桃花源記》中2113的桃花源並不確定是否5261真實存在

《桃花源記》中哪些句子暗示了桃花源是一個虛構的故事

15樓:卡門kamen之歌

1、忽逢桃花林(譯: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

2、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至,遂迷,不復得路(譯: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於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3、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譯: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後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陶淵明成功地運用了虛景實寫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個真實的存在,顯示出高超的敘事寫景的藝術才能。

在虛景實寫的同時,又實中有虛,有意留下幾處似無非無,似有非有,使人費盡猜想也無從尋求答案的話題。桃源人的叮囑和故事結尾安排的「不復得路」、「規往未果」等情節,虛虛實實,徜恍迷離,便是這些話題中最堪尋味之筆。

16樓:匿名使用者

1.忽逢桃花林。

2.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至,遂迷,不復得路。

3.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7樓: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18樓:月光下の迷茫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9樓:蒼濤封曉燕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桃花源記》這一課的能力測試

20樓:匿名使用者

1、 後人根據《桃花源記》的故事凝縮成一個成語,這個成語是什麼?他的含義是什麼?

答: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 第一自然帶有神祕色彩的景物描寫有什麼用?

答:這段景物描寫帶有神祕色彩,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為漁人進入桃源渲染了氣氛,也為桃源美好作了鋪墊。

3、 第三段文字哪兩方面內容?

答:(1)村人「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的好客風尚。(2)寫村人自敘秦時避亂來此經過。

4、 為什麼桃源中人囑咐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答: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這個「絕境」,避免戰亂,不願讓外人知道。

5、 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復出焉」的原因?

答:躲避戰亂,這裡民風淳樸,不受壓廹,自由快樂。

6、 漁人離桃花源,「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後來尋找桃花源的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答: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個虛構的社會,現實是不存在的。

7、 劉子驥與陶淵明是同時代的人,最後寫劉子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答:使人覺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給桃源增添了奇異的色彩。

8、 你認為桃源人為什麼「嘆惋」?

答:外界變化大;戰亂頻繁;社會黑暗;人民生活痛苦;與世隔絕時間長;聽見漁人所說的話。

9、 作者為什麼在這篇文章中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的現實社會相對的美好境界?

答: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黑暗社會的否定、批判。

10、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富有浪漫色彩的敘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在藝術構思上最為明顯的是一個「奇」字,試舉出三處「奇」。

答:(1)環境奇美。(2)與世隔絕多年。(3)待漁人如此熱情。

11、 「具、鹹」都是「全部,都」的意思,能否互換?

答:不能,「具」有詳盡的意思,而「鹹」沒有,所以不能換。

12、 (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2)通過哪些具體描寫表現出來?

答:(1)自然環境:優美富饒。

社會環境:安定和平。 人文環境:

自由快樂。 (2) 通過作者對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寫(第二段)和對桃花源中淳樸民風的描定(第三段)來表現出來的。

13、 依據文中描述,準確說明進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答:桃花源山洞口位於武陵源桃花林小溪盡頭。

14、 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樣的特點?

答:環境優美,和平寧靜,人民熱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字定,快樂。

15、 你從「設酒殺雞作食」、「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讀到了哪些資訊?

答:桃源人熱情好客,富足安康。

16、 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為我們規劃出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併成為後人羨慕、追求的目標,由此,你能夠看出作者追求怎樣的人生理想?

答:追求一種和平寧靜,沒有剝削,沒有壓廹,沒有戰亂從平等的理想世界,因為作者所處時代戰爭頻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託在作品中。

17、 結合文章,談一談你對「世外桃源」這個成語的理解?

答:它代表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和平安寧,沒有戰爭,沒有壓廹美好生活的嚮往,也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18、對聯: 美好理想寄桃源,黃髮垂髫享太平。

19.課文中表現桃花源中人安居樂業的句子是: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20.請寫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詩詞

獨擁桃林伍千畝,佔盡天下桃花詩。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裡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批竹初攢耳,桃花未上身。

21、作者寫桃源人」見漁人,乃大驚」的目的是什麼?

答: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這個「絕境」,避免戰亂,不願讓外人知道。

22、為什麼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怎麼評價

答: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裡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裡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

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23、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富有浪漫色彩的敘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在藝術構思上最為明顯的是一個「奇」字,試舉出三處「奇」。

答:(1)環境奇美。(2)與世隔絕多年。(3)待漁人如此熱情。

24、"世外桃源"是陶淵明一生的社會理想,可文中作者安排"漁人"最終離開了桃花源.你能就這一問題作較深的闡釋嗎?

答:作者安排「漁人」離開桃花源是為了給下文做鋪墊,如果漁人不離開桃花源,那麼官吏就不會尋找桃花源。而云找桃花源的失敗,說明了這個理想中的世界是可欲而不可求的。

21樓:因愛海而陶醉

先生,您沒有給題,怎麼幫您做?????????????????????

22樓:夢幻紫宇

1、陶淵明編寫桃花源記的原因是什麼?怎麼編的?

作者筆下的桃花源,環境優美,氣氛寧靜.在這裡,沒有君主;沒有戰亂,沒有貧富,沒有欺騙,是理想的社會.因為當時社會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所以寫下了桃花源記.

2、漁人發現桃花源的過程是什麼?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3 桃花源景色如何?

優美,寧靜.

4 桃花源的人有何特點?

淳樸,好客,熱情

5 桃花源究竟存在與否?

不存在,是作者想象的.對田園安逸生活的嚮往,所以描畫出的一個理想社會

表現出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追求.

6 《桃花源記》這篇課文中的成語都有哪些?

豁然開朗 世外桃源 落英繽紛 怡然自樂

7 為什麼桃源中人告訴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因為桃源中的人不想自己的安靜生活被外人打擾.

8 文章可分為幾部分?

三部分 第一自然段是一部分 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 第三四自然段是第三部分

9 作者為什麼在這篇文章中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的現實社會相對的美好境界?

因為作者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黑暗社會的否定、批判。

10 桃源人為什麼「嘆惋」

因為外界變化很大 社會黑暗,桃源裡面人與世隔絕時間太長

11 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12 桃花源有什麼特點?

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13 桃花林有什麼特點?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求《桃花源記》翻譯,《桃花源記》翻譯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 武陵人靠捕魚謀生。有一天 他順著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 遠近。忽然遇到 一片 桃花林,桃樹 夾在溪流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 芳草鮮豔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桃 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 就是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裡面 ...

桃花源記中的側面描寫有哪些,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描寫桃源景緻的句子有那句?形容桃花林優美景色的句子有哪些?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 sh 儼 y n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桃花源記》賞析,《桃花源記》全文的賞析

陶淵明 桃花源記 賞析 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