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上朝時沒有普通話,全都是方言,君主能聽懂嗎

2021-05-04 08:02:32 字數 3917 閱讀 7868

1樓:方圓視界看歷史

中國方言眾多,如果用方言交流,跟「雞同鴨講」差不多。古代通訊交通均不發達,也沒有廣播電視,人們很少有學習通用語言的渠道,因此,各地方言的存在異常頑固,口音也非常濃重。古代上朝時,外省**向與皇帝交流時,在流言交流也是很困難的,以光緒皇帝與康有為交流為例,可見一斑。

民間有句話,說,「千不怕萬不怕,就怕廣東人說普通話」。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他用粵語講演酣暢淋漓,但是說普通話就不那麼順暢和流利了。

康有為到處講,說光緒接見自己時,兩人會談了很久。這說法連《清史稿》都被忽悠了。不過,當時的刑部主事張元濟又另有說法。

他說,當時各大臣在外等候皇帝接見,康有為與榮祿大談變法,榮祿聽著直皺眉頭,有些話根本聽不懂。光緒單獨接見大臣,其他人都有很長時間,唯獨接見康有為,不到10分鐘就結束了。到底談了什麼,別人無從知道,但光緒後來還接見了梁啟超,完全可以做個參照。

梁啟超見到光緒,也是推銷自己的變法,但無奈光緒聽著很費勁,只因梁啟超說話發音嚴重不準,如將「考」說成「好」,將「高」說成「古」。有時梁啟超講一句,光緒還要問一句,甚至梁啟超還要用手比畫,或者還要用翻譯。在這情景下,光緒的興致早沒了。

但凡被皇帝接見後,按說都要賞個四品官,而梁啟超只得到個六品頂戴。 可見,變法也要學好普通話。

2樓:菜菜聊文化

肯定可以聽懂,因為古代方言是由帝王制度了,他們才不會傻到讓大臣用自己聽不懂話彙報工作,在當時沒有普通話,可是有官方語言,想要當官就要學習官方語言,加上帝王會推廣官方語言,自然大家都會聽懂地方語言和官方語言。

首先根據歷史上的發展,我們知道漢語開始於周以前,週期的漢語標準一般都認為是《詩經》的語言,史稱雅言。雅言發展於黃河流域中原地區,是挺符合歷史發展軌跡的,畢竟人類的發源地就是黃河流域。

其次雅言是古代官方最早指定的官方語言,就跟我們現在的普通話差不多,尤其是在夏朝建立的時候,雅言的推廣就更加普及了,只是後來搬到洛陽一帶,雅言就帶有點洛陽音,最後演變成以為古洛陽話為官方語言。

周朝800年,將《周禮》及洛陽讀書音傳播到全國,周人封諸侯到全國,最多時諸侯達到800多,周人在全國的諸侯居住在城市,稱為「國人」,當地土著百姓稱謂「野人」,除了長子繼承諸侯王位,其餘後代逐漸成為百姓,周朝諸侯的這種繼承和傳播方式極大地促進了洛陽讀書音在全國的傳播。

接著到了周朝,周朝君王覺得百姓都不知道要讀書,跟「野人」差不多,就把周人分散到全國居住,想用這種方式傳播官方語言洛陽話,加上週人的後代越來越多,不是長子慢慢就變成平民,經過幾代周人的努力,官方語言洛陽話就佔據全國語言榜單第一位置。

3樓:說史可還行

古代雖然沒有普通話,但他們自有一套官話系統,上朝的時候規定用統一的官話,就不會出現聽不懂的狀況了。

中國地域遼闊,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方言,君主想要統治天下,就必須統一語言。事實上,從先秦開始,朝廷就開始推行統一語言政策了。

最早的通用語叫「雅言」,出現在周朝時期;秦漢以後,「正音」成了標準的語言系統,從李斯的《諫逐客書》來看,古代朝廷的官話體系已經基本形成。

因為歷時上的朝代經歷更新替換,且都城的位置也不固定,所以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語言系統。比如唐朝時期,主要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音,宋朝延續;而元朝因為統治者是蒙古一族,所以其官話就以蒙古語為主。

明朝的時候,官話是「正音」,以南京音為基礎;清初的時候則以滿語和南京官話為主。由於雍正帝對口音非常敏感,所以他設立了正音館,推廣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北京官話。

古代當官的來自五湖四海,如果不推行統一的官話,皇帝肯定聽不懂,雖然我們現在預設普通話是中國的主要語言,但在古代,不管是「雅言」,還是「正音」,其地位都像是現在的普通話一樣,**上朝之前,一定要學會官話,不然是連官也做不了的。

4樓:壯哥平天下

當然能聽懂,就算聽不懂,也會有人幫他聽懂!

古代方言雖然多,但是朝廷還是會指定「官話」,而且皇帝不只會一種語言,比如清朝皇帝就會滿語、漢語、藏語以及蒙語這四種語言。

再者,皇帝的交際圈並不太寬,能經常和皇帝面對面交流的,恐怕也沒有幾個人,所以只要這些人學會官話,皇帝也就不難理解他們的話了。

不僅如此,在皇宮之中有一條規定,那就是新任職的**或者要覲見皇帝的**,他們在見皇帝之前必須到禮部參加演禮,學習基本的禮儀和官話。

當然,在歷史上也有一位皇帝非常厲害,他本身就會十三種語言,因此完全不用擔心聽不懂方言的問題,這個皇帝就是康熙皇帝,《清實錄·康熙朝實錄》中有這樣的記載:「十三省語音、朕悉通曉、觀人察言即可識辨。」

可見,對於皇帝而言,聽不懂方言完全不是一個問題。

5樓:善良的

君王肯定能聽懂,因為有專門的人來培訓**們說君王能聽懂的話。

6樓:匿名使用者

肯定都聽懂了,因為每一個大臣上朝都要經過嚴格篩選的。

7樓:粉色糖果味的豬豬

這肯定是聽得懂的,畢竟他們說的是同一種方言。

8樓:獅子

肯定能聽的懂,畢竟每個時期的語言都是有朝廷來推廣和傳播的。

古代沒有普通話,皇帝上朝如何面對各地方言的轟炸呢?

9樓:冷侃娛文

大家每次看古裝劇,會發現電視劇裡的人物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如果是現代劇還發現不出什麼毛病,不知道大家看古裝劇的時候想過一個問題沒,古代就有普通話了嗎? 答案是沒有的。

那麼每次上朝的時候,大臣怎麼和皇帝商量國家大事的呢?各地**講著不同的方言皇帝能聽懂嗎?

古代雖然沒有普通話,但是多數朝代都會確立一種官話。就是大家在一塊討論問題的時候,用一種話,不就都能聽懂了嗎?

最早的官話出現在周朝。周朝定都洛邑,就是今天的洛陽。官方語言是如今河洛一帶的方言。

但是各地的**又不是河洛人,不會說河洛方言啊,所以還產生了一種從事翻譯的官職名為「象胥」。每隔幾年各地的象胥都要到都城學習官話,學會了回去教各地的**。

政策上推行。朝廷設立了一個機構叫「正音書館」,就是專門普及官話的。朝廷的通知下來後,福建、兩廣等地的各個府州縣,都成立了正音書院,就是專門教官話的。

除此之外,還規定讀書人要想參加科舉考試,要想做官,必須要學會官話,學不好禁止考取秀才。這樣的話,會不會很多人為了中舉而學習官話呢?要不然,真的會出現湖建人聽不懂湖建話的笑話了。

不僅僅對於臣子們有官話的這個要求,對於領導人也是有要求的,在小的時候就必須要學習滿、漢、蒙、藏著四門語言,這可是相當於需要從小學習至少三門外語,這個課業也是一點都不輕鬆啊,畢竟是以後要當皇帝的人,可是一點都馬虎不得。

雖然看起來做了不少事,但卻沒什麼效果,後來漸漸就取締了。到戊戌變法的時候,梁啟超覲見光緒,皇帝仍然被這個問題困擾。由此看來,我們現在推行的普通話還是有效果的!

10樓:win亦

古代沒有普通話,皇帝上朝可以說是有翻譯在旁邊輔助的。

11樓:笨笨狗家的n次方

皇帝上朝肯定有儘量統一的語言,否則在朝上議事也是無法進行的。

12樓:時光匆匆

估計會有專門的人做翻譯,而且那麼多的文官,總能解決這樣的問題。

13樓:氣子孩

應該有專門的翻譯員吧,不然的話有點妨礙各國之間的交往。

14樓:清春不打烊

那些**可以自帶翻譯啊,而且皇宮那麼有錢,買一個解說員還不簡單嗎。

15樓:甯的故事

肯定是西洋語言啊,那時候應該會有翻譯,來給皇帝翻譯語言。

16樓:百家小能手

這個不需要擔心,就像現在主席不需要擔心聽不懂他國語言一樣,自有可以聽懂的人。

17樓:假蘇更生

應該會有統一的官話吧,不然這樣豈不是亂成一團。

18樓:金牛咖啡館好

肯定會有解決辦法的,就比如說給能聽懂他的人的話,然後那個人在跟皇帝講

古代的皇帝們上朝時是說普通話還是方言

明朝之前都講他的家鄉話明朝講南京官話清朝講京腔 就是普通話 說的是官話 就相當於普通話 不過沒有現在這麼普及 官話一般都是當地語言 比如說 國都在長安 就說長安話 國都在北京 就說北京話。明清基本上說的就是普通話了。肯定是方言,那時候還沒有普通話呢。古代皇帝說的話是普通話還是方言?古代以中原方言為多...

古代沒有「普通話」人們怎麼交流的?

古代沒有 普通話 但人們還是可以交流,主要是因為同一個地方的人說的話是同樣的,只不過不是我們所說的 普通話 而已,所以他們是靠著說相同的話進行交流的。每個朝代有每個朝代的說話的方式,更何況古代大部分人都很少出方圓十里,附近的一個地方說話的方式肯定是一樣的。就好比現在我們國家也有很多農村,是很少和外面...

有沒有哪些方言,翻譯成普通話就真的普通了

有些地區的翻譯為普通話更難懂了,文言文不好的話幾乎看不懂,很多地區 版的方言還保留了古人的說話權習慣,正確的翻譯為普通話的正字其實就是文言文,你可以看看這個 江蘇崑山方言 你有點剛 翻譯成普通話什麼意思 意思是 你有點腦經轉不過彎,有點憨 請參考 剛 應寫作 戇 音 g ng 魯莽 冒失。方言組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