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農民在社群建設中的主體地位

2021-05-05 01:40:39 字數 5907 閱讀 8275

1樓:

試題答案:(1)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農村中的人民群眾主要是農民,因而,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力量。(8分)(2)體現了群眾是實踐的主體,要樹立群眾的觀點,堅持群眾路線,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鬥。引導農民,扶持農民,提高農民,有利於發揮農民在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激發農民的積極性,更好地投入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中,推動農村建設發展。

(8分)

社群工作者試題求解 20

2樓:手機使用者

1.這種題比較靈活,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主要就是寫社群工作人員應該如何對待,照顧空巢老人(比如做好社群服務和社群保障等等,自由發揮),從而做到以人為本.

2.圍繞社群居住者為中心開展工作,凡事從人的角度出發。

3.這個題不會...社群服務的特徵我到是知道:(1)福利性。(2)群眾性。(3)互助性。(4)綜合性。

希望能稍微幫助你點.

3樓:匿名使用者

回答2問題: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理念,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的經驗,充分吸收當代發展理論的有益成果,作出的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馬克思主義命題,它廣泛涉及到發展的根本動力、根本途徑、根本要求和根本目的等問題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更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所以,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以人為本本質上就是以人民為本

對於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來說,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發揮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來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始終是最緊要的

科學發展觀第一次用以人為本表述我們黨的發展理念,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指導思想的重要理論昇華。但是,由於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提出的時間並不長,而且這個口號也曾為歷史上不同階級所主張過,因此,在對其科學內涵的理解上,人們的認識還不盡相同。特別是有兩種傾向需要引起注意:

一種是把以人為本泛化,離開中國發展的主題,離開中國最大多數人,把以人為本的「人」泛化為抽象的人、所有的人,把以人為本泛化成為一個任何階級都可以接受的非馬克思主義命題;另一種是把以人為本的含義窄化,簡單地把以人為本僅僅理解為「為了誰」的問題,似乎它要解決的只是一個發展目的問題。

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理念,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的經驗,充分吸收當代發展理論的有益成果,作出的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馬克思主義命題,它廣泛涉及到發展的根本動力、根本途徑、根本要求和根本目的等問題。為克服和防止對以人為本的泛化和窄化傾向,我們必須深入理解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總的來說,以人為本的基本內涵,可以概括為四句話,就是,必須把依靠人作為發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為發展的根本途徑,把尊重人作為發展的根本準則,把為了人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

依靠人,是發展的根本前提

依靠人,就是要看到人是發展的主體,是實現發展的根本力量。不論是堅持全面發展、協調發展還是可持續發展,都要依靠人來進行,通過人來實現。離開了人,發展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依靠人,就是要依靠絕大多數人,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千百萬人的事業,靠少數人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只有緊緊地依靠人民群眾,密切地聯絡人民群眾,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完成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艱鉅複雜的任務。

依靠人,就是把中國的發展建立在依靠全國各族人民的基點上。中國的現代化是中國人民的偉大事業,只有依靠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科學發展觀把依靠人作為發展的根本前提,是唯物史觀在發展問題上的必然體現。唯物史觀認為,人是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力量。馬克思說,「整個世界歷史不過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

恩格斯則把唯物史觀稱為是「關於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唯物史觀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的發展過程中的人」。這裡所說的人,就其主體而言,就其絕大多數而言,就是人民群眾。

因此,唯物史觀強調:「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更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

所以,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以人為本本質上就是以人民為本。

把中國發展起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所有中華兒女、所有炎黃子孫的共同心願;把中國發展起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中國各族人民群眾共同的奮鬥目標和理想。所以,實現發展,必須依靠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包括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因為他們絕大多數是愛國的,希望祖國富強的;必須依靠工人階級、廣大農民、知識分子、幹部、解放軍官兵,因為他們始終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力量;必須依靠包括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因為他們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依靠所有中華兒女、炎黃子孫,依靠最廣大的中國人民,是實現中國發展的根本前提。

離開這個前提,任何發展都是不可能的。

提高人,是發展的根本途徑

提高人,就是要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努力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把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建立在提高勞動者素質的基礎上,建立在提高全民族素質的基礎上。

提高人,就是要大力開發人才資源,為各類人才成長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和條件,努力造就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建設規模巨集大、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開創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新局面,走人才強國之路。

提高人,就是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加快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促進學習型社會和創新型國家的形成。在全社會進一步樹立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理念,鼓勵人們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參與終身學習,建設創新型國家,使我國從人口大國轉化為人才資源強國。

提高人是實現發展的根本途徑,這是從世界各國發展實踐和當代中國發展實踐中總結出的科學結論,也是當代中國發展實踐面臨的迫切要求。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範圍內現代化的程序表明,一個國家即便擁有優越的自然資源或引入先進的技術裝置,也不可能自然而然地使這些因素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國民的思想文化素質在其中起著關鍵的作用。人的知識、能力、健康等方面因素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遠比物質資本、勞動力數量的增加更重要,而且科學技術越是發達,人口質量的決定作用就越大。

人作為勞動者,是生產的最重要的組成要素。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人力資源十分豐富,但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大量勞動者的素質低下,不能適應現代化經濟發展的需要。從根本上說,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振興和社會進步,都取決於人力資源的開發和人力資本的提升。

簡言之,取決於提高人的素質。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力資源非常豐富,但人的素質不能滿足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矛盾也很突出。我國的教育事業還不發達,人均受教育年限遠低於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缺少大批受過教育、訓練有素的勞動力、科技專家、企業家和管理人員,而且人才分佈極不平衡。這種狀況,不僅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而且也是嚴重製約我國政治發展和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以人為本必須把提高人作為我國發展的根本途徑,通過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把發展轉移到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努力通過人力資源的開發,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政治發展、文化發展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堅持把提高人作為我國發展的根本途徑,就要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堅定地走人才強國之路。必須把人才工作納入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大力開發人才資源,走人才強國之路,把人才強國戰略作為我國發展的根本性戰略。

尊重人,是發展的根本要求

尊重人,就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不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不論是簡單勞動還是複雜勞動,一切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的勞動,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都應該得到保護,得到尊重。

尊重人,必須尊重人的需求、人的生命和人的價值。人的需求與生俱來,是社會發展的原初動力。人的生命彌足寶貴,是人進行一切活動的前提。

人的價值無法估量,是任何物的東西所不能取代的。滿足人的需求、珍愛人的生命,實現人的價值,是尊重人的起碼要求。

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是針對傳統發展觀重物不重人而提出的。自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一些國家在發展中,把發展等同於經濟增長,等同於gdp總量的增加和人均gdp的增加,導致了片面追求gdp的傾向。雖然國際上有些國家的人均gdp增加了,但貧富不均,一部分人的富裕是以犧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為代價而取得的;政治不民主,廣大貧苦群眾缺少基本的人身自由和政治參與權,甚至出現了嚴重的社會腐敗和政治動盪,這種狀況被人們稱為「有增長而無發展」、「 無發展的增長」。

人們開始認識到,尋求尊重是每個人、每個社會的重要價值目標,發展必須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重視解決貧困、就業、社會公正等問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理論和發展哲學開始轉而強調,必須擺脫重物不重人的傾向,把尊重人作為發展的根本準則之一。

在我國的發展中,由於主客觀因素的制約,重物不重人的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這表現為,在一些地區一些部門「唯gdp論」很有市場,人的勞動和創造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分配不公造成收入背離勞動和生產要素的貢獻;困難群體的經濟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沒有得到充分保障;一些地區、一些企業忽視人的價值、人的生命,在沒有安全生產保障的條件下,違法違規進行生產經營活動,致使生產安全事故不斷髮生。所以,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把尊重人作為實現中國發展的根本要求,把尊重人的勞動、尊重人的創造、尊重人的價值、尊重人的生命,體現在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中,貫徹和落實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各項具體工作中。

為了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

為了人,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

為了人,就是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在滿足生存需要的基礎上,還要滿足安全、發展和享受的需要。不僅要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而且要滿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

為了人,就是要通過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發展,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

「為誰發展」,是涉及發展根本目的的重要問題。發展的目的,不僅要回答「為什麼要發展」的問題,還要進一步回答「為誰發展」的問題。一般說來,廣大第三世界國家之所以走上現代化的發展之路,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振興本國經濟,消除貧困,趕上世界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潮流,重新確立自己在世界體系中的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深刻地認識到,發展才能與時俱進、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才能維護國家尊嚴、提高國際地位,才能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和諧、人民幸福,這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的偉大理想和目標。

但是,解決了「為什麼要發展」的問題,還要進一步回答「為誰發展」的問題,因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和諧,進一步都有一個「為了誰」的問題。而正是在「為誰發展」的問題上,能夠更鮮明地體現出不同性質的執政黨在發展觀上的根本分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同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根本區別。

對於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來說,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發揮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來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始終是最緊要的。全國各族人民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體,人民群眾積極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是我們事業成功的保證,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全部奮鬥的最高目的。我們黨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發展中大國,領導人民進行現代化建設,始終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目的就是,要把堅持黨的先進性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最終落實到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

世界現代化的程序表明,很多國家錯誤地把物質財富的增長作為發展的唯一目標,或者把人看作是僅僅追求物質財富而喪失精神追求的「單面人」,造成了發展價值目標的扭曲和喪失。當前,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謀求發展,就是要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創造現實條件。因此,必須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機統一起來,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實現人民幸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就此而言,促進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終極價值目標,也是我國發展所要達到的最根本的目的

論監理在工程建設中的作用監理在工程建設中的作用

監理單位是專業化 社會化的中介服務機構,受業主的委託,以自身的專業技術 管理技術有效地控制工程建設專案的進度 質量 投資,公正地管理合同,使工程建設專案的總目標得以最優實現。監理制度在西方已經有較長的發展歷史,並已成熟完善。fidic制定的 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條件 已經為國際承包市場普遍認可和廣泛應用...

怎樣理解園林植物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

城市是由各種建 築物 構築物組成的巨大的人工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只有植物保留了自然界的象徵。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變得越來越不適合人類居住,這時園林植物成了人們關注的問題。園林植物,是構成多姿多彩景觀環境的重要物質材料。它不但具有美感效應的觀賞作用,還有著不可替代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建設現代化生態...

企業楷模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如何充分發揮楷模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企業先進人物是企業先進文化的體現者 企業先進人物是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湧現出來的一批具有較高思想水平 業務技能 優秀業績 群眾尊重的勞動模範 先進典型或英雄人物。企業先進人物是企業價值觀的化身。他們將企業的價值觀 人格化 為廣大員工提供了學習和效法的模範。他們在企業文化建設和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