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到底幾歲開始束髮,古代的男子到了一定的年紀就要「束髮」,那麼「束髮」究竟對這個男子生活有什麼影響?

2021-05-05 06:47:43 字數 6854 閱讀 7132

1樓:某家小道

一般來說是20歲行冠禮,算**,不過孔子說15立志,所以看情況大多不到20冠禮就束髮,大體來說是在15到20間束髮

2樓:來自東嶺石林天真無邪的馬鈴薯

古代人生的幾個段落: ①、豆蔻之年(一般指女性):12歲至14歲; ②、入冠之年(專指男性):

15歲至18歲(專指男性);③、弱冠之年(專指男性):19歲;④、已冠之年(專指男性):20歲。

現在一般把男子20歲稱之為弱冠之年,這是不夠貼切的。所謂「弱」,有幾種解釋,其中一個就是「還差一點的意思」。後面再說什麼叫冠禮:

指古代男子成年時舉行的一種束髮儀式。一般發生在15歲至20歲之間(包括20歲)。所謂束髮,即把男孩垂散的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叫束髮。

束髮又分全束和局束。所謂全束,就是大多數這一年齡內的體力勞動者把頭髮全部束起來盤在頭頂上,以便於幹活。所謂局束,就是青春偶像劇裡的那種長髮披肩的公子哥兒的髮型。

這種髮型,幼兒班裡的小朋友都知道,我就不再贅述了。事實上,20歲的男子才束髮行**禮的那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大多數男子,特別是窮人家的男孩子在15歲生日時,就舉行入冠儀式,表示已進入**行列。

「男子十五當門戶」,可以替父母分憂,當家主事,娶妻生子,贍養父母了。(什麼叫行冠禮?讀者可以去查《辭源》第一冊第323頁)。

⑤、而立之年:30歲(古代專指男性);⑥、不或之年(古代專指男性);⑦、天命之年(古代專指男性);⑧、花甲之年(男女通用)

古代年齡稱謂:垂髫 束髮 弱冠 而立 不惑 知命 花甲 古稀! 耄耋 期頤 都表示

3樓:匿名使用者

1、垂髫(tiáo):3、4歲至8、9的兒童。

2、束髮:指15歲。

3、弱冠:指20歲。

4、而立:指30歲。

5、不惑:指40歲。

6、知命(半百):指50歲。

7、花甲(耳順):指60歲。

8、古稀:指70歲。

9、耄耋:指80-90歲。

10、期頤:百歲。

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漢人戴聖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

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後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

擴充套件資料

年齡稱謂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比如總角是**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是因為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4樓:

垂髫bai(tiáo)——童年泛稱。

束髮——15歲左右

弱冠——20歲

而立——30歲

不惑——40歲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6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歲耄耋(mào dié)之年——**十歲的年紀期頤(jīyí)之年——100歲

5樓:匿名使用者

襁褓—— 不滿週歲 黃口——本指雛鳥,後比喻幼兒,10歲以下。

總角、孩提——幼年泛稱。

垂髫(tiáo)、始齔(chèn)——童年泛稱。

幼學——10歲 束髮——15歲左右

弱冠——20歲

而立之年——30歲

不惑之年——40歲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6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歲杖朝之年——80歲

耄耋(mào dié)之年——**十歲的年紀鮐背之年——90歲

期頤(jīyí)之年——100歲

6樓:涼涼的涼麵

垂髫:chuí tiáo

解釋:三四歲至七歲(女)、八歲(男)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頂自然下垂的短髮)。

例句: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陶淵明《桃花源記》

2.束髮:shù fà

解釋:成童的年齡,15至20歲

例句:餘自束髮讀書軒中。——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3.弱冠:ruò guān

解釋:男子20歲稱弱冠。

例句: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

4.而立:ér lì

解釋:指年至三十,學有成就。後來用"而立"指人30歲。

例句:《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5.不惑:bù huò

解釋:出自《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

例句:人以怒遷,公能自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宋·曾鞏《故翰林侍讀學士錢公墓誌銘》

6.知命:zhī mìng

解釋:五十歲的代稱。

例句:《易·繫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

7.花甲:huā jiǎ

解釋:指60歲。

例句:手挼六十花甲子,迴圈落落如弄珠。

8.古稀:gǔ xī

解釋:稱人年七十。

例句:如何古希人,不識三伏苦。

9.耄耋:mào dié

解釋:**十歲。

例句:人耄耋,皆得以壽終。

10.期頤:qī yí

解釋:指百歲之壽的老人。

例句:《聊齋志異·席方平》:「今送汝歸,予以千金之產、期頤之壽,於願足乎?」

7樓:亓官永修甘鵑

不滿週歲:襁褓之年。

嬰兒:黃口。

一歲:周。

幼兒時期:孩提時期(2~3歲)。

童年時期:垂髫,總角(7歲左右),始齔之年(7,8歲)。

10歲:幼學之年。

12歲:金釵之年(女)。

13歲:豆蔻年華(女)。

15歲:及笄之年(女),束髮之年(男),志學之年(男)。

16歲:二八年華,破瓜之年,碧玉年華(女)。

20歲:弱冠之年(男),雙十年華,桃李年華(女)。

24歲:花信年華(女)。

30歲:而立之年,壯室之年。

40歲:春秋鼎盛,強仕之年,不惑之年。

50歲:半百之年,知命之年。

60歲:耳順之年,花甲之年,還歷之年,平頭甲子。

50歲~60歲:耆艾之年。

64歲:古瓜之年。

70歲:致仕之年,從心之年,古稀之年。

77歲:喜壽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8歲:米壽之年。

90歲:耄耋之年,鮐背之年。

99歲:白壽之年。

100歲:天年,百壽之年,期頤之年。

8樓:釋然餓夢

垂髫:指幼年兒童

豆蔻年華:指女子十三四歲

的年紀及笄:女子年滿15歲

束髮:指男子成童時,15歲

弱冠等於加冠:指男子20歲

而立之年:指人30歲

不惑之年:指人40歲

知天命等於知命:指人50歲

花甲等於花甲子:指人60歲

耆艾:古以60歲為耆,50歲為艾

古稀:指人70歲

耄耋:指人**十歲

期頤:指人100歲

9樓:匿名使用者

不滿週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 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 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 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10樓:匿名使用者

襁褓:嬰兒

垂鬃:3~9歲

幼學:10歲

志學,束髮:15歲

弱冠:20歲

而立:30歲

不惑:40歲

知命:50歲

花甲:60歲

古稀:70歲

耄耋:指80-90歲。

期頤:百歲

11樓:匿名使用者

垂髻一3、4~8、9歲

束髮一15歲

弱冠一20歲

而立一30歲

不惑一40歲

知命一50歲

花甲一60歲

古稀一70歲

耄耋一80~90歲

期頤一百歲

12樓:匿名使用者

30而立 40不惑 50知命 60花甲 70古稀 80耄耋 90期頤

13樓:匿名使用者

我知道而立是30歲。不惑時40歲。知天命是50歲。花甲是100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4樓:匿名使用者

垂髫--3-7-8歲

弱冠一20歲

不惑一40歲

花甲一60歲

15樓:匿名使用者

寸步難行不行了解一下。你自己要不然你

16樓:匿名使用者

5.10.20.30.40.50.60.70.80.100

17樓:匿名使用者

70。60。50。40。30。20。10倒著

18樓:懶散的紳士風度

坎坎坷坷看慢慢看看....*

古代的男子到了一定的年紀就要「束髮」,那麼「束髮」究竟對這個男子生活有什麼影響?

19樓:xiao龍惠

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漢族男人將頭髮束在頭頂,女人則會將之梳理成各種漂亮的髮髻。

20樓:檸檬我超萌

影響很大,梳起頭髮表明這個男子已經長大**,要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責任了,

21樓:

在古代這就證明已經**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是不能輕易剪掉的。

22樓:邸衣

是一個經常見於有關古代禮儀的詞,一般指的是男子到了一定年紀就需要把頭髮全部紮起來

23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束髮代表這已經成年可以建立自己的事業了

24樓:必嗆蹲悔倉誠鞍

沒有留一半更受歡迎,但實際上,全部束起來才是古代漢族男子應有的狀態。

25樓:黑暗霸主霸鯊

古代信奉的是「孝」字,俗話說的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是不讓輕易剪去的

26樓:小姐姐獅子座

男人20要束髮,代表了成年了。要挑起生活家庭的責任了

27樓:撫順飄逸先生

太長了不紮起來跟女人一樣,多不得勁啊,所以要把頭髮紮起來

28樓:

中原人到了成年就把頭髮紮起來。古代男人20歲時把頭髮綁在頭頂上,女人15歲時把頭髮綁在髮夾上,說明他們是成年人。漢族男人把頭髮紮在頭上,而女性則把頭髮梳成各種漂亮的髮髻。

男女都要遵守「身、發、膚父母」的古訓,不能隨意剪掉。與漢族相似,南方的少數民族都是扎頭髮的。「扎發」是古代禮儀中常見的一個詞,一般是指人到了一定年齡,需要把頭髮紮起來,用一些東西固定。

然而,很多人仍然保留著影視形象中一半的「飄飄如仙」的造型,認為它很美。的確,從美的角度看,扎發總是比較端莊,不留一半比較流行,但其實都是古代漢人應有的狀態。

1.束髮是什麼:

清初,那些寧願丟掉自己的生命,也不願丟棄漢族傳統頭髮的人,早已不存在了。清末,他們經歷了列強的侵略,滿清的辮子也剪掉了,中國人的形象逐漸走向短髮形象。然而,在此之前,受此思想影響的漢族人,包括男性,都不會輕易剪髮。

2.束髮用的工具:

我們來談談扎頭髮的工具。你認為古代男人的髮箍是髮夾還是發冠?太天真了。

古人玩得比你想象的好得多。你對教科書上出現的陶俑有什麼印象嗎?你一定熟悉陶藝人的笑臉。

它與陝西和山西西北部的人們現在戴的頭巾非常相似。兩者不一定是歷史傳承,而是相似的。至於它們是否代代相傳,我們必須找出它們之間的歷史聯絡。

3.為什麼要束髮:

最後,你為什麼要扎頭髮。事實上,有很多影響。今天我將簡單地談談其中的兩個。

首先,在古代的農耕生活中,如果頭髮掉下來,對日常工作會非常不利,而且很難照顧。因此,頭髮會被紮起來,再加上一些頭巾之類的東西,讓頭髮「藏」起來,所以不用擔心頭髮會擋住眼睛,妨礙工作。另外,還可以保證夏天不會太熱,冬天頭部也不會受涼,非常實用。

第二點,區分。

中原人和遊牧民族有區別。孔子說的「如果你關心中朝,我就被拋在後面,我就不去管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被落在後面,我就不理它」是不同民族的標誌。這是一個落後的、不文明的社會狀態。

為了與眾不同,把頭髮系在右邊是很自然的。更重要的是,我會在右邊找一張我頭髮的**,然後再找。雖然是現代優雅之美,但緊身衣更是讓人耳目一新,是一種非常飽滿的狀態。

古代漢人是用什麼方法束發起來的,古代男子用來扎頭髮的那個東西叫什麼

要俏皮點的,可是從耳邊先挑起一束頭髮用夾子夾在頭頂上,把餘下的頭髮梳成馬尾辮,儘量要靠一邊側梳,然後用剛留下的那束頭髮當繩子把馬尾辮綁好,用髮夾固定,很動感俏皮的一款髮型,最好把頭髮燙捲了梳起來更好看,馬尾辮蓬鬆鬆的 回答者 adele330 助理 二級 11 4 10 12也不知道行不行哈 其實挺...

古代青年男子到底是束髮還是披頭散髮?為什麼貞觀長歌的皇子

這個雖然沒有硬性的要求,但是在古代束髮是成年的標誌,古人男子20歲由父母在祖宗前為其行冠禮,加冠束髮意思就是成年了。不這麼做會惹人非議,認為這個人輕佻不上進。披頭雖然帥但是在古代是未成年人的髮式,成年就要全部束在頭頂,鬢角和後腦勺上的頭髮也要梳起來。電視劇進行了藝術加工,不足以深信,要加以明辨,另外...

古代形容男子的句子,描寫古代男子的句子

詩經 衛風 淇奧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瞻彼淇奧,綠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瞻彼淇奧,綠竹如簀。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寬兮綽兮,猗重較兮,善戲謔兮,不為虐兮。看那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