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識,誰能用深入淺出的,非佛學術語給我解釋一下呢?它和第七識的關係如何?轉識成智是什麼意思

2021-05-07 14:03:00 字數 4890 閱讀 4816

1樓:

第八識,也叫阿賴耶識!他主要的功能就是儲存種子,所以也叫一切種子識。第八識裡面的種子,主要由兩部分,一部分是記錄你過去的善惡業行為,曾經的一切善惡造作的資訊皆以「業種」的形式儲存在第八識中;另一部分是世界、生命的材料,由這部分種子發生作用,而生起你的生命、你的世界。

所以第八識主要就有兩部分的功能,一是在緣起「無我」的條件下保證因果輪迴,一是在眾緣和合的條件下生起我們各自的生命和世界。

第八識與第六七識的關係; 首先,第六七識是從第八識裡的種子所生起來的,但他們生起的同時就會有自己的善惡造作,又薰成新的種子儲藏在第八識中,實際上是對第八識裡的種子作更新。特別是第六識的造作功能特別強大,我們所造的一切的善惡業皆源自他的能動性。

所謂的轉識成智,就是以第六識修習無漏佛法的力量,逐漸改變第八識中的種子成分,使善的、無漏的種子力量越來越強,惡的雜染的種子的力量越來越弱,從而最終完全變成純無漏的善的,這時會由量變發生質變,就可以轉八識成四智——前五識為成所作智,第六為妙觀察智,第七為平等性智,第八為大圓鏡智。轉識成智,並不是把八個識變成四種智,八識依舊存在,但由於這八識的純無漏的存在,便可以開發出四智的妙用。

2樓:繁星流動

佛陀說:世間所有事物,都是無常、苦、無我。

重點要理解無我,這是隻有佛陀才能教導的法。佛陀不出世的時候,也會有導師能教導無常、苦,但是隻有佛陀出世,才有了無我的教導。

有些人擔心無我,找不到我了?怎麼辦?只好安一個名稱,所謂的第八識,所謂的神識,所謂的靈魂等等等等,用這些名稱來代替「我」。

根據南傳上座部佛教,名法(精神)是不斷快速生滅的心及心所,沒有所謂的我、神識等等,世間的事物都是無常、苦、無我的。

3樓:匿名使用者

我只知道第八識是阿賴耶識,一切眾生,每一個起心動念,或是語言行為,都會形成一個業種,這種子在未受報前都藏在「阿賴耶」識中。

4樓:匿名使用者

第八識是阿賴耶識,一切眾生,每一個起心動念,或是語言行為,都會形成一個識,緣由心生,一切皆有終始

用通俗的語言解釋佛教唯識宗的第七識和第八識

5樓:匿名使用者

第七識:「末那識」依「阿賴耶識」為根;緣「阿賴耶識」為境。

解釋末那,為梵語manas之音譯,意譯為意,思量之義。唯識宗將有情之心識立為八種,末那識即為八識中之第七識。為恆執第八阿賴耶識為『我』之染汙識。

為與第六意識(梵mano -vijn~a^na ,意之識,乃依末那之識)區別,而特用梵語音譯稱為『末那識』。

此識恆與我痴、我見、我慢、我愛等四煩惱相應,恆審第八阿賴耶識之見分為『我、我所』而執著,故其特質為恆審思量。又此識為我執之根本,若執著迷妄則造諸惡業,反之,則斷滅煩惱惡業,徹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稱染淨識,又稱思量識、思量能變識。

且其自無始以來,微細相續,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質為『有覆無記』;乃不引生異熟果,卻能覆聖道、蔽心性。

第八識:第八阿賴耶識,它是八個識中最重要的一個識,開悟就是悟到萬法統歸第八識,因此阿賴耶識又叫真心、法性、空性、真如、本際、如來藏、本地風光。它是前七識的根本(前七識由第八識的種子生起),也是宇宙萬法的本源。

由於第八識攝持萬法種子,也能生起、承載萬法。

在「因能變」時,種子生起第八識;在「果能變」前七識相繼生起,八識識體各各生起相、見二分。而第八識的見分,它是識體「能認識」的功能,它所認識的物件就是相分。

第八識所緣的相分,這是「根身、器界、種子」,根身就是有情的肉體,第八識攝為自體;器界就是有情身外的物質世界,第八識「領以為境」;種子就是能生起萬法的功能(一種能量),第八識「持令不失」。

由第八識的種子「起現行」生起萬法,這時就有了宇宙、人生。宇宙就是「器界」,人生就是含有心識的「根身」,故才說第八識是宇宙萬法的本源。頌文:

性唯無覆五遍行,界地隨他業力生,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諍。

擴充套件資料

第八識不是生出來的,是本來就有的,是不生不滅的,誰也生不了他,反而是他出生了一切。這些道理都要懂,我們才能明心悟道,才能生出智慧,八個識的體性都懂了,沒有不知道的了,我們才能成佛。

尤其是懂了第八識,我們的妄心七識就可以皈依他,學習他,七個識才能越來越清淨,染汙就能消滅,無明就能滅盡,那樣才能成佛。

把各種法的相貌都弄明白,我們就知道哪個是生滅的,哪個是不生滅的,就不再執著生滅法,就能轉依不生滅的真如自性,也就能破盡所有的無明。我們就得把所有生滅的法都弄明白,都找出來,不再認取生滅法,生死的問題就能解決。

所有的法都落在了識上,八個識的根還是第八識,第八識就是中觀,就是中道,沒有第八識就沒有一切法的存在和衍生。

古代祖師們參禪開悟時,有在見色時開悟的,有在聽聲音時開悟的,有在被棒喝時開悟的,也有是在被門擠時開悟的,悟的方式多種多樣,非常靈活。

無須一定要在沒有念頭時才能悟,其實沒有念頭時想要開悟,是非常困難的。因此祖師們不允許**們修無念的定,無念的定即使修成了也不能悟。

多看禪宗公案就可以知道,大多數祖師的開悟是真悟,因此都是得道的人。現代的人善根福德都不足,往往傳錯佛法,讓眾生修行走彎路,我們的辨別能力還不夠,對與錯無法辨別。

6樓:筆有千秋業

一、解釋唯識宗的第七識和第八識:

1、第七識:

末那識,為梵語manas之音譯,意譯為意,思量之義。唯識宗將有情之識立為八種,末那識即為八識中之第七識。科學上指第七感時間覺,佛學解釋為修行人放棄善惡的分別心。

2、第八識:

佛法唯識學中的"八識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前五識是感識,認識具體物件;後三識具有抽象的感念,並非直覺。第八識是社會階層的烙印,有了善惡觀和立場觀,得道多助、普渡眾生,謀求大同社會。

所謂第八識就是人的世界觀,不生不滅,得道者成佛,失道者地獄,走向下個輪迴。科學上指第八感空間覺,佛學解釋為修行人放棄的執念。

二、補充解釋唯識宗:

又作慈恩宗、瑜伽宗、應理圓實宗、普為乘教宗、唯識中道宗、唯識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廣義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識宗等以分別判決諸法性相為教義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識宗,或以之為唯識宗之代稱。為中國佛教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

即以唐代 玄奘法師 為宗祖,依五位百法,判別有為、無為之諸法,主張一切唯識之旨之宗派。

識者心之別名。"唯識無境";或自萬有現象自識所變一面來說,稱為'唯識所變'。

7樓:匿名使用者

第七識頌

帶質有覆通情本,隨緣執我量為非,八大遍行別境慧,貪痴我見慢相隨。

恆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為染淨依。

極喜初心平等性,無功用行我恆摧,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第八識頌

性唯無覆五遍行,界地隨他業力生,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爭。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受薰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不動地前才舍藏,金剛道後異熟空,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8樓:引導者

請解釋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讓我們瞭解?

明證法師開示:有一本書叫《百法明門論》,其實比《心經》也不會長多少,好像還不如《心經》長,是世親菩薩根據《瑜伽師地論》寫的,《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的論,在唯識宗叫根本論,《瑜伽師地論》把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種法,《百法》把六百六十法又歸納為一百個法,分成五組,第一組叫八大心王,心王法,一共有八個;第二組叫心所有法,簡稱心所法,一共有五十個;第三組,色法有十一個;第四組,心不相應行法,一共有二十四個;第五組,無為法,有六個,加起來一百個法。第一組,八大心王,心王法,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七叫末那識,第八叫阿賴耶識。

一心按照功能的不同分為八個識,八個識合在一起其實就是一心,我們背《心經》的時候,講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後面眼識乃至意識,這叫前六識,其中意識就是第六識,第六識就叫意識,第七識其實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的最後一個根,意根,也就是說意根就是第七識,第七識就是末那識,這三個名詞在說一件事情,從根的分類上來說,這個第七識末那識,叫意根,從識來說,他是第七識末那識,像我們人,一位男子,對他媽媽來說,他是兒子,對他兒子來說,他是父親,就是看對誰而言,一件事情從不同的角度上來說,就有不同的名言安立。第六的這個意識,我們是比較容易瞭解的,這就是我們生活當中大量地用的這個心,知冷,知熱,知好,知壞,知美,知醜,知男,知女,知高低前後左右上下,這都是第六識的功能,前五識,其實我們不算太瞭解,不過前五識動作的時候,一定會有第六識參與,第六識和它們在一起,和合運作,這種情況下的意識叫五俱意識,意思就是和前五識一起運作的意識。

好比說眼睛看一本書,但是知道這是一本書的卻是第六識,眼睛只是看到,眼睛像是攝像機,或是一架照相機,它並不管照到的是什麼東西,知道這個顏色的是眼識,照相機不知道它照到的是什麼內容,知道那個**裡邊照到內容的是後面的人,跟這個道理是一樣的,那麼知道這個顏色的是眼識,但他還不知道這是一本書,知道這是一本書的是意識,所以,他們在一起進行分別和合起作用,眼識和意識的關係如此,鼻識,舌識,身識,也是一樣的道理。耳識是能夠分辨聲音好,還是不好,我們平常說,這個聲音真好聽,哇,那個聲音太刺耳了,就是耳識的分辨,他分辨得很粗,至於說這個好的聲音,好比說是黃梅戲的調子呢,還是京劇呢,耳識就不知道了,耳識只知道這個聲音比較好聽,京劇裡敲鑼打鼓的噪音,比較煩,他會有這種總相的分別,也就是一個是悅音,一個是噪音,這個他能分別,至於說是什麼調子,好比說唱歌,這是哪一支曲子,這完全不是耳識所能分別的,而要靠第六識分別,也就是說第六識不單能夠知道前五識所分別的總相,而且能夠知道,前五識所不能分別的不能了知的別相,兩個他都能知道,為什麼,因為第六識,他可以整合前五識,前五識的資訊都會給第六識,所以他可以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另外,前五識只有現量,面對面的時候他才能瞭解,他不知道過去的事情,而第六識可以瞭解,前五塵謝落的這些影子成為種子存在八識心田中,到時候可以出來,和現在這個境界進行對比,依靠比量就知道了,比如說這一個杯子,這個杯子不是普通的玻璃杯,也不是磁杯,而是鋼杯,我往上一拿的時候,大家第八識以往儲存的關於各種杯子的資訊,就會一起出來,意識馬上就判定,它不是一隻平常所見到的杯,而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杯,馬上就明白了,這就是第六識的功能,僅僅眼識就不知道,眼識只知道這個杯的顏色而已,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佛教的第八識阿奈耶識,佛教第八識是什麼

阿賴耶識,又稱種子識 根本識,阿彌陀佛!我國各宗派說法 不完全列舉 一 地論宗 以世親之十地經論為主要根據。主張阿賴耶識為真常淨識,視同於佛性如來藏。二 攝論宗 以無著之攝大乘論為主要根據,乃由真諦所譯。主張如來藏緣起,阿賴耶識則為無常有漏法,乃一切煩惱之根本,並於前八識外加上阿摩羅識成為第九識,而...

用通俗的語言解釋佛教唯識宗的第七識和第八識

第七識 末那識 依 阿賴耶識 為根 緣 阿賴耶識 為境。解釋末那,為梵語manas之音譯,意譯為意,思量之義。唯識宗將有情之心識立為八種,末那識即為八識中之第七識。為恆執第八阿賴耶識為 我 之染汙識。為與第六意識 梵mano vijn a na 意之識,乃依末那之識 區別,而特用梵語音譯稱為 末那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