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幫我找一下人教歷史七年級上冊第18課三國鼎立的教案!急求

2021-05-13 07:55:15 字數 4590 閱讀 5131

1樓:匿名使用者

第18課三國鼎立

◎彭志文主講◎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過本課的學習,提高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的複述能力。同時,通過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抓住現象所反映的本質的能力。通過對歷史史實和文學藝術作品中描述的情節的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學創作的分辨能力。

通過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著重要歷史作用。通過對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他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教材分析和教學計劃】

一、重點和難點本課重點: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形成。

本課難點: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戰:公元200年發生的官渡之戰,是割據北方的曹操和袁紹兩個軍閥之間為控制北方地區進行的重要戰役。袁紹的實力優於曹操,但曹操順應人民希望安定的願望,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勢力迅速壯大。

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處於有利的地位。經濟上,採取了恢復農業生產、減輕農民負擔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戰中,曹操能以少勝多,打敗袁紹,為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赤壁之戰:公元208年發生的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官渡之戰以後,曹操陸續消滅一些軍事割據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此時,曹操發動赤壁之戰,是為了乘勝消滅江東的孫權和依附荊州勢力的劉備,統一全國。劉備採納諸葛亮的建議,聯合江東的孫權。孫劉聯軍用火攻的辦法,以少勝多,大敗曹軍。

這場戰役使曹、劉、孫三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新的變化。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從三方面分析;第一,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第二,曹操的驕傲自滿情緒;第三,孫劉聯軍正確的戰術。最根本的是,當時統一的客觀條件尚未成熟。

曹操統一北方後,北方的社會經濟尚未得到恢復和發展;劉備還沒有自己鞏固的地盤,孫權的江東也剛剛在開發之中。無論統一的經濟基礎,還是能夠完成統一的力量對比條件,都尚未成熟。這是最根本的一點。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戰以後,曹操被迫退據北方,重新積蓄力量;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得到兩湖大部分地區,後來又得四川。這樣,三個軍閥的勢力相當,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

曹操的兒子曹丕在洛陽,廢漢獻帝,自稱皇帝。劉備和孫權也先後稱帝、王。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國鼎立局面是東漢末年以來軍閥混戰的結果,也是從**割據走向逐步統一的過渡階段。並存的三個政權,為了戰勝對方,都採取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這就為日後的統一準備了物質條件。

【學法指導】

1.學習本節內容時,引導學生要注意將歷史的真實情況和自己以前從**或電視劇中瞭解到的有關三國的故事進行比較,分辨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經過藝術加工了的。

2.透過現象看本質。本節課許多歷史現象,要引導學生分析歷史現象背後所反映的本質的東西。如:

袁紹的一個謀士許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紹和曹操對人才的不同態度,也反映了曹操善於抓住人心的特點。再聯絡到曹操恢復北方經濟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勝人一籌的政治家品格。

3.分清主要與次要。學生在分析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勝敗原因時,會發現許許多多的因素。教師應引導學生找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

可讓學生對諸多因素進行比較,看看是哪個因素決定著其他因素,找出這個決定性的因素,便可找到戰爭勝敗的最主要原因。

【教學過程】

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對「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曹操、諸葛亮等事件和人物,多少都有一定的瞭解,通過動畫影片匯入的方式。

1. 官渡之戰:袁紹與曹操之間的戰爭,袁紹是採取攻勢的一方。他進攻的目的是直搗許都,劫奪漢獻帝,企圖通過進攻曹操心臟而迫使曹操中途堵截,最後達到消滅曹操的目的。

袁紹當時有「精兵十萬,騎萬匹」(《後漢書_袁紹列傳》)。曹操的軍隊最多不超過三四萬人。200年初,袁紹大軍開到黃河北岸黎陽,從這裡派大將顏良率軍渡過黃河,包圍白馬(今河南滑縣東)。

曹操採取聲東擊西之計,領兵佯攻延津(今河南延津北)。袁紹中計,大軍西調,準備堵擊曹軍。曹操卻立即調頭東向,率輕騎前往白馬解圍。

顏良被殺,袁軍幾乎全軍覆沒。袁紹不接受教訓,下令全軍渡黃河,直撲延津。曹操一邊撤退,一邊故意將輜重丟棄路上,引誘袁軍四散搶奪,趁機反擊,打敗袁軍。

袁紹另一員大將文丑被殺。白馬、延津二戰,是官渡之戰的前哨戰。鑑於敵強我弱的形勢沒有根本改變,曹操決定誘敵深入,撤退到官渡一線設防。

袁紹自恃兵多糧足,自延津南下。雙方在官渡相持。曹操自知兵少糧缺,應該速戰。

在得到袁紹軍糧在烏巢的確切訊息後,曹操親自帶領5000步騎兵,打袁軍旗號,穿袁軍服裝,夜行軍混過一道道袁軍防線,直插官渡東北方、袁軍之後的烏巢,將袁紹軍糧全部燒光。袁軍人心動搖,不戰而亂。曹操全軍進擊,大獲全勝。

黃河以南袁軍7萬人全軍覆沒,袁紹丟棄大批珍寶,只帶800騎兵渡過黃河。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袁紹從此一蹶不振。

分析官渡之戰中曹操能夠以少勝多的原因和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原因時,讓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再適當加以引導,歸納出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原因,特別是當時的歷史條件對戰爭勝負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2.赤壁之戰:曹操統一北方後,主要的割據勢力還有長江下游的孫權,長江中游的劉表(及劉備),長江上游(益州)的劉璋。曹操決定南下,一舉統一全國。

其時劉表病死。劉表少子劉琮繼父職,背劉備降曹。劉備處境極其困難。

劉備自樊城(圖中襄陽)敗退到樊口,兵力只有一萬多人。曹軍,包括新收降的荊州水軍,總數二十多萬人。劉備派諸葛亮東下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面見孫權,要求聯合抗曹。

孫權在曹兵壓境的生死存亡關頭,決定抵抗,派周瑜率領三萬人,沿江西進,聯合劉備抗曹。周瑜指揮軍隊,初戰赤壁,就打敗了曹軍先頭部隊。曹軍從赤壁(長江南岸)退到北岸烏林。

雙方在赤壁、烏林一帶隔江對峙。曹軍有明顯弱點:北兵不服水土,發生疾病;北兵多不習水戰,所有船艦都以繩索連結一起;曹操本人又驕傲大意。

周瑜利用曹軍弱點,派大將黃蓋詐降。曹操輕信,登上戰船,等待黃蓋來降。時值初冬,東南風驟起。

黃蓋率領十艘大船,上面裝滿乾柴、浸透油脂,外面用布幔蓋好,後邊掛上靈便的小船,順風直撲曹軍水寨。黃蓋和吳軍跳上小船,配合後邊跟進的吳軍進攻。剎那間,風大火猛,不但曹軍水寨變成一片火海,就是岸上的陸寨也被風火燒著。

結果,曹軍遭到慘敗。曹操率領少數敗軍退回北方,一時無力兼併孫、劉兩家。孫權繼續據有江東,勢力還有所發展。

劉備也乘機佔有了荊州(今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並進而奪取了劉璋的益州(今四川)。從而形成了曹、孫、劉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3.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重要戰役。戰後,曹操退回北方,一時無力南下,便向關西(潼關或函谷關以西地區)方面發展勢力。

劉備在荊州站住了腳,得以向益州地區進軍。孫權在江東的統治進一步穩固,便向嶺南地區擴張勢力。220年,曹丕廢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都洛陽。

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222年,孫權也稱王,國號吳,後都建業。至此,三國鼎立局面最後形成。

除了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國鼎立形勢圖》以外,可再歸納、概括三國鼎立的重大歷史事件,設計兩幅「三國鼎立」圖,向學生展示。圖如下:4.講述三國統治者注意發展社會生產時,應突出強調魏國的水利、蜀國的絲織業和吳國的造船業,尤其是吳國派船隊到達夷洲等。

不需要增加其他資料,以免增加學生負擔。

問題**動腦筋1.右邊是明朝人畫的有關劉備和諸葛亮的一幅畫。根據你平時知道的三國故事,看看畫中的人物都是誰?他們去做什麼?這裡還有個成語故事,誰能說得出來?

畫中的三個騎馬者是劉備、張飛、關羽,後面還跟著一個挑著擔子的隨從。他們是去拜訪隱居在隆中的諸葛亮,請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的。這個成語故事就叫作「三顧茅廬」。

2.請您想一想,交戰雙方的兵力對比是決定戰爭勝利的唯一因素嗎?為什麼?

人心的向背,戰爭的性質,地形的利用是否合理,天氣狀況是否對戰爭有利,將領的決策與指揮得當與否,軍隊是否英勇善戰,**的優劣等,都是影響戰爭勝負的因素。

3.老人說:「古人說,孫劉聯軍能在赤壁大敗曹軍,是『天實為之』。因為那時曹軍中疾疫流行,那一晚恰好又是東風,這都是天意。

」小孩說:「不對!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慣南方生活,容易得傳染病,這不是天意。

」你怎麼看?那晚恰好又刮東風是怎麼回事?

古人所說的「天實為之」,把孫劉聯軍戰勝曹軍歸結為天意,那是一種迷信的說法。赤壁之戰當晚颳起東風,為孫劉聯軍火攻曹軍,提供了方便條件,這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驕傲輕敵,麻痺大意,加上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又不服南方水土,很多人得了傳染病,這就埋下失敗的禍根。

因此,曹軍的失敗是偶然性和必然**相作用的結果,而必然性佔據主導的地位,是導致曹軍大敗的主要原因。

活動與**1.找一找:右邊的地圖上有錯嗎?如果有,看誰能把錯都找出來!

圖上所標魏國「曹操稱帝,221年,長安」,錯了,應改為「曹丕稱帝,220年,洛陽」;蜀國「諸葛亮稱王,220年」,也錯了,應改為「劉備稱帝,221年」;吳國「孫權稱帝」,應改為「孫權稱王,都城「赤壁」也不對。

2.比一比:右邊是根據《三國志》等史書整理出來的一些資料:……(1)將有關資料填入三國實力對比表。(2)根據表的統計,三國中哪一國的實力最強?哪一國的實力最弱?

(表略)

魏國實力最強,蜀國實力最弱。

3.看圖分析。

(1) 從畫像上看,諸葛亮的年齡大。(2)文藝作品從表現主題、塑造人物性格的需要出發,可在不違背歷史真實的前提下進行虛構。因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與歷史的實際情況往往會不一樣。

七年級下人教版英語書2b翻譯,七年級下人教版英語書65頁2b翻譯

六月十五日 今天我參加了學校旅行。我們參觀了科技博物館,那兒非常有趣.我們乘火車很快就到達了那裡.我們在路上看到了一些農場和村莊.在博物館裡,我學到了很多關於機器人的知識.我不知道他們可以和我下象棋.太酷了 然後導遊教我們如何做一個模型機器人.我還拍了很多很棒的 在那之後,我去了禮品店,併為我的父母...

歷史問題 七年級下 七年級歷史問題

3 宋夏和議保證了邊疆人民的和平。七年級歷史問題 1,南宋時期。2,唐朝的安史之亂,後的五代十國,北方年年的戰亂,使大批的人向南遷,後的南宋偏安經濟發展。3,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1 兩宋時期 2 南方自然條件優越 南方相對安定的政治環境 由於戰亂,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去先進的生產經驗和技術。3 ...

能否幫我尋找一下關於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生物學二單元的試卷

1.生物學是研究 和 的科學。2.除 外,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3.生物圈大約有 的厚度。4.生物與生物之間,常見的有 等關係。5.在一定的地域內,與 形成的 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6.植物通過 製造有機物,中儲存這來自陽光的熱量。植物製造的 不僅養活了植物本身,還為動物的 提供條件。7.食物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