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下雨有雨衣,古代沒有雨衣的時候他們穿什麼

2021-05-22 21:09:48 字數 1398 閱讀 5075

1樓:只剩腦袋

「襏襫」,先秦時出現的原始雨衣

襏襫,就是後來通稱的「蓑衣」。三國時吳國學者韋昭釋之為「蓑襞衣也」,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服器部》「故蓑衣」說得更具體:「蓑草結衣,御雨之具。

」清郝懿行《證俗文》亦稱:「案襏襫,農家以御雨,即今蓑衣。」襏襫是什麼材料製作的?

據宋羅願《爾雅翼》:「襏襫以莎草為之,今人作笠,亦多編筍皮及箬葉為之;其臺為衣,編之若甲,毿毿而垂,故雨順注而下。」莎草即苔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為實心,呈三稜形;葉片為線形,表皮寬而光滑,防水效能強。

用莎草編的襏襫又稱「莎衣」,有很好的洩水、御雨效果。

「油衣」,絹絲製作的高階雨衣

《四民月令》:「以竿掛油衣,勿襞藏」

在古代,高階一點的雨衣不用莎草、蒲葵一類來製作,而是用絹絲製作,外塗油脂,所以被稱為「油衣」,後期塗刷桐油,甚至油漆。油衣避水性極好,與現代雨衣功能十分接近。

油衣起源於何時?據《左傳·哀公二十七年》,當年,陳成子率齊軍途中遇到大雨:「成子衣制,杖戈,立於阪上。」晉人杜預就此條注稱:「制者,雨衣也。」

「笠」,古人使用最廣的遮雨帽

《詩經·無羊》:「爾牧來思,何蓑何笠」

與現代雨衣不一樣,古人穿的雨衣不帶帽子,故雨天出行還要戴「笠」一類雨帽。清蒲松齡《日用俗字·莊農章》即稱:「蒲笠蓑衣防備雨。

」「笠」又稱「笠帽」,形狀有方圓之分。材料與製作蓑衣差不多,用草編織的叫「草笠」,用蒲葵編的叫「蒲笠」,另外還有「竹笠」、「棕笠」、「藤笠」、「氈笠」等,都因製作材料得名。

油靴,唐代出現的防雨鞋

《酌中志》:「或雨雪之日,油靴則不禁也」

古人雨天出行除了身上披的、頭上戴的,腳上還要有穿的,稱為「油靴」。油靴在隋唐時已出現,宋元時開始流行。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諸行》便提到當年都城臨安街頭有賣油靴的商鋪:

「都下市肆,名家馳譽者……彭家油靴、南瓦宣家臺衣、張家圓子、候潮門顧四笛、大瓦子丘家篳篥之類。」

2樓:細說戲說

蓑衣一般製成上衣與下裙兩塊,穿在身上與頭上的斗笠配合使用,用以遮雨。中國江南、日本、韓國、越南等地廣泛使用,這種雨具穿在身上勞動十分方便。蓑衣於2023年代化纖產品的出現而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是用棕片縫成,棕片不透水也不透風,可當衣穿。它不但可以遮風避雨,也可遮羞掩醜。舊社會裡,極貧人家,十八歲的姑娘沒有褲子穿,也只好用蓑衣來掩醜避體、遮風擋雨了。

有衣穿的人就用它做雨具。蓑衣便是舊社會人們普遍用的雨衣,幹活、行路都離不開它。狩獵時它便是最好的「護身服」。

名稱來由 起源古老,用一種叫「蓑草」編織的像衣服一樣的雨具。蓑衣的名字由此而來。

3樓:蚌肉

別鬧了,古代人有油布傘、有蓑衣,可以用來減少雨水落在身上

4樓:金絲楠木定製

穿蓑衣,你沒有念過,「孤舟蓑笠翁」哇

北方沒有雨凇吧。南方才有雨凇

雖然雨凇多見於南方,但北方不是沒有。雨凇的多發地區是 山區和湖區,只要氣象條件滿足,不管南北方都可以發生。北方少見雨凇只是湖區較少,而山區見到的人少。雨凇的多發地區是 山區和湖區,只要氣象條件滿足,不管南北方都可以發生。北方少見雨凇只是湖區較少,而山區見到的人少。1979年1月28日至2月3日,山東...

沒有雨傘,你必須跑告訴我們什麼道

下雨的時候,別人有雨傘,而沒有雨傘的你就必須跑著回家,才能不被雨淋溼。也就是說,如果你在某些方面跟別人比沒有先天的優勢,就要比旁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取得成績。聞雞起舞 告訴我們什麼道理?聞雞起舞 告訴我們道理是 想要成就事業,就要努力。不經過努力奮鬥是不能夠實現夢想,成就事業的。1 聞雞起舞 簡介 ...

上不在上下不在下風中沒有,雨中有它打一字

答案是 一。上不在上 上字的一在下面,不在上。下不在下 下字的一在上面,不在下。風中沒有,風字沒有一。雨中有它 雨字有一。所以答案是 一。上不在上,下不在下,天沒它大,人有它大。打一字 上不在上,下不。bai在下,du 天沒它大,人有它大。此。zhi謎底為 一 字。dao 此謎面可從後專。面兩句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