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看見》第八章讀後感,柴靜 《看見》的讀後感 2000字左右 少一點沒事 語文老師變態啊啊啊 網上抄的詛咒祖宗十八輩

2021-06-26 04:56:57 字數 3171 閱讀 6176

1樓:無殤洛城

讀柴靜《看見》有感

《看見》是知名記者、主持人柴靜講述自己在央視十年曆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也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書的封面是柴靜採訪中的**,幾位滿臉皺紋的老農笑著圍坐在一起,一個小朋友也毫不怯場地在大家面前玩耍。在農村,能讓老人和小孩如此放鬆地出現在鏡頭前,那絕不是容易的事情。

翻過來,在柴靜的簡介裡,寥寥幾句話寫完了她的工作經歷。不像許多名人出書,在簡介裡寫滿各類榮譽、頭銜。通過這就給人以平凡有愛、簡單真實的形象。

最淺層的,通過讀《看見》確實「看見」了很多新聞採訪背後的故事。她儘可能誠實地描述每一個事件、每一個事件背後的人。使我們瞭解到社會最隱私角落裡的一些事,一些值得我們關注和反思的事。

就不一一列舉了。通過這些人和事我們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當事人的情感,體會事件的本質,這都緣於柴靜的真實,以及由心而發的熱情和關懷。她關注的不是新聞,而是新聞中的人。

無論是擦去失去表姐的痛苦小男孩的眼淚,還是要求**中失去孩子的父親不要喝酒吸菸以準備再次懷孕„„雖然看起來違背新聞人的職業準則,但卻是對一個正常人情感的迴歸。因為從理智角度看,報道事件本身不能植入個人情感,否則就失去了事件本身的客觀性,但從情感角度,不帶任何感**彩只是冰冷的事件,唯有用理智的頭腦和一顆帶有感情的心才能看到世界的真實。情不自禁為故事角色痛心或愉悅,這就是柴靜。

而透過事件,我們站在柴靜的角度看這本書,我們會看到一個人不斷成長的經歷。從剛進新聞界的高度自我肯定到遭遇挫折,再到重新審視自己找到定位。從早期的青澀、懵懂、「不接地氣」到後來的自省、觀察和沉澱。

她用最樸實文字記錄了自己的青澀、困惑,堅持和成長。書中的記錄不是簡單的敘述,它融合了自己對每件事件中所反映出的問題的思考,對人性的**和對自己、對記者職業職責的不斷思索。柴靜對於記者職業的熱情和對自我不斷打破再糾正的態度令人感動。

我們需要的就是這種態度和精神,雖然我們的工作不是記者,我們也要有這種對工作、對職業始終保持熱情的心態。對於自身的缺憾不足要敢於自我打破,審視自己矯枉過正。「生活裡怎樣是你的事,上了節目就不能有這個」。

因為我們都一樣是普通人,會犯錯、會惶恐、會困惑,只有由內心而發的熱情才是堅持的支柱。不斷的自省和思考使我們學會去迴歸生活,去認識而不是去指責批判。

從更深層次的閱讀這本書,我看到了什麼是「韌勁兒」,它是對自己要求的堅守。不斷相信,不斷懷疑,不斷幻想,不斷摧毀,不斷重建,為的只是避免成為偏見或附庸。柴靜是一個追求「精確」、追求深度的人。

當然這也是在她不斷成長中所養成的,在她剛進入央視時同樣慘敗過。她做的第一期節目是關於剖腹產話題,採訪錄了三十分鐘,談完剖腹產怎麼不好就結束了。結果送審後被公開批評「你告訴人們剖腹產是錯誤的,自然生產如何好,這只是一個知識層面,你深下去沒有?

誰有權利決定剖腹產?醫生和家屬,怎麼決定?這是一個醫療體制的問題,還有沒有比這個更深的層面?

如果你認為人們選擇剖腹產是錯誤的觀點,那麼這個觀點是如何傳播的?人們為什麼會相信它?一個新聞事實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識、行業、社會三個不同層面,你找了幾個層面?

„„」同樣我們在對待工作,處理事情時有沒有想過更深層面?是不是隻考慮眼前而不顧長遠?處理事情是不是「差不多」就行了?

這是我們需要深刻自省的。「真相往往就在於毫米之間。把一杯水從桌上端到嘴邊並不吃力,把它精確地移動一毫米卻要花更多的時間和更多氣力。

精確是一件笨重的事」。人與人的差別就是從細微處開始的,多想一點,做好一點,終究造就不平凡!

《看見》是一本講故事的書,但在書中我看見更多的是關於人生的感悟,對世界的覺悟,以及如何對待工作,對待周圍的人和事。最令人深思的是「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無意識,那才相當於死。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矇昧裡掙脫,這才是活著。」

2樓:走聿的腦細胞

看見

柴靜 《看見》的讀後感 2000字左右 少一點沒事 語文老師**啊啊啊 網上抄的詛咒祖宗十八輩

3樓:囧囧小悅悅

十年的時間,讓柴靜經歷了波峰和波谷,十年的時間,成就了柴靜,而她用敘述的十年,讓我們明白了柴靜的成長與生命的意義,還有一個作為記者的職業操守。

十年前她因毫無工作經驗而慘敗,專做記者十年之間,非典、汶川**、****、北京奧運……在每個重大事件現場,幾乎都能發現柴靜的身影,而在這十年之間 ,她也明白了作為記者的意義、

在《看見》中我們並不只是看見,還有感受,感受著《看見》中的成長與變遷,不只是柴靜成長著,我們也會跟隨著她的腳步成長

在她描寫的非典時期時的場景,讀的時候真的是一種心的震撼,明明是最樸實的文字,打動的卻是我們浮華的心靈,讓它恢復沉靜,「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則道出了那時人們對於生命的渴望。

「《看見》中,我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我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原因,我恰好與這些人相遇。他們是流淌的,從我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位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

」這是她的原話,可是就是她的最本真的一句話,道出她的樸實。她是央視最清貧的記者,可當採訪她時,她卻說感謝網友好意的同時,她表示溢美之詞,不敢領受,「最近有條關於我是"央視最窮主持人"的傳聞,很多人來問。好意我知道了,但請各位今後不必再提此事。

我的職業身份是一個記者,與公眾有關的部分只是我報道上的專業能力,在這個範圍內歡迎任何討論。但我的生活方式是我的個人隱私,我按我自己舒服的方式活著。這事跟能力和道德都沒關係,沒什麼可自慚,也沒什麼可自得的,更談不上"甘於清貧"。

溢美之詞,不敢領受。」而且她還表示,這麼說對她的同事們不公平。

「真實的人性有無盡的可能。善當然存在,但惡也可能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彌補,傷害卻有可能被原諒,懺悔也許存在,也許永遠沒有,都無法強制,強制出來也沒有意義。

非常同意,人的一生,本來就是善良與罪惡,人性與獸慾不斷交織不斷干戈的過程。」這就是人,我們不可能一直善良或者一直惡下去,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傷害別人之後的懺悔與祈禱……

她、陳虻 、和崔永元之間是最瞭解彼此的存在。所以柴靜才會那麼擔心病危的他。陳虻也會在去世前還記得關心、提點柴靜。而我們在生活中也會遇到這樣的人,會為你祈禱,會為你祝福……

我覺得柴靜的書留下的是心靈的震撼,平平淡淡的話語間,卻有著發人深省的力量……

4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可能是一個老師在教。。。

5樓:匿名使用者

大哥,自己寫吧,這個回答問題文字上限才一千。

《童年》第八章讀後感,童年第八章體會50字

說起童年,本應該是快快樂樂,無憂無慮的。可是,前幾天在老師的知道下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 凡卡 書中的主人公凡卡是一位9歲的小男孩,因為家裡窮,養不起他,因此被送去做學徒。在做學徒的過程中。他飽受老闆的虐待,整天吃不飽,穿不暖。他的童年是沒有歡樂,整天提心吊膽的。我們現在生活在21世紀,在家中有爸爸媽媽...

正面管教第八章讀後感,正面管教第七章讀後感,求解答,越簡單越好,幫忙的朋友,謝謝

不管是對自己孩子的培養,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61326239 還是對學生的教育,都離不開正 確的管教。很難得有這樣一次機會,可以讓我靜靜地拜讀由美國的簡 尼爾森寫的 正面管教 這本書。作為一名從事教育事業的年輕教師來說,這的確是本好書,它教...

狼圖騰第八章讀後感,《狼圖騰》每一章的感受讀後感

狼圖騰 第八章 從不對狼趕盡殺絕的畢利格阿爸帶著陳陣,以令人難以想像的小心安設狼夾子.陳陣想向阿爸請教掏狼崽,之向又聽巴圖講述了他13歲時深入狼洞的傳奇經歷 狼圖騰 每一章的感受 讀後感 第一章 在雪窩中跟隨蒙古老人畢利格欣賞狼群的北京知青陳陣,回想起到草原兩年來的兩次可怕經歷 第一次,單騎獨人 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