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凡所有象皆是虛妄,得明心見性,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2021-07-25 15:57:04 字數 4789 閱讀 4790

1樓:匿名使用者

凡所有象皆是虛妄——世間的現象都是虛妄不實,因為妄想才有的。

得明心見性——證悟自己的清淨佛性。

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我見就是執著有個實在的我的現象。人見是建立在我見的基礎上的,區別於我的除我以外的,就是別人的。眾生見,又建立在人見之上,是眾多的別人就是眾生見。

壽者見,就是對虛妄的我相的執著,分別其壽命長短的觀點。

2樓:香光莊嚴

凡所有象皆是虛妄,

至理明言!

得明心見性,

你得知道什麼是心,什麼是性!

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這是金剛經上的一句話,意義太深,介紹一本書給你,好好看看吧!

3樓:

明觀佛經,自知諸意!

靈感常在!

4樓:

明心之功德(1)----能知宿命

栗子鼠常常聽人講,明心見性,這裡先不講見性部分,只就明心來講,就會有諸多功德正

受,由於篇幅所限,只好多分幾篇敘述了

(1)能知宿命

注意這裡講的是"知",而不是"憶",要到

"憶",必須有兩種情形,一種往世(最近的

幾百世)修過"宿命通",這輩子明心的關係

,可以離染,所以過去世修的宿命通證量又

現起,就可以看到過去世;另一種情形是

往世雖沒修過神通,但明心後努力精進,在

十回向位(如夢觀)快滿心時,因為淨心的關

系,可以在睡時或入定的等持位中,看見過

去生的種種事情,但因為這不是神通,故無法

像第一種"宿命通"一樣能指定要看哪一世就

看哪一世,只能隨機的跑到過去生的情境裡

可是以上這兩種情形,都屬於"能憶宿命",不過對於剛明心的人,並不能馬上"憶宿命",而卻能"知宿命",什麼意思呢,明心的人如果智慧夠深利,他雖現前沒有這個功力,可是因為

真正觸證到"真如心"的關係,他對於因緣果報的道理不再有懷疑,有時把這一世的處境(無論順逆)和自己明心前的習氣做個比較,就很容易知道幾世前大概是做了什麼事,所以今天有這個結果,漸漸的,他對於順境不會特別高興,對於逆境也會欣然接受,是該得的,他受之無愧;不是他的,他樂的拱手讓人,這就是可以漸漸的隨順因緣,也因為深信因果的關係,這個明心的人會漸漸的不敢做惡事,而且對於佈施等善事,會愈來愈努力去做,這就是"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知道如是因,如是果;眾生卻只知道果報可怕,卻不懂從因去改,那就是一種愚痴

所以明心的初學菩薩,會"能知宿命",不敢再去做不好的業,以免業種儲存在"真如心"裡,引生來世全新的自己去承擔上一世自己所變現的惡

果,得不償失;另一方面,會更加努力修集福德,使自己的未來世有可愛的異熟果,這是真正有智慧的所以一個久學菩薩,如果到了四十多歲還要為三餐奔波勞碌,那是不可能的;久學菩薩福德都是很大的,不僅自足可以,還能出來以自己的財力弘法利生(此處指在家菩薩),所以維摩詰居士,儘管修證很好,也不妨他那麼富有,甚至眷屬無量;

相反的,到了四十來歲還為三餐奔波的人,一定是初學菩薩,佛教是很公平的,如是因,如是果,所以開悟明心的第一個功德,是能知宿命,改天講明心的另外功德---畢竟解脫,能觀平等,智慧無礙,業能自在,無有恐怖.....等等

明心之功德(2)---畢竟解脫

栗子鼠接下來講明心的第二個功德---畢竟解脫首先講一個故事,在大海里,有隻魚的屍體,

別的魚看到了,爭先恐後來食,海鳥也飛下來

啄食,這時有另一隻大魚看到了,就游過來吃

這些群聚的魚群,而海鳥看到這隻大魚,雙翅

一振,就飛走了

這個大海,就是生死大海;魚的屍體,是指世間上的五欲;魚群,就是指尚未解脫的眾生;那隻吃魚群的大魚,就是無常;而飛走的海鳥,是指明心開悟的菩薩;眾生在生死大海里享用種種

慾望,卻不知無常隨時在旁虎視眈眈,而明心的菩薩儘管也一樣享受世間上的種種慾望,但他

其實是已經解脫的,當無常來時,他瀟灑的振

一振雙翅,無常大魚,生死苦海,都拿他沒辦法,這就是畢竟解脫的功德受用

這個明心開悟的菩薩,儘管是這一世才第一次開悟(往世並未明心),但只要深入觀行而見地不退,則畢竟解脫,最懶的人開悟以後,死掉後人間天上來往七次,就證得阿羅漢果,不要說一般的凡夫,連上帝看到,都要跟他頂禮供養,因為阿羅漢是人天應供(人和天界都應該供養),是真實解脫,已出三界的聖者啊

如果此人開悟明心後,不以取證無餘涅盤為滿足,而發願往成佛之道邁進,那麼儘管他還有隔陰之迷(就是一投胎,就把前輩子的事給忘了,連同他曾開悟的事情),但是在新的一世,一定會有這個因緣,讓他重新接觸佛法而再度開悟,而且新的一世證量會更勝前世,只進不退,這都是明心後畢竟解脫的功德

因為明心以後,他可以現觀這個"真如心",就知道這一輩子的我,只是暫時的假我,這一輩子的財富名位,妻子眷屬等,都只是暫時的,由於福報的關係,明心的菩薩雖受用這些世俗的慾望,但因為真正明瞭"五蘊非我"的道理,所以心態是離染的,清淨的,也許諸位不相信,可是這是事實,這一世的金錢財富,妻子眷屬等,你只是"暫時保管"而已,何嘗真的擁有?下一世後,彼此隨業流轉,各分東西,又在何處?這樣看的話,我們有無量世,自然有無量世的眷屬,有些緣分比較深,有些淺,有的來報恩,有的來要債,那麼明心的菩薩,遇到要債的,他不煩惱,趕快把債還一還;遇到報恩的,他欣然接受,卻也不生驕慢;看到別人的眷屬,他不貪求,因為此人或許無量世之前已經做過你的眷屬,就算沒有,未來無量世後也有機會互為眷屬,那又有什麼好貪求的呢

明心的人,清楚知道這些慾望的享受屬於這一世的五陰所有,這一世的痛苦,憂悲,苦惱也是這一世的五陰所有,但是在這個假我之外,有另一個"真我",這個真我,也就是"心真如",從來不感受這些快樂苦痛的情緒,從來沒有煩惱,這個"真我",才是真正的你自己,現在你以為是自己的這個我,是假的,只是暫時而有,那麼這一世"我所有之物",當然也是"暫時而有"而已,有何好貪求?你的真如心,那個真正的你自己,那個你從來沒有認識的你自己,從來無得無失,無願無求,卻具足一切功德,因此之故,明心的菩薩懂得轉依到真如心的體性,而不以假我的意識為自己,所以必定可以升起解脫功德,這是明心後第二個不可思議的功德。

明心之功德(3)---無所畏懼

栗子鼠明心的人,會在往後的日子裡,愈來愈沒有畏懼的心態大家有看過matrix(駭客任務)這部電影嗎?這部電影是代表佛教精神的最佳電影,第一集裡面,男主角基諾李維最後被打了好幾槍,大家都以為他死定了,可是最後又復活了,這告訴我們一個宇宙的大祕密,我們的"真如心",是永不死的,是永恆的,因為你無量世以來,都未曾找到過"真如心"的緣故,所以每一世的你自己,其實都怕死怕的不得了,你以為自殺的人不愛自己嗎?錯了,他就是太愛自己,才會跑去自殺,可是眾生都不知道,以為自殺了,就完結了,可是事實上他太愛自己的緣故,自殺完馬上又跑去投胎,結果另一個自己又在下一世出現,由於意識是全新的,因此往往就忘掉了,可是確實有個"真如心",他是真正的你自己,這種祕密連耶和華,阿拉都不知道,他們雖貴為天主,可是他們有沒有害怕的事?

有啊,別人對他們不信了,不信他們能創造世間,就要發怒降洪水,就是因為害怕眾生脫離他們的掌控,這就是一種畏懼的心態,可是不管是上帝或阿拉,他們也有他們各自的"真如心",那個才是他們真正的自己,其實我們每個眾生都有各自的"真如心",跟耶和華的,阿拉的,甚至十方三世諸 佛都沒有什麼差別,而這個"真如心",不同於我們的意識,他可是不會斷滅,每一剎那都在作用,而且從無煩惱的,他是遠離"我"跟"我所"的煩惱的,你若真的明心,找到自己的"心真如",你就知道自己這一世虛假的意識會死,但是真正的你自己,也就是你自己的"真如心"啊,根本不會斷滅,那麼對於生死,還有什麼畏懼的呢心經上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為什麼明心的人可以"無有恐怖",因為就像駭客任務那樣,知道自己的意識,現在認為的這個"我",根本是假的嘛,我們為什麼會害怕?不就是怕這個"我"消失掉嗎?

不就是怕沒有人愛"我"嗎?不就是怕有人對不起"我"嗎?眾生在沒有認清"真正的我(心真如)"前,總是像駭客任務裡的那些眾生一樣,把假的自己當成真的自己,因此要許多外在的東西來證明"自我的存在",也就是這樣,才有恐懼啊,怕自己這個"我"消失了,所以怕死,怕自己這個"我"不被人青睞,所以天天在家裡等愛人**,怕自己這個"我"吃虧了,所以老是去算計別人,最後慘澹收場,這都是因為太愛這個"假我"了,所以有一大堆的恐懼

明心的菩薩,因為能知道"真如心才是真我",所以對於虛假自我的執著會慢慢斷掉,例如像初地菩薩,為了破邪顯正,可以不計生命,因為"心真如"不曾死啊,哪一天我們為了"摧邪顯正",不得已要破斥耶和華或阿拉時,如果被降下大洪水或打天雷,死掉的也是我們這個虛假的自己,"心真如"他們是無法毀壞的,那又有什麼好畏懼的,所以明心的菩薩不久後,做人處世上會慢慢有一種自信出來,一種氣定神閒的態度會出來,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需要外在的境界來肯定自己這個假我,這有什麼意思呢?所以對於外在世界的享受,該享受時就享受,卻也不怕這個快樂什麼時候會沒有,因為"真如心"從來沒享受過啊;對於外在境界的橫逆也無所恐懼,因為再怎麼樣,都不可能傷害到你的"真如心"

啊,所以就會像基諾李維那樣,被打個幾槍,又可以在虛幻世界裡來去自如,拯救蒼生,這就是明心後的第三功德--無有恐怖,無所畏懼啊。

《金剛經》有謁: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什麼意思。

5樓:奔跑吧洋洋洋

一切你所能看見的事物外表,都是虛假,不真實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見這些外表的時候,能夠不被這些外表所迷惑,能夠認識到看到的相並不是真實的相,那麼就能達到如來的境地了。

相:又譯示相,佛教術語,源自古印度哲學,指能表現於外,由心識觀察描寫的各種特徵。

虛妄:虛假、非真實之意。或略作妄。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可視為一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

《金剛經》在印度有唯識家(無著、世親)的論釋。傳入中國,三論、天台、賢首、唯識各宗都有註疏;然而中國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響,各宗表面上闡揚《金剛經》,實際上闡揚常住佛性和如來藏。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底怎麼理解?

道家解佛 活力為本質存在 之追求 感受活力即感受了生命萬物的本質,所見所聞皆真而不虛了,以此證悟,誠不虛也。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是什麼意思?意思是一切你所能看見的事物外表,都是虛假,不真實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見這些外表的時候,能夠不被這些外表所迷惑,能夠認識到看到的...

金剛經裡說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首先你把所有經驗理解為相,這是錯的。其次,你就都錯了。萬有引力定律是一條真理,從來都是正確的,它也從來不會在不合適的條件下出現,從來不會 用錯地方 修辭手法 只有物理沒學好的學生才會把正確的物理定律用錯地方。佛當然從來沒有說世界是虛妄的,佛只不過是說人的認識把虛妄的相當成真實的相,而且即使是真實的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什麼意思

佛告須菩提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結經者安佛告須菩提,示下文道理重要。此句即是印許,以下更推廣言之。方才一問一答,只說身相。實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汝說不可甚是,蓋性本非相也。此妄字是廣義,虛妄猶言虛假,既知是虛假,應迴光返照,不可向外馳求於相,從速歸性。性本真實,豈能以虛假見真實耶。知此則凡夫之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