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古代漢語中的平仄,如何區分平仄?

2021-08-07 11:12:56 字數 5082 閱讀 6563

1樓:酸菜的王先生

今音的第一第二聲約等於古音的平聲,今音的第三第四聲,約等於古音的仄聲。

(1)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2)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3)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4)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

2樓:匿名使用者

平仄其實很容易,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講,平聲就是第一聲、第二聲,陰平是第一聲,陽平是第二聲。

仄聲就是第三聲第四聲還有古代的入聲。

但是,有一個問題很難解決,就是入聲,古代有入聲,特點是發音很急促,現代沒有了。

古代的入聲現在演化成現代的四聲,所以有些讀上去明明是平聲的,但實際上是仄聲。

比如說「一」,平聲,讀陰平,第一聲,但是「一」在古代是入聲,所以其實是仄聲。

對於某些地區的人來說,入聲很容易就能分辨,因為他們發音的時候明顯感覺到聲音的急促感,比如上海人。

平仄基本上和清音濁音無關,清濁是發聲母時聲帶振動不振動的區別,而平仄是音調的關係。

3樓:匿名使用者

現代漢語的第1、2、3、4聲分別對應古漢語的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4樓:

在現代漢語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一部分變為去聲,一部分仍是上聲。

上聲是現代漢語拼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裡去了。

現代漢語四聲聲調錶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 例如:

媽 麻 馬 罵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簡單說,在現代漢語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5樓:

中古漢語有"四聲八調"之分: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陰"和"陽"表示該字的聲母是清音還是濁音.

中古以前,同一聲內的陰調和陽調沒有區別.中古及其之後,陰調和陽調分開,有了"八聲"或"四聲八調"之分

平聲仄聲:上聲,去聲,入聲

清音:清子音(全清:不送氣清子音,次清:送氣清子音)全濁:濁子音中的破裂音([b],[d],[g]),摩擦音([v],[z]等),破擦音([dz]等)

次濁:濁子音中的鼻音([m],[n],[ng]),流音([l]等)清音平聲->陰平(普通話)

濁音平聲->陽平(普通話)

清音上聲+次濁上聲->上聲(普通話)

去聲+全濁上聲->去聲(普通話)

入聲派三聲(全濁入聲->陽平,次濁入聲->去聲,清音入聲派三聲)普通話中全濁音已併入清音,利用普通話不容易區分

6樓:匿名使用者

漢語四聲:

平:天 (平調)

上:子 (大概為上升的調)

去:聖 (大概為下降的調)

入:哲 (短促的調,並帶塞子音韻尾)

清聲母的讀陰調 比如「到」 (陰去調)

濁聲母的讀陽調 比如「道」 (陽去調)

看你的母語是什麼

如果是北方方言 那麼你可以把普通話裡讀第一聲的當作陰平,第二聲的當作陽平,然後再從中剔除原來是入聲的字(硬記吧)

如果是吳語 那麼沒問題 吳語中現在仍保留清濁對立和入聲 用你的母語就可以區分平仄

如果是其他南方方言 四聲是全的 但是清濁分不清 問題也不大 因為陰陽調的區別基本還是保留的

如何區分平仄?

7樓:離溫景

根據讀音即可

來區分平聲和仄自

聲。平聲是拼音的一聲和二聲,仄聲是拼音的三聲和四聲。

例句:吸來江水煮新茗;賣盡青山當畫屏。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古漢語中的平仄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shǎng)、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怎樣區分詩詞中的平仄?

8樓:匿名使用者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

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

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普通話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致用普通話判別詩詞平仄會有錯誤。

平仄理論好比把四個班(四聲)學生按性別(平仄)分成男女兩類。至於這樣的分法是否平均,不是平仄論者考慮的。

四聲,這裡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必須先知道聲調是怎樣構成的。所以這裡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來說,共有四個聲調:

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箇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

⑴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⑵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⑶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⑷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儲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儲存著入聲。

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儲存著入聲這一調類。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語裡,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

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中(從湖南到雲南)的入聲字一律變成了陽平。

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一箇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

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疏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讓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

四聲和韻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什麼字歸什麼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儲存著入聲的漢語方言裡,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注意一字兩讀的情況。

有時候,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用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裡,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得多。

試舉一些例子: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懷。

譽,平聲,動詞,稱讚;去聲,名詞,名譽。

汙,平聲,形容詞,汙穢;去聲,動詞,弄髒。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讀如朔),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晒),不及物動詞,衰落。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後來變為去聲,但是意義詞性都不變。"望"、"漢"、"看"字都屬於這一類。"望"和"嘆"在唐詩中已經有讀去聲的了,"看"字總是讀去聲。

也有比較複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是有時平去兩讀的,至於用作名詞,解作過失時,就只有去聲一讀了。

9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平仄」就是每個漢字中古音具有平、上、去、入四聲,為了便於運用

,在律詩中又簡化為平仄二聲,平又分為陰平、陽平二聲,仄分為上、去、入三聲。因此,共有陰、陽、上、去、入五聲。

平仄的掌握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現代漢語來說,第

一、二聲為陰平聲、陽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然而,古代漢語的入聲字,已經都轉到了現代漢語的「

一、二、

三、四」聲當中去了。因此,現代漢語中沒有入聲字了,至於轉到上聲、去聲的字倒沒有什麼問題,因為上、去、入三聲都是仄聲。但是,從入聲字轉到陰平、陽平中的字則是較為麻煩的。

例如:現代漢語的「

一、吃、壓、」等字都是陰平聲,而在古代漢語中卻都是入聲字,如果去強記古代漢語的入聲字,對於學寫律詩者,多少是有些困難的。但是,如果用地方方言去區分平仄聲卻是較為容易的,因為在南方,吳、閩、粵、贛、湘、鄂、川等方言中,仍然保留著古代漢語的入聲字的讀音。還有北方的山西、內蒙等地,方言中也還保留了入聲字的讀音。

因此,根據方言讀音,再用一種公式類比套用區分平仄聲那就更為簡易了,即用:「兵、平、病、丙、並」這五個字去套讀「陰、陽、上、去、入」五聲,類比如表:

由此可見,「兵」字正是陰平聲,「平」字恰好正是陽平聲,以此類推。

當然這種方法是不能一概而論的,還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凡用現代漢語普通話

一、二、

三、四聲的是不好套用這個公式,必須是方言。

2、凡方言中有入聲字的均可用「兵、平」二字去套用這種公式。

3、凡方言中沒有入聲字的也是無法套用這種公式的。

4、凡套用這種公式時,對於送氣與不送氣的字可不必區分它,如「兵」字是不送氣的讀音「bīn」,而「平」字在普通話中則是送氣的讀音「píng」,可把它當作不送氣的字音「bíng」來讀。這樣則可排除在套用「兵、平、病、丙、並」這個公式時沒有某一個字的障礙。實際上,在普通話中象「平」字這一類送氣的字而在有些方言中則讀成不送氣的字了。

也有一些字在普通話中是不送氣的字而在有些方言中卻又讀成了送氣的字,如「就、傑」等。

5、各地方言中的一些地區,如江西的修水、武寧、瑞昌、德安、永修一帶,不僅有「陰、陽、上、去、入」五聲,甚至還有六聲,如:上表所述「衣、怡、易、以、意、一」等字,對此,我們且不必去管它是五聲還是六聲,反正與「兵、平」二字聲調相同的字則為平聲字,其後面所有的字均為仄聲字。

古代漢語中如何區分介詞「與」與連詞「與」,請舉例說明

區別bai 1 介詞 與 帶賓語du,組成介賓結zhi構,通常在動詞前作dao狀語 連詞 與 用在聯合關版系的成分權中構成名詞或動詞性片語,與 字本身不充當語法成分。2 介詞前可用副詞修飾,連詞不能。你匿名提問,回答限字數 古代漢語有 給 的意思,連詞就是同 和 怎樣區分介詞以和連詞以,舉例說明.從...

古代漢語中床是什麼意思,古代漢語中的對轉是什麼意思

古代供跪坐之物,如同日本今之坐 曰床 最早相當於一種坐具,不過古代不是今天這種坐法,是跪著在這個坐具上,然後屁股做自己的腳背上 床前明月光 一句的 床 理解為井床,而井床是井臺上的圍欄.辭海 床 一詞的註釋。其中,就有一項釋義為 井上圍欄 詩人背井離鄉,在冷落的深秋時分,一個人站在井臺上,望著天上明...

古代漢語詞典中 行 的意象,古代漢語詞典中 通 的意思

行的古漢語copy 含義x ng 動 行走。論語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動 出行。餚之戰 為吾子之將行也。動 執行。刻舟求劍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動 傳佈。原毀 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行,難已。動 實行 做。訓儉示康 君子寡慾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名 動作 行動 舉動。鴻門宴 大行不顧細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