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致愛麗絲聽後感,貝多芬《致愛麗絲》背後的故事

2022-01-12 20:36:32 字數 3742 閱讀 6661

1樓:匿名使用者

鋼琴曲《獻給愛麗斯》是貝多芬獻給戀人苔雷澤的生日禮物。

鋼琴曲《致愛麗絲》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2023年所作。作者將這首精緻的鋼琴小品題獻給女學生特雷澤?馬爾法蒂。

樂曲以迴旋曲式寫成。一開始出現的主題純樸親切,刻畫出溫柔美麗、單純活潑的少女形象。這一主題先後重複三次,中間有兩個對比性的插部。

第一插部建立在新的調性上,色調明朗,表現了歡樂的情緒;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襯托下,色彩暗淡,節奏性強,**顯得嚴肅而堅定。一連串上行的三連音及隨後流暢活潑的半音階下行音調,又自然地引出了主題的第三次再現。樂曲在歡樂明快的氣氛中結束。

2樓:匿名使用者

剛開始就像他們兩個人初認識,很柔美.到了中間就像他們在熱愛,雖然很短暫.但是,卻能讓人激動起來!

熱愛過後變得很平靜,就像一對夫妻平平淡淡的生活,是另一種柔美.到最後就像兩個人分開了,有這那麼一點的哀傷.在後來一段我覺得雖然柔美,但是有一種哀傷和不甘的感覺!

個人見解,不喜勿噴

3樓:匿名使用者

娓娓敘述心中那份靈動的愛意吧,或者是對青春的嚮往……煥發了青春的朝氣

輕快的節奏

引領著那種空氣誕生的和諧

貝多芬《致愛麗絲》背後的故事、

4樓:海派思維

貝多芬是如何創作出《致愛麗絲》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獻給愛麗絲》(for

alice)是貝多芬創作的一首鋼琴小品。貝多芬的大名絕對那是如雷貫耳,他是開創浪漫樂派先河的偉大作曲家。喜愛**的夥伴們都非常熟悉他的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和歌劇等大型作品,但你可知道,他為數不多的器樂小品也是光芒閃現、可圈可點(這就是**巨人的魅力!

)鋼琴小品《獻給愛麗絲》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令人遺憾的是,該樂譜在大師生前並未發表,也因此留下了樂曲創作背後的許多浪漫傳說。

關於這首樂曲的創作背景有許多種說法。比較靠譜的說法是貝多芬四十歲時為他的學生——女高音歌唱家伊麗莎白·羅克爾所創作。伊麗莎白·羅克爾是德國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約瑟夫·奧古斯特·羅克爾的妹妹。

19世紀末,14歲的伊麗莎白跟隨哥哥來到維也納,很快就被貝多芬所接納,成為他身邊為數不多的朋友之一。伊麗莎白後來嫁給了貝多芬的朋友。貝多芬在創作這首樂曲時,兩人保持著親密的友誼,顯然這首曲子是獻給她的。

那段時間裡,在貝多芬的生活中從來沒有出現過叫愛麗絲或伊麗莎白的其他女子,值得細細品味的是:愛麗絲是伊麗莎白的暱稱。

還有一種富有戲劇性的說法:貝多芬近四十歲時,教了一個名叫特蕾莎·瑪爾法蒂的女學生,並對她產生了好感。他寫下這首《致特蕾莎》的小曲贈給她。

19世紀60年代,德國**家諾爾為寫貝多芬傳記,在特蕾澤·瑪爾法蒂的遺物中,發現了這首樂曲的手稿,在斯圖加特出版這首曲子的樂譜時,整理者把曲名錯寫成《致愛麗絲》。從此,人們反而忘記了樂曲的原名《致特蕾莎》。

英國倫敦認知行為**專家、臨床心理學博士艾瑪·格雷發現,**可以讓人在學習和工作中保持更好的狀態。在學習科學、人文和語言學這些主要依靠邏輯思維的科目時,每分鐘50—80拍的歌曲,有鎮靜心靈、開拓思維的作用,使大腦更容易接受新知識。而學習創造性的學科,比如戲劇和藝術時就適合聽抒情類流行歌曲和搖滾歌曲,能讓人產生興奮感,有助提高英語和戲劇等藝術科目的學習成績。

而古典**會讓人更加聰明,研究顯示,聽每分鐘60—70拍的古典**,如貝多芬的《致愛麗絲》,數學考試平均分數高出12%。這是因為古典**的旋律、音調,有助於幫助人們提高學習效率和加深記憶。

《致愛麗絲》全曲由五段組成。a段用的是a小調,顯得溫柔而親切。然後,轉到c大調,它是a小調的關係大調,情調頓時明朗起來。

b段轉到f大調上,出現一個新的曲調這個曲調,感情更加明朗。經過一連串快速音的過渡,又回到a段。c段多用和絃,氣氛有了轉換。

情緒顯得嚴肅而穩重,好似作者在沉思。接下去,出現了一個由三連音組成的樂句。表現熱烈的情感。

經過一段下行半音階的過渡,又把樂曲引回到a段。樂曲在非常優美和溫柔的氣氛中結束。

此曲以單純的迴旋曲式作成,結構是a-b-a-c-a。不論是具有淡淡哀愁感的優雅迴旋曲主題,流露甜蜜憧憬的第一副題,或是看破塵世般音響沉鬱的和聲式第二副題,都相當悅耳動聽。全曲似乎都隱藏著貝多芬對完美愛情的無限憧憬

5樓:無雨也無風

答:貝多芬四十歲時(2023年)為他的學生——女高音歌唱家伊麗莎白·羅克爾所創作。伊麗莎白·羅克爾是德國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約瑟夫·奧古斯特·羅克爾的妹妹。

2023年,14歲的伊麗莎白跟隨哥哥來到維也納,很快就被貝多芬所接納,成為他身邊為數不多的朋友之一。伊麗莎白後來嫁給了貝多芬的朋友。貝多芬在創作這首樂曲時,兩人保持著親密的友誼,顯然這首曲子是獻給她的。

拓展資料:

《致愛麗絲》全曲由五段組成:

a段用的是a小調,顯得溫柔而親切。然後,轉到c大調,它是a小調的關係大調,情調頓時明朗起來。

b段轉到f大調上,出現一個新的曲調,這個曲調,感情更加明朗。經過一連串快速音的過渡,又回到a段。

c段多用和絃,氣氛有了轉換。情緒顯得嚴肅而穩重,好似作者在沉思。接下去,出現了一個由三連音組成的樂句,表現熱烈的情感。

經過一段下行半音階的過渡,又把樂曲引回到a段。樂曲在非常優美和溫柔的氣氛中結束。

此曲以單純的迴旋曲式作成,結構是a-b-a-c-a。不論是具有淡淡哀愁感的優雅迴旋曲主題,流露甜蜜憧憬的第一副題,或是看破塵世般音響沉鬱的和聲式第二副題,都相當悅耳動聽。全曲似乎都隱藏著貝多芬對完美愛情的無限憧憬,但也包含著他愛情並不完美的淡淡的悲傷。

6樓:匿名使用者

貝多芬20幾歲時的一個冬天一個寒冷的聖誕節之夜,貧困孤獨的青年**家一個人排回在維也納的街心空氣中飄過了富人們餐桌上的烤鴨和蘋果的香味,年輕的貝多芬在寒風中供著頭顱火焰般的捲髮在風中飄揚。他的心靈似乎感到了一股衝動,突然他看見一位在韓分鐘多出的小女孩,他叫愛麗絲鄰居畫家雙眼失明的老人只有一個願望在看一眼森林與大海,在這個願望沒有完成之前,他是不能死去的,否則他的靈魂就不能少了天堂,美麗善良的愛麗絲求諸神負擔沒拒之門外,就在這個寒冷的聖誕之夜今年**家隨著小愛麗絲來的老畫家的身旁,她輕輕的開啟了老花家那家就鋼琴的情幹。在他接觸請見的一霎那間,彷彿有一種無法言說的神祕召喚又惹內心深處,正在接受神地的幫助他彈奏著彈奏著那麼自由那麼專注啊,我看到了我看到了阿爾卑斯山的雪峰搭希提島四周的海水還有海鷗森林耀眼的陽光全都看到了啊,上蒂我的靈魂終於可以升入天堂了。

貝多芬的致愛麗絲所要表達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7樓:愛德蒙哈雷

關於這首樂曲的創作背景有許多種說法。其中受到廣泛認可的觀點則認為這首樂曲可能是作者四十歲時(2023年)為他的學生,名叫伊麗莎白·羅克爾的女高音歌唱家所作。伊麗莎白·羅克爾是德國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約瑟夫·奧古斯特·羅克爾的妹妹。

2023年,14歲的伊麗莎白跟隨哥哥來到維也納,很快就被貝多芬所接納,成為他身邊數不多的朋友之一。伊麗莎白後來嫁給了貝多芬的朋友。貝多芬在創作這首樂曲時,兩人保持著親密的友誼,顯然這首曲子是獻給她的。

那段時間裡,在貝多芬的生活中從來沒有出現過叫愛麗絲或伊麗莎白的其他女子,愛麗絲是伊麗莎白的暱稱。可以確認的是,貝多芬十分喜歡她。

另外的兩種說法如下:

1,1808-2023年間,貝多芬已經是近四十歲的人了。他教了一個名叫特蕾莎·瑪爾法蒂的女學生,並對她產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暢的情況下,他寫了一首《致特蕾莎》的小曲贈給她。

2023年,在斯圖加特出版這首曲子的樂譜時,整理者把曲名錯寫成《獻給愛麗絲》。從此,人們反而忘記了《致特蕾莎》的原名,而稱之為《致愛麗絲》了。

2,貝多芬42歲時,到一個富商家裡去教鋼琴,貝多芬非常喜歡這家的女兒愛麗絲。這首鋼琴曲是貝多芬那個時候創造的。

周杰倫《稻香》聽後感,周杰倫《稻香》聽後感400字

一開頭便是蟲鳴鳥叫的聲音,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寧靜的村莊,只聽風在耳邊呼嘯。讀著歌詞,試問自己的小時候的生活,想起來必定美好。詞中的意境又是多少成年人兒時的夢?小小的林蔭道上,孩子們蹦蹦跳跳地捉著螢火蟲,順著河流,一會兒跑上看風景,一會兒跑下嬉戲打鬧,歡聲笑語灑滿一路,好不愜意!當正在某談話節目中被問到...

學校軍事化管理聽後感

俗話說 無規矩不成方圓 沒有嚴格規範的管理,難以 成才 實行準軍事化管理可以創造一個良好的育人 育才環境。學校通過各方面具體要求嚴格規範我們的行為,讓我們養成良好的習慣。態度決定一切,習慣成就未來。這一管理制度的實行有利於規範學生的日常行為。學生的精神面貌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校園整潔了 內務美觀了 ...

不會就問是好習慣嗎聽後感

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自從我學習了 養成好習慣 這篇課文後,我深深的明白了這句話的含義。這篇課文主要講了我們要從小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將來在社會上才會受人歡迎 尊敬。如果我們從小就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就會處處遭人白眼 受人排斥。比如小時候偷東西,一次 二次 三次 那我們長大了也會去偷東西。俗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