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後宮中,包衣旗人和漢軍旗到底哪個身份高一點

2022-01-19 19:51:25 字數 5330 閱讀 7239

1樓:五二一可新

漢軍旗人的身份應該更高一些。

因為情人和包衣完全是兩種概念,在滿族語裡面包衣算是家奴,也就是封建社會當中的奴隸,奴才,這些人群是一些統治階級,或者是家中擁有錢財的貴族所擁有的,這些人群來自於一些戰爭當中所獲得的俘虜,或者是因為負債的原因賣身為奴,或者是朝廷當中的罪犯,而這些人群之後所生的子女也是包衣出身,之後也就成為「家生子」。他們所從事的就是階級貴族當中的家務勞動或者是生產勞動,簽訂的都有賣身契,基本上沒有什麼人身自由。隨著時間慢慢流逝,包衣們或因為在為奴為婢的時候為主人立下功勞,或者是在戰爭當中,立下過功勞,而逐漸的提升自己的地位。

但是對於其主人來講,還是一個奴才。

而漢軍旗人是屬於軍人當中的一種,清代曾分為八旗軍人,其中漢軍旗人屬於八旗當中的一種,這8種軍棋並不是單純的以民族進行劃分的,有時一些旗人將領會由朝廷當中的重臣或者是皇上的親信所領導,因此並不能簡單的用民族進行劃分。而漢軍旗當中也並不是指全部都是漢族人,只能說大部分可能是由漢族人為主體人群。

包衣和旗人的職責也是不同的,包衣主要是為了服務一些貴族或者是階級統治者,或者是被富商買回去做奴才,而其人的主要職責是為了打仗。

所以即使最後包衣成為旗人之後,他對於自己的組織來講還是屬於一個奴才。但是漢軍旗人本身就不是奴才,所以漢軍旗人的身份相對來講比較高一些。

2樓:匿名使用者

包衣旗人是清代八旗組織內部的一種封建人身領屬制度,而漢軍旗是漢軍以兵籍編制,是軍隊,漢軍旗地的身份是更高的。

3樓:

包衣是家奴,漢軍以兵籍編制,是軍隊。包衣阿哈涉及清代八旗滿洲內部的一種人身領屬制度,服務相應貴族。漢軍主要是為了打仗。

4樓:糯米飯糰

漢軍旗的身份比較高。包衣旗人,是滿洲貴族家中豢養的僕人,或是朝廷封賜隸屬於滿洲貴族宗室的屬民,而漢軍旗人,就是入旗的漢人。

5樓:檸檬玖柒

包衣旗人和漢軍旗相比較,當然是漢軍旗的身份比較高,包衣旗人是滿族上層統治階級貴族所有的奴隸,被迫從事各種家務勞動及繁重的生產勞動,而漢軍旗只是一種平民百姓。

6樓:驚鴻

漢軍旗人和包衣是兩種概念。包衣即「奴隸」的意思。 漢軍旗人是清代八旗軍人的一種。當然是漢軍旗身份高。

7樓:

漢軍旗身份高一點。包衣是滿族語,是包衣阿哈的簡稱,他們是滿族上層貴族的奴才,沒有人身自由,漢軍旗是八旗之一,人口多,當然比得過包衣旗人。

8樓:知心小謝

漢軍旗人和包衣是兩種概念。 包衣為滿族語,即包衣阿哈的簡稱,又作阿哈。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隸」。

漢軍旗人是清代八旗軍人的一種。八旗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

9樓:匿名使用者

兩者相比,是漢軍旗的地位更高一些,因為包衣旗人都是身份十分低下的人,還有一些是犯過錯的。

10樓:財稅社會

漢軍旗的地位更高一點。這個身份是當時的比較高貴的身份,而當時的包衣旗人則更像是皇室貴族的奴僕,所以地位相對低一點。

11樓:窮加布

包衣漢語譯為家奴、奴隸、奴僕或奴才,漢軍旗人是清代八旗軍人的一種, 當然是漢軍旗身份高。

滿洲旗人包衣是什麼人?

12樓:熱愛健康生活的小米兔

包衣即「家僕」,只存在於八旗滿洲之中,其中上三旗的包衣由內務府管轄,服侍皇室;下五旗的包衣分屬下五旗的王公貴族。

1、由諸申(滿族平民)轉化而來。平民犯罪,淪為奴僕。或窮困欠債,將妻子兒女典賣為奴。

2、家生奴婢。包衣阿哈世代為奴,其所生子女仍為奴,亦稱「家生子」。他們的生活、婚嫁、居住,都要由主人來安排。

3、戰爭掠奪俘虜為奴。初期女真族各部落之間互相征伐,掠取對方部落人口為奴。爾後,搶掠漢人、朝鮮人作奴。

主人的私有財產,可以饋贈,亦可以買賣。瀋陽開城地區就是一處販賣奴僕的市場。

擴充套件資料

包衣阿哈中男的叫做「包衣哈哈」(booi haha),女的叫作「包衣赫赫」(booi hehe),義即家中男人、家中女人。

明朝的腐朽敗亡,太監們特別"與有力焉"。清朝皇帝有鑑於此,所以在承襲明朝各種制度的同時,卻先將太監們管事的二十四衙門加以刪並,最後撤除,而改設內務府,以皇室家奴——上三旗裡的包衣——代替了太監的各項執事。

內務府包衣人是一種身份極為特殊的清代封建社會的畸形產物。內在最高統治集團之內,他們是被壓迫、被剝削的受害者,而在那集團之外,卻又是進行壓迫、剝削的害人者;一方面,他們的身份低微,而另一方面又呼吸通帝座,反而可以比別人更容易地升官發財、假權作勢,他們的富貴榮華,實際享受,比之一般大官巨卿,有時並無遜色。

13樓:薩林

包衣人:滿語「booi」,意即「家的」,指某人的私屬。

內務府三旗(booi ilan gusa,ilan是三的意思, gusa是旗的意思)是包衣三旗,由原來上三旗的包衣組成,已經跟八旗脫離了關係。包衣是滿文booi 的音譯,boo 是滿語「家」的意思,i是虛詞「的」的意思,合起來即為「家的」。包衣本身是一個形容詞,但在滿洲與清朝的文獻中,包衣代表的是一個身份。

在滿族的社會中,包衣除了可視作家人的一部份外,同時亦可視作奴僕,但滿文另有一個名詞也是有奴僕的含意-阿哈(aha),包衣阿哈中男的叫做"包衣捏兒麻"(booi niyalm a),女的叫作"包衣赫赫(booi hehe)。在清朝入關前滿文的檔案中有寫作包衣(booi)、包衣人(booi niyalma) 與包衣阿哈(booi aha)幾種,而在八旗制度與清代的皇室機構內務府裡也分別可見到包衣牛錄(booi niru)、包衣按班(booi amban)等字樣。由此可推知,滿洲人在使用包衣這個名詞時,有分籠統性的使用與專指性使用兩個層面。

而在實際意義上,一方面,包衣是滿族氏族社會裡的家奴,另一方面,包衣是清朝統治階層裡的臣子。滿洲圈佔以後,起初分給八旗貴族、軍官及兵丁。貴族、軍官用包衣耕種,包衣是俘虜、買賣、投充來的家內奴隸,因此這是一種落後的生產方式,是一種倒退的現象。

引起了包衣的反抗,使之不能維持。於是清朝**改變它的經營方式,組織農莊。莊分大莊(地420-720畝)、半莊(地240-360畝),近情況撥給八旗王、公、宗室,由內務府統一管理,將所收地租分給王公宗室。

官莊採用租佃出租給農民,改變過去以包衣為主要勞動力的經營辦法。官莊設莊頭,直接管理農民,徵收地租。莊頭是二地主,是惡霸,《紅樓夢》裡寫烏莊頭,就是這種二地主的藝術形象,它寫的烏莊頭交租,基本上反映了官莊的經營方式。

官莊上的農民承受了嚴重的剝削,進行反抗鬥爭。不許莊主、莊頭「增租奪佃」,並最終迫使莊主承認了這一要求。

內務府的組織淵源於滿族社會的包衣(奴僕)制度,其主要人員分別由滿洲八旗中的上三旗(即鑲黃、正黃、正白旗)所屬包衣組成。最高長官為總管內務府大臣,正二品,由皇帝從滿洲王公、內大臣、尚書、侍郎中特簡,或從滿洲侍衛、本府郎中、三院卿中升補。凡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種事務,都由內務府承辦。

以皇室家奴--上三旗裡的包衣人--來代替了太監的各項執事,故而清朝太監的數量僅二千人,不足明朝的十分之一,沒有出現宦官專權的情況。**機構的職務即「缺分」,分為宗室缺、滿洲缺、蒙古缺、漢軍缺、內務府包衣缺和漢缺。康熙《大清會典》共載內閣、六部等13個**機構中有品級和無品級額缺2082個,大部為滿洲和內務府包衣佔有。

漢軍和漢人的額缺325個,僅佔15.6%。著名的歷史人物有政治家鄂爾泰(滿洲人,姓西林覺羅氏,原系內務府籍(奴籍),後因位居極品,官書正史諱言內務府出身:

又因身後遭譴,貶旗降入鑲藍旗)、文學家曹雪芹、建築大師「樣式雷」世家等。

內三旗的構成與八旗也有所不同,內參領下設有內府佐領、旗鼓佐領、內管領。內府佐領,即皇家所有的滿洲佐領,成分為滿洲平民;旗鼓佐領即皇帝所有的漢人佐領。宗室奕賡《寄楮備談》中說得明白:

「內務府三旗漢軍佐領,俱名旗鼓佐領,舊作齊固佐領。」在康熙《大清會典》卷一五三中,又把「旗鼓佐領」,直接寫為「(內務府)漢軍佐領」。旗鼓佐領均由關外入旗的遼瀋舊漢人編成。

內管領(滿語為「琿託和」,意即「半個佐領」),又稱「辛者庫牛錄」,意思是「內管領下食口糧人」。編入內管領的最初是滿、蒙、漢族奴僕,以後內部成分漸有分化。《寄楮備談》說:

「辛者庫,乃半個佐領下食口糧人也,起初原系家奴,向例不許為官,內府俱賤視之。」在內三旗中地位最低下。內府三旗初設滿洲佐領9,旗鼓佐領12,高麗(朝鮮)佐領1,以及內管領20。

2023年(康熙三十四年)增至滿洲佐領15,旗鼓佐領18,朝鮮佐領2,管領30。內三旗包衣人,除擔任內廷供奉親近差使,專供驅使外,有按丁披甲的義務。其中,滿洲、朝鮮佐領,披甲人各89名(或90名);旗鼓佐領,披甲人各59名:

管領,披甲人各89名。兵種為前鋒、護軍、驍騎,均分別編營。乾隆年間,內三旗護軍營額兵1065人,前鋒營額兵1114人,驍騎營額兵5250人。

均佈列皇城內,各按旗分,星羅棋佈,拱衛皇宮,是直接役屬皇室的親兵。內府旗人的身份地位較低,但由於他們是皇帝的奴僕和私屬,一旦為其寵信也可能外任肥差、執掌重權,成為詩禮簪纓的世家望族。內府旗人允許入學、考試、為官,旗鼓佐領下人在內務府仕進與滿洲同。

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抬旗或改旗。1632後(順治九年)議準:內務府三旗佐領、內管領下**,有軍功勞績,奉特旨令其開出內府佐領、內管領者,各歸上三旗旗下佐領。

順治年間卓靈阿因父罪編入包衣籍,以後世祖認為定罪過重,又將他開出包衣;王輔臣初為八王阿濟格兒子的「蝦」(侍衛),八王得罪死,王輔臣被沒入「辛者庫」為奴。世祖聞其勇冠三軍,特旨拔出辛者庫,授御前侍衛。在人數眾多的內府旗人中,能膺此殊榮的,只是鳳毛麟角。

內務府三旗的形成,是滿族皇帝獨掌三旗,並在八旗中確立起經濟、軍事、政治絕對優勢的產物,同時,又保留著滿族早期奴隸制的明顯殘餘。內三旗與八旗並行不悖的存在,構成清代滿族社會組織的一大特色。

內務府三旗設立護軍、驍騎、前鋒三營。護軍營設立護軍統領三人,兵丁共1065人,雍正時期增設圓明園內務府三旗護軍,設參領三人,士卒共120人。圓明園護軍營包括圓明園八旗護軍營和圓明園內務府三旗護軍營,以圓明園八旗護軍營為主。

內務府三旗護軍營主要承擔內廷和景山的宿衛、后妃、皇子居住的宮殿守衛、出行扈從,順貞門是值守重點,雍正時,改由內務府護軍營掌管,還設有救火的防範兵100人。驍騎營無統領,設參領15人,每旗5人,士卒5250人,主要配合護軍營守衛西華門以北。前鋒營的最高職務是前鋒校委署前鋒參領,每旗2人,士卒114人,都從護軍營抽調,主要負責表演騎射。

內務府護軍、驍騎平日訓練都由內務府都虞司掌管。儘管清初將八旗和包衣三旗的女子都稱為秀女,但挑選的方法和她們在宮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選一次,由戶部主持,可備皇后妃嬪之選,或者賜婚近支(即三代以內、血緣關係比較密切的)宗室;包衣三旗秀女,每年挑選一次,由內務府主持,其中雖然也有一些人最終被逐漸升為妃嬪,但承擔後宮雜役的,都是內務府包衣之女。

到了清代後期,包衣三旗的應選女子就不再稱為秀女,而在挑選宮女時,就明確地說「引見包衣三旗使女」了。所以說,能夠成為清廷后妃的,主要是八旗秀女。至於親王貝勒另有使喚的下五旗包衣,清朝入關後,有大量漢人投充和被擄掠到各王公八旗下,成為他們的奴僕。

清朝後宮都有那些宮殿,清朝後宮的所有宮殿的名稱

故宮建築的後半部叫內廷,以乾清宮 交泰殿 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平日辦事和他的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後半部在建築風格上同於前半部。前半部建築形象是嚴肅 莊嚴 壯麗 雄偉,以象徵皇帝的至高無上。後半部內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築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 書齋 館榭 山石等。在坤寧宮北面的...

清代時後宮的妃子分哪些等級,清朝後宮的妃子都有什麼頭銜呢?

清代對皇帝老婆的基本數量,曾有 正式檔案 含糊其辭地作了規定 皇后一人,皇貴妃二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但是,皇帝仍有很大的餘地。因為嬪以下的貴人 常在 答應等,都沒有具體的名額限制 所以,皇帝照樣可以隨心所欲地無限擴軍。從史料看,康熙皇帝玄燁的妻妾人數,就已經是創紀錄的了,一生中曾擁有妻妾五...

求清朝皇宮嬪妃的等級劃分,清朝後宮嬪妃的等級怎麼劃分?

清代後宮的位號有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八個等級,其中皇后皇貴妃各一人,貴妃兩人,妃四人,嬪六人,貴人,常在,答應,沒有定數。但多數情況下,這還得看皇上他老人家的意思,康熙皇帝妻妾最多,有後妃79人,光緒皇帝只有一後二妃三人。清朝妃嬪等級劃分簡介 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