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保險業拐點將至,當下情況應不應該買保險

2022-03-28 12:29:14 字數 3881 閱讀 4865

1樓:

回顧2023年,疫情影響下的保險行業線下展業受阻,疊加資產端的負面影響,全年壓制保險股估值。在辭舊迎新之際,2023年的保險業正向好的方向發展。

健康險供需兩旺,在疫情提升了消費者健康意識的同時,重疾險定義及發生率新規落地,長期醫療險費率可調,新型健康險產品不斷湧現創造增量市場。

疫情倒逼下,保險業的數字化轉型正落到實處,在金融保險業對外開放日漸提速之下,科技幫助險企加快實現模式變革,並助推著行業整體不斷前行。

「惠民保」點燃市場熱情

不限年齡和職業、不限健康狀況(但會設定重大既往症賠付免責)、保費統一且低廉,2023年一類創新醫療補充類健康險——「惠民保」熱度空前。

「城市定製險有效形成以商業及政策結合籌資、以商保公司市場化運作為核心的補充醫療保障體系。」一位業內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指出,在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存在保障缺口的背景下,發展普惠保險是完善醫療保障體系程序中重要且必要的探索,也符合國家關於健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政策要求。

自2023年深圳市推出「重特大疾病補充醫療保險」起,多個城市與保險公司、第三方機構等合作,陸續推出了類似的專案。此後,普惠型醫療保險多地開花、逐步下沉、覆蓋範圍不斷擴大漸成趨勢。統計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各省、市已總計推出約70款惠民保產品,參保人數總計超過2000萬,累計保費超過10億元。

儘管初期部分地區參保率不足、賠付率攀升,但隨著「惠民保」專案的市場熱度不斷上升,新近上線的不少產品備受市場追捧。12月1日,由廣州市**同意、廣州市醫療保障局指導的廣州首個醫保專屬普惠商業補充健康保險「穗歲康」「火爆」上線,僅84小時累計參保人數就突破100萬,累計保費突破1.8億元。

上海保交所認為,這驗證了「醫療保障局指導、銀保監局監督、交易所場內功能支援、多家保險公司聯合承保」的普惠保險服務的可行性和市場認可度。

在監管層面,11月20日,銀保監會下發了《關於規範保險公司城市定製型商業醫療保險業務的通知(徵求意見稿)》(下稱《徵求意見稿》),以規範這類業務的開展,提高參保群眾的保障水平,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促進長期穩健可持續發展。

國泰君安非銀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劉欣琦認為,《徵求意見稿》首次規範此類產品設計,引導行業理性競爭,有利於行業健康發展。「惠民保有利於商業保險公司在普惠場景下實現客戶積累,從而進行二次開發。我們認為,具有定價優勢的大型險企預計將獲得更高的客戶參保率,實現低成本引流。

」對於「惠民保」專案的可持續性,復旦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許閒也表示,通過「惠民保」實現對客戶資源的獲取並進行二次開發,以帶動其他商業保險產品的銷售,也許是維護「惠民保」可持續性的另一個可行切入點。

許閒分析稱,「惠民保」的雛形——2023年,深圳市推出重特大疾病補充醫療保險,自上線以來一直處於虧損狀態,賠付率一度高達136%。但這款普惠型產品之所以能一直走到今天,並且已經達到50%以上的參保率,與其承保公司平安養老對客戶的二次開發有關。雖然平安養老在這款產品上本身獲得的保費規模一般,但通過對普惠保險客戶資源的獲取和開發,平安養老拓展了約3000萬元規模的百萬醫療險和重疾險等業務。

這也為其他地區「惠民保」產品的持續經營提供了新的思路。

政策開啟長期醫療險創新

資料顯示,2023年,醫療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2442億元,同比增長32%,高於行業總保費增速約20個百分點,佔健康險總保費的34.6%。不過,從期限上來看,約八成醫療險業務為一年期,難以有效滿足使用者長期健康保障的需求。

「在醫療通脹等現實問題下,保險公司難以預計和控制風險,這在很大程度之上抑制了長期醫療險市場的發展。」一位保險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同時,作為行業「爆款」的「百萬醫療險」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漸同質化,由於保障範圍已經足夠飽滿,責任上的更迭進入了瓶頸期。

政策助力醫療險市場破局。在2023年新版的《健康保險管理辦法》中,明確了帶有「保證續保」條款的長期醫療險可以在後期進行費率調整。這一規定打破了過往醫療險無法做到「長期保證續保」的束縛,讓終身保證續保的醫療險變成了可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隨著政策放行長期醫療險費率調整,多家頭部保險公司紛紛推出費率可調整的長期醫療險產品,開啟了長期醫療險產品創新的探索新階段。以平安e生保為例,費率調整規則與監管檔案的規定基本一致,比如前3年不得調整費率、後續調整間隔不得短於1年、每次的調整上限不得超過30%、調費需要符合一定的條件等。

對於長期醫療險是否會陷入「百萬醫療險」同質化競爭的困境,前平安健康險董事長兼ceo楊錚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認為,「對於長期醫療險經營而言,由於對保險公司的定價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報備過程中已與監管做了多輪溝通,希望把醫療險與健康管理更好的融合,通過健康管理和健康預防應對潛在風險。」

業內分析認為,大型險企在經營穩健性、精算技術、運營管理等方面擁有較強的綜合實力,對於涉足費率可調的長期醫療險態度更為積極。而考慮到長期醫療險在前端銷售、產品設計以及後期理賠上的潛在挑戰,中小保險公司可能較為謹慎。

中再壽險釋出的《2019~2023年度健康險產品研究報告》預期,未來大型險企將把目光投向保證續保期間或保險期間在10年以上的費率可調型長期醫療險的開發,中小人身險公司則聚焦保證續保期間或保險期間在6年及以內的保證費率長期醫療險,單純的短期醫療險則會成為財險公司的主戰場。

重疾險產品迭代下供需兩旺

前有「百萬醫療險」、後有「惠民保」,但當前健康險市場的主力仍是重疾險。據統計,2023年重疾險保費收入4107億元,在健康險保費中的佔比達58%。

以重疾險為代表的疾病險佔主流地位的原因,業內分析稱:一方面來自我國人民對於「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擔憂,尤其是腫瘤類等重大疾病對家庭經濟帶來的巨大沖擊。重疾險可以滿足消費者對於大額醫療費用支出的保障需求。

另一方面,類似於壽險的疾病險對於保險公司而言,風控要求相對較低,保費件均高、繳費期限長,能給保險公司貢獻更穩定的現金流。

根據中再壽險釋出的《2019-2023年度健康險產品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過去一年來,大型險企的主力重疾險產品迭代力度相較以往更大。同時,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人線下展業的衝擊,一些大型險企開發推出輕量化的重疾險產品。與此同時,中小保險公司由於更為依賴中介公司或是網際網路平臺,產品保障更加趨於「大而全」,在重疾額外給付、重疾多次賠付、輕中症賠付比例和次數等方面重點發力。

統計資料顯示,2023年至2023年間,重大疾病保險已為消費者提供了超過3000款產品,累計承保近2億人次。值得關注的是,隨著《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範(2023年修訂版)》的落地,重疾險迎來產品切換年。

中銀**分析師認為,由於新舊定義及發生率的調整,部分公司已將原有重疾險產品下架,籌備開發符合新定義及發生率(2023年版)的重疾險產品,供給端充分;同時在需求端,新舊定義過渡,部分「炒停售」+疫情下健康意識提升使得消費者購買慾望提升。

據上述分析師在2023年策略報告的判斷,重疾定義及發生率新規落地,健康險供給端+需求端兩端提升,或迎上半年銷售提升。

2樓:悠然的情感世界

這個看個人,當然買保險對於家庭還是有必要的,可以增加家庭的抗風險能力。

3樓:惠華小知識

應該買保險。因為買保險就是對自己的一份保障,而且保險現在比較便宜。

4樓:孤巷裡遇見你

應該購買。保險適當購買還是可行的,對於意外的發生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5樓:汝韋曲

在此炒作的,全是保險公司的職員。保險公司很快會破產!

6樓:踅鎂

更需要買,你有足夠的錢去**新冠?萬一感染你的積蓄夠?如果說夠的話那不到中國人口的萬分之一,有個百萬醫療會讓感染的他得到該有的**,不是嗎?

7樓:永恆的微笑

保險是多一份保障,大多數人存在誤解,

8樓:年昆誼

千萬不能買保險,騙人

9樓:舜瑋

告誡子孫萬代遠離保險**!

10樓:厚靜涵

那有保的了張乃丹的是給回付了嗎

11樓:昌夏侯真

我不交保險他們拿什麼去吃飯?

銷售高手分析下保險業

保險銷售可能是市面上最難銷售的產品之一了,這很需要你的毅力和耐力,因為這個產品是看不到也摸不到的精神產品,在沒有發生以外的情況下,要客戶那一筆不小的數目來夠買保險確實很難的。其實保險買的是一種觀念,在推銷保險的同時,也是在推銷你自己,客戶接受了你也就接受了你的產品,這很重要。不過困難的銷售換來的收入...

大家對從事保險行業什麼看法,你對中國保險業有什麼看法?

如果說你想挑戰自我,獲得高薪回報,個人能力體現,可以通過這個工作實現的。對於銷售相關工作,不管你在哪家保險公司做都基本是一樣的,關鍵就是自己的業績情況以及團隊發展決定自己的出路。就像大家所認為的那樣,保險的確不好做,就是因為不好做所以市場空間就大。而且現在保險公司真的缺乏相關人才,我的意思何不去償試...

營業稅保險業收入包括哪些,營業稅「建築業」稅目的徵收範圍包括哪些

保險業對保險企業取得的追償款收入不徵收營業稅保險業務 1 原則上收入全額為營業額。2 企業開展無賠償獎勵業務的,以向投保人實際收取的保費為營業額。3 保險企業的攤回分保費用不徵營業稅。金融保險業所涉及的稅種 一 營業稅 金融保險業,是指經營金融 保險的業務。稅率為5 本稅目的徵收範圍包括 金融 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