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智法師 有人說他是學禪宗的不需要持戒對嗎

2022-04-07 09:00:21 字數 5970 閱讀 3267

1樓:潛川如斯

不對,這是扯淡的說法,或者說,是魔子魔孫來破壞佛教的名聲的。無論是佛教哪一宗派,都不可能不持戒,佛祖在涅槃時就反覆叮囑過,「以戒為師」,所以這樣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

學佛成佛,必經的境界就是「戒定慧」,這代表了修行的三個層次的境界,「戒」就是上面的持戒,佛祖告訴我們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僧人要遵守250條規章制度(佛教稱為「戒律」),女性僧人(我們常說的尼姑)則是348條,如果你不出家,在家裡學佛,則只須遵守五條,即「持五戒」(看起來簡單,要做到不容易)。「定」即「禪定」,這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修行方式,用高僧大德的開示來說,「禪定的人不一定能成佛,但成佛一定離不開禪定!」。

「慧」即「般若智慧」,因為「般若」一詞,包含了六種不同的智慧,沒法翻譯,只能稱其為「大智慧」。

2樓:匿名使用者

個人認為:

「戒」對應的是『惡』,譬如殺生、偷盜。種什麼因,結什麼果,縱是大修行人作惡,不免惡報。

末法時期,當「以戒為師」。

南無阿彌陀佛!

佛教開悟的中國人去學英語會不會很快學會?

3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啊 因為我們沒有釋迦摩尼的福報那麼大啊!!!

不過 你是 缺少對智慧和知識的認知

還有就是 學英語 學什麼都是有用的......

因為能讓你跟能接受事物 還有 要是你老提醒自己 暗示自己現在學佛了

智慧比以前大了 學這些東西一定會比較容易的心理存在

你自然會有更好的結果..不過這屬於心理暗示

哲學家 一個人或者本來就是或者永遠不是哲學家。

希臘人早就知道智慧和知識是有所不同的兩種東西,儘管有時候容易被混淆。herakleitos就說:「博學並不能使人智慧。

否則它就已經使赫西阿德、畢達哥拉斯、克塞諾分尼和赫卡太智慧了」。老子有另一個角度的類似發現,他要求「絕聖棄智」。智就是知識,也就是對可道之道的知識(能夠表達為規則和既定程式的知識),而智慧則是對不可道之大道的親近(「道可道非常道」往往被錯譯為「可說的道理並非永恆的道理」,應該是「可以因循的道理並非永恆的道理」)。

知識總是特定有效的(adhoc),而既然人類的心靈並不是一大堆零碎的知識,那麼就一定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把各種知識、情感和經驗編織在一起使之成為一個整體的心靈,那就是智慧了。

哲學討論所有的重要問題和觀念,表面上好象是其實並不是在生產關於那些問題和觀念的知識。科學家、歷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邏輯學家、語言學家等等才能夠生產知識,哲學家也可以參與生產各種知識(假如有這樣的才能的話),但是哲學真正要做的事情是思考如何使各種知識「藝術地」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種具有生態和諧水平的觀念/知識體系,這樣人們就能夠更加和諧地充分地思考各種問題。簡單地說,哲學想創造一種思想能力,而不是某種知識。

比如說,哲學並不是要獲得「真理」這個概念的意義、各種定義和用法,這些都只是背景知識,而是思考「真理」這個概念在觀念/知識體系中適合於放在什麼位置上,與之密切相關的應該是哪些觀念,與其它觀念應該建立什麼樣的互動關係,在什麼樣的位置上就可能會有什麼樣的思想效果,等等。在這個意義上說,哲學考慮的是由各種觀念構成的思想畫面如何才能夠使思想的能力和魅力最大化。一個觀念就其本身而言並不比別的觀念更加錯誤,它只是有可能被放在不恰當的思想位置上而破壞了思想畫面的效果,就像是一步臭棋,或是一塊愚形。

某個觀念落在什麼位置上,就像某個棋子下在什麼位置上一樣。如果經濟學家沒有意見的話,我就想說,哲學是思想的博弈論。

哲學家都有自己的一些特別經驗。

胡塞爾說他追求哲學的純粹結果就像他小時候磨小刀,總是惟恐不夠鋒利,於是磨呀磨,有一天突然發現小刀磨沒有了。

維特根斯坦說他父親是個生意人,而他的哲學也無非是想把能夠算清楚的事情像算帳一樣一筆一筆地算清楚(當然,算不清楚的就是死賬)。

我自己有種「實驗的體驗」(an experimental experience),不知道是否算是「格物致知」的一種。隨便在什麼地方,比如在路口,看著隨便發生的一切事情,行人、汽車、堵塞、違規、罰款、**,要臉的人和不要臉的人。替所有事情著想,同時反對自己一貫的立場,慢慢地就會心智錯亂地發現,所有事情的道理是如此互相矛盾並且自相矛盾,而又都非常有道理,所有的道理都是他人的。

我想,這就是哲學家想知道的「真實」(the real)

還有對於開悟 也有分層次和境界的!

好像釋迦摩尼對於禪定的境界劃分一樣.....

要知道人家是用了千百劫的功夫才有那麼高的境界 !

4樓:ionic豪

樓主 您好!

這麼多問題,其實只是一問。

開悟明心,只是親見自身的本來面目,也就是自性佛,當然此時也可以照見其他有情的自性佛,是如何與虛妄的五陰身心,真妄和合。

自性佛,也就是真如佛心,雖然含藏無量無邊的種子,這些種子又稱為功能差別,或稱為界,也就是每種種子都有各自的功能界限,譬如眼識只能見、不能聽、不能觸;耳識只能聽聞,不能看、也不能嘗嗅觸;這就是功能差別。

而開悟明心時,只是親見含藏萬法種子的真如佛心之總相體用而已,就好像我們要學造飛機技術,開悟明心只是剛看見飛機的整體而已,連怎麼開飛機都還不會,何況製造設計乎?

可是,如果連總體都還未親見,那就不用說要如何學習更深妙的功能差別了。

從開悟一直到般若通達、乃至一切種智的修證圓滿,那是要相當長的時劫方能成辦,因此並不是一開悟就能與佛相提並論。因此,能夠這樣建立知見後,接下來其他問題就不難明白了。

-------------------------------------

第一: 雖然自性佛含藏無量的功能差別,可是剛證得自性佛時,只知總相,對於無量無邊的功能差別是還未親證的,因此必須悟後起修,方能具足。

除非他對語言這方面的功能差別,往世以來就已經薰習很久了,縱然不開悟,一樣是得心應手;否則的話,開悟明心不可能馬上就能學會各國語言,只是親見自性佛,發起了般若智慧、解脫智慧。

第二: 禪宗開悟明心大多數只是悟總相,譬如臨濟真人、雲門胡餅、趙州茶、永明不會等等禪宗祖師公案,只是以機鋒幫助學人親證自性佛總相,而大多數禪宗祖師的語錄著作中,幾乎都是在總相上,鮮少有一切種子親證的教導(不是沒有,只是很少)。

第三: 此題如上,只有一種情況例外,那就是最後身等覺菩薩降世人間示現成佛,才會與世尊佛陀一樣,一切種智的具足。如果是其他小菩薩們,那與 可是與 佛可是差遠了,雖然自性佛平等平等,可是在智慧、福德的修證上,實在相差太多了。

最後,宣化上人,雖然末學十分敬重他的持戒精嚴,也有禪定神通這些功能差別的修證,可是他老人家並未開悟,法師曾經說:一萬隻螞蟻的真如合起來成為一個人的真如,一千個人的真如合起來成為一隻鯨魚的真如(大意是這樣)。這就是尚未開悟,因為真如無形無色無大小之別,一個螞蟻,他本來具有的真如佛心與鯨魚無二無別,並無大小之別,真如能持大身,也能持小身,無處不遍不周。

除此之外,上人的開示中,多半都是落入意識、識陰境界,將禪定一念不生清楚分明的定境與開悟明心相提並論,顯然我見也尚未斷。

另外六祖慧能禪師不識字,因此不能認為開悟明心,就能馬上證得無量無邊的功能差別,因為禪宗之開悟明心乃是總相(當然有些少數深利智慧菩薩有證得較深細的別相、乃至種智)。

5樓:蝶舞輕夢醉眼前

開啟的智慧和學習不一樣,但是如果你勤修精進的話,外語不算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估計不會快 你是精神的 那外語是實在的 阿彌託福

7樓:匿名使用者

從科學角度來說

我想說那兩樣東西不關事的。

從宗教 即佛學角度來說

認為你開悟了 很多東西就通了

是有幫助的 大概就是領悟能力變強吧

像我以前讀書的時候我媽還經常在我英語考試的時候幫我上香求佛呢哈哈

8樓:泣琨瑤

1、如果你說的開悟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禪宗的大徹大悟的話,那英語根本不用學,就會,既然都是自性本來具足的,何用學。

其實不用達到開悟就可以不學自會,歷史上有這種例子。以前有一個人,自己閉關,唸了一億聲阿彌陀佛,出來後,天下的書,只要人們說上半句,他就能打出下半句。(具體情節我記不清的,大概就是這樣)

2、禪宗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成的佛是分證佛,不是圓滿佛,他證得的是圓教初地菩薩,他的智慧、的能和佛沒法比,差太多了。

3、大徹大悟,見性成佛後,雖然不是圓滿成佛,但是他就有能力示現八相成道,示現成佛來度眾生了。

唸佛就不用持戒,修福修慧了嗎?怎樣看待唸佛外的其他行法

我是個有很多雜念而且固執的人,想學佛法,有人能指條明路嗎

9樓:匿名使用者

南無阿彌陀佛!您可以看看您適合修學淨土法門嗎?若是把固執用到信願專修唸佛上,此生決定成就。

先看看基礎書籍 佛恩居士的《走進佛教》慧淨上人的《人生之目的》《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之後可以學習淨土法門最重要的法談開示 淨宗法師 的《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希望您能依止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專修唸佛!

10樓:匿名使用者

佛法唯信能入,多讀讀經典吧,有些東西就能理解

11樓:楊曉寒

你這種根性屬於佛祖所說的中乘剛強難訓的人,不適合學漢地佛教也就是大乘空宗之類的東東,建議你去學密宗,無論是東密還是藏密都可以。因為密宗修法號稱入我門來,求仁得仁,它有很多具體的法子,比方說你求財,求升官,求子甚至是男女雙修它都有相應的修煉法門,這樣你容易產生信心。等你修到一定程度,自然會看破放下了。

12樓:shuiyan_小貓咪

去出家吧,真想沉下來,還是當和尚行

13樓:匿名使用者

為什麼要學佛?

如何是佛?

如果連佛都不知道是啥,還求什麼路呢?

中國曆來講的佛教是不是指禪宗

佛教禪宗的宗旨是什麼?

14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禪宗以「無念」為宗旨。就是不起一個妄想雜念,不被一切外部境界所動而起心動念,以達到徹見「真如自性」的目的。

一、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對禪宗宗旨的開示:

1、「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

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2、「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

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3、「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二、印光大師對禪宗的開示:「至如禪宗,若單提向上,則一法不立。佛尚無著落處,何況唸佛求生淨土。

此真諦之一泯一切皆泯,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顯性體也。若確論修持,則一法不廢,不作務即不食,何況唸佛求生淨土。此俗諦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謂佛事門中,不捨一法,顯性具也。

必欲棄俗諦而言真諦,則非真諦也。如棄四大五蘊而覓心性,身既不存,心將安寄也。若即俗諦以明真諦,乃實真諦也。

」(《印光法師增廣文鈔》卷一《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

三、禪宗的修行是以「禪定」為方法。這裡所說的「禪定」並不是人們認為的盤腿打坐,六祖對禪定的解釋是;「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四、補充說明:禪宗的特點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其初祖為迦葉尊者。《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言:

「爾時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屬來奉獻世尊於金婆羅華,各各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即拈奉獻金色婆羅華,瞬目揚眉,示諸大眾,默然毋措。有迦葉破顏微笑。

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即付囑於汝。汝能護持,相續不斷。

』時迦葉奉佛敕,頂禮佛足退。」

參考資料:《六祖壇經》、《印光法師增廣文鈔》、《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王源是學霸嗎,有人說王源是學渣,但也有人說他是學霸,到底哪是真?

看學霸的定義是什麼了 他小學成績很好,還是班委,所以考上了南開。南開在重慶算是最好的學校,全國也很有名,被 稱為全國名校。所以能進去的,應該都算學霸吧。王源以前不是,但他現在學習很認真,雖然不是學霸,但他不一定一直不是學霸 他是誰?大家都不知道應該就不是。王源不是,倪子魚不曉得。不是,全校一千多人,...

孔子是聖人,為何有人說他是野生的

這可能和他的身世有關吧,因為生活在那個時代背景,而他又是和母親一起生活,所以難免被人排擠。因為 史記孔子世家 中記載,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有些人就是抓住不放,偏離主題。因為孔子是一個單親的孩子,所有人知道有孔母,卻不知有孔父。這種說法是對孔子身世的一種猜測。因為孔子是從小跟著他的母親長大的,...

男人對女人說我給他的東西是他不需要的。還說他忘記不了我。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們在一起過。前

你給不了他婚姻的保證,但是他又放不下你這個已婚的女人,哎,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吧!這說明他喜歡你,但是你結婚了,面對現實唄 當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說。我心裡明白虧欠你很多,他說這話代表什麼呀?他說這樣的話他愛這個女人嗎?還是 覺得女方付出很多,有壓力感到自責?還是表達對女方感激的愛?又或者只是找一個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