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佛教的大乘與小乘有什麼區別,佛教的大乘和小乘有什麼區別?

2022-05-03 03:36:27 字數 5231 閱讀 2051

1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乘」,是梵文yana(音譯「衍那」)的意譯,有「乘載」或「道路」之意。大約在公元1世紀左右,印度佛教內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學說和教義教規的派別。這些佛教派別自稱他們的目的是「普渡眾生」,他們信奉的教義好像一隻巨大無比的船,能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此岸世界到達涅磐解脫的彼岸世界,從而成就佛果。

所以這一派自稱是「大乘」,而把原來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貶稱為「小乘」。但是這一稱呼,「小乘」佛教派別本身是不承認的,例如現在緬甸、泰國、伊斯蘭卡等國的佛教,一直稱為「南傳上座部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表現在許多方面。首先,在對於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個教主、導師,是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大乘佛教則把釋迦看做是一個威力廣大、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並且認為除釋迦牟尼佛外,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有無數的佛。

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張修戒、定、慧「三學」(通過守持戒律,修習禪定而獲得智慧)、「八正道」(八種正確的思維和行動方法)。大乘佛教則除了「三學」、「八正道」外,還偏重於修習包括「六度」、「四攝」在內的「菩薩行」。

菩薩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謂菩薩,即指立下弘大誓願,要救渡一切眾生脫離苦海,從而得到徹底解脫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釋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階段,即在修習「菩薩行」的階段作為自己修行的榜樣,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張可以在家修行,並不強調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樣需要出家修行,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區別之一。

大乘教徒把菩薩的修行發放概括為「六度」、「四攝」。「六度」是指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他們認為這六種方法是能夠脫離生死苦海,達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攝」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在與他人相處時需要遵守的原則,具體是指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認為這是菩薩救渡眾生時所應遵守的原則和方法。

為了與小乘相區別,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學說稱之為「菩薩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實踐稱作「菩薩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稱之為「菩薩戒」。

在教義學說上,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間的重要區別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張「我空法有」,即否定個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但對客觀世界的否定卻不徹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別則通過「分析」的方法來否定客觀事物,實際上卻承認事物的基本組成因素「極微」的存在,帶有唯物思想傾向。大乘佛教則通通常主張「人法兩空」,既否定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也否定客觀事物的存在,他們認為關於客觀事物「空」的認識並不是通過「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緣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質實體,因而是「空」。

事物現象的存在只不過是一種虛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這是大乘思想,特別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另外在修行目標上,小乘佛教把證得「阿羅漢」果作為修行的最高目標。

而大乘佛教則以「普渡眾生」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為最高的修行目標。

小乘偏於自度,大乘不僅自度而且還要度人,大小乘的持戒的意義上也不一樣,大乘和小乘的區別,表現在許多方面。首先,在對於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個教主、導師,是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大乘佛教則把釋迦看做是一個威力廣大、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並且認為除釋迦牟尼佛外,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有無數的佛。

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張修戒、定、慧「三學」(通過守持戒律,修習禪定而獲得智慧)、「八正道」(八種正確的思維和行動方法)。大乘佛教則除了「三學」、「八正道」外,還偏重於修習包括「六度」、「四攝」在內的「菩薩行」。

佛教,本分有原始佛教與後期佛教。原始佛教又稱為小乘佛教,後期佛教又稱為大乘佛教。

事實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綜合五戒十善,稱人天道聲聞是由於聽法修行而得解脫生死的,獨覺是不由聽法無師自覺而解脫生死的,綜合聲聞獨覺,稱為解脫道菩薩道是既求取解脫道而又不捨人天行的一種法門,所以大乘的菩薩道是解脫道與人天道的綜合。

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瞭解脫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聖人,因他們只顧自己乘著佛法而解脫,不回頭過來救度其他的眾生,所以稱為小乘。菩薩是上求無上佛道而自己解脫生死,下化無量眾生同離生死苦海,所以稱為大乘。

也既是說大乘、小乘,乃是一種比喻。大乘喻能渡無量眾生。小乘喻渡少數眾生。大乘與小乘的分別是覺悟境界高低的差別。

2樓:洛離白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表現在許多方面。

首先,在對於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個教主、導師,是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大乘佛教則把釋迦看做是一個威力廣大、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並且認為除釋迦牟尼佛外,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有無數的佛。

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張修戒、定、慧「三學」(通過守持戒律,修習禪定而獲得智慧)、「八正道」(八種正確的思維和行動方法)。大乘佛教則除了「三學」、「八正道」外,還偏重於修習包括「六度」、「四攝」在內的「菩薩行」。

3樓:直人邪

用個比喻

就是微觀物理學和化學的區別

一個告訴你,所有的事物,都是原子電子組成的,都一樣一個告訴你,所有事物,都是這麼來回來去反應變化來的,其實都是假的。真正的區別就是,小乘只告訴你什麼是假,,大乘不光告訴你什麼是假,也告訴你什麼是真

。所謂的自度和度人

就是小乘,知道整個世界都是假的,,也就把其他人都當做不存在,自然是自度不度人了

大乘是知道到底什麼是真,,所以不光自己的真要度,別人的真也要度

4樓:獨眼看

佛教的大乘與小乘在本質沒有區別的,都是正宗的佛法.

從相上分,是指修行人的心的大小,上的區別,修大乘的心大,要普度眾生,重點是大慈大悲,小乘的修行人,心量相對小,重點追求自己脫離輪迴,的苦難,.

從效果上區分,大乘的修人,心大量大,效果大,很快就能出輪迴,:小乘的修行人心量小一些,效果慢一些,經上說要慢幾個萬億年左右.

5樓:

壇經,六祖大師說。

見,聞,轉,誦是小乘。

悟法解義是中乘。

依法修行是大乘。

佛教的大乘和小乘有什麼區別?

6樓:匿名使用者

相同點是二者修行人都深信因果報應,二者都要求人們放下妄想、分別和執著,都要求回人們修善斷惡,都要求人們做答好人、做君子。

最根本區別在於修行的宗旨不同:小乘佛法只管自我解脫、自我度化,做「自了漢」,不發救度天下眾生的菩提心,有的修行人讓人覺得冷漠、自我封閉;有的修行人雖然度化世人也只停留在勸化人們修善斷惡的較低層次(以十善業道經、阿難問事吉凶經為指南)。而大乘佛法修行者,不但強調自我解脫,而且更重要地是發菩提心,發大誓願要救度廣大眾生。

有時候,甚至為救拔眾生苦難而捨身取義。當然在修行初期行為上可以以自度為主,或許沒有救度眾生的能力,但是心願必須要是利益廣大眾生的。所以說,大乘佛法是自度和度他的完美結合,是通過拯救眾生(度他)來提高自己修行層次的(自度)。

修行的結果當然就不一樣:小乘佛法的終極境界只能是阿羅漢、辟支佛的層次,進入只瞭解宇宙區域性真理的偏真涅槃境界,連菩薩的境界都達不到,是不完美的;大乘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修行方法不一樣,但是終極目標都是成佛,完全洞悉並且證得宇宙真相和生命真諦,達到這個目標必須發菩提心,完全捨棄小我而心懷大千世界。

7樓:最勝子

大乘與小bai乘的界限,是一個很容du易混zhi淆的問題,有人dao依大乘教得小乘果回,有人依小乘見修大答乘道,因此有必要區分清楚。

以根本教(阿含經)作為佛語依據的是小乘教(某些小乘部派也承認大乘經典),承認根本教和以大乘經典作為佛語依據的是大乘教;

阿羅漢與辟支佛是小乘果,佛是大乘果(某些部派認為佛與阿羅漢沒有區別);

出離心攝持的修行是小乘行,出離心與菩提心攝持的修行是大乘行;(某些觀點認為小乘修行者只願自度不願度人,此種觀點不合理,因為有自私執著則無法證果,也不合事,因為小乘中有慈悲心的修法,優婆鞠多尊者是聲聞行者,也度化眾生無數。)

承認補特伽羅無我,不承認法無我的是小乘見,承認補特伽羅無我,也承認法無我的是大乘見。

8樓:飾季平安

在果位和境界上的差別:

小乘:最高果位是阿羅漢

大乘:最高果位是佛

境界上:

小乘:有餘依涅槃

大乘:無餘依涅槃

在修證上:

小乘:自我解脫

大乘:自度度他

9樓:匿名使用者

供奉小乘:只有佛祖一個佛 大乘:眾佛,眾菩薩

教義上小乘:大乘非佛說 大乘:小乘不可以成佛

10樓:called樂陶陶

佛教出現派別始於對戒律的見解不同

11樓:煩惱即菩提

小乘自度

大乘自度度他

12樓:陽城幹部

小乘百無禁忌,如日本和尚:娶妻吃肉啥事兒都幹……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5

13樓:

1:定義上的區別:

大乘佛教:指能將無量眾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馬車來比喻度眾生的工具,大乘的相應梵文1是「mahayana」,是大的車乘之意。在佛教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

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

小乘佛教:也叫做「小乘教」,"小乘教法",略稱「小乘」(hinayana ,音讀「希那衍那」),是對三乘佛法中之:「聲聞乘」和「緣覺乘」的統稱。

裡面的「乘」是梵文yana(音讀「衍那」)的意譯,指運載工具,比喻佛法濟渡眾生,像舟,車能載人由此達彼一樣。

2:思想特點上的區別:

大乘佛教:佛陀的遺留原則(三法印或進一步總結的一實相印),來發揮佛陀眾生平等,慈航普度,自覺覺他,利益救度一切眾生為目的之本懷-菩薩道的菩提心。修持與教理體系上,大乘佛教更精深圓滿,境界廣大無艮,修行果位直趨無上菩提。

小乘佛教:保持了釋迦牟尼的遺教,著重倫理教誨,只以佛陀為導師而不是神,不拜偶像,主張眾生自救,人人都能經過修道而進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主張「我空法有」否定主觀的真實性,但不徹底否認客觀存在 。

3:修行內容的區別:

大乘佛教:大乘主張信徒可以作為居士,照常過家庭生活、經營,佈施即可修功德,甚至只要誠心念佛,就可以超脫輪迴。大乘三藏經典可謂博大精深,傳統上分成五類,分別為華嚴門、方等門、般若門、法華門、涅槃門,稱五大部。

《般若經》與《華嚴經》,《法華經》、《大般涅槃經》、《無量壽經》等都是重要經典之一。

小乘佛教:小乘認為必須自己切實修行,甚至要出家過乞討度日的生活。中國現存小乘律典,函蓋了眾多古印度宗派:

《五分律》為傳承自古印度(化地部)、《四分律》為(法藏部)、《摩訶僧祗律》為(大眾部)、《十誦律》為(說一切有部)以及屬南方上座部的《善見律毗婆沙》等。

佛教和道教有區別嗎,佛教與道教有什麼區別

有。最大的區別在於修法是為了什麼。佛是為了普渡眾生而修法,而道教是為了自己能成仙而修法,但是仙或者是神,都不及於佛的大徹大悟,都不及於佛的智慧。是的,一個解決的是人們的眼前或是暫時困難,一個是解決的人們的長久輪迴問題,對於運用的辦法,一個是綿綿不斷,一個是萬法歸一,看似不同,方向也不一樣,但是是有關...

大乘佛學,小乘佛學與禪宗的關係是什麼,中國曆來講的佛教是不是

佛法分大乘小乘,是兩種不同的指導思想。大乘是指主要依靠修六度萬行菩薩道的,其中心含義是靠成就眾生來成就自身。小乘是主要依靠修十二因緣四聖諦的羅漢道,其中心內容是靠覺悟宇宙真理真相而成就。在以上兩種指導思想下,釋迦牟尼還針對不同的人群,教授了很多種不同的修行方法,稱作 八萬四千法門 所謂禪宗,法華宗,...

大乘佛法有戒律嗎,佛教戒律中的大乘戒是什麼?

大乘佛法有戒律,不只是有戒律,而且佛滅度後以戒為師,戒就是佛,佛就是戒。佛遺教經 說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敬珍重波羅提木叉 波羅提木叉就是戒的意思。大報恩經 說 欲報佛恩,當持禁戒,護持正法。夫能維持佛法,三乘道果,相續不斷。盡以波羅提木叉為根本。大乘義章 卷十說 言律儀者,律惡之法,說名為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