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清郎 指的是誰,古代為政清廉的官員

2022-09-15 06:50:13 字數 4341 閱讀 6206

1樓:最後線索

「五代清郎」指的是:袁聿修

袁聿修(511年—582年),字叔德,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他出身北朝士族高門,九歲時被州里闢署為主簿,十八歲時領本州中正,經歷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五個朝代,最後官至吏部尚書。他為官50多年,始終以廉潔奉公為本,被譽為「清郎」、「清卿」、「五代清郎」。

2樓:匿名使用者

從北魏到北齊,尚書檯郎向上司送禮拉關係成了慣例。袁聿修任吏部尚書十年,卻沒有接受過別人一升酒的饋贈。尚書邢邵與袁聿修有舊交,每次在尚書省開玩笑,總稱袁聿修為「清郎」。

袁聿修一人經歷了五個朝代,即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為官50多年,始終以清貧為本,所以稱之為「五代清郎」

3樓:匿名使用者

「五代清郎」是人們讚賞袁聿修的。袁聿修出身北朝望族,九歲被闢為州主簿,曾經歷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五個朝代,為官50多年,始終以清貧為本,被人們稱為「清 郎」、「清卿」、「五代清郎」。

4樓:江南與西塘

袁聿修。袁聿修身經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五個朝代,歷任尚書郎、太常少卿、信州刺史、都官尚書等要職,為官五十餘年,兢兢業業,以清廉為本,始終如一,從未受過他人一升酒,一束綿,由此獲得「五代清郎」的美稱

"五代清郎"指的是誰?

5樓:筆袋js瘮

「五代清郎」是人們讚賞袁聿修的。袁聿修出身北朝望族,九歲被闢為州主簿,曾經歷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五個朝代,為官50多年,始終以清貧為本,被人們稱為「清 郎」、「清卿」、「五代清郎」。

古代為政清廉的**

6樓:匿名使用者

于成龍(2023年9月26日—2023年5月31日) 字北溟,號于山,清代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

2023年(清順治十八年),于成龍被任命為羅城縣知縣,在任上明確保甲制度,百姓安居樂業,全力耕作土地。2023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後遷任湖廣黃岡的知州,歷任**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

康熙二十年入京覲見。後升任江南江西總督。

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命令于成龍兼管兩地巡撫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贈為太子太保。

于成龍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被康熙帝讚譽。

7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廉潔小故事1:我以不貪為寶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人上山採石時,採到一塊寶玉,他擔心別人會來搶,想拿出去賣,又怕被商人佔了便宜。想來想去,他決定把這塊寶玉送給京城裡的大官。

於是,他帶著寶玉,來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獻上寶玉。子罕覺得很奇怪,便問道「我和你素不相識,你為什麼要獻寶玉給我?我可從來不收別人任何禮物的。

」那人以為子罕懷疑這是一塊假玉,就答道「這塊玉我請玉匠看過,確實是一塊真玉,價值連城,所以我才送給你的。」子罕說「我把不貪的品格當作珍寶,你把這塊玉石當作珍寶,如果你把玉給了我,我們倆人都喪失了珍寶,不如你我還是各自儲存自己的珍寶吧!」那人跪下懇求道「我們小百姓,拿著這樣珍貴的東西,是不敢出門的,我把它獻給你,是為了免於禍患。

」子罕就讓那人暫時留下,請玉匠把那塊寶玉雕琢加工好,然後幫他把玉賣掉,把所得的錢全部交給那人,並派人送他回家。

這個故事見於《左傳·襄公十五年》。後來,人們就用「不貪為寶」這句成語來形容清正廉潔的高尚品質。

古代廉潔小故事2:一錢太守

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十分清廉。後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劉寵不受。後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徵性地收下。

他因此而被稱為「一錢太守」。

古代廉潔小故事3: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

「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任請幫我搜一下古代的清正廉潔的**

「隋唐五代」時期的那個「五代」具體指?

8樓:小小仙啊

1、後梁(907年—923年)

後梁是五代的第一個朝代。907年,樑王朱溫篡唐稱帝,國號大梁,史稱後梁,唐朝正式覆滅,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後梁實行兩京制,東都開封(今河南開封),西都洛陽(今河南洛陽)。

2、後唐(923年—936年)

後唐是五代十國時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傳二世四帝,歷時一十四年。後唐是五代十國時期統治疆域最廣的朝代。

3、後晉(936年—947年)

後晉是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個朝代,從公元936年後晉高祖石敬瑭滅後唐開國,到契丹947年滅後晉,一共經歷了兩帝,十二年,另別稱為石晉,初定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後遷都開封(今河南開封)。

4、後漢(947年—950年)

五代十國時期由沙陀族建立的中原王朝,都城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後唐覆滅後,石敬瑭建立後晉,任命劉知遠為河東節度使。

5、後周(951年—960年)

後周是五代的最後一箇中原王朝,從951年正月後周太祖郭威滅後漢建國,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至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共計歷經三帝,享國10年。

9樓:權以蓮

五代有時也稱為五代十國,一般認為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到960年北宋建立,共五十三年。實際上十國當中有六個在960年之後滅亡,北漢在最後,被滅時已是979年。 五代是中原上的五個王朝,先後與之並存的十國除北漢外都在秦嶺—淮河以南。

其它並存的還有遼和西夏,但因為中國史書一般以漢族為中心,對其他民族政權常忽略。 五代十國是個大混亂大破壞時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戰爭徵賦不斷,名都長安和洛陽都曾被毀,所以前人把五代稱為「五季」,也就是末代,最差的。所以歐陽修在他寫的《新五代史》裡常用嗚呼開頭,這並不是他裝腔作勢,不說其他,單後來的殘酷刑罰「凌遲」(即千刀萬剮)就是在五代亂世出現的。

但這時期又是走向統一安定的時期,後周柴榮十年統一戰爭為北宋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其他方面,如火藥、印刷術的發展,詞的出現,也是有所成就的。

五代-後梁(907-923)

五代-後唐(923-936)

五代-後晉(936-946)

五代-後漢(947-950)

五代-後周(951-960)

10樓:本須和秀樹

後梁後唐

後晉後漢後周

五代十國指哪些國家,分別是由誰建立的

顧夐詞中的玉郎指的是誰

清朝郎中是什麼官職

11樓:

清朝郎中是主管對應省份的相關司法事務,但不限於主管該省的司法事務,還有其它兼管事項。

六部的郎中相當於現代**部委裡各司的司長,有見過哪個司長是長駐外省的(臨時出差不計當然不算)。清朝時,武庫司掌管的是全國的兵籍、軍器、軍士衛戍的編排,及武科舉和習武者的教習教化之事。在清朝就有一句話叫做「武庫武庫,又閒又富,職方職方,又窮又忙」。

武庫司因為掌握兵器,成為肥差。清時,武庫司設郎中三人,其中滿洲二人,漢一人。在有滿洲缺的官職中,滿洲官是掌印官(也就是為首),漢官只是一起處理事務而已,起決定作用的是滿官。

因明朝時一個司原則上只設一個郎中,因此就沒有分工上的問題。

12樓:匿名使用者

郎中拼音:lang zhong

基本解釋

官名。清朝六部以下設司,司設長官郎中。

始於戰國。隋唐到清,朝廷各部均設郎中,是帝王的侍從官,為司的長官。《明史》卷七十二《職官一》載工部下設「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員外郎一人(從五品),主事二人(從六品)」。

清代因之。

13樓:大朗

郎中屬員外級, 就是分掌各司事務,其職位僅次於尚書、侍郎、丞相的高階**。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

戰國始有,秦漢治置。後世遂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為各部要職。郎中作為醫生的稱呼始自宋代。

尊稱醫生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後官銜氾濫所致。請採納

14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六部以下設司,司設長官郎中,相當於現代**部委裡各司的司長。

郎中屬員外級, 就是分掌各司事務,其職位僅次於尚書、侍郎、丞相的高階**。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

戰國始有,秦漢治置。後世遂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為各部要職。

《新五代史》是誰修撰的?新五代史的作者是?

新五代史 原名 五代史記 是二十四中自唐代以後惟一一部私人修撰的正史。歐陽修有意模仿孔子作的 春秋 寓褒貶,別善惡,藉以發揮自己的政治歷史觀點,因而他非常注意褒貶義例。藉五代亂世,口誅筆伐,要求拔亂返治,維護封建統治秩序。歐史重在筆削加工,文筆確在薛史之上。但歐公並不太重視史實,從儲存史料來說,其價...

五代十國楚國滅亡,五代十國興衰的原因

907年,五代的後梁封他為楚王,都於潭州 長沙 927年,後唐又封其為楚國王。馬殷死,諸子爭立,政局混亂,951年被南唐攻滅。但南唐滅楚不久,楚將劉言又起兵擊敗了南唐軍,繼續據有湖南。以後劉言被其部下殺死,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權又先後統治湖南。963年為北宋所滅。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張定香 2.5...

五代十國時期的名人,五代十國的名人

張承業 康君立 鄭買嗣 王建 楊行密 朱溫 劉守光 楊師厚 敬翔毋乙 馬殷 李茂貞 高季興 王衍 王審知 徐溫 鄭遨 李嗣源劉隱 郭崇韜 孔謙 景進 豆盧革 馮道 孟知祥 李存瑁 朱友貞魏仁浦 薛元賞 仇士良 範質 張全義 崔胤 錢鏐 任寰 王晏球楊幹貞 荊浩 安重誨 趙在禮 劉昫 錢元瓘 李昪 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