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拜年,中國人「拜年」的傳統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2022-09-30 17:15:10 字數 5113 閱讀 1231

1樓:弦之月

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我國拜年的習俗行之已久。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

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

"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

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

"是月也,**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

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

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裡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餘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拜年等。

2樓: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3樓:義大利

1年是什麼?最初的概念「年」是與農作物生長的週期性和人類生產的勞動的週期性相關聯的,莊稼獲得好收成,百姓們不免要慶祝一番,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個節日。所以年是收穫的象徵,所謂「五穀熟曰年」。

另一種傳說是: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凶猛的怪獸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壯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莊裡為非作歹,被一家門口晾的大紅衣服嚇跑了。

到了另一處,又被燈光嚇得抱頭鼠竄。於是人們掌握了「年」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貼紅聯、放鞭炮、掛紅燈,院子裡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出聲音

把「年」嚇得逃回海里,不再危害人畜。久而久之便成了過年的種種習俗。到了大年初一,親朋好友就互相拜訪,祝賀沒有受到「年」的傷害,逃過「年」的這一難關,所以「過年」又稱「年關」,這也是拜年的由來。

2 拜年,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相互走訪祝賀春節,表示辭舊迎新的一種形式。

拜年這一習俗起源甚早,其詳細情況雖不可確定,但宋代以前是肯定已有了。因為宋代的上層統治階級和士大夫感到互相登門拜年耗費時日,便改用名帖相互投賀。宋人周輝《清波未志》記載:

新「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到了明代,投寄賀年片來拜年之風更加盛行。文徵明有《拜年》詩云;「不求見面性通謁,名紙朝來滿敞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到近代,拜年的方式變得多種多樣。既有用賀年片來拜年,又有互相登門道賀,也有的是大家聚在一起互相祝賀即「團拜」

中國人「拜年」的傳統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中國人拜年文化的起源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是中國傳統文化,宋朝有史書記載。

春節拜年習俗的由來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

春節拜年習俗的發展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

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

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

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裡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餘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拜年等。

中國人拜年的方式就是磕頭嗎?磕頭時面朝那個方向?還是面朝人?

5樓:匿名使用者

有的地方還保留了春節給老人磕頭拜年的習慣,當然是面對老人磕。

6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人拜年有多種,如磕頭、作揖、抱拳、問好等,磕頭主要是向養育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等長輩表示報恩的禮節。

7樓:駐北南望呀

在老家過年時,都要去年紀大的長輩家拜年,磕頭的話,不管長輩人在哪,方向是朝著正堂屋磕頭

8樓:可愛的林思婷

對和自己的年齡差不多的人是用一種叫作揖的手勢來拜年,

9樓:樸陽曦

應朝北,朝人也行(人在北時),人在南時就錯位了,古時方位也有上下首之說的,現代人生活節奏炔,禮點頭微笑即過了。

中國人怎麼過年

10樓:你瞅啥

1、春節掃塵:

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為止,漢族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掃塵日」,北方稱之為「掃房」,南方把他叫做「撣塵」。

2、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

寫春聯:春聯現在很多超市都有成品春聯、年畫、剪窗花等。其實親手寫春聯、畫年畫、剪窗花才叫過年呢。

3、年夜飯

年夜飯,也叫「團年飯」,這是春節的重頭戲。一家人,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年。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吃頓飯。自不言說這頓飯局的意義。

4、看春晚、守歲:

春晚,是千家萬戶中國人的視覺大餐。語言類節目,相信是大家的最愛。其實歌劇、舞蹈、戲劇、雜技等節目也精彩紛呈。

擴充套件資料:

新年的習俗:

1、初一拜祭歲神

春節俗稱「過年」,「年」古名為「歲」,古代歲首(年節)是指干支歷的立春;干支紀年法,寅月為正月,立春為歲首。

2、初二拜年

大年初二是開年日,早上拜祭天地神靈,祭禮完畢,燒炮、燒紙寶,然後吃"開年飯"。

3、初三燒門紙

燒門神紙,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併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4、初五破五俗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

5、初六啟市

大年初六也是啟市日,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

中國人欺負中國人和外國人欺負中國人的區別

一個是慘無人道,一個是公平競爭 沒人管和沒人敢管 內部矛盾和 兩人都進派出所和中國人進派出所 這個問題一點都不難,你想自己的孩子被別人打和自己打是什麼感受,那麼中國人欺負中國人和外國人欺負中國人的區別就知道了。為什麼中國人壓榨中國人,而不是欺負外國人 看問題不要偏激,中國人使欺負中國人。但這絕不是唯...

中國人為什麼要騙中國人,為什麼中國人騙中國人

歸根結底是現代人誠信意識的缺乏,導致了現在社會上這種行騙的比比皆是!我們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和文明程度是有一段差距的!現在的八榮八恥等宣傳活動都是為了提升我們整個民族的文明意識,一個國家想要真正的立於世界強國之列,它必定是一個道德文明和法制健全的社會國家!現在這種誠信和道德的缺失,加上社會經濟利益的驅動...

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壞的,中國人的名聲在國際上是什麼時候開始變壞的?

價值取向跟隨國家政策和社會導向而變化,無所謂壞不壞的。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國家,都有壞人 三個重要節點分別是1279年,1644年和1949年,其中1279是歷史性的轉折 中國人的名聲在國際上是什麼時候開始變壞的?5 最近幾年腰包鼓了之後 從來沒怎麼好過。原來是欺負人,後來是被欺負。再後來被認為強大後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