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合流的人生思考

2022-10-16 02:40:09 字數 2555 閱讀 5992

1樓:匿名使用者

在中國古典哲學研究中,就儒、道關係而言,一般持儒、道對立的觀點:認為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國哲學的主流,為入世哲學;道家哲學則為出世哲學,自價值觀上兩者就產生了根本性的對立。還有一種稍做變異的觀點:

儒道互補——積極入世的儒家哲學是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主體意識,而當其於現世中受到阻遏時,作為思想信仰的另一個極端,道家思想則為被現實淘汰了的競爭者們提供了心靈的歸宿。一些懷著厭世情緒的人,便以道家思想作為心理的安慰與寄託。誠然,儒、道哲學作為不同的哲學思想派系,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二者又同是中國古典哲學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價值取向、審美境界、思維方式等方面,帶有根本性的相同點。

一、境界哲學的認同

中國傳統哲學是一種境界哲學,無論是從哲學的思維模式,還是從哲學自身的價值取向等主要方面都無不體現出這一特徵。在人格修煉上,孔子追求的是「無過亦無不及」的境界,老子則提出尋求「無尤」——無過的人格準則。老子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形象比喻,提出「處下」、「不爭」而「善利萬物」的理想人格,指出「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認為聖人是為了「救人」、「救物」而出世,以致在現世中達到「無棄人」、「無棄物」的境界;在「仁者愛人」、「克己復禮」這一綱領性命題的支配下,孔子也提出:

「君子無所爭。」這兩個關於聖人形象的描述,真如一模而鑄。在價值追求方面,老子認為,由於天地之「不自生」而循自然之道,故乃長久。

由此,他提出在人道上,亦應法天道,循其自然。孔子也恰好尋覓到了這一人生哲學的路徑:子曰: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在孔子看來,智者當然是現世中的聰明人,他們在動而似水的社會中進取、拼搏而獲得個人的成功與歡愉,而仁者則是更高一籌,他能做到「處靜」的境界,而獲得「壽」——長久的境界。這種價值觀上的境界態,真可謂殊途同歸。另外,儒家信守「中庸」的思維方式,支配其行為的準則是「無過而無不及」的恰到好處;老子「守中」命題的提出,恰好和儒家形成了遙相呼應。

儒家認為,萬物皆乃陰陽二氣相「和」而生,即所謂的「和實生物」;老子指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一由和而達常、恆、長久的境界,自身邏輯體系嚴密,同時也再現了「中庸」的思維路線:「中庸」尋求和諧的社會,認為聖賢同於百姓;老子批評統治者稱孤道寡而致失和,認為「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老子認為,聖人當具有「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人格形象。

由此,他對理想人格做出了一系列的描述:「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算;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這與孔子提倡的「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的人格概括並無本質上的區別。

二、思維方式的趨同

老子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因此,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命題。

而儒家所尊崇的「天人合一」,也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並以解釋自然的思考方法去解釋社會。老子認為,「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由此,人要長壽、社會要長治久安,亦當仿行此自然之「無為」之治。孔子曾言:

「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其意思很明確:孔子讚頌大舜能夠惜民、愛民、於民因勢而利導之,順其自然;於社會、人事不枉加之人為、權力的干涉。因此百姓因其自然而安,社會依其自然而久。

故此,孔子讚揚到:大哉!舜乎!

唯其能法天而矣。由此我們認為,孔儒與老道既然有著思維方式上的認同的基礎,那麼,其後之合流也就自然而然了,而卻無論如何也找不到兩者對立的根據。

三、 價值取向的趨同

儒家重民為其哲學基點,孔子曾提出「泛愛眾」、「富而後教」等理論觀點,視民為國之本。老子認為,成聖的目的在於濟世救民,「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顯然,兩者具有一個相同的思考基點。

在人的觀念上,儒家認為人與天地並立為三;老子恰又提出人與自然並舉,摒棄傳統的人為自然的奴隸的思想觀念和意識。他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這又是一個極為明顯的趨同。

在對社會問題的認識方面如戰爭問題,老子反對戰爭,認為,「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孔子讚揚管仲「九合諸侯,不以兵車」,因而他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通過對上述幾個方面的對比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孔子儒與老子哲學思想在價值取向上的趨同性,可謂英雄所見略同。那麼儒、道合流的淵源何在呢?老子主張尊重事物自身的發展規律,順其自然、避免過分的人為干擾,「無為而無不為」。

孔子首倡儒學,雖是提倡積極有為的創造與進取,重視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但其前提仍是尊重規律,反對妄為。可以說,自哲學建立的思維基礎方面,兩者就結下了緣分,這就為其哲學的建立及其發展方向上的趨同,奠定了基礎。在評判人的價值方面,道家似乎追求出世,但實質上,老子哲學是從反面肯定人的價值:

面對現實的矛盾和弊端採取批判、否定的態度,而否定的目的,恰是在於為了尋找新的出路,創造一個新的現實。所謂「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基於自然哲學尊重自然的哲學邏輯思考下的不妄為。前面已講過,孔子亦提出過「無為」的觀點,他讚頌大舜「無為而治」,難道也是宣揚大舜出世嗎?

任何解決社會問題的理論方法必然是多元的,儒、道只是從兩個不同路徑尋找答案。

東方哲學作為一個大源,孔、老之學共為這一大源中的涓涓細流。在源頭上,二者是一致的。隨著生活、時代環境的改變及其觀察問題的角度的不同,二者各有其長。

但由於對社會現實的認識,理解上的認同,兩者又不能不自然地在某些方面、某些時候走到了一起。對於孔儒與老道的合流與趨同,現實及歷史——文化的大源已為其提供了前提條件。

喜歡思考的和不愛思考的人,喜歡思考的人適合什麼職業

人是需要生活來歷練的,只要這樣才能體會和感悟。一條路不在乎你當初是否選擇對了,在乎的是你選擇了是否認真的走下去。多去換位思考,柔和的去處事,只要你是真誠的大家都會接納你的。每個人都是從象牙塔裡走出來的,這是中國的體制,無法改變,但你想做技術的話,沒有理論知識作為前提也是沒用的,機械化的操作你不知道你...

青春期對人生的思考,(青春期)對於人生思考的困惑

青春期的孩子們容易迷茫困惑,如果把握不好尺度,會形成悲觀心理 回答你的問題吧 1思考,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你不能因為思考而把自己弄得神經兮兮而不快樂,人要輕鬆快樂的活著。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你當然要做事有規劃,但也要有一定的應變能力與處事能力,咱已經不是孩子啦!2不不不,你這種想法當然是錯誤的,...

是不是思考人生思考的越多,越焦慮

思考越多越痛苦的情況是存在的。痛苦分兩種,一種讓你變得更強,另一種毫無價值,只徒添折磨 紙牌屋 思考的痛苦也是。我的體驗是 思考的痛苦很多時候 於得不到答案,這不是思考的痛苦,而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想想考場上那些寫不出正確答案的考生,他們很痛苦,他們越想越痛苦。要是他們經過思考能得到答案,就不會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