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之怨遇人成嗔,嗔他人不合己意遇物為痴,痴世界不可已心什麼意思

2022-10-19 17:20:40 字數 5382 閱讀 7663

1樓:懺悔文人

簡單說,就是如果把自己嗔恨的原因歸結為外在,這種嗔恨就難捨難分。

嗔恨是自己的心發出來的,要滅還從心滅,你怪別人做什麼,別人把你殺了都是正常,個人根據個人的業力受報,別人打你,罵你,那屬於他的業,不是你的業,至多是給你消業,消你的惡業,你的業是你的主觀能動性,比如你的貪嗔痴有沒有動,有的人被打了,他的心是忍辱心,有的人打人,他的心是嗔恨心,二者以後的果報決定不同,忍辱心的以後福報一定大,嗔恨心的只能贏得現在,不過有的人是在乎現在,不管未來,這些人的修行方法有偏差,這種眼光不長遠。

智慧之心應親近,愚痴之心應遠離,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是智慧之心,貪嗔痴是愚痴之心,定心是佛心,亂心是魔心,佛號是智慧心,貪嗔痴是愚痴心,有時候生氣了,不妨念念阿彌陀佛,想想佛法僧有時候氣就消了,當年羅雲菩薩回僧團,床都被搶了,結果睡大街睡了一晚上,換作常人,遇到如此挑戰底線的做法,可能就會嗔心大發,胡作非為,可是羅雲菩薩用心良苦,故意這麼做,其實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啦,不過這件事值得我們入觀,這樣作意未必真實,但是當你這樣想的時候,你不會煩惱,大家說是不是這樣?

2樓:么果大大王

《步步驚心》馬爾泰若曦給姐姐若蘭的信。從喜生憂患,從喜生怖畏;離喜無憂患,何處有怖畏?從愛生憂患,從愛生怖畏;離愛無憂患,何處有怖畏?

是故莫愛著,愛別離為苦。若無愛與憎,彼即無羈縛。原文出自《法句經》

3樓:喔喔耶耶啦啦

就是誰都抱怨,對人和世界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是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的意思是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這四句的意思是: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本來就是四大皆空,**會染上什麼塵埃!

何處有塵埃:這句是針對無相偈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所作,佛性清淨,色即是空,所以塵埃也是空。塵埃:

佛教認為各種塵埃都是汙染人的性情的東西。

擴充套件資料

出自《菩提偈》,《菩提偈》是詮釋佛教教義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屬於五言絕句。其中前兩首偈是針對神秀的《無相偈》所作的,旨在說明「明鏡」的清淨;第三首偈則流傳甚廣;第四首著重講修行方法。

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則的區別。神秀的那首「無相偈」,使他失去作為弘忍繼承人的資格,卻成了北宗一派的開山祖。由於神秀強調「時時勤拂拭」,後人以其主張「拂塵看淨」,稱之為「漸修派」。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金剛經》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

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

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5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本無樹」是我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

擴充套件資料

原文: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原文解釋:

這個是六祖惠能大師的一個四句偈,這是從神秀和惠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擦偈:心本不生不滅,遇境似有境滅還無。心之所以有掛礙、有塵埃,只是因為,心對世界萬事表面的相有所住。故人會有煩惱,進而產生貪嗔痴,無法明心見性,得到真正的自在。

要知道,世界上萬物都是終須敗壞的。所以是虛妄的,不是永恆的,不應該用太多的血心去留戀它。所謂萬物皆為我所用,並非我所屬。心無所住,無所掛礙,即是無心無塵。

五祖的意思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沒有一切執著,也就是佛所說的意思:『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地方就教人沒有執著,你執著它做什麼?

你執著它將來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時又執著些什麼?

6樓:baby鞋子特大號

意思: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臺。

這四句主要講的是要人們懂得放下,也就是佛經中說的四大皆空,但是又不執著於空!前兩句只不過借菩提樹和明鏡來講明:不要執著與事物。

後兩句講自己的境界,明明想得道,但是太執著於道,反而與道越來越遠。禪宗主要闡述了人人皆有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擴充套件資料:《菩提偈》

【作者】惠能 【朝代】唐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翻譯: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臺。只要性空,哪會有什麼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會染上什麼塵埃。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臺。

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染上塵埃。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機?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7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本來就是四大皆空,**會染上什麼塵埃。

8樓:匿名使用者

人生本覺悟,世界亦無明,無知便無己。覺醒得自生。 無知妄想便無己,秋來覺醒得自生。

(其實)一切的一切就在我們的身邊。(一切世間萬物)都活在無明境界之中,(要靠我們自己去打破這個境界)便得(不生不滅)

9樓:九陽邪君

你們都錯了。這個問題每到一個境界就會有一種答案。無人能揭曉

10樓:春天的寫意

這是一句佛語,意在告訴我們世上本來就沒有很多的事情,只是我們的心太複雜了,所以才把無事當成有事來看待,時間的很多煩惱都是我們人自己找來的,它原本是不存在的。只要我們的內心不被它干擾,我們就可以很快樂。

11樓:匿名使用者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

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

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知否?佛,不可解。個人悟之。

簡單的說: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命由心造,福自我召。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出自**?

12樓:檀香透窗櫺

意思是:

面相是什麼樣由內心的想法、態決定;所處的環境隨著人的心情、情態而改變。每個人的命運是自己主宰和把握的,福氣是自己創造、產生的。主要是講凡是由人的自身態度、主觀決定的。

出自:佛教《無常經》:

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物事皆空,實為心瘴,俗人之心,處處皆獄,惟有化世,堪為無我。我即為世,世即為我。

佛曰:「有心無相,相由心生;有相無心,相由心滅。」相是一副皮囊,也是給人的外在形象;心是一種境界,也是操控情緒的源泉。要想自己成為什麼樣子,一切的取捨都在於自己。

擴充套件資料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福當自求」。上面四句就是「福由心造」的祕密,六祖惠能大師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一個人福報的多少,取決於自己的心念。人的先天命格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大多是由自己的心態決定的。

一念的善心,可以消除無量罪業;一念的慈悲,也可增加無量福德。天地本來最為公平,吉凶惟人所召,所以改造命運的根本之法就是從改變心念開始:淨化內心,斷惡修善,何愁福報不至?

13樓:金果

面相是什麼樣由內心的想法、態決定;所處的環境隨著人的心情、情態而改變。

每個人的命運是自己主宰和把握的,福氣是自己創造、產生的。

主要是講凡是由人的自身態度、主觀決定的。

源自佛教《無常經》: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物事皆空,實為心瘴,俗人之心,處處皆獄,惟有化世,堪為無我。我即為世,世即為我。

相由心生,境由心轉,心繫諸佛,珠可助道.

後有:相由心生,境由心轉,心繫諸佛,珠可助道。境由心轉也作境隨心現。

相由心生,境隨心現。這句話體現的是佛學唯心論哲學,飽含佛學古樸的深刻哲理。,當代佛學是開放性的,這兩句話有很多種解釋,並延伸了多種涵義。

相由心生意指萬物表象都是由心念所產生,永珍皆虛,唯真理藏於心中。心善則相善,心惡則相惡。延伸涵義:人的外在精神狀態反映內在生理及心理狀態。

境隨心現意指人所處的環境及境遇會隨著心境的轉變而轉變,故又有境隨心轉則悅,心隨境轉則煩。 從心理學的層面來說,每個人的面相都反應著其相對應的身體和心理的狀態,比如一個身體健康、身心愉悅的人,其通常在相學中都天庭飽滿、紅光滿面、神采奕奕。

相反,一個身體有病,或者苦惱憂愁的人通常愁雲密佈、眉頭緊鎖,其多半是很難有順心的事。眼界即是心界,而面相即為心相,相由心生就是這個道理。

14樓:匿名使用者

人的相貌是有自己的心理活動產生的,每個人的相貌不太一樣,就是因為人的思想不一樣而變化出來的,世上的每一樣東西都是假的,都是虛幻的,都不能永恆存在。出自倉央嘉措的詩集《問佛》

15樓:我心平靜依舊

相由心生,境由心轉,心繫諸佛,珠可助道.

源自佛教《無常經》: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物事皆空,實為心瘴,俗人之心,處處皆獄,惟有化世,堪為無我。我即為世,世即為我。

後有:相由心生,境由心轉,心繫諸佛,珠可助道。境由心轉也作境隨心現。

相由心生,境隨心現。這句話體現的是佛學唯心論哲學,飽含佛學古樸的深刻哲理。,當代佛學是開放性的,這兩句話有很多種解釋,並延伸了多種涵義。

相由心生意指萬物表象都是由心念所產生,永珍皆虛,唯真理藏於心中。心善則相善,心惡則相惡。延伸涵義:人的外在精神狀態反映內在生理及心理狀態。

境隨心現意指人所處的環境及境遇會隨著心境的轉變而轉變,故又有境隨心轉則悅,心隨境轉則煩。 從心理學的層面來說,每個人的面相都反應著其相對應的身體和心理的狀態,比如一個身體健康、身心愉悅的人,其通常在相學中都天庭飽滿、紅光滿面、神采奕奕。相反,一個身體有病,或者苦惱憂愁的人通常愁雲密佈、眉頭緊鎖,其多半是很難有順心的事。

眼界即是心界,而面相即為心相,相由心生就是這個道理。

人應該怎樣放下心中的煩惱,怎麼樣放下心中所有的煩惱

與其考慮怎麼放下心中的煩惱,不如讓開心走進心中 你思考這個問題就是在自尋煩惱。少一些類似的思考,這樣不拿起,何來放下?那你是不是男人?是男人就一定要拿得起 放得下 才能做大事 心態擺正,多看些書淨化一下自己的心靈吧 煩惱是無盡的,關鍵是自己如何去想 怎麼樣放下心中所有的煩惱?人生不順心的事十有八,九...

夢見上山又下山,遇一人相助得以安全

夢見上山,兆所求皆得。夢見 下山 夢見從山上下來,是不祥之兆,會名聲掃地。夢見先上山,接著又下山,預示著能度過難關。夢見別人下山,對手的威信會比自己低。夢見下井或下坑,預示由於染上吸菸酗酒的惡習,會揮霍掉自己所有的錢財。夢見從住房最高處往下走,社會地位會一落千丈。夢見上山又下山?下山者走下坡路 山是...

我們都想活成別人心中的樣子,卻忽略了本該有的自己

人本來就該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卻因為別人的目光,一次又一次的改變自己,最後活成了不像自己的自己,不論什麼時候,堅持初心,堅持做自己想要的自己,人生就這麼一次,不活給自己看要活給誰看 現在這抄個社會很多人襲沒有自己的一點主見,別bai人讓他怎麼活du,他就活成了別zhi人心目中的樣dao子,還有一些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