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護齒,古人怎麼護齒?

2022-11-23 13:15:03 字數 5973 閱讀 3834

1樓:妖舞藤

關於古人護齒

秦漢時期:

關於口腔、牙齒之清潔、健美、疾病、保健已有了比較高的要求。例如:《詩經·衛風·碩人》中形容美女牙齒「齒如瓠犀」,即指牙齒要如同葫蘆子一樣整齊潔白。

反之,對牙齒參差不齊者則稱之為齟齬,咬合不齊者病之為齪,排列不正者稱為齜,不平整者為齲,均視之為病態。為了保持口腔衛生和預防牙齒疾病,除強調飯後漱口等外,此時尺有剔除齒縫間食物殘渣的習慣。2023年,江西省南昌市發掘了漢末三國東吳時代的高榮墓葬。

其中有一個金制的,兩端分別為耳挖勺和小楊枝的龍形器物。小楊枝是龍的尾部,圓形,末端尖。研究者考證認為此係墓主人生前用來剔除齒間食物殘渣的口腔清掃用具,此小楊枝也就是今之牙籤的雛形(周大成:

江西省南昌市東吳高榮墓發現的金制小楊枝,日本齒科醫史學會會志8(2):23-24,1981)。

三國兩晉南北朝:

在口腔衛生保健方面,西晉始見」牙籤」之記載。晉·陸雲在致其兄陸機書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籤,今以一枚寄兄」(周大成:中國口腔醫學發展簡史。

日本齒科醫史學會會志,8(3):1-9,1981)之語。其製法雖不知其詳,但可看出,牙籤當時尚屬罕見之物。

隋唐五代時期:

揩齒以保口齒清潔,當時已漸趨流行。其方法主要有「楊枝揩齒法」和手指揩齒法」兩種,《處臺祕要》中載有「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藥揩齒,香而光潔。」手指揩齒法見於晚唐敦煌壁畫中的「勞度叉鬥聖圖」。

至於潔牙劑,或為鹽、或為藥物散劑。

兩宋時期:

《太平聖惠方》指出刷牙匠早晚行之。《太平聖惠方》還載有藥膏藥齒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薑汁,細辛,等每用擦牙,此可謂今之藥物牙膏的雛型,在宋代已有植毛牙刷。

宋·周守中《養生類纂》:「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在歐洲,約500年後所記述的植毛牙刷與周守中的記錄相同。

ps:兩宋後,根據資料來看中國的口腔清潔方法沒有再發展,想是一直沿用舊法。不過口腔各種病理的醫療倒有著一定的發展。

另附上關於"漱"的記載:

"漱"即洗滌的意思。在古書中早有記載,例如:《禮記·內則》:

"雞初鳴,鹹盥洗。"說明古代已養成了早晨進行"盥洗"的習慣。這裡的"盥洗"也可能包括漱口在內。

直接關於"漱口"的記載,見隋代巢元方著《諸病源候論》:"食畢常漱口數過,不爾,使人病齲齒。"這裡指的是飯後漱口,也有人主張晚上漱口,認為晚上漱口對保護牙齒有更大的效果。

宋代張呆著《醫說》;"世人奉養,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將臥而漱,去齒間所積,牙亦堅固。"後來有更多人主張,每天早晚兩次漱口;以保持口腔衛生。

在刷牙工具沒有發明之前,古代漱口普遍採用含漱法,以鹽水、濃茶、酒為漱口劑,唐代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暖水含……口齒牢密。"《延壽書》有用濃茶漱口的記載,"凡飲食訖,輥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齒,得茶漱滌,不覺脫去而不煩挑剔也。

蓋齒性便苦,緣此漸堅牢而齒蠢且自去矣。"據現代藥理分析,茶葉中除有維生素外,還含有單寧和少量的氟化合物,單寧具有抗菌、殺菌作用。氟化合物確有防止齲齒的作用。

說明古代主張用濃茶漱口預防齲齒,是符合科學原理的。關於酒劑漱口,《醫說》:"劉幾年七十餘多,精神不衰,每一飲酒輒一漱口,雖醉不忘也,曰此可以無齒疾。

"這都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以後,我國人民在含漱法的基礎上,又出現了揩齒法。

此外,有關學者認為,我國是最先使用牙刷的國家。因為在遼墓穴中發現過骨質的牙刷柄,它是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牙刷實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時間。不過,墩煌石窟中的壁畫表明,古人是用右手中指當「牙刷」用的。

到明代更有人主張用左右手同時擦牙。可見,那時的牙刷使用還不是普遍。

莫高窟的經變畫,如唐《勞度叉鬥經變》中,描繪「外道」最終皈依佛法時,常常進行洗浴、剃度、揩齒的情景。揩齒就是刷牙。古人刷牙的方法正像畫上這樣:

先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蘸些藥物,抹在牙齒上,再用牙刷去刷。

印度人曾經用楊枝刷牙,所以楊枝又叫「木齒」。不僅如此,鑑於牙齒的健康在全身健康方面所居的重要地位,印度人還把贈送楊枝作為「祝您健康」的一種表示呢。後來此法傳入我國,我國人民也逐漸學會了這種刷牙方式。

古醫書《外臺祕要》說,用楊枝將一頭咬軟,蘸了藥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潔」。 在往昔,齒木據說是僧人必備的日常用品之一。辰起及餐畢,僧人都要將齒木嚼成細條狀,用來剔除齒間殘物。

它兼有牙刷和牙籤的功能。潔牙之後,方可去誦經禮拜。佛經《華嚴經》上甚至把嚼楊枝歸納有十大好處。

它們是:1.消宿食;2.

除痰疾;3.解眾毒;4.去齒垢;5.

發口香;6.能名目;7.潤澤喉嚨;8.

脣無皺裂;9.增益聲氣;10.食不爽味。

當然,雖說楊枝是潔牙的常用「齒木」,但齒木又並非只限於楊枝。百姓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找尋合適的潔牙材料。槐枝、桃枝、葛藤等都與楊枝一樣有苦、澀、辛、辣的味道,所以它們也可以成為齒木。

沒有牙膏的時代,大家不僅能找到潔齒的材料,而且用「嚼」的方法來潔齒,看來比「刷」更為方便,實用。那麼,咀嚼嫩樹枝用以潔牙的效果究竟如何呢?古今都認為確有良效。

李時珍也說,用嫩柳枝「削為牙枝,滌齒甚妙」

看古人如何保護牙齒

古人是怎麼保護自己牙齒的

2樓:匿名使用者

據我所知,中國自有用茶水漱口的習慣。

因為口腔裡的食物殘渣多含酸性,會腐蝕牙齒,導致齲齒等牙病。而茶葉屬鹼性,有中和酸的作用,且能抑殺某些病菌。茶中含氟化物,是牙本質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如能不斷地有少量氟浸入牙組織,將會增強牙齒的堅韌性和抗酸能力,防止齲齒(蟲牙)發生。

3樓:

《紅樓夢》有個古人護齒的方法,就是餐前用茶水漱口

4樓:匿名使用者

我想應該和現在差不多,為一的區別可能就是刷牙工具以及護牙藥劑上的區別!

5樓:

《抱撲子》裡介紹,沒晚睡之前上壓和下牙相碰(發出聲音即可)50次左右,我原來呀疼,上火,我碰了一個月現在很好了,不知道是不是這種方法起的作用,你做一下吧,即使沒好處也沒壞處

古代沒有牙膏——中醫和古人是如何保護牙齒健康的?

6樓:

古代保護牙齒一般是飯後漱口,也有用鹽擦牙的。

條件許可情況下會咬楊枝木棍來清理汙垢,這個在古代僧侶的戒律中也有提到。

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牙刷是遼代的,用豬鬃當刷毛。可能也是蘸鹽擦牙。

當然中醫也有專門的**和預防口臭及蛀牙的藥方,孫思邈就鼓勵人們咬楊枝木棍和嚼有清香氣息的藥材(薄荷丁香之類的)來清理口氣。

7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沒牙膏,也沒這麼多汙染,都是天然綠色食品,不保護也比現在強

8樓:用力的呵護

大多數的人飯後用茶葉查漱口。然後也有用鹽

9樓:匿名使用者

是不是說我國古代沒有牙刷?其實,用手指抹些牙粉牙膏揩牙只是古代保持口腔及至20世紀再改用牙膏刷牙。 為了讓牙齒變白和防止蛀牙,法老時期的埃及人用

10樓:日月申辰

看紅樓夢就知道,古代人吃飯前後老是漱口。而且古代有竹鹽啊。有條件的就用竹鹽刷牙了

古人在平日裡是如何保護牙齒的?

11樓:與爾同軒

秦漢時期:

關於口腔、牙齒之清潔、健美、疾病、保健已有了比較高的要求。例如:《詩經·衛風·碩人》中形容美女牙齒「齒如瓠犀」,即指牙齒要如同葫蘆子一樣整齊潔白。

反之,對牙齒參差不齊者則稱之為齟齬,咬合不齊者病之為齪,排列不正者稱為齜,不平整者為齲,均視之為病態。為了保持口腔衛生和預防牙齒疾病,除強調飯後漱口等外,此時尺有剔除齒縫間食物殘渣的習慣。2023年,江西省南昌市發掘了漢末三國東吳時代的高榮墓葬。

其中有一個金制的,兩端分別為耳挖勺和小楊枝的龍形器物。小楊枝是龍的尾部,圓形,末端尖。研究者考證認為此係墓主人生前用來剔除齒間食物殘渣的口腔清掃用具,此小楊枝也就是今之牙籤的雛形(周大成:

江西省南昌市東吳高榮墓發現的金制小楊枝,日本齒科醫史學會會志8(2):23-24,1981)。

三國兩晉南北朝:

在口腔衛生保健方面,西晉始見」牙籤」之記載。晉·陸雲在致其兄陸機書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籤,今以一枚寄兄」(周大成:中國口腔醫學發展簡史。

日本齒科醫史學會會志,8(3):1-9,1981)之語。其製法雖不知其詳,但可看出,牙籤當時尚屬罕見之物。

隋唐五代時期:

揩齒以保口齒清潔,當時已漸趨流行。其方法主要有「楊枝揩齒法」和手指揩齒法」兩種,《處臺祕要》中載有「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藥揩齒,香而光潔。」手指揩齒法見於晚唐敦煌壁畫中的「勞度叉鬥聖圖」。

至於潔牙劑,或為鹽、或為藥物散劑。

兩宋時期:

《太平聖惠方》指出刷牙匠早晚行之。《太平聖惠方》還載有藥膏藥齒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薑汁,細辛,等每用擦牙,此可謂今之藥物牙膏的雛型,在宋代已有植毛牙刷。

宋·周守中《養生類纂》:「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在歐洲,約500年後所記述的植毛牙刷與周守中的記錄相同。

ps:兩宋後,根據資料來看中國的口腔清潔方法沒有再發展,想是一直沿用舊法。不過口腔各種病理的醫療倒有著一定的發展。

另附上關於"漱"的記載:

"漱"即洗滌的意思。在古書中早有記載,例如:《禮記·內則》:

"雞初鳴,鹹盥洗。"說明古代已養成了早晨進行"盥洗"的習慣。這裡的"盥洗"也可能包括漱口在內。

直接關於"漱口"的記載,見隋代巢元方著《諸病源候論》:"食畢常漱口數過,不爾,使人病齲齒。"這裡指的是飯後漱口,也有人主張晚上漱口,認為晚上漱口對保護牙齒有更大的效果。

宋代張呆著《醫說》;"世人奉養,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將臥而漱,去齒間所積,牙亦堅固。"後來有更多人主張,每天早晚兩次漱口;以保持口腔衛生。

在刷牙工具沒有發明之前,古代漱口普遍採用含漱法,以鹽水、濃茶、酒為漱口劑,唐代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暖水含……口齒牢密。"《延壽書》有用濃茶漱口的記載,"凡飲食訖,輥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齒,得茶漱滌,不覺脫去而不煩挑剔也。

蓋齒性便苦,緣此漸堅牢而齒蠢且自去矣。"據現代藥理分析,茶葉中除有維生素外,還含有單寧和少量的氟化合物,單寧具有抗菌、殺菌作用。氟化合物確有防止齲齒的作用。

說明古代主張用濃茶漱口預防齲齒,是符合科學原理的。關於酒劑漱口,《醫說》:"劉幾年七十餘多,精神不衰,每一飲酒輒一漱口,雖醉不忘也,曰此可以無齒疾。

"這都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以後,我國人民在含漱法的基礎上,又出現了揩齒法。

此外,有關學者認為,我國是最先使用牙刷的國家。因為在遼墓穴中發現過骨質的牙刷柄,它是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牙刷實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時間。不過,墩煌石窟中的壁畫表明,古人是用右手中指當「牙刷」用的。

到明代更有人主張用左右手同時擦牙。可見,那時的牙刷使用還不是普遍。

莫高窟的經變畫,如唐《勞度叉鬥經變》中,描繪「外道」最終皈依佛法時,常常進行洗浴、剃度、揩齒的情景。揩齒就是刷牙。古人刷牙的方法正像畫上這樣:

先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蘸些藥物,抹在牙齒上,再用牙刷去刷。

印度人曾經用楊枝刷牙,所以楊枝又叫「木齒」。不僅如此,鑑於牙齒的健康在全身健康方面所居的重要地位,印度人還把贈送楊枝作為「祝您健康」的一種表示呢。後來此法傳入我國,我國人民也逐漸學會了這種刷牙方式。

古醫書《外臺祕要》說,用楊枝將一頭咬軟,蘸了藥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潔」。在往昔,齒木據說是僧人必備的日常用品之一。辰起及餐畢,僧人都要將齒木嚼成細條狀,用來剔除齒間殘物。

它兼有牙刷和牙籤的功能。潔牙之後,方可去誦經禮拜。佛經《華嚴經》上甚至把嚼楊枝歸納有十大好處。

它們是:1.消宿食;2.

除痰疾;3.解眾毒;4.去齒垢;5.

發口香;6.能名目;7.潤澤喉嚨;8.

脣無皺裂;9.增益聲氣;10.食不爽味。

當然,雖說楊枝是潔牙的常用「齒木」,但齒木又並非只限於楊枝。百姓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找尋合適的潔牙材料。槐枝、桃枝、葛藤等都與楊枝一樣有苦、澀、辛、辣的味道,所以它們也可以成為齒木。

沒有牙膏的時代,大家不僅能找到潔齒的材料,而且用「嚼」的方法來潔齒,看來比「刷」更為方便,實用。那麼,咀嚼嫩樹枝用以潔牙的效果究竟如何呢?古今都認為確有良效。

李時珍也說,用嫩柳枝「削為牙枝,滌齒甚妙」

古人怎么傳遞資訊,古人怎麼傳遞資訊

飛鴿傳書 鴻雁傳書烽火 古人是怎樣傳遞資訊的 現在的科技十分發達,一通 就可以解決很大的問題,那麼在遙遠的古代是如何傳遞訊息的?一個是信件,由郵差來發放,騎馬到每個驛站,再換馬,最後把信送到 還有就是飛鴿傳書,就是用信鴿,將信綁在信鴿腿上,再放飛,信鴿就會回到原來的地方,往哪寫信就用哪個地方帶來的信...

古人入廁怎么會稱為「出恭」古人入廁怎麼會稱為「出恭」?

出恭意思是指越出常規 超出範圍,與眾不同,超出一般。從元代起,科舉考場中設有 出恭 入敬 牌,以防士子擅離座位。士子入廁須先領此牌。因此俗稱入廁為出恭。並謂大便為出大恭,小便為出小恭。小典故 出恭 一詞本無方便之意,據說明代科考時,皇恩浩蕩,准許考生如廁,只是屆時須領取一塊牌子,上寫 出恭入敬 憑牌...

古人沒有電,他們的夜生活是怎么過的

古人雖然沒有電,但是蠟燭他們還是有的。實在不行還有月亮。古代的建築不像現在這麼高,空氣也是比現在好的多,天空是萬里無雲的,一到晚上的時候,月亮一出來,就會照亮這個大地,外面是很亮的。一旦月亮出來了,古人們的夜生活就開始了。他們可以約人朋友去賞月,對著月亮一邊喝酒,一邊賞月,興致來的時候,還能夠吟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