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信心通過了凡四訓傳承聖賢立命教育

2025-05-03 22:45:08 字數 3931 閱讀 2857

1樓:來自凌雲塔有上進心的海貝

1.從了檔搭唯凡母親的言行上看到了母親的善良,再看了凡也是一位彬彬有禮,尊重老者的人,讓我懂得了母親對孩子的重要性。2.

有的時候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什麼困難,為自己開解時會說,這個是命中枝中註定的,也會說福是福,禍是禍,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就忘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行培殃。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只要我們改掉惡習,一心為善,就會有福報。大學中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我們所做的一切再隱蔽,也逃不過上天的眼睛,他會為我們記錄下來,根據我們的善惡行為,為我們分福或禍,給我及子孫後代。

這就是行為作用與反作用的真理。

2樓:叫做魚的秋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於三皇五帝,延萬年血脈,生生不息,心傳不絕。治心師,鄉土野夫也,少年輟學,攜肢浪跡江湖,打架鬥毆,盡淘氣搗蛋之能事,家中父母恨鐵不成鋼,因此總是捱打,常是遍體鱗傷。後遇傳統文化經典,歡喜非常,於是痛改前非,潛心苦修數十年,習氣漸次消除,多年勤奮終結碩果。

因偶然機緣,講述傳統文化,聽者亦是轎茄歡喜非常,謂師發獅子吼音,令世間沉淪客迷途知返,灑脫活潑,未曾有也。

應眾學員及友人數請之邀,治心師欣然放棄隱居,開始講述《了凡四訓》,聽者莫不欣悅,謂之心花怒放也。誠如治心師所言,我輩何德何能,有何能耐堪擔如此重任?況且,歷代聖賢,對於經典,沐手焚香,一字一拜,滴血成書,我輩僅在電腦前做一些文字整辯帆世理工作,就能傳播經典文化?

若能不致讓人錯解誤解,就已經僥倖萬分了。唯誠惶誠恐,深入經藏,整理出的文字,僅作一家之言,權當鋪路石耳。

基於此,筆者無德無才,受命整理治心師教案文字,若有文理不通之處,非師之過,誠筆者之罪責也。

讀《了凡四訓》之「立命之學」有感

3樓:我的士多啤梨你的美

原文】雲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耳。

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

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譯文】雲谷禪師說:孟子的話沒有錯,你自己理解錯了。你沒聽過六祖慧能大師說,每個人的福田,全在自己的內心。

只要從心裡去求福,就沒有感應不到的。從自己心裡去求,不只是道德仁義可以求得,身外的功名富貴也可以求到,這種內外雙得,是有利於得到的。

如果不能自己反省自己,而是盲目地追求身外的名利福壽,那就只能像孟子所說的,「求之有道,得蠢緩之有命」了。

最終內外都有損失,因此沒有什麼益處。

雲谷禪師認為,孟子說:「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真正的意散咐思是說仁義道德,是內心追求的,可以獲得,榮華富貴雖然是外在帶掘模的東西,但是它的本質未嘗不是內心所追求的,所以應該也是可以獲得的。

只要真心去追求,不論是內在的精神追求還是外在的功名利祿都是能夠得到的。

只有用真心去求取才能算作是真正的追求,才能真正幫助人們得到所追求的東西。

寫作也是如此,你首要需要知道的是自己的目的,要的是什麼,是投稿變現,還是單純我手寫我心,只有知道自己內心深處的需求,才能真正做到始終如一。

聽從自己的內心,堅定下去。只有清晰地認識自己的內心,才能真正地走出乙個屬於自己的人生。

讀《了凡四訓》第一篇「立命之學」有感

4樓:承吉凌

原文】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餘好潔,宜無子者一;和氣能育萬物,餘善怒,宜無子者二;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

餘矜惜名節,常不能捨己救人,宜無子者三;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其餘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譯文】地上的汙穢能衍生出很多生命,水太清澈卻常常不會有魚。

我非常喜歡潔淨,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一種緣故。

和氣才能孕育萬物,我非常容易生氣,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二種緣故。

仁愛,是生命的根本,殘忍手遲是不能生養的根本;我只知道愛惜自己的名運瞎節,不肯犧牲自己,去成全別人,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三種緣故。

言論太多容易傷氣,這是我沒有兒畢悄李子的第四種緣故。我喜歡喝酒,過度消耗精神,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五種緣故。

我喜歡整夜不眠長坐,沒有保養元氣,安定心神,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六種緣故。其他的過失和罪惡還有很多,無法全都說完。

這一節讓人覺得可笑又可敬,了凡先生聽信孔先生為他推算的一生,而云谷禪師的問話又讓他開始反思自己,可敬之處在於,了凡先生特別誠實,對自身的認識十分全面,也是後來能夠改變自己命運的根本原因。

每乙個時代都有其特有的文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也是那個時代的固有思想,而了凡先生雖相信孔先生為他推論的人生,卻並不把自身的原因歸咎在命運上,他深知自己的短板,自知甚深。

雲谷禪師這樣說,知道原因就應該為此而做出改變。知而不為,反而違背孟子所說。

佛門講「懺除業障」,只有真心懺悔,才可以把自身的業障除去。

能夠發現自己身上存在的種種缺點,這叫「開悟」。

覺悟以後又能把所有的缺點改正過來,這叫「修行」。

倘若連自己有什麼不足都不知道,那該從**修起呢?

修」是修正,「行」是錯誤的行為,把錯誤的思想、行為修改過來,這就叫「修行」。所以修正行為最關鍵的,就是要知道自己的錯誤行為。

知道錯誤,在行動中去改正,才是真正的修行。

讀古訓,為的是明理知義,把一本書慢慢琢磨透,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長的就是修為。共勉。

《了凡四訓》第一篇:立命之學(一)

5樓:影視達人

原文】:餘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學醫,謂可以養生辯仔 ,可以濟人,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

譯文】:我童年時期就失去了父親,老母親讓我放棄科舉考試的學業而去學醫 ,說學醫可以養活家庭,同時也可以用醫術來救濟別人 ,而且精通一門手藝並以此成名 ,這也是父親平素的心願 。

點評】:《了凡四訓》是了凡先生寫來訓誡和勉勵子孫後代的,開頭就以自己的經歷講起。

了凡先生在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與母親相依為命,家境貧困。但歷史證明很多古代賢人都有著坎坷的身世:孔子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六祖壇經》中記載佛教六祖慧能:

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

了凡先生童年時期,為了維持生計,母親讓他學醫,確實是乙個可行的方法,掌握精湛醫術成為一代明醫也是他父親生前夙願。

古時候讀書的人始終以步入仕途、兼濟天下為人生最高追求,但是要考得科舉進士談何容易呀,路途艱辛漫長。《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從旅宴二十歲開始考,直到五十四攜鎮汪歲才考中,真是「賺英雄盡白頭」啊!

古有「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說法,其實治病救人和讀書救國,在古往今來的愛國知識分子的心目中,是有相同之處的。

宋朝名相范仲淹小時候的志向就是做宰相和醫生,因為他覺得這兩個職業都能救人。後來他果然做了宰相,而且做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近代知識分子、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魯迅先生,早年也是立志學醫救國民於疾病之中,後來他發現,精神的麻木和靈魂的無知比身體上的疾病更可怕,所以毅然棄醫從文,發起了喚醒國民靈魂,心懷家國天下的「吶喊」。

這就是中國曆代知識分子所具有的內在精神品格。

《了凡四訓》第一篇:立命之學(二)

6樓:樂燕鈮

原文】後餘在慈雲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餘敬禮之。

譯文】後來,我在慈雲寺遇到一位老人,長鬚飄然,相貌不凡,看上去就像神仙一樣,我對他非常敬重並以禮相待。

點評】古代的讀書人,都喜歡在清幽的古剎居住讀書,了凡先生去慈雲寺也是有因緣的。

在人生路上,很多人都會遇到一些讓自己的人生髮生轉變的人。了凡先生在慈雲寺就遇到了這樣一位老人。

自古描寫不凡之人,必有不凡之相,文中所描寫的老人就是一種道骨仙風之相。如《史記》上說孔子「長九尺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相貌也奇特「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日丘雲」。

慈雲寺寓漏神意佛教的慈悲,《大智度論》卷二七稱:「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給予歡樂叫「慈」;憐憫眾生,拔除苦難叫「擾好悲」。這是菩薩行的返李虧重要特徵之一。

為什麼失業金稽核通過了沒到賬

失業補助金稽核通過沒到賬怎麼回事?失業補助金稽核通過之後不會馬上到賬,通常情況下是次月統一進行發放的,沒有到賬可能是由於還沒有到資金髮放時間 可能是由於個人預留的銀行卡賬戶資訊發生錯誤,這種情況下需要重新提交個人資料資訊 若是使用者領取失業補助金期滿 退休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或者重新就業並參保等情況是會停...

為什麼我衝了10元去財付通過了12個小時 還沒收到 急!1如題 謝謝了

你好!使用網上銀行給財付通充值一般是即時到賬的。您如果已經充值成功,但財付通賬戶裡沒檢視到資金,請您不要擔心,可能當時由於網路延誤或繁忙導致。針對此問題,財付通將在第二個工作日和銀行對賬,核實準確的資訊後再進一步為您處理。溫馨提示 第二個工作日 指的是您充值過後的第二天 排除週末和法定節假日 若逾期...

為什麼答題通過了,錢卻稽核不通過,接連如此暈哦

現在的稽核程式好像是兩次稽核,答題通過是電腦按照已定標準給予通過,但是還要經過36小時的人工複審,只有人工複審通過了才能拿到獎勵金。現在稽核比較嚴格,畢竟真金 出去的,字數太少,邏輯錯誤,答非所問,複製黏貼都是不行的。為什麼現在答題,寶箱明明開啟了,也顯示金額,確說稽核不通過,還把錢扣走了。鬱悶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