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地球的生物資源,地球上有什麼資源

2025-05-27 19:05:11 字數 3739 閱讀 4047

1樓:匿名使用者

生物資源:它是自然資源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指生物圈中,對人類具有一定價值的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們所組成的生物群落。

在目前的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人類可以利用與可能利用的生物,包括動植物資源和微生物資源等。生物資源具有再生機能,如利用合理,並進行科學的撫育管理,不僅能生長不已,而且能按人類意志,進行繁殖更生;若不合理利用,不僅會引起其數量和質量下降,甚至可能導致滅種。在生物資源資訊欄目中,設有動物悶餘資源資訊,植物資源資訊,微生物資源資訊,自然保護區與生物多樣性資訊等子欄目。

生物資源是生物圈中一切動、植物和微生物組成的生物群落的總和。有的學者把生物群落與其周圍環境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生態系統稱為生物資源。從研究和利用角度,通常分為森林資源、草場資源、栽培作物資源螞純滾、水產資源、馴化動物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遺傳基因(種質)資源等。

生物資源屬可更新自然資源,在天然或人工維護下可不斷更新、繁衍和增殖;反之在環境條件惡化或人為破壞及不合理利用下,會退化、解體、耗竭和衰亡,有時這一過程具有不可逆性。生物資源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變動性。相對穩定的生物資源系統能較長時間保持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平衡,並對來自內外部干擾具有反饋機制,使之不破壞系統的穩定性。

但當干擾超過其所能忍受的極限時,資源系統即會崩潰。不同褲嫌的資源系統的穩定性不同。通常,資源系統的組成種類和結構越複雜,抗干擾能力越強,穩定性也越大。

反之亦然。生物資源的分佈有很強的地域性,不同地區生物資源的組成種類和結構特點不同。它是農業生產的主要經營物件,並可為工業、醫藥、交通等部門提供原材料和能源。

隨生產發展和科技進步,生物資源作為人類生活和生產的物質基礎,已越來越為人們瞭解和重視,同時生物資源的承載能力與人類需求間的矛盾也日益尖銳,故其研究已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受關注和充滿活力的領域之一。

2樓:匿名使用者

單細胞生物,如現在還有的草履蟲。

地球上有什麼資源

3樓:且聽風吟吹

淡水、森林、土地、生物種類、礦山、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可再生資源包括水電能、風能、波動能、潮汐能、地熱能、生物能、太陽能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指的是在太陽光的作用下,可以不斷自己再生的物質。最典型的可再生資源有植物、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等。

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主要有石油、煤炭、天然氣和其它所有礦產資源。它們經過了上億年才得以形成,因此不可再生。

4樓:彭雨桖

有王八蛋蛋全是小鬼子。

地球生物資源的資料

5樓:網友

可再生這類資源可反覆利用,如氣候資源(太陽輻射、風)、水資源、地熱資源(地熱與溫泉)、水力、海潮。

可更新這類資源可生長,其更新速度受自身繁殖能力和自然環境條件的制約,如生物資源,為能生長繁殖的有生命的有機體,其更新速度取決於自身繁殖能力和外界環境條件,應有計劃、有限制地加以開發利用。

不可再生。包括地質資源和半地質資源。前者如礦產資源中的金屬礦、非金屬礦、核燃料、化石燃料等,其成礦週期往往以數百萬年計;後者如土壤資源,其形成周期雖較礦產資源短,但與消費速度相比,也是十分緩慢的。對這類自然資源,應儘可能綜合利用,注意節約,避免浪費和破壞。

這類資源形成周期漫長或不可再生。

多少年後地球上的生物資源即將殆盡

6樓:幻世魔王

①人類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這既涉及可持續發展戰略,涉及地球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所提供的資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環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內維持不變。

太陽是決定地球外在環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據近代天文學家的理論,太陽將持續而穩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熱,地球繞太陽旋轉的平均半徑,將長期維持不變,至多隻有極小的擺動,這一過程將至少還持續40億年。過了40億年後,太陽將逐漸膨脹而演化為紅巨星,最後將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裡。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實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陽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於人類,卻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動!不過,太陽為地球持續提供長達4000萬年的光和熱卻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在4000萬年的年代裡,所消耗的能量還不到太陽總量的1%!

所以,研究人類在地球上持續生存和發展的問題,至少要以人類能在地球上持續生存4000萬年為奮鬥目標!

但是人類面臨的真正威脅,卻是來自人類自身。如果人們認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學之父的話,那麼這400年來科學、技術以及工業、農業的發展,就遠遠超過自有人類歷史以來的400萬年間的成就。與此同時,近400年來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資源,也大大超過了在400萬年間人類所消耗的資源總量!

如果按照現在消耗不斷增長的趨勢發展下去,試問4000年後乃至4000萬年後的地球將是什麼樣的面貌?

地球上的資源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可再生資源,另一類是不可再生資源。雖然人類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資源的辦法補充一些不可再生資源,但這在數量上畢竟是有限度的。

所以,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問題,歸根結底將取決於地球上的資源能在多少年內按照某些資源的消耗標準維持人類的正常生活。

其實,4000萬年只是乙個保守的說法,太陽的光和熱,完全可能持續更長一些時間,即使太陽系內出現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擊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萬年內發生,而且人們完全能發射有超強破壞力的飛彈,使小行星改變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當長的乙個時期內,是大可不必「杞人無事憂天傾」的!

7樓:背叛你的翅膀

不是說2012是世界末日嘛。

地球上的所有原始生物是從哪來的?

8樓:傅詩翠系皛

答:地球上最原始的生物實際上就是rna,這比任何原核細胞拉,真核細胞拉都要早,總而言之來之於地球當時環境中的化學反應。

地球生命的形成。

在40億年前的地球水環境中,原子組合成分子,形成新的四力平衡體,而且地球在形成過程中,已聚合了極多的星際有機分子,這些分子組合成大分子,利用彼此的引力場和反引力場來尋找合適的組合物件。大分子、分子、原子三間也是依靠彼此形成的力場來尋找合適的組合物件,形成新的複雜四力平衡體,其中引力場起到遠距吸引作用(5-20個原子直徑),這也就限制了大分子在大範圍獲得所需的組合物件,因此大分子彼此組合成一種能移動的組織形式,即最原始的海洋微生物。能移動的大分子團主要採用定向釋放電磁力的方法,逐漸發展成能在水中游動的原始組織,因此它們能獲得大量所需的食物(四力平衡體),並在體內積存了一些分子,這些分子在原始微生物母體力場導引下,組合成與母體相似的新微生物,這些原始微生物實質上就是一些複雜大分子團形成的四力平衡體,這也是生物基因複製的雛形。

這些大分子團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蛋白質與核酸的聚合體,只是多種氨基酸、核苷、磷酸、碳水化合物及其它一些有機小分子的無序聚合體,當核苷和磷酸組成成核苷酸,並逐漸形成核苷酸鏈,這些核苷酸鍊形成的力場就對周邊的氨基酸形成力場束縛作用,進而組裝出肽鏈。或者先由多種氨基酸組合成肽鏈所形成的力場對周邊的核苷酸形成力場束縛作用,進而組裝出核苷酸鏈,隨著形成的肽鏈和核苷酸鏈越來越長,分子量越來越大,最終形成核酸和蛋白,核酸與蛋白的形成是彼此相互作用的產物,是同時產生的。

筆者認為,如果融合奧巴林的團聚體理論、福克斯的類蛋白微球理論和趙玉芬的「核酸與蛋白共同起源」理論,就能較清楚解釋地球有機生命的起源。

上述「大分子團」就相當於團聚體或類蛋白微球,只不過其中有機物成分更復雜一些,除了多種氨基酸外,還有構成核苷酸鏈的元件(核苷、磷酸)及一些如碳水化合物之類的有機分子。

有機生命的產生過程大致分為三步:先是原始地球簡單的無機化合物形成原始的有機物質(碳氫化合物及其最簡單的衍生物),二是在第一步基礎上,逐漸發展為複雜的有機化合物(糖、核苷酸、氨基酸)和它們的聚合物多糖、核酸和蛋白質,以及其它有機物質,三是隨著地球上自然條件的演變,上述物質進行復雜的相互作用,最後產生具有新陳代謝特徵、能生長、繁殖、遺傳、變異的原始的有機生物。

原來地球是怎樣的,生物是怎麼來的

人類還沒有找到真正的生命起源問題,而且在生命的兩個端點 產生和死亡,人類是沒有找到答案的。一是生命是如何形成的?單細胞生命內的dna是如何形成的?因為即便是最小的單細胞也有其dna的存在,而dna是指揮生物繁衍的標準規程和法律,dna的序列是四種物質按非常精確且嚴謹的方式排列成的?打個比方 就好像用...

月球上有哪些地球稀有資源,地球上最有用,最稀有的資源是什麼

我來回答你!現已初步探知,月球的土壤和岩石中有40 的氧,30 的矽,20 30 的鐵 錳 鈷 鈦 鉻 鎳 鋁 鎂,以及5 的氫等100多種礦物資源,其中6種是地球上沒有的。在月球表面厚厚的塵土裡,蘊藏著一種非常重要的能源 氦 3,它是理想的核聚變燃料。科學研究認為,月球與地球都是由相同的物質元素以...

南極大陸海域豐富的生物資源是什麼

1 生物資源有以下幾種 南極犬牙魚 冰魚 磷蝦 鯊魚 蟹 魷魚,鯨 海豹 等,而 企鵝 是南極洲特有的鳥類,其中磷蝦是南極洲最重要的生物資源 2 礦產資源較為豐富 煤 石油 銅 鐵 鈾 錳 這個就是磷蝦呀,鯨魚愛吃的東西 南極地區最豐富的自然資源 南極地區最豐富的自然資源淡水資源。南極洲面積約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