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xy風適
地殼是地球的表面層,也是人類生存和從事各種生產活動的場所。地殼實際上是由多組斷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塊體組成的,它的外部呈現出高低起伏的形態,因而地殼的厚度並不均勻:大陸下的地閉搏緩殼平均厚度約35公里,我國青藏高原的地殼厚度達65公里以上;海洋下的地殼厚度僅約5~10公里;整個地殼的平均厚度約15公里,這與地球平均半徑6371公里相比,僅是薄薄的一層。
地殼下面是地球的中間層,叫做「地幔」,厚度約2865公里,主要由緻密的造巖物質構成,這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一般認為上地幔頂部存在乙個軟流層,轎模推測是由於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蛻變放熱,將岩石熔融後造成的,可能是岩漿的發源地。
下地幔溫度、壓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質呈可塑性固態。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約3400公里。地核還可分為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三層,外地核厚度約2080公里,物質大致成液態,可流動;過渡層的厚度約140公里;內地核是乙個半徑為1250公里的球心,物質大概是固態的,主要由鐵、鎳等金屬元素構銀核成。
2樓:沐染染染染染
地殼,地幔和地核各層之間主要由什麼物質組成。
地球是由地殼,地幔,外核和核心組成的。
地球為一同心狀圈層構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為地核、地幔、地殼。地球地核、地幔和地殼的分介面,主要依據**波傳播速度的急劇變化推測確定。地球各層的壓力和密度隨深度增加而增大,物質的放射性。
及地熱增溫率迅裂,均隨深度增加而降低,近地心的溫度幾乎不變。地核與地幔之間以古登堡面相隔,地幔與地殼之間,以莫霍面相隔。地核又稱鐵鎳核心,其物質組成以鐵、鎳為主,又分為核心和外核。
核心的頂介面距地表約5100公里,約佔地核直徑的1/3,可能是固態的,其密度為克/立方厘公尺。外核的頂介面距地表2900公里,可能是液態的,其密度為9—11克/立方厘公尺。地幔又可分為下地幔、上地幔。
下地幔頂介面距地表1000公里,密度為克/立方厘公尺,上地幔頂介面距地表33公里,密度克/立方釐備判公尺,因為它主要由橄欖岩組成,故也稱橄欖岩圈。地殼的厚度約33公里,上部由沉積岩。
花崗岩類組成,叫矽鋁層,在山區最厚達40公里,在平原厚仿昌改僅10餘公里,而在海洋區則顯著變薄,大洋洋底缺失。地殼的下部由玄武岩。
或輝長岩類組成,稱為矽鎂層,呈連續分佈,在大陸區厚可達30公里,在缺失花崗岩的深海區厚僅5—8公里。
地球內部結構。
地殼、地幔和地核 三層之間的兩個介面依次稱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地殼+軟流層=岩石圈 縱波,橫波通過地幔速度最大。
地球外部圈層結構:大氣圈。
水圈和生物圈。
地球不止乙個核心,而是兩個即核心和外核。地核之所以成為實心因為地心引力。
在此創造出的壓力是地球表面壓力的300萬倍。地核是的高溫可以達到華氏。
13000度,比太陽表面溫度高上2000度。地核內的鐵流使物質產生巨大的磁場,可以保護地球免受外來射線的干擾。
3樓:帳號已登出
1909年南斯拉夫**學含液家莫霍洛維奇研究薩拉布地區一次**時發現在地下33千公尺處**波的波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由原來的6~7千公尺/秒突變到8千公尺/秒,說明組成物質明顯不同。持續研究發現,這一介面具有全球性,該不連續面因此被命名為為「莫霍介面」.「莫霍介面」在大陸地區深度約在20~70千公尺左右,大洋地區7~8千公尺。
1914年,德裔美談禪物國地球物理學家古登堡發現地下2,900千公尺處**波的傳播速度有明顯變化,後證實這裡是地核與地幔的分界層。人們將這個介面稱為「 古登堡介面」.後人以此為依據,將地球分為三個圈層襲賣:
莫霍介面之上為地殼,兩個介面之間是地幔,古登堡介面以下為地核。
4樓:鳳楚
地殼、地幔、地核亮敗屬於地球內部結構。大氣圈宴判、水圈、生物圈屬於地球外部結構晌鍵改。地表應該是地球內外部的分界線。是地殼與水圈、大氣圈交界處。
5樓:言0炎
地殼指的是地球的巖碼乙個組成部分,它是粗廳哪地質的一部分,是根據地球內部的不同組成而區分出來伏早的層;
地表指的就是地球的外面,表面,是在地殼之外,不屬於地質的組成部分,僅僅指地球表面的各種事物。
6樓:匿名使用者
由地心至衝蠢地表依次分化為地核、地幔、地殼。地球地核、地幔和地殼的分散埋陪介面,主要依據**波傳液爛播速度的急劇變化推測確定。地球各層的壓力和密度隨深度增加。
7樓:花養魚
沒有所謂路殼和洋殼的說法,只是誰的位置更高之類。
按你的說法,大陸迅轎冊板塊與海洋板塊的交界處一般是高山和海溝。大陸帆空板塊沿著海洋板塊往下衝,形成了海溝(如馬裡亞納海溝)。兩板塊在陸上相互擠壓形成高山(如喜馬拉雅山脈)。
陸地板塊分離的地方形成裂谷或海洋(畝巨集如東非大裂谷,紅海)。海洋板塊分離的地方形成海嶺(如大西洋海嶺)
8樓:牛郎哥哥
地幔和地殼的分介面是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也就是莫霍面。地幔和地核的分介面是古登堡面。
9樓:一秋
地殼下面是地球的中間層,叫做「地幔」,厚度約2865公里,主要由歲洞緻密的造巖物質構成,這是地球判彎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掘雀悶一層。
地殼分為哪兩層
10樓:一條街樂園
地殼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化學成分以氧、矽、鋁為主,平均化學組成與花崗岩相似,稱為花崗岩層,亦有人稱之為「矽鋁層」。此層在海洋底部很薄,尤其是在大洋盆底地區,太平洋中部甚至缺失,是不連續圈層。
下層富含矽和鎂,平均化學組成與玄武岩相似,稱為玄武岩層,所以有人稱之為矽鎂層,在大陸和海洋均有分佈,是連續圈層。兩層以康拉德不連續面隔開。
地殼是指由岩石組成的固體外殼,地球固體圈層的最外層,岩石圈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波的研究判斷,地殼與地幔的介面為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莫霍面)。
地殼是地球固體地表構造的最外圈層,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公尺,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約為39-41千公尺。高山、高原地區地殼更厚,最高可達70千公尺;平原、盆地地殼相對較薄。大洋地殼則遠比大陸地殼薄,厚度只有幾千公尺。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地殼最厚的地方,厚達70千公尺以上;而靠近赤道的大西洋中部海底山谷中地殼只有千公尺厚;太平洋馬里亞納群島東部深海溝的地殼最薄,是地球上地殼最薄的地方。
地殼、地幔和地核的區分
11樓:赤壽充桐欣
1、地殼是地球表面的一層薄殼,其厚度大致為地球半徑的1/400,但各處厚度不一,大陸部分平均厚度37km多,而海洋部分平均厚度則只有約7km。一般說來,高山、高原部分地殼最厚,如我國青藏高原地殼最厚可達70km。
2、地幔。地殼和地核之間的中間層。平均厚度為。
餘千公尺。1914年,b.古登堡根據**波走時測定地核和地幔之間的分介面深度為2900千公尺,這個數值相當準確,與新近算得的數值只差15千公尺。地幔又分為上地幔(
350千公尺深度以上)和下地幔。上地幔中存在乙個**波的低速層,低速層之上為相對堅硬的上地幔的頂部。通常把上地幔頂部與地殼合稱岩石圈。
全球的岩石圈板塊組成了地球最外層的構造,地球表層的構造運動主要在岩石圈的範圍內進行。
3、地核。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鐵。
鎳元素組成,半徑為3480千公尺。
年,i.萊曼根據通過地核的**縱波走時,提出地核內還有乙個分介面,將地核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兩部分。由於外地核不能讓橫波通過,因此推斷外地核的物質狀態為液態。
地殼和地幔的分界線?
12樓:網友
地殼和地幔分界線是地球結構中的乙個介面,通常稱為moho面或mohorovicic不連續面,簡稱為moho。它是地球內部的一條區分地殼和地幔的介面,它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和下面的岩石層之間的邊界。
在moho面之上是地殼,它是地球最外層的岩石層,厚度一般在 5 到 70 公里之間,是地球最薄的地質層。而在moho面之下是地幔,它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的岩石層,它的厚度約為 2,900 公里,佔地球半徑的 84%。
moho面的發現是在 1909 年由克羅地斯基(andrija mohorovicic)通過**波速度分析得出的。他發現,**波在穿過地球內部時,速度會突然加快,這意味著**波從地殼進入地幔時,它們必須穿過moho面。因此,moho面在地球內部的結構和成分研究中是乙個非常重要的介面。
地殼和地幔的分界線?
13樓:鳳楚
地殼和地幔的分界線:莫霍面。
14樓:網友
地殼和地幔的分界線是即海平面以下的670公里處。這是因為地殼是較薄的,而地幔是較厚的,二者之間的密度差異會造成分界線。
地殼由哪幾部分構成?
15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地球是由外部圈層和內部圈層兩大部分構成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地殼是內部圈層的最外層,由風化的土層和堅硬的岩石組成,所以地殼也可稱為岩石圈。
地殼只佔地球體積的。如果把地幔、地核比作蛋清和蛋黃,那地殼就像蛋殼。
地殼的厚度在地球各地是不同的。有的地方較厚,如我國青藏高原厚度可達60~80公里;有的地方較薄,如大西洋海盆厚度僅有5~6公里,太平洋海盆厚約8公里。海陸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33公里,僅佔地球半徑的二百分之一。
地殼雖然很薄,但它上下層的物質結構並不相同。地殼的上部主要由密度較小、比重較輕的花崗岩組成。它的主要成分是矽、鋁元素,因此,這一層又稱為「矽鋁層」。
地殼的下部主要由密度較大、比重較重的玄武岩組成。它的主要成分是鎂、鐵、矽元素,所以這一層又稱「矽鎂層」。在大洋底部,由於地殼已經很薄,一般只有矽鋁層而沒有矽美層。
此外,在地殼的最上層,還有一些厚度不大的沉積岩、沉積變質岩和風化土,它們構成地殼的表皮。
地殼並不是靜止不動和永久不變的。在漫長的地球歷史中,滄海桑田的鉅變時有發生。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火山爆發、**等等都是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
地殼還受到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影響和侵蝕,形成各種不同形態和特徵的地殼表面。其中土壤與人類的活動關係最為密切。
在地殼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礦床資源。現在已探明的礦物就有2000多種,其中金、銀、銅、鐵、錫、鎢、錳、鉛、鋅、汞、煤、石油等,都是人類物質文明不可缺少的資源。
黃河的中游與下游分界線在哪裡?
黃河中游與下游的分界點在河南省的桃花峪。黃河桃花峪至入海口為下游。流域面積萬平方公里,僅佔全流域面積的 河道長公里,落差公尺,比降上陡下緩,平均。下游河道橫貫華北平原,絕大部分河段靠堤防約束。河道總面積平方公里。由鉛姿於大量泥沙淤積,河道逐年抬高,河床高出背河地面 公尺,部分河段如河南封丘曹崗附近高出公尺...
加爾湖的地理位置在哪裡
克孜加爾湖位於距離烏蘇市以南公里的古爾圖鎮,它由天山的雪水融化彙集而成,水域面積達一千畝。克孜加爾湖人稱 怪湖 素有 平原出峽谷,峽谷現平湖 的美傳。怪湖周圍茂密的蘆葦 金黃的胡楊 挺直高大的白楊 樹葉婆娑的沙棗 粉紅色的紅柳環繞四周,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倒映在湖中,於是,整個湖面猶如一幅天然絕倫的油...
中國的地理位置是多少,我國的地理位置在哪裡?
的確應該用 四至點 來表達 北至點 北緯53度33分,黑龍江省的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南至點 北緯3度52分,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至點 東經73度40分,在帕米爾高原上。東至點 東經135度2分30秒,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交匯處的黑瞎子島。原來是在中國最東端位於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