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邊外史學界如何看待俾斯麥

2025-07-04 01:19:53 字數 3251 閱讀 4681

1樓:網友

俾斯麥是一代「鐵血宰相」

是歲蘆統一德意志國家的舵手,連德皇在凡爾賽鏡宮而做的畫像為了突出俾斯麥。而身穿一身白軍裝。

1.俾斯麥用戰爭,奠定了德國的強大和經濟騰飛。但是不是使用武力來征服其他歐洲國家。俾斯麥時期所有的戰爭都是為了維護德國的統一而進行的戰爭。

2.俾斯麥是個有遠見卓識的人。他運用遠交近攻的政治策略,使英國、俄羅斯在其統一德國時而保持沉默。就其這一點,俾斯麥也是乙個相當成功的外交家。

3.威廉二世將俾斯麥趕下首相寶座。偉大的德意志舵手下船開始,德國那睜配顆多年沉睡的軍國主義思想逐漸佔據。不悉雀指可避免的發生了一戰。

4.後發國家政治家的偶像。

1)李鴻章自稱「中國的俾斯麥」

2)日本首相大久保通利自稱「東方的俾斯麥」

2樓:網友

1、無可辯駁的出色政治家和軍人;這也是俾斯麥雙親鬥老的要求:父親讓他當軍人,母親希望他是政治家。這裡順讓羨便說下,政治家和軍人最大的分別除了在軍隊的戰術上運用外,政治家懂得戰爭的目的,因而懂得戰爭應該在什麼條件下結束。

所以俾斯麥的戰爭總是在一定範圍內,並且能夠勝利;

2、時代的產物:如果不是生活在那個普魯士本土地主(容克)、新興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矛盾重生的時代,他很難一步成為首相;而也正因為如此,普魯士國王都憂心皇位的年代,鐵血首相才有用武之空滑公升地;

3、**是一種必然,威廉一世之所會支援他,是因為王位不穩,雙方利益共同,但當王位穩定的時候,相權過大,必然無法和王權共存。再加上缺少了,威廉一世那可貴的危機中的培養的信任感。

俾斯麥在德國中的地位是怎樣的

3樓:happy涓嶇煡閬

1、《貨幣戰爭2》中寫到:「俾斯麥在德國歷史上的地位類似於中國歷史上的秦始皇,他們都是以堅韌的意志和鐵血手段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在歷史中留下不可磨滅的突出一筆。

2、德意志在普魯士王朝戰爭的形式下實現了國家統一,這是德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標誌。在俾斯麥指揮下以征服戰爭的方式統一國家,這是當時德國的經濟、政治情況決定的。俾斯麥在實現德國統一的過程中有著重大的歷史貢獻。

雖然採取了殘暴的鐵血政策,但是其功績是不可低估的。而且,鐵血政策即王朝戰爭的方式在當時也是帶有客觀必要性的。

乙個崛起大國德國的遺憾,偉人俾斯麥為何後繼無人?

4樓:網友

「鐵血宰相」俾斯麥不僅是德國近代史上最為偉大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也是19世紀歐洲**的傳奇人物。他不僅統一了日耳曼帝國,維持了歐洲的秩序與和平,創造了日耳曼民族堅韌不屈的性格,更創造了歐洲的歷史,他奉行的「鐵血政策」至今影響著德國乃至世界,他驕傲、勇敢和怨恨的性格特徵深深的印刻在世人的心中,俾斯麥一生的無法名狀的失意和憂鬱。

5樓:網友

俾斯麥外交違反了德國人民的本能,俾斯麥作為黎塞留式的政治家,本身沒有對愛憎虛榮的強烈慾望,但他的人民和部下有,這就使得俾斯麥的政策很難被繼承。

6樓:mmp無名可取

俾斯麥後半生精妙外交的成功,是乙個人只有俾斯麥本人才能理解的成功。這種成功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才能得到驗證,那就是俾斯麥外交致力於防範的憂慮,在俾斯麥外交被拋棄之後成為現實,並遭致不可挽回的災難。

遺憾的是,俾斯麥後期外交的成功,即是一場毀滅德國的災難被證明的。一場只有被災難才能證明其價值的外交又怎能獲得常人的理解?如同只有被百年不遇之火災才能證明價值的滅火器一樣,被束之高閣是其命運。

7樓:活寶果

俾斯麥當時對德國做出很大的貢獻,並且出臺了很多外交政策,但不符合民眾的意願,沒人繼承。

8樓:奮鬥

沒有什麼後繼無人之說,大環境已經面目全非,做的事都不一樣,俾斯麥放到1990後也只能順勢而為。

9樓:網友

這是因為他的外交政策雖然正確,但卻違反了一般民眾的意願,所以在他**後他的許多政策都被廢除。

10樓:tio丶

主要是他的做法,還得不到認可吧,沒有人認可,自然就沒有人繼承他的理想。

11樓:網友

摘要:俾斯麥不相信德國民族的特殊性,但德國人民卻對此充滿自信;俾斯麥不相信德國民族能夠以一擋十,但德國人民相信自己可以。最終,歷史毀滅了德國的崛起,傾覆了巨人的基業。

眾所周知,德國政治家俾斯麥是現代政治史上最傑出的政治家,他本人的遠見、智略和手腕遠遠超出他死後一百年來的任何政客。在統一德國的過程,俾斯麥對局勢的發展做到了極為準確的預估,對勝利的邊界把握到了極致,當統一完成之後,他清晰地洞察到乙個未曾顯現的風險,並使之整整延後了三十七年,直到愚蠢的德國人自己破壞了這一切。連自戀如許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描述俾斯麥的一生時,都不禁感嘆(俾斯麥與黎塞留)「如幾何般精準度量人心」。

然而,令人的遺憾的是,1890年,當偉大的俾斯麥離開**之時,他的外交政策卻不僅遭到了皇帝威廉二世、首相卡普里維這樣的政治家反對,也遭到了***資深外交專家赫爾斯泰因邁、駐俄武官施魏尼茨、駐土大使拉多維茨的普遍反對。

事實上,威廉二世和卡普里維雖然缺乏俾斯麥的遠見卓識,但也不乏對專家的敬畏,1890年,針對是否繼續簽署俾斯麥所熱衷的《德俄再保險條約》,卡普里維召集原先在俾斯麥手下工作過的專業外交官討論,沒有乙個德國外交官支援繼續實行俾斯麥的對俄政策。

一位如此偉大的外交家,其外交政策竟然在其**後被完全廢棄,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嘲諷。那麼,俾斯麥外交為何會被德國政界和外交界抵制呢?

俾斯麥是不是世界近代史的名人

12樓:拿不到球

俾斯麥十九世紀人士,最大貢獻是領導普魯士統一神聖羅馬帝國,也就是後來的德國,

13樓:網友

中國以1840-1919為近代史,西方以15000年大航海時代開始作為進入近代史的標誌。

所以無論中外哪個標準來衡量,俾斯麥都算是近代歷史人物。

14樓:無影出塵

如果有一本簡明歐洲近代史上簡明到不會出現他的名字 那麼裡面也就沒有必要出現其他什麼名字了。

15樓:犀浦之北

當然是,俾斯麥是20世紀德國的鐵血宰相。

16樓:電腦蛋白痴

連初中歷史教材這麼簡化的基礎歷史讀物都提到的外國佬,你說出名不出名?

17樓:陳阿銘

德意志帝國宰相,德意志你總不會不知道是現在的哪國吧?如果知道是哪國的話,那國不算大嗎,可以影響此國者,不算世界名人嗎?

18樓:網友

不管怎麼樣算,俾斯麥都是的。

郭沫若在歷史學界地位如何?

郭沫若是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史上任何人都無法迴避 無法抹煞的人物。他的崇高學術地位是由他的突出貢獻決定的。像他這樣在歷史學 考古學 古文字學 古器物學 文學 藝術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詣的學者,二十世紀中國史上沒有幾人,二十世紀以前亦不多見。郭沫若先生不但才氣橫溢,國學基礎也相當深厚。在甲骨文。金文研究方面,...

史學界認為 中國古代史上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即使在封建國家

1 長期的 割據混戰使人民渴望統一。2 儘管國家 但民族融合不斷加強,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後,北方各族互相學習,互相影響,加上北魏孝文帝改革,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政策,各民族封建化程序加快,出現民族融合的高潮,這有利於國家的統一。3 由於北方戰亂,北方人民大批南遷,他們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 工具,促進了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