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軍打仗的糧草問題,為什麼古代打仗兩軍未動,糧草先行

2025-06-01 09:20:21 字數 1958 閱讀 8193

1樓:荊棘鳥

當然要的,士兵又不是木頭人。

不過古代跟現在不一樣啊,現在是募兵制,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當兵的是個職業。古代士兵的多數是平時務農,到了打仗的時候再徵集起來,他們「忙時務農,閒時練兵」,平時不打仗的時候他們的口糧是不歸國家管的,局友只有到了打仗的時候才會被叫走,這時候他們的口糧才歸國家管,因此戰爭時期國家需要的軍糧就要多很多。《木蘭辭》裡不就說過麼」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這就是徵兵的寫照。

這也是古代很多詩詞裡寫戰爭後慘狀的原因,比如「可憐無定河邊骨,又是深閨夢裡人「,不僅僅是因為敵方的桐局槐軍隊打過來了,住所一片狼藉,也是因為被徵走的很多是普通老百姓,家裡乾貨的主力,家裡青壯年勞動力走了可能就死在戰場上了,地裡的活沒人幹了還要叫賦稅,於是老百姓就要活不下去了。

比如這場戰爭需要十萬人,其中可能五萬人是臨時徵集起來的普通青壯年,另外五萬才是常備軍。所以平時只需要供給這五萬常備軍的糧餉就可以了。當然這個數字是我隨手寫的並不準確。

再者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代沒有現在交通發達,資訊傳遞快,坐在家裡可以通過全國地圖知道要去臘山的地方大概有什麼地形。古代都要翻山越嶺的,所以要先徵集起來糧草確保戰士到了前線有糧吃才行。

2樓:杭州書韻

中國古代史專業**)《宋初對遼戰爭中軍糧**諸問題研究》 該文獻從宋太祖建隆元年到宋真宗靜的元年中,北宋為滿足戰爭中日益擴大搏侍的軍糧需求進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嘗試,逐步發展形成為平戰結合、水陸運輸並行,入中,糴買,移兵就糧基畢吵,屯營天,發展鄉兵等手段相結合的供給體系。

文章中葉引用文獻稱在一些戰役中,士兵自攜口糧,數滲「每人給麩二斗餘,盛之於囊以自隨。征馬每匹給生谷二斗,作口袋,飼秣日以二公升為限,旬日之間,人馬俱無飢色」

3樓:還能更可愛

古代往往要駐紮在某乙個地方,這種地方會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沒地方去徵集糧草。所以往往在打仗之前,要儲擾正備足夠的糧草。再說,如果一邊打仗,一邊籌集糧草,會造成軍心浮動,被敵方知道,運糧草畝指也不迅李配安全。

4樓:共鳴哥哥

不打仗的時候,大部分是隋唐的府兵一樣自己種糧,很正的募兵不多,就算是募兵,有固定的鎮守位置,糧草可以棗搏就近解決,簡蠢但是打仗就不一樣了,要集中,調動,古代交通不方便,一般糧草從出發點運到目的地,有一半以上是被運糧的民夫吃了,比較偏遠的地方甚至九成消耗在路上了,這樣的消耗和不打仗時的消耗完攔巖陪全不是乙個概念的,還有**的損耗,弓箭的損耗,都需要後方運送或徵用工匠生產,這些人的口糧也是戰時損耗,和平時**損耗很少的。

5樓:網友

這就相當於你租了個房子,乙個月1000元,你一月工資3000,你感覺無所謂啊,2000塊錢咋花都夠了。但突然有一天,房主來給你說:以後,你交房租必須一次交一年的!。

你悲劇了。你乙個月工資才3000,怎麼拿出12000更別說押金了。如果你很會攢錢,存款有兩萬呢,激歷鏈那你爛御怕個毛。

但如果你是月光族呢?如果你工資才1500呢?

工資相當於乙個國家一年的稅賦,房租就是軍力消耗,存款就是國庫資金。

戰爭,打的是兵力,打的是財富,打的是意志,打的是國力明孫!

懂了嗎?

為什麼古代打仗兩軍未動,糧草先行

6樓:匿名使用者

這裡所說的先行,不一定是先出發的意思,是先籌備整齊的意思,即使是先行,也不是沒有保障的情況下先行,也必然要有軍隊護送,或稱為先頭部隊。以保證軍隊的補給,這在軍事行動中是相當重要的。 至今仍然如此~

7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古人在作戰中總結出的經驗。糧草是打贏戰爭的關鍵的關鍵。士兵上前線,必須保證充足的糧草、暢通的糧道。否則就得「望梅止渴」、「畫餅充飢」了。

三國演義》中就有這樣的例子:當時曹操正與袁紹作戰,袁紹號稱有百萬雄師,而且糧草充足。曹操處於明顯的劣勢。

許攸(好象是,記不清了)在袁紹處得不到重用,投奔曹操,曹操赤腳相迎。許攸建議曹操偷襲袁紹糧草,結果最後反敗為勝,成為一代梟雄。而曹操當時僅剩下三天的糧草可以支用。

古代行軍打戰時兵符可以調動軍隊,為什麼有這一用途,有什麼象徵

兵者,國之重器。特別是在古代,每個封建王朝都以維護自身統治為最高行為準則。所以封建君主不但要讓作為自己統治基石的軍隊強大,更要讓其無時無刻不聽從自己的指揮。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歷朝歷代的帝王無不作出了極大的努力,從漢的強幹弱枝到唐的府兵制,再到兩宋的將兵分離以求兵不識將 將不識兵,我們的先人為保證軍...

關於練字的問題,為什麼練字?

自學書法當然要靠練,但要有好的方法。 你最好先到書店買一本大學用的實用書法教程,認真讀完,對書法首先有乙個全面的瞭解,掌握比較全面的基礎知識。這對你在書法方面的發展,堅持正確的方向和路子是十分必要的, 選一本名家的並且是自己喜歡的字帖,認真臨摹。一般說來,應該按楷行草的順序學習。達到自己覺得比較滿意...

古代人打仗,為什麼不將城牆外的地修成斜坡

城牆外的地修成斜坡不利於防守。古代的人總是喜歡在打仗的時候把城牆的牆修的越來越高,因為他們認為把城牆修的越高的情況下敵人越難接近,提示在使用一些劍雨之類的 攻打的時候,如果城牆很高的情況下,也是無法攻破城牆的,而且修建城牆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防守。如果把城牆外面的地修成斜坡的話,很容易讓敵人進行一些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