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現在講子不孝父之過這話對嗎?

2025-06-05 03:00:19 字數 4343 閱讀 4205

1樓:王倩

我覺得是對的。因為很多父母從小就會一直跟孩子講:我和你爸將來老了型猜中以後都有錢根本不用你養,你只要管好你自己就行了。

久而久之,這樣的教導卜山會使得孩子成為乙個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其實做父母的應該從小教導孩子明白真正的孝道,讓他們知道養老是作為子女應有的責任,就算父母衣食無憂,也應該盡到該有的孝道,這和錢沒關係。話說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如果你兆鋒自己對老人的態度冷漠,也沒好話,不管不問,又怎麼能讓孩子學會孝順呢?有時候言傳身教的重要性不是一點點。

2樓:雄夕界

子不孝,父之過。這句話很有道理的,父親在家庭中起到了很重鎮核要的角色,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父親在孩納旅唯子眼洞培中的一言一行,對老人的所做所為,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

3樓:籍香之

子不賣納孝父之過這句話還是有理有據的,孩子成為乙個跡螞什麼樣的人跟父母的家庭教育脫不了干係。做父母的從小就應該正確教導孩子情理,孝道。姿配埋。

4樓:寶寶70880堪寄

我覺得其實孩子不孝往往都是和父母的早期家庭教育有關。小時候無論孩子做錯了什麼父母都放任不管覺得孩子還小沒關係,老是要什麼就給什麼,從不忍心指責,漸漸地是孩子養成了嬌縱,任性,蠻橫,無理的性格,說好並不定一旦有什麼不順心的就會對父母發火。父母年紀大了也就更說話沒用了,是根本管不了。

這就是導致孩子賀襪敏長大禪枝後不孝順的根本原因,也確實是家長沒有教育好。

5樓:影子

我覺得應該是"子不肖,父之過″才對。這樣桐銀臘意思局滑十分清楚,就是養不搏脊教父之過的同義詞,無須刻意去解讀。

6樓:影子

孩子長大後因三觀不正而不孝順父母,溯其源則是父母對孩子缺失了教育,所以父母有過也。

7樓:尓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樹立良好家風不僅僅是對孩子的未來負責,也關係到父母晚年家庭生活的和諧美滿。

子不孝父之過

8樓:匿名使用者

古語說的好:"養子不教父之過,養女不賢娘有錯。"

為人父母,首要的責任就是撫養和教育好子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位父母的心願。於是,為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父母任勞任怨,俯首甘為儒子牛。

為了孩子們能有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父母更是節衣縮食,積攢資金,不遺餘力,可敬!

然而,當父母年紀老了,需要照顧時,許多的子女卻因責任的分配和父母鬧矛盾,分析原因多是為了父母那點可憐的遺產繼承不公而引發的。有的甚至和父母反目為仇,互不來往,甚至宣揚什麼"生不養,死不葬"的豪言壯語,以此證明自己的厲害,自己的精明。

問其原因,他們似乎也震震有詞:誰讓你為父母的財產分配不公平?誰讓你為父母的當初沒有把一碗水端平?

乍一聽,覺得這些子女們說的有理,這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啊,誰讓你為父母的先不公平呢?找個人評理,人家也是責怪父母教育子女失職,說"子不孝,父之過".

悲乎?盡是做父母的不對!

難道父母的教育是萬能的嗎?父母是兒女的第一任老師,沒錯,可是父母也不可能把兒女的一切都包攬吧?孩子大了,要去求學,於是他在學校裡接受教育。

兒女走入社會了,他接受社會的薰陶。父母不可能把他們緊緊抓在手心啊!他們都是有思想的人啊,他們也是接受過文明教育的人啊,他們也是有子女的年輕父母了,他們也知道為人父母的良苦用心的。

這些能歸功於父母嗎?不,父母沒有這樣的功勞。

子女長大了,他們離開父母了,他們有自己的家了,他們忘記了自己父母的養育之恩,他們只計較父母給予他們的是那麼少,他們心理不平衡呀!這能怨他們嗎?不,要怨就怨做父母的。

誰讓你沒有給他們留下萬貫家產呢?誰讓你當初不知道為自己多積攢些後備資金呢?誰讓你當初不把他們緊緊握在掌心悉心教育呢?

今天埋怨有何用?

子不孝,父之過?!可憐天下父母心!

9樓:實菱亓官農

子不教,這個問題與父親存在的關係沒有任何關聯,你自己要是想學壞別人怎麼也擋不了,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學壞一日,學好一輩子,這個問題與父親無關,你老爸只是平常教。

你做人的道理,他跟笨就管不了你那麼多。

10樓:匿名使用者

可能他的父親從他小的時候對他不夠嚴,沒教他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才導致他長大後會有不孝的行為,畢竟「人之初,性本善」,這是一種因素;但還有一種因素,就是他從小生活的環境導致他心理的缺陷;但這裡面不都是父親的錯。

最後我也想說一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每個父母都很辛苦的養育我們,所以我們應當孝敬他們。

11樓:e聖裝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搞出什麼惡果,撫養人自己心裡沒比數啊?

上面那個酸溜溜的那麼多廢話,還,怪不得問答就這狗屎樣子。

吧自己責任甩的一乾二淨。

當初不養就不行了嗎,能有那麼多麻煩嗎?

子不孝父之過出自**?

12樓:網友

出自宋代王應麟的《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其內容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

基於歷史原因,《三字經》難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藝術瑕疵,但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仍然為世人所公認,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典並不斷流傳。

子不孝父之過意思是僅僅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

作品影響。中國《三字經》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知名度極高。古代兒童都是通過背誦《三字經》來識字知理的。

三字經》用簡潔通俗的白話講出了亙古不變的哲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將經史子集等各部類的知識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極多,全篇充滿樂觀精神;《三字經》以三言形式出現,讀起來輕鬆愉快,更符合兒歌特點。《三字經》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中國三大國學啟蒙讀物。

國際從明朝開始,《三字經》就已流傳至中國以外的國家。

根據記載,世界上最早的《三字經》翻譯本是拉丁文。1579年,歷史上第一位研究漢學的歐洲人羅明堅,到澳門學習中文,他從1581年就開始著手翻譯《三字經》,並將譯文寄回義大利。

南韓、日本也對《三字經》也非常重視。日本早在江戶時代(1603~1868年)已印行由中國商船帶來的各種版本的《三字經》。

從江戶時代到明治初年(1868~1921年),日本的私塾已採用《三字經》,後更大量出現各種仿製本,如《本朝三字經》、《皇朝三字經》等,多達二十多種,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三字押韻,介紹日本歷史地理文化道德的《本朝三字經》。

英國的馬禮遜(1782~1834年)翻譯的第一本中國傳統經典就是《三字經》。1812年,他出版《中國春秋》英文版,包括《三字經》和《大學》。修訂後,1917年又在倫敦再版。

美國傳教士裨治文在他主辦的《中國叢報》上刊載《三字經》、《千字文》等啟蒙讀物。

在法國,猶太籍漢學家儒蓮(1797年~1873年),在1827年擔任法蘭西研究院圖書館副館長後翻譯出《孟子》、《三字經》、《西廂記》、《白蛇傳》、《老子道德經》、《天工開物》等中國典籍。

13樓:西郊有雨

「子不教父之過」出自《三字經》。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

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瞭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14樓:綠水青山俱樂部

《三字經》中有云:「子不孝,父之過。」很多人是這樣解釋的:

如果乙個孩子不孝順,那肯定是父親的過錯;也有人說,父之過,那母親幹什麼?難道母親們沒有義務?也有人理解說孩子必定會效仿父親的一舉一動……眾說紛紜。

15樓:網友

應該是子不教父之過吧?《三字經》

「子不孝父之過」下一句是什麼?

16樓:網友

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子不孝,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這句話出自《三字經》

譯文】: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乙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麼用呢?

17樓:瀛洲煙雨

「子不孝父之過」的下半句是:「教不嚴,師之惰」。

出自《三字經》,節選:」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譯文: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你覺得「一輩不孝,輩輩不孝」的說法是否正確?

我覺得這個說法不正確,雖然上一輩兒不孫譁配孝順有蘆橋可能會影響下一輩兒,但是這個並不是乙個則指前因後果的關係,人都是會改變的。正確的。因為父母是孩子枯羨的第一任人生導師,孩子的行為或多或少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如果父母對自己的爺爺奶奶就不孝順的話,那麼將來你的孩子也慧譁絕對不沒碧拍會孝順你的。倒不一...

自己住新房,讓老人住舊房,你覺得這樣就是不孝順嗎

我覺得這件事不能一概而論。老人和年輕人是有代溝的,在遵從他們的意願下,讓他們住在舊房子裡,我不覺得這是不孝順。但是自己住新房子裡,把老人丟在舊房子裡,不聞不問,這確實是不孝。在農村,一些上有行動能力的老人是不願意和自己的兒子兒媳住在一起的,因為兩代人是有代溝的,在生活習性上是不一樣的。和自己的兒子兒...

講一講你覺得咋樣的過年才有氣氛呢?

我覺得如果想要讓過年更加有氣氛的話,就是應該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飯,吃火鍋,還有就是一起看春晚。我覺得過年就要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比較有氣氛,人多才熱帶凱鬧,一棚行禪起放煙花鞭炮鏈塵,一起看春晚,這樣子很有氣氛。我覺得有氣氛的過年應該是一家人高高興興的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全家人都坐在一起,吃年夜飯,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