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下一句

2025-06-08 18:55:33 字數 1631 閱讀 5732

1樓:哈秋聊教育

下句是「人至察則無徒」語出《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意思是:就是說水太清了,則沒有魚,人過於明察秋毫,就沒有朋友。

這句話出處:《漢書》

卷六十五東方朔。

傳第三十五。

雖然,安可以不務修身乎哉!《詩》曰:『鼓鍾於宮,聲聞於外。

鶴鳴九皋,聲聞於天』。苟能修身,何患不榮!太公體行仁義,七十有二,乃設用於文武,得信厥說。

封於齊,七百歲而不絕。此士所以日夜孳孳,修學敏行,而不敢怠也。譬若鶺鴒,飛且鳴矣。

傳曰:『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其冬,地不為人之惡險而輟其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計其功。

詩云:『禮義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

蓋聖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則敏且廣矣。

譯文:雖然這樣,但是怎麼可以不致力自身 的修養呢?《詩經》

上說:在室內敲鐘,聲響傳到室外。鶴在深澤島鳴叫,叫聲傳到天空。如果能修養身心,**怕不榮耀!姜太公親自踐行仁義,七十二歲重用於周文王。

周武王,得以施展他的建議。

受封於齊,七百年而不斷絕。姜太公這樣的榜樣,使後來的士人受到鼓舞,徹夜勤學,奮勉力行而不敢懈怠。就像鶺鴒鳥又飛又叫。

古書上說:天不因為人怕冷就停止冬天,地不因為人厭惡險峻就停止廣大,君子不因為小人喧鬧反對就改變他的品行。

天地有一定的執行規律,君子有恆久的德行;君子有正當的道路,小人計較自己的私利。《詩經》 上說:禮義沒有差錯,為什麼害怕人們議論?

所以說:水清到極點就沒有魚,人太苛求就沒有夥伴,冠冕前懸垂著旒,用來遮 蔽視線;以黃色絲綿塞住耳朵,用來降低聽覺。

眼睛明亮還有看不見的東西,耳朵聰靈也有聽不到的聲響,嘉獎大德,赦免小過,不要苛求乙個人的仁義完備無缺。彎曲 的應當使他直,但應該讓他自己得到它;使他寬舒,但應該讓他自己去求取;揆情度理,但應該讓他自己去探索。

大概聖人的教化就是這樣,要自己通過探索尋求而得到它。自己探求而得到它,就會聰敏而且巨集大。

2樓:愚上

翻譯:「水至清則無魚」這是盡人皆知的道理。原因無非是水過於清澈,魚難以生存。

人至察則無徒」,察就是苛察。徒,即同類或夥伴的意思,現在就是指 「朋友」。

這隱喻現實社會里,人太精明而過分苛察,就不能容人,就沒有夥伴沒有朋友。因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的過錯或性格上的差異。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上一句?

3樓:zero天秤

1、」嶢嶢者易缺,皎皎者易汙。」—出自於《後漢書》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

釋義:越白的東西就越容易被弄髒,越硬的東西培螞就越容易折斷。

注:「皎」,指玉石之白;「嶢」,為高直貌。其義不言自明:品行高潔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受到汙損;性情剛直卓而不群的人,往往容易橫遭物議。

2、「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出自於《漢書》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釋義: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要求別人太嚴了,就沒有夥伴,因為人太精前旦明瞭就沒有夥伴沒有朋友,因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過錯或性格上的小小差異。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感悟

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要求別人太嚴格了,就沒有夥伴.現在有時用來回表示對人或物不 答可要求太高.從對立來說,水清本來是個好事,但就是這樣,魚能去嗎?太清了,什麼都沒有,吃什麼?恐怕是等人吃吧 人至察了,什麼都逃不過他的眼中或計算在內,你敢做他的朋友嗎?朋友是平等的,地位均等的,你會受他尊重嗎?經常...

水至清則無魚的下一句是什麼,水至清則無魚下一句是什麼?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典故出處 班固 漢書 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雖然,安可以不務修身乎哉!詩 雲 鼓鍾於宮,聲聞於外。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苟能修身,何患不榮!太公體行仁義,七十有二乃設用於文 武,得信厥說,封於齊,七百歲而不絕。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賤則無敵。出自

正確的應該是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出處 班固 漢書 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雖然,安可以不務修身乎哉!詩 雲 鼓鍾於宮,聲聞於外。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苟能修身,何患不榮!太公體行仁義,七十有二乃設用於文 武,得信厥說,封於齊,七百歲而不絕。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闢若鶺鴒,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