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這首詩是誰送給誰的?

2025-07-07 09:10:12 字數 956 閱讀 4040

1樓:霂棪愛娛樂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同懷視之。」是魯迅先生贈給瞿秋白之辭。意思是朋友不求多,但能有乙個最真心的就好。

魯迅與瞿秋白相識於1932年春夏之間,彼此一見如故,十分相契。1931年至1933年底瞿秋白在上海這段時期,和魯迅共同領導了左翼文藝運動。出於對舊中國統治者們的痛恨和詛咒,出於對光明和自由的追求,對祖國和人民的誠摯的愛。

共同的理念,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抱負,共同的努力。瞿秋白和魯迅這兩位文壇巨匠心心相印,為推動革命文化運動而並肩戰鬥,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2樓:承吉凌

01 瞿秋白。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同懷視之。」這是魯迅贈給同志瞿秋白之辭。意思是說只要有乙個充分理解自己的真朋友就可以了。在艱難困苦之中,心靈深處的紐帶牢固地連在一起,患難相扶。

瞿秋白是一介書生,**著書,倚馬可待,其文學功底在當年的中國共產黨內是排在前幾位的。在大革命的浪潮中,作為乙個理論家、宣傳家,乃至革命教育家,瞿秋白才華橫溢,綽有餘裕。「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這是魯迅以清人何瓦琴的聯句,書贈瞿秋白的條幅。

1931年初,瞿秋白的領導崗位被解除了,這對他來說是一種解脫,他可以在一直醉心向往的文學園地為黨工作。從此,開始了他在文學活動中**般的輝煌時期。

魯迅比瞿秋白年長18歲,又是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在文壇的地位比瞿秋白重要得多。然而,正如《序言》中所說:「我一向是相信演化論的,總以為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人。

魯迅把革新的希望寄託於青年,他對蕭紅等青年的溫和,他同青年木刻家們的友誼,讓人印象深刻。

也是在1931年,魯迅和瞿秋白第一次通訊,並逐漸建立起深厚的友誼。此後瞿秋白遇險時,曾數次前往魯迅的住所躲避。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長汀遇害,魯迅非常憤慨,決定編訂瞿秋白的譯文集以資紀念,於是《海上述林》出版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這是魯迅以清人何瓦琴的聯句,書贈瞿秋白的條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意思和看法

所謂知己,並不是精神上相互貫通的人 也不是政見相一致的人 知己只是那些能夠說些體己話 寬心話 你有委屈可以相互訴說的人,他能熟悉你的性格,瞭解你的脾氣,知道你有哪些愛好,但並不是指隨時知道你在想什麼,真正的知己能在你最困難的時候給你最無私的幫助 真正的知己卻是很難遇到,人生在世,如能得一知己,足矣在...

一首詩不是詩的原因是,選擇這首詩的原因?

知道。為什麼很多學者認為 清明時節雨紛紛 一詩不。雲貓君高能答主。福州資訊職業技術學院學生。關注。成為第位粉絲。清祥搏顫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在小學時就學習過,當時並沒有對書本上的知識語予以懷疑,現在很多學者認為這首詩不是杜牧所做,是有原因的,原因主要分...

現代詩《樹》艾青,這首詩寫的是哪一棵樹為什麼要寫這棵樹?

樹 託物於樹,讚頌獨立向上又必根鬚相連的團結戰鬥精神。以形寫神,事物物件的本質特徵和精神性格所生。具有象徵意義,偉大民族正團結並凝聚力量。拓展。背景 艱苦的相持階段,靈魂受戰爭嚴酷的磨練,精神日益走向覺醒。意義 表面 自然環境。內在 友情的描述和讚揚。人生的感悟和詮釋。對自由生命的渴望與思考。既是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