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歷史 三國鼎立,初一上冊歷史題。(是關於 三國鼎立 一部分的)

2025-07-09 09:15:13 字數 3529 閱讀 7853

1樓:匿名使用者

曹操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在赤擾含壁之戰之前統一北方。諸葛亮 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在赤壁之戰前,促差褲成了虛李簡孫權與劉備的聯盟。

2樓:匿名使用者

詳見:曹操激胡燃飢。

諸葛亮赤明段攔壁之戰。

初一上冊歷史題。(是關於<三國鼎立>一部分的)

3樓:我是克寒

1.名不聊生,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總體生產力下降,經濟發展幾乎停滯。(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人口最少的時期)

2太激動了(一方面也有作秀的成分)看得出他禮賢下士,求賢若渴。許攸的到來是官渡之戰曹操轉敗為勝的乙個關鍵。

3說明了曹操禮賢下士,奸雄的一面,求賢若渴。也說明人才的重要性,通過曹操和袁紹的對比,闡明為什麼許攸最終會投奔曹操。

4(1)統一。

2)雄心勃勃,充滿鬥志,不懼年高,老當益壯。

5(1)諸葛亮(孔明)

2)三顧茅廬、劉備劉禪兩朝。

6不同意。當時曹操因為官渡的勝利以及之前大大小小的勝利,已經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無法準確的認識到戰局的多變性,而郭嘉死後,他的身邊就沒有敢於直言的軍師,他的行為也越發獨斷起來。也就是說,即使沒有東南風,他的自負也必然會導致他的失敗。

4樓:網友

1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 會使各方戰事連年 百姓民不聊生 導致社會發展止步不前。人口嚴重下降。

2. 因為許攸知道怎麼打敗袁紹 火燒袁紹糧倉 所以曹操很高興 知道打敗袁紹有望了 所以赤腳迎接。

3 所以曹操很會用人。並且不計較人才的來歷和出身。

4 統一中國。創立魏。

曹操是中國一代梟雄。心狠手辣 寧可錯殺100 不可放過1個。 容易聽信謠言。但志向遠大。統一了中國 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並且改革了詩風。史稱建安風骨。

5 寫的是諸葛亮 三顧是指劉備三顧茅廬 兩朝是指輔佐劉備和他兒子劉禪。諸葛亮正要北伐的時候卻病死,很可惜。

6 不同意 三國演義是一本小書 並不是完全按照史料在寫 赤壁之戰 是因為曹操聽信謠言斬了蔡瑁導致水師戰鬥力低下 水師群龍無首 沒有形成戰鬥力。並且當時船是綁在一起的,當時曹軍軍中瘟疫流行。軍心大亂。

就算當晚不起東南風 吳蜀聯軍也會贏。東風只不過是羅貫中虛寫的。諸葛亮沒有那麼神、和火燒葫蘆谷是一樣的 都是假的。

不過是文學色彩罷了。 陳壽的三國志 才是真正的描寫歷史的史書。

5樓:掌心裡的分離

1.東漢時期,土地兼併嚴重,地主豪強的勢力很大,到後期,政治非常腐敗,**對各地掌握軍隊的刺史的指揮已不大靈了,黃巾起義爆發後,腐朽的東漢王朝只得依靠各地的地主武裝去鎮壓,造成了豪傑蜂起、群雄逐鹿的局面,東漢王朝名存實亡,各個軍閥依靠地主豪強的支援各據一方,互相混戰,中國歷史進入了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大混亂大融合的時代。

2.一方面,確實軍情緊急,來不急客套;一方面,也是做給許攸及所有部下看的!

3.說明曹操不計前嫌,求賢若渴,而袁紹驕傲輕敵,聽不進正確意見。

4.(1)志向:統一天下。

2)評價:他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他統一北方,對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5.(1)諸葛亮(孔明)

2)三顧茅廬、劉備劉禪兩朝皇帝。

6.曹軍大敗根本原因。

1)曹操雖然勢力強大,實際上他在前線作戰,朝廷後方有很多人算計他,導致曹操對戰事操之過急。

2)曹操軍隊從湖北打到長江岸上,遇到了很多抵抗,曹軍到達長江後體力勞累,戰鬥力低下。

3)曹操軍隊內部大多數是荊州投降的士兵,對曹操不能盡心盡力。

4)曹操軍隊是擅長陸戰的,缺乏水戰經驗。

5)當時氣候多變化,曹軍有大多數人感上瘟疫,戰鬥力低下。

6)曹軍陣容強大,思想上難免輕敵。

7)東吳在江東立足已久,基業鞏固,軍事力量良好。

8)東吳聯合了劉備,使其東西互援。

9)東吳佔據長江天險,地理位置佔據上風。

10)劉吳聯軍內部軍心高揚,準備好了對戰曹軍。劉吳聯軍練兵多日,而曹軍從荊州殺到長江已經戰鬥力低下,無疑是以逸待勞。

6樓:王康寧

1.造成社會動亂,經濟難以發展,百姓顛沛流離,但在一定程度會引起各地區的技術交流。

2.第一,為顯示曹操誠意,第二曹操本身性格,生性豪放。

3.說明當時的各個軍閥都很需要人才。

4.壯心指統一中國。

5.是諸葛亮,三顧茅廬,諸葛亮先後侍奉兩代君王。

6.主觀題,可同意可不同意,自圓其說就行。

7樓:匿名使用者

靠,這麼多誰吃飽沒事做啊!

七年級歷史--- 三國鼎立的結局如何?

8樓:

魏國朝政被司馬氏控制,司馬昭作魏國丞相時出兵滅了蜀國;司馬昭死後司馬炎篡奪皇位,建立晉朝,併發兵滅了東吳。 三國鼎立時代結束,晉朝統一了全國。

9樓:網友

三國歸晉,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司馬氏把持曹魏朝政,繼而滅蜀,蜀滅不久司馬炎取魏自立,然後滅吳,自此三國時代結束,終歸於晉!

10樓:傷痛心知

全滅!三國爭來爭去,沒有乙個生存下來,全為他人做嫁衣。三國是共生共死的時代!

11樓:網友

吳、蜀滅,魏統一,後被司馬氏篡位為晉。

12樓:網友

司馬懿一同天下 建立晉朝。

13樓:森甲少爺

天下分久必合,統一是歷史的必然趨勢,魏國最終統一中原。

14樓:網友

魏滅蜀,晉篡魏,晉滅吳。三國皆歸晉也。

15樓:網友

孫吳和蜀漢被吞,曹魏改國號為西晉。

16樓:網友

分久必合 三家歸晉。

初一上冊歷史題。(是關於<三國鼎立>一部分的)

17樓:成大文化

1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 會使各方戰事連年 百姓民不聊生 導致社會發展止步不前。人口嚴重下降。

2. 因為許攸知道怎麼打敗袁紹 火燒袁紹糧倉 所以曹操很高興 知道打敗袁紹有望了 所以赤腳迎接。

3 所以曹操很會用人。並且不計較人才的來歷和出身。

4 統一中國。創立魏。

曹操是中國一代梟雄。心狠手辣 寧可錯殺100 不可放過1個。 容易聽信謠言。但志向遠大。統一了中國 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並且改革了詩風。史稱建安風骨。

5 寫的桐核是諸葛亮 三顧是指劉備三顧茅廬 兩朝是指輔佐劉備和他兒子劉禪。諸葛亮正要北伐的時候卻病死,很可惜。

6 不同意 三國演義是一本小書 並不是完全按照史料在寫 赤壁之戰 是因為曹操聽信謠言斬了蔡瑁導致水師戰鬥力低下 水師群龍無首 沒帶念有形成戰鬥力。並且當時船是綁在一起的,當時曹軍軍中瘟疫流行。軍心大亂。

就算當晚不起東南風 吳蜀聯軍也會贏。東風只不過是羅貫中虛寫的。諸葛亮沒有那麼神、和火燒葫蘆谷是一樣的 都是假的。

不過是文學色彩罷了。 陳壽的三國志 才是真正的描寫歷史的史書局行掘。

初一歷史問答題。來幫忙啊,初一上冊歷史問答題

神話傳說 有關某人 某事或某地的一整套傳聞 純地方性傳說中的人類及歷史價值 在文字尚未發明的時代,人們要對歷史做紀錄只能利用口耳相傳的方式,此即為傳說的由來。因此傳說通常不可考,所描述的事件發生年代遠在文字發明前的遙遠過去。神話 在遠古時代,由於生產力的水平很低,人對自然的認識是有限的,往往藉助想像...

幾道初一歷史題,初一歷史題的答案

1 管仲改革的影響 齊國國力大增,也促進了中國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這次改革也開拓了春秋戰國改革的先河。管仲改革的作用和目的就是增強齊國國力,幫助齊桓公登上春秋霸主的寶座,這是客觀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不過管仲改革的作用遠不止於此,他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管仲首次改革的用人制度,就是通過民間推薦...

初一歷史題

當然是哥倫比亞的貢獻大!克里斯托弗 哥倫布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發現的先驅者。他在1492年到1502年間四次橫渡大西洋,發現了美洲大陸,他也因此成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哥倫布的遠航是大航海時代的開端。新航路的開闢,改變了世界歷史的程序。它開創了在新大陸開發和殖民的新紀元。當時歐洲人口正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