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軍事上有 三十六計 ,請問是哪三十六記

2025-07-10 17:25:14 字數 2764 閱讀 9568

1樓:第七代火影大人

第一計 瞞天過海。

第二計 圍魏救趙。

第三計 借刀殺人。

第四計 以逸待勞。

第五計 趁火打劫。

第六計 聲東擊西。

第七計 無中生有。

第八計 暗渡陳倉。

第九計 隔岸觀火。

第十計 笑裡藏刀。

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

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

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

第十七計 拋畝閉磚引玉。

第十八計迅早裂 擒賊擒王。

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

第二十計 混水摸魚。

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

第二十二計 關門捉賊睜蠢。

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

第二十四計 假途伐虢。

第二十五計 偷樑換柱。

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

第二十七計 假痴不顛。

第二十八計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計 樹上開花。

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

第三十一計 美人計。

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

第三十三計 反間計。

第三十四計 苦肉計。

第三十五計 連環計。

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策。

這裡有更詳細的介紹。

2樓:加菲貓的鬍子

三十六計》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好正察,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西元436年),據《南齊書。

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

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既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生優育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

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全詩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計中的一計,依序為:金蟬脫殼、拋磚引玉、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擒賊擒王、趁火打劫、關門捉賊、渾水摸魚、打草驚蛇、瞞天過海、反間計、笑裡藏刀、順手牽羊、調虎離山、李代桃僵、指桑罵槐、隔岸觀火、樹上開花、暗渡陳倉、走為上、假痴不癲、欲擒故縱、釜底抽薪、空城計、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為主、上屋抽梯、偷樑換柱友茄、無中生有、美人計、借屍還魂、聲東擊西、圍魏救趙、連環計、假道伐虢。

現傳《三十六計》較早版本系1941年由成都興華印刷廠所用土紙翻印的,封面書《三十六計》,旁註「秘本兵法」,並說明原書是手抄本,1941年在分州(今陝西省分縣)某書攤發現,抄本前部「都系養生之談,而未尾數十篇,附抄三十六計,解釋皆用兵法,然後知其果為兵法也。」1961年,收藏者叔和在《光明**》撰文清橘加以介紹後,又將這土紙本贈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此後便出現了各種翻印和傳抄的版本。

3樓:

三十六計 01 瞞天過海。

02計 圍魏救趙。

03計 借刀殺人。

04 以逸待勞。

05 趁火打劫。

06 聲東擊西。

07 無中生有。

08 暗渡陳倉。

09 隔岸觀火。

10 笑裡藏刀。

11 李代桃僵。

12 順手牽羊。

13 打草驚蛇。

14 借屍枯前還魂。

15 調虎離山。

16 欲擒姑縱。

17 拋磚引玉。

18 擒賊擒王。

19 釜底抽薪。

20 混水摸魚。

21 金蟬脫殼。

22 關門姿悔捉賊。

23 遠交近攻。

24 假道伐虢。

25 偷樑換柱。

26 指桑罵槐。

27 假痴不癲。

28 上屋抽梯。

29 樹上開花。

30 反客為跡敗正主。

31 美人計。

32 空城計。

33 反間計。

34 苦肉計。

35 連環計。

36 走為上。

孫子兵法 1計篇。

2作戰篇 3謀攻篇。

4行篇 5勢篇。

6虛實篇 7軍爭篇。

8九變篇 9行軍篇。

10地形篇。

11九地篇。

12火攻篇。

13離間篇。

三十六計是誰寫的是哪個朝代的

4樓:愛讀書的呂老師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是根據中國古代漢族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租握書。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激源根據《南齊書·王明型態敬則傳》記載,「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叢集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中國古代軍事結構,詳細,中國古代國防分為哪幾個階段

明太祖仿效唐代的府兵制開創了衛所制,士兵入軍籍,父子相傳,在所在的衛所周圍獲得土地以保障兵源的穩定。這是明代武裝力量的基礎,衛所上歸都司管理,都司最 員是都指揮使。明中期以前,在 兵部劃歸文人掌管,負責發放糧餉 登記軍械等後勤事務,將領的委派由五軍都督府的武將處理。兩個部門相互制約,使得兵權被有效的...

請問中國兵法計謀書籍除了《孫子兵法》《三十六計》還有哪些是講

按照時間順序來說 比孫子兵法還要早的有 司馬法 孫子兵法中提到過 太公兵法 傳說中姜子牙寫的兵法,黃石公三略 秦末韓信得到這本書後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孫子兵法以後的主要有 吳起兵法 又叫吳子,戰國吳起寫的 孟德新書 曹操寫的 孫臏兵法 六韜 蔚繚子 李衛公兵法 唐朝李靖寫的 其他的非著名的還有 素書 ...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分為哪幾個時期,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用四句話來表述 第一階段 初見蓓蕾夏商周 形成階段 第二階段 春秋戰國漸成熟 成熟階段 第三階段 發展時逢秦五代 發展階段 第四階段 自成體系宋嘉佑 體系階段 特點 一 以仁為本的戰爭觀 二 不戰則已,戰則必勝 的指導原則 三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的戰爭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