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中三元」這一成語是誰的故事呢?

2025-07-27 04:21:21 字數 1954 閱讀 7298

1樓:yqsy一切隨緣

連中三元。弊伏拼音】

lián zhòng sān yuán 123含義】指搭消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獲得第一名。今也泛租枝攜指接連三次中頭名。

用法】用於褒義。

示例】巴金《人間最美好的感情》:「連中三元的戰士朱友恆同志不管自己胸前的一大片血跡,咬緊牙齒衝出工事,用火箭筒打壞了敵人的裝甲車。」

反義詞】 名落孫山。

2樓:秋意璀璨

連中三元」這一成語是誰的故事呢?

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正配孫狀元舉鏈,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賣世、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一卷:「後來連中三元,官封沂國公。」

連中三元成語解釋

3樓:金色盛典歷史

成語】:御喚連中三元。

拼音】:lián zhng sān yuán

簡拼】:lzsy

解釋】: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

出處】:明寬拆蠢·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八:「論他的志氣,便象馮京商輅連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裡東西,真個是足躡風雲,氣沖斗牛。」

示例】:玉帝敕旨:慎陪謫下文曲星君與馮商為子,~,官封五世。 明·沈受先《三元記·格天》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接連三次中頭名。

連中三元 成語接龍。

順接】:元亨利貞 元元之民 元元本本 元元皇帝 元兇大惡 元兇巨惡 元兇首惡 元奸巨惡。

順接】:返本朝元 返本還元 割剝元元 連中三元 貞下起元 五經解元 五炁朝元 擔榜狀元。

逆接】:璧合珠連 車擊舟連 唇輔相連 烽火相連 根株牽連 骨肉相連 瓜葛相連 禍結兵連。

逆接】:連一不二 連一接二 連三併四 連三接二 連三接五 連三接四 連三跨五 連中三元。

「連中三元」源自**?

4樓:如風如風0號

連中三元」源自封建科舉考試。

鄉試是省城主持的考試,考中稱「舉人」,第一名為「解元」。

會試由禮部在京城主持,考中稱「貢生」,第一名為「會元」。

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中稱"進士」,第一名為「狀元」或「殿元」。

鄉試、會試、殿試中都得第一名,就是「連中三元」。

科舉制度實施的1300年中,連中三元的只有17人。

出自於明·沈受先《三元記·格天》:「玉帝敕旨:謫下文曲星君與馮商為子,連中三元,官封五世。」

連中三元的解釋

5樓:欲貓人

連中三元的解釋(1).科舉 制度 分別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

連中三元」指接連在鄉試、會試拍納、殿試中獲第一名。《二刻拍案驚奇》卷一:「﹝王曾 ﹞後來連中三元,官封 沂國公 。

白雪遺音·小郎兒·冬》:「龍門 高跳,鰲魚頭兒喲,連中三元。」亦泛指接連三次得中頭名。

2).喻連續擊中三次。 巴金 《 人間 最 美好 的感情》:

連中三元的戰士 朱友恆 同志不管自己胸前一大片血跡,咬緊牙齒衝出工事,用 * 打壞了 敵人 的裝甲車。」《花城》1981年第6期:「南牆根底下襬著三個紅包袱當靶子,立刻有人往上插三支箭,抱著帶箭的紅布包袱飛跑到午門底下,高聲唱道:

連中三元!』」

詞語分解 連中的解釋 館名。《 左傳 ·哀公二十六年禪旁》:「冬 十月 ,公遊於 空澤 ,辛巳,卒於 連中 。

楊伯峻 注:「 杜 注:『 連中 ,館名。

沉欽韓 補註引《名勝志》雲:『 連中館 在 空澤 後,遺址高二丈。』」連 三元的解釋 指科舉鄉試、會試和殿試的第一賀賀橡名,即解元、會元和狀元;明代又指殿試的前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詳細解釋。

農曆正月初一。是日為年、月、日之始,故謂之三元。 南朝 齊 王儉 《諒闇親奉烝嘗議》:

公卿。

明朝連中三元的是哪幾個,明朝連中三元有誰?

連中三元 科舉制度稱鄉試 會試 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 會元 狀元,合稱 三元 明朝連中三元的有 1 文狀元 黃觀 商輅 2 武狀元 明朝嘉靖年間的尹鳳,明朝萬曆年間,浙江永嘉人王名世連中武科三元。明朝的黃觀 商輅 王名世 整個明朝就兩人 黃觀 商輅。其中黃觀因為忠於建文帝,被朱棣除名,所以很多地方是看...

古代科舉連中三元的有多少 都是誰

著名學者趙翼在祝賀錢啟 上為戶 文,下帶木字旁 的一首詩裡寫到 累代如君十一個。據後人考證,在此之前,至少就有十六個 連中三元 者 分別是 唐代 崔元翰 武翊黃 張又新 白敏中。宋代 陳堯叟 孫何 王曾 王巖叟 楊zhi 上寶蓋兒 下真 馮京 彭汝礪。遼代 王棠 金代 孟宗獻 元代 王宗哲 明代 黃...

在古代連中三元,是一種怎樣的傳奇經歷呢?

即使是三元,百年來也只有乙個人,不僅需要超凡的技藝,還需要一陣陣的運氣。三元及第,是在鄉試中為解元,在試中為會元,在殿試中為數一,難度之大,古今罕見。從隋唐建立科舉制度到清光緒三十一年取消,科舉制度歷時餘年。只有約人連中三元。有了這樣的經驗,這些人除非死得太早,否則只要不造反,不造反,老老實實地抱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