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字用古文有哪些翻譯,古文中見字的翻譯有哪些?

2021-05-22 04:42:08 字數 9032 閱讀 8466

1樓:侃侃筆墨話人文

「方」字古語釋義:

一、〈動詞〉的解釋

1、象形。下從舟省,而上有竝頭之象。故知並船為本義。

2、等同:相當     例子:梓人為侯,廣與崇方。——《周禮·考工記》。

3、比擬     例子:贊票騎亦方此意。——《漢書·衛青霍去病傳》。注:「比類也。」

4、辨別     例子: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國語·楚語下》

5、佔有     例子:維鵲有巢,維鳩方之。——《詩·召南·鵲巢》

6、通「放」( fàng)。依據;依託   例子:方天之休。——《左傳·哀公十六年》

7、通「仿」( fǎng)。模擬的意思,例子: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荀子·勸學》

8、通「謗」( bàng)。指責別人的過失 [vilify;defame;slander]

二、〈名詞〉

1、竹木編成的筏

2、方形

3、方向;方位(方向位置);

4、地區;地方

5、方面

6、規律;道理

7、合成藥物的配方 ;

8、品類;類別 [sort]

9、平方米的簡稱 ;

10、方法

11、方圓

12、通「房」( fáng)

13、植物種子的外皮

14、住室

15、姓

三、〈形詞〉

1、方正(人行為、品性正直無邪);正直 [upright]

2、通「旁」( páng)。遍,廣的意思;

四、〈副詞〉

1、方才;剛才

2、表示時間、相當於「始」「才」

3、又如:如夢方醒;方當(正當,正值)

5、表示時間 ,相當於「將」

6、表示情態方式,相當於「一併」

7、表示範圍或程度,相當於「只」、「僅」

五、〈介詞〉

1、表示時間,相當於「在」、「當」

2、又 。

古文中「見」字的翻譯有哪些?

2樓:木子兮丶

見: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頭上加隻眼睛,就是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

本義:看見,看到。

見:視也。——《易·乾》見龍在田。——《禮記·大學》見而不見,聞而不聞。——《韓非子·主道》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有被的意思,原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出自屈原《離騷》。

見還有看見、拜訪等意。

聽說;聽見;聽到。《國語·周語中》:「王見其語,召 原公 而問之, 原公 以告。」

古文中的生僻字翻譯多要基於平時積累,以及字在句子中的位置以及語句通順靠語感翻譯。

3樓:卷靜秀牧良

有被的意思

《管子·中匡》:「計得地與寶而不計失諸侯,計得財委而不計失百姓,計見親而不計見棄。三者之屬,一足以削,遍而有者,亡矣。」

被遺棄的意思。

4樓:泣偉懋孔駒

①圖窮而匕首見

②情見勢屈

見③彗星見於東方

④舊時茅店社村邊,路轉溪頭忽見

⑤風吹草低見牛羊

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⑦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①—④句:匕首、情、彗星、茅店都是「見」的主語,主語是事物(念xiàn)

⑤—⑦句:牛羊、南山、日,其實都可做「見」的主語,只是要換一下位置而已,主語也是事物(念xiàn)

由此得出,當事物名詞能做「見」的主語時,一般讀「xiàn」,「出現」「顯現」之義。(當然念jiàn,「看見」之義時,主語一般就是「人」了)

不經一番「尋與思」,哪能「分得如此清」——記住:我們要多去查尋、多加思考、尋找規律、歸納總結。只有如此,我們將逐個解決思索之迷團,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5樓:裔紹祺蹇楓

基本字義

1.看到:看~。罕~。~

微知著。~義勇為。~異思遷。

2.接觸,遇到:怕~風。~習。

3.看得出,顯得出:~效。相形~絀。

4.(文字等)出現

在某處,可參考:~上。~下。

5.會晤:會~。接~。

6.對事物觀察、認識、理解:~解。~地(見解)。~仁~智(指對同一問題各人從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助詞,表示被動或對我如何:~外。~教。~諒(原諒我)。~笑(被譏笑)。

詳細字義

〈動〉動詞已經有人說了

〈名〉1.

看法,見解

[opinion]

敢陳愚見。——《晉書·王渾傳》

2.又如:依我之見;政見;我見;各抒己見;各執己見;固執己見;主見

3.見識

[view]。如:淺見;偏見;見趣(見識情趣);見短(見識短淺)

〈助〉1.

表示被動,相當於「被」

[be+

過去分詞

]不見保。——《孟子·梁惠王上》

見犯乃死。——《漢書·李廣蘇建傳》

誠恐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悲獨見病。——唐·

柳宗元《

柳河東集》2.

又如:見笑於人;見笑於人;見重於當時;見執(被捉拿);見罔(被誣陷枉屈);見害(被害);見款(承蒙款待)

3.用在動詞前面表示對我怎麼樣

見辱問於長者。——唐·

李朝威《

柳毅傳》

4.又如:見告;見示;見教

5.用在動詞後表示結果。如:碰見;聞見;聽見

〈形〉1.

現有的[

available

]。如:見力(現有的兵力);見子(現有的兒子);見兵(現有的士兵);見卒(現有的士卒)

2.明顯的

[visible]。如:見證;見人(證人)

3.〈方〉∶每

[every]

賢弟若如此,見常也顯你的好處。——《

水滸傳》

4.又如:見常(平常);見年(每年);見天見地(每天);見天見晚(每日每夜)

5.另見

xiàn

古文重點字的翻譯整理與總結

6樓:匿名使用者

【而】(一)用作連詞。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

(《信陵君竊符救趙》)2.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勸學》)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遊褒禪山記》)3.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

(《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4.表示轉折關係。

可譯為「但是」「卻」。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六國論》)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5.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

可不譯。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於國也》)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7.表示因果關係,①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遊褒禪山記》)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8.表示目的關係,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鴻門宴》)(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②嫗每謂餘曰:

「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

(《虎丘記》)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遊》)【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②三月而後成。【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鐘山記》)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庖丁解牛》)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會兒。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

(《五人墓碑記》)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也】(一)句末語氣詞,1.表示判斷語氣。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鴻門宴》)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齊桓晉文之事》)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①鳴呼!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②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傳序》)③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①公子畏死邪?

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③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②當相與共謀之,勿令姊有窮途之慮也。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①是說也,人常疑之。

(《石鐘山記》)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①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①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

(《觸龍說趙太后》)②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病梅館記》)③豈獨伶人也哉!(《伶官傳序》) 【以】(一)介詞1.表示工具。

譯為:拿,用,憑著。①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鐘山記》)2.表示憑藉。譯為:

憑,靠。①以勇氣聞於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項脊軒志》)③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3.表示所處置的物件。譯為:

把。①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4.表示時間、處所。

譯為:於,在,從。①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五人墓碑記》)②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復庵記》)③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祭妹文》)5.表示原因。

譯為:因為,由於。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五人墓碑記》)③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6.表示依據。

譯為:按照,依照,根據。①今以實校之。

(《赤壁之戰》)②餘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①以一當十(成語)②夜以繼日(成語)③秋以為期(《詩經·氓》)(二)連詞。1.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遊褒禪山記》)②忽魂悸以魄動。(《夢遊天姥吟留別》)2.表示承接關係,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

可譯為"而"或省去。①餘與四人擁火以入。(《石鐘山記》)②樊噲側其盾以撞。

(《鴻門宴》)③各各竦立以聽。(《促織》)3.表示目的關係,後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

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②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餘年,教吾子與汝子。(《祭十二郎文》)③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六國論》)4.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遊褒禪山記》)③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5.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三)助詞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範圍。例:

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②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以:方位)(《廉頗藺相如列傳》)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

表範圍)2.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懷。

(《孔雀東南飛》)(四)動詞1.以為,認為。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②皆以美於徐公。

(《鄒忌諷齊王納諫》)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五)名詞。

譯為:緣由,原因。①古人秉燭遊,良有以也。

(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六)通假1.通「已」,已經。①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②日以盡矣。

(《荊軻刺秦王》)2.通「已」,止。①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以為】1.認為,把……當作或看作。

①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黔之驢》)②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⑵把……作為或製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過秦論》)(以為:把它設為。

)②鑄以為金人十二。(《過秦論》)【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髮展或推斷的結果。①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鐘山記》)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信陵君竊符救趙》)【有以】【無以】意思分別是「有什麼辦法用來……」「沒有什麼辦法用來……」①項王未有以應,曰:「坐。

」(《鴻門宴》)②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莊暴見孟子》)③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勸學》)④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

(《陳情表》) 【則】(一)連詞。1.表示承接關係。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

例如:①項王曰:「壯士!

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鴻門宴》)②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勸學》)③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④臨視,則蟲集冠上(《促織》)2.表示條件、假設關係。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麼」「就」「便」。

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②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3.表示並列關係。

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裡,表示分句之間是並列關係。可譯為「就」,或不譯。①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師說》)②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③小則獲邑,大則得城。④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4.表示轉折、讓步關係。表示轉折時,用在後一分句,譯為「可是」「卻」;表示讓步時,用在前一分句,譯為「雖然」「倒是」。①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師說》)②手裁舉,則雙超忽而躍。(《促織》)③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5.表示選擇關係。

常和「非」「不」呼應著用,譯為「就是」「不是……就是」。①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②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勾踐滅吳》)(二)副詞。

1.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岳陽樓記》)2.表對已然或發現的強調。可譯為「已經」「原來」「原來已經」。①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餚之戰)(三)名詞。1.指分項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①《論語》六則。

2.準則,法則。①以身作則。(四)動詞。

效法。①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五)通假。

同「輒」,總是,常常。①居則曰:「不吾知也!

」(《論語》)【則是】只當是。①與竇娥燒一陌兒,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竇娥冤》)【則則】讚歎的聲音。

①連呼則則。 【之】(一)代詞。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

有時靈活運用於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①太后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后》)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之:我)(《廉頗藺相如列傳》)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數存之。(之:

我)(《信陵君竊符救趙》)④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⑤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

(之:你)(《與妻書》)2.指示代詞,這,此。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將伐顓臾》)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前一個「之」,這樣。後一個「之」,它。)(《季氏將伐顓臾》)③之二蟲又何知。

(《逍遙遊》)④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二)助詞。1.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①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②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③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

(《勾踐滅吳》)④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誌。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師說》)②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③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後置的標誌。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勸學》)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後面,湊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於國也》)②餘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③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三)動詞,到……去。

①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②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遊》)③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

「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④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齊人有一妻一妾章》)

古文中形容月亮的字有哪些,古文中形容月亮的一個字有哪些

古文中形容月亮的一個字有 月,餅,絞,愛,夢,兔 月亮 讀音 yu li ng 一些關於 月亮 的詩句 1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2 玉階怨 唐 李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3 秋浦歌其十三 唐 李白 淥水淨素月,月明白鷺飛。郎聽採菱...

古文中羨字的幾種解釋,古文中「羨」字有幾種解釋?

1 因喜愛而希望得到,如 臨淵羨魚。說文 羨,貪慾也。2 盈餘,餘富,豐裕,如 以羨補不足。孟子 滕文公下 又如 四方有羨。詩 小雅 十月之交 又如 羨力 多餘的力量 羨田 餘田,指不納租稅的私墾田地 羨溢 富饒豐足 鈞 均 羨不足。管子 國蓄 3 超越,蓋過,如 德隆乎三皇,功羨於五帝。司馬相如 ...

及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哪些,而在古文中都有什麼意思

1 追趕上,抓住.及,逮也.東漢 許慎 說文 2 至,達到.及,至也.廣雅 3 待,等到.及日中則如盤盂.列子 湯問 4 遭受.鐵銛短者及乎敵.及乎敵,被敵所傷,極言戰爭之激烈.韓非子五蠹 5 比得上,能與 相比.徐公何能及君也?戰囯策齊策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韓愈 師說 6 連累 關聯.老吾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