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第四五段與第六段感情有何不同

2021-03-19 18:26:54 字數 5637 閱讀 3747

1樓:匿名使用者

四五段沉浸在荷塘月色的美景中,享受淡淡的喜悅。

第六段退出荷塘,回到現實之中,情感變得低沉,惆悵。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四五六自然段是什麼

2樓:為誰為誰為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丰姿,便在煙霧裡也辨得出。

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裡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擴充套件資料:

寫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於2023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於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鬥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後,卻從鬥爭的「十字街頭」,鑽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鬱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於是作者寫下了這篇文章。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複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名家點評

佩弦先生的《背影》、《荷塘月色》、《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是被稱作早期散文裡的代表作的,**字,平穩清楚,找不出一點差池,可是總覺得缺少了一個靈魂,一種口語裡所包含的生氣。

朱文的譬喻雖多,卻未見如何出色。且以溢美過盛的《荷塘月色》為例,……十一句中一共用了十四個譬喻,對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說來,用喻不可謂之不密。細讀之餘,當可發現這些譬喻大半浮泛,輕易,陰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

……在想象文學之中,明喻不一定不隱喻,可是隱喻的手法畢竟要曲折、含蓄一些。朱文之淺白,這也是一個原因。惟一的例外是以睡眼狀燈光的隱喻,但是並不精警,不美。

與作品的意境,基調相一致,詩人運用了近三十個各種型別的疊詞,這些疊詞渲染出一種雅而不俗的語言氛圍,產生了獨特的表情達意的效果。如描寫荷花荷葉、運用了「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層層」、「一粒粒」、「縷縷」、「密密」、「脈脈」等疊詞,準確而又傳神地描寫出傾注詩人主觀思想的美的形象。

其中一些從古典詩詞中選用的描寫香草美人的疊詞,大大濃化了妙若美女的荷花形象的情態和風韻,與作品的內在抒情取得了和諧的契合,使描寫語言有一種典雅的美,清麗的美。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

「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成員,現代著名的散文家、學者。原任清華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轉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在抗日民主運動的影響下,政治態度明顯傾向進步。

晚年積極參加反帝民主運動。他的散文,結構嚴謹,筆觸細緻,不論寫景抒情,均能通過細密觀察或深入體味,委婉地表現出對自然景色的內心感受。抒發自己的真摯感情,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

主要作品有《毀滅》、《蹤跡》、《背影》、《歐遊雜記》、《倫敦雜記》等 。

《荷塘月色》閱讀答案,拜託了

3樓:匿名使用者

田田的葉子bai

淡淡的雲

彎彎的楊柳du

亭亭zhi的舞女

和諧的旋律dao

渺茫的歌聲

嫋娜地開著內容

現代文閱讀 荷塘月色四五兩段

4樓:奔跑的窩牛的家

1.第四段中的三個比喻,分別寫出了荷花怎樣的美麗形象?

<荷塘月色》第四五段和第七段編者為什麼刪去又改回

5樓:小夢

一篇好文章,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它的每個組成部分,都不能輕易取捨替代。刪改他人文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名家名篇,更應持慎之又慎的態度。一般說來,未經原作者許可,越俎代庖,任意刪改這一類範文,則弊多利少。

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是2023年去世的。解放後,他的散文代表作《荷塘月色》屢次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原先,編者在課題註釋裡標上「有刪節」字樣:

近幾年,編者在課文裡又加進了幾句原文,課題註釋在「有刪節」前加了個「略」字。可以設想,這種刪節是當時編者在無法徵得作者意見的特殊情況下,出於某種意識形態原因所致。

筆者仔細與原文校對,發現課文刪節共有三處。

第一處是原文第四段中間一句:「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在當時的政治形勢下,描寫女性人體美還是個「禁區」,有宣揚資產階級審美觀之嫌,正在發育成長的中學生看了也會想入非非,恐怕影響不好。

編者的良苦用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儘管刪掉這一句無傷全篇大局,然而仔細推敲起來,問題還是冒出來了。原文是一個雙綰並列複句: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作者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裡的星星」比喻在遠處層層葉子中間零星點綴的白花;再用「剛出浴的美人」比喻眼前「嫋娜地開著的」鮮花和「羞澀地打著朵兒的」花蕾(這個比喻非常貼切)。作者視角由遠景到特寫的伸縮,富有變化。將「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一句刪掉,好象一個人缺了條腿,不但文句失去了平衡,而且「嫋娜地開著的」、「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所形容的直觀形象消失了。

第二處刪掉的是原文第五段中間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本來這一句無非是形容陰森森的黑影;編者也許擔心年輕人會中封建迷信的流毒。

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掃興時誰不說一句話「活見鬼」之類的話,難道真的見了鬼了?原文是個並列複句:

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刪掉了「峭楞楞如鬼一般」以後,「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有喻體,而「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卻無喻體,這樣「卻又」二字便「師出無名」,讀者不知其所以然,而編者真有點捉襟見肘、顧此失彼了。

第三處,刪掉了原文第七段的大部分,還刪掉了第八段和第九段,然後又將第七段剩餘部分與第十段相銜接,讓沒有接觸過原文的中學生看去,的確是天衣無縫了。現將刪去的內容抄錄如下:

……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豔歌去的。採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採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採蓮賦》裡說得好:

於是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餘,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編者在這裡作了155字的刪節,對於這篇不很長的散文來說,該不算「略有」吧。也許編者認為,怎能讓年輕的讀者去看「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這一類文字,說不定現在的少男少女要模仿「妖童媛女」的樣子去早戀呢!何況梁元帝《採蓮賦》文字古奧難懂,刪掉它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儘管編者的出發點是不錯的,但刪去上面的內容後,仍然出現了無法避免的缺憾,而且起碼有三條:

第一,「流水」問題。於慶同志在《分析〈荷塘月色〉不可忽視「流水」》(見《中學語文教學》1992年第8期)一文中寫道,課文多處描寫流水的目的是「以水傳神,以水襯塘」。筆者認為,問題好像還沒有說透。

如果看了刪節的部分,就會豁然大悟:原來,採蓮女是「蕩著小船」去的,流水是賴以載舟者,沒有它,「是不行的」。此間荷塘「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沒法行船,**來的採蓮女「有趣的事」?

於是,作者只好「惦著江南了」。

第二、內容過渡問題。作者在寫了荷塘月色美景之後,「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連許多學生讀到這裡。

都認為作者聯想有些唐突,過渡不自然。文章也似乎出現了「蛇足」。語文教學參考書裡解釋道:

作者「當被蟬聲、蛙聲驚醒,意識到還在現實之中時,便求助於遠古的江南幻境了。」愚以為這種看法值得商榷。《詩·小雅·伐木》中說: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夏蟬、青蛙熱鬧的鳴叫難道不是在求偶麼?(為了證實這一點,筆者還查閱了有關這方面的書。

)這實際上與被刪去的採蓮女「蕩著小船,唱著豔歌」是一碼事。朱自清先生由此及彼的聯想是極其自然的;但是,經編者刪節後的重新拼接,課文上下段之間就出現了無法吻合的「段溝」。

第三,主題偏重問題。筆者認為《荷塘月色》一文的主題,簡而言之曰:尋找寧靜,嚮往自由,尋找寧靜,目的在於解悶。

別人對此已說得很多,筆者無需贅述;說到嚮往自由,因編者將表現採蓮女愛情生活的那些內容刪掉了,所以這一點就無法完全落到實處,便出現了主題偏重問題。

《荷塘月色》第三段明白地寫道:「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作者是在夜晚獨處的環境裡,去自由地享受「這無邊的荷香月色」的。

許多論者認為,是蟬聲蛙聲打破了寧靜的氛圍,打破了這種超然境界,使作者又回到了現實,於是心中泛起了更加深重的苦惱和煩悶。對於這種說法,筆者不敢苟同。因為,「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一句與被刪掉的一段「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

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之間,無論是思想感情還是表現手法,都有相類之處。明顯得很,作者在嚴酷的社會現實面前,在家庭生活重負(五個孩子)的壓力下,對於動物求偶的熱鬧場景,對於採蓮女的風流韻事,都是感到「熱鬧的」「有趣的」,這叫「苦中尋樂」吧。那麼,作者僅僅是羨慕他(它)們「談情說愛」的熱鬧情景麼?

如果停留在這個認識水準上,那當然是膚淺的。保加利亞的瓦西列夫在他的《情愛論》中說得好:「愛情的實質是精神的自由振奮。

」作者羨慕幸福的愛情生活,實際上是追求美好,嚮往自由,這與第三段裡所描寫的個體自由心態遙相呼應,一脈相承了。筆者認為,只有讀了《荷塘月色》的原文,課文主題的全部內涵才能完美地昭示,才能深刻地理解。

現在,極「左」的迷霧已逐漸地退去,中學語文教材裡的《荷塘月色》該到了展現它全部丰采的時候了。

句、章全面地抓好學生的基本訓練,必須採取與之相適應的多種形式。在練的基礎上,教師用進行畫龍點睛的講解,更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每項練習,還要有相對的獨立性,但一個階段的練習,應該相互聯絡,不斷深化。制訂學期教學計劃時,對整個學期的練習有一個通盤的考慮安排,一般一個單元結束後,可把前面進行的各個單項練習來一次綜合運用,所謂綜合,主要就是指的字入詞,詞入句,句入章的不斷「匯合」。

如在一個單元的訓練結束後,根據課文特點,搞一些排列詞句、摘編詞句、觀察記錄、擬定提綱、回講複述等形式的讀寫綜合訓練,這類練習不只可以訓練學生掌握規律的準確性,還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舉一反三」的靈活性。重視課內多練,既有利於學生當堂對基礎知識加深理解,又為學生課外練習打下基礎,掃除「攔路虎」,這就調動了學生多練的積極性,把思想練活,把人練精,練出新水平,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一個教師倘若不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如何按質按量地上好課,而是著眼於「課內損失課外補」,寄希望於加班加點,其後果勢必影響到教學質量的真正提高。

求荷塘月色的第四段賞析,《荷塘月色》第四段評析

第四段寫月光下的荷塘。從田田荷葉寫起,依次寫出荷花,荷香和脈脈流水。符合人物觀察景物的順序。最先撲入眼簾的是滿塘荷葉。亭亭 一詞表現了荷葉的風姿秀麗,舞女裙 的比喻,恰到好處地寫出了荷葉臨風搖曳的姿態。在縱觀之後,凝神細審,視線移到萬綠叢中的點點白花。盛開的嫋娜喜人,含苞欲放的流露著勾人情思的嬌羞,...

求《荷塘月色》與《綠》的對比(都是朱自清的)

綠 抒發對梅抄雨潭之綠的愛,對襲自然美景的喜愛。荷塘月色 既有著面對荷塘月色這樣的美景的淡淡的喜悅,也有因生活不如意 時局不理想而生出的淡淡的哀愁。綠 是中國現代散文家朱自清於1924年2月所作的一篇寫景散文。全文以熱情的筆調,對梅雨潭的景物進行了細緻的描寫,頌揚了祖國大自然的絢麗風光,寫得清新細膩...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二段寫了什麼環境

第二段 用對比的手法襯托出月下小路的美。原文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 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鬱鬱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荷塘月色 是中國文學家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