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上有哪些少數民族的大規模遷徙

2021-03-19 18:26:55 字數 6180 閱讀 1131

1樓:匿名使用者

秦漢:匈奴反覆南下、北上,最終被迫遠遷西方。

魏晉南北朝: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南遷,這是中國歷史上民族遷徙最頻繁的時代。

隋唐:突厥連遭打擊,最終遠遷中亞和小亞細亞。

宋元:遼國契丹人遷徙至中亞建立西遼;蒙古族入侵中原。

明清:滿族進入中原

我國歷史上有哪些少數民族的大規模遷徙?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浪潮是從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從東漢末年以來,中國西部和北部周邊地區的少數民族,開始不斷地向內地遷徙,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漢王朝的軍事征服以及他們為彌補中原兵力和勞動力的不足而對少數民族的招誘。與此同時,周邊各少數民族勢力的消長變化也引起一些民族內遷。

在這一過程中,內遷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歷史上泛稱「五胡」。大量人口遷移到南方,給南方地區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江南地區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這為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礎。

發生在唐天寶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亂」造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這次戰亂雖然僅僅持續了七年(755——763年),但是,中原地區人民南遷並沒有因為戰亂的結束而終止。直至唐末和五代十國時期,南遷的中原地區人民仍相望於道。

經過「安史之亂」後,中原人民的南遷,南、北方的人口比例首次出現均衡狀況。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得到更進一步開發,特別是江淮、太湖地區荒地被大量開墾,成為我國新的財富地區,到五代時南方經濟開始逐漸超過北方。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第三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是從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難」至南宋末年。2023年金撕毀了與宋的和約,大舉南侵。淮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迫使淮河流域的人民南遷到長江流域,主要遷移到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等地。

忽必烈繼承汗位以後,於2023年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了消滅南宋的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地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進入今天的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兩宋時期,北民的進一步南遷,南方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北方,對朝廷的財政收入起著重要作用,表明: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程序最終完成。

3樓:匿名使用者

上面不錯,最早的還有一個苗民的遷徙

中國歷史上都有哪些大遷徙?

4樓:彼岸的暗夜

在中國歷史上,一共有三次民族大遷徙,分別為:

一、永嘉之亂,晉室南遷,中原漢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西晉末年,發生了八王之亂,晉朝的實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數民族趁機南下,侵佔了中原的腹地洛陽,這就是歷史上的有名的五胡亂華。中原漢族中王室貴族和富戶、大戶相繼南遷,以致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了很多僑鄉。如:

南司州、南徐州、南兗州、南弘農、南新安指東晉南北朝時流亡江南的北方人的僑鄉。

二、安史之亂,中原塗炭,河南、河北、陝西的漢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川。

安史之亂歷時八年,給唐王朝的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破壞。更為嚴重的是,此後中原地區陷入了長達百年的藩鎮割據的混亂狀態,相對和平的南方再次成為中原居民逃避戰火的首選之地。

從湖北荊州至湖南常德一帶,因移民而增加戶口十倍。在太湖流域,人口也有顯著增加,吳縣移民可能佔到全縣戶口的三分之一。由襄州沿漢水南下經郢、復至鄂,諸州戶口都有不同程度增加,連移民路線都斑斑可考。

三、靖康之恥,天子蒙塵,金兵南下,高宗南渡,中原居民大規模南遷。

關於這次他逃亡,很多明清**、戲曲中都有記載。累計南下移民500萬,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漢民族南遷。 今東南各省,甚至遠至福建、廣東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較集中的地區是蘇南浙江一帶,更加密集的移民區則是從蘇州至寧波一帶,當然最高度集中是在杭州城裡。

這次移民活動,形成了今天世界上影響巨大的「客家人」族群。金入主中原不久,蒙古崛起,繼續南下侵佔中原。中原人不斷南遷,河南十室九空,成了歷史上人口最少的時期。

中國歷史上共有幾次人口大規模遷徙,其原因和意義是什麼?知道的答一下,越詳細越好!

5樓:潯覓悻褔的回憶

一、永嘉之亂,晉室南遷,中原漢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西晉末年,發生了八王之亂,晉朝的實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數民族趁機南下,侵佔了中原的腹地洛陽,這就是歷史上的有名的五胡亂華。

二、安史之亂,中原塗炭,河南、河北、陝西的漢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川。

三、靖康之恥,天子蒙塵,金兵南下,高宗南渡,中原居民大規模南遷。

四、明初洪洞大槐樹移民,從山西南部向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等中原地區的規模巨集大的官方移民。

五、明末清初的30年戰亂,四川被禍最慘。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極度稀少,需要充實。

六、粵、閩等沿海居民的下南洋。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當今東盟10國在內的廣大區域。

七、晉商和陝北居民的走西口,形成了今天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的漢族人口。

八、山東、河北、河南的闖關東,形成了今天東北的多數居民。

九、抗日戰爭時期河南人沿隴海鐵路的西北大移民。

十、新中國成立及以後半個多世紀的移民路線。

6樓:然若錯

(1)秦代和西漢秦是一個能量很大的皇朝,它統一中國後出於政治和經濟上的需要,組織了一系列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其中有一些在中國的人口遷移史上,是屬於先驅性的,對以後歷代的移民政策影響很大。除政治流放外,其內容主要分兩類。第一類是「實關中」,如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目的在於加強統治,把關中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政治中心。

第二類是戍邊和開發新區,其中最著名的有北戍五原、雲中,南戍五嶺,人數均達數十萬人,對長城沿線和華南的開發起了重要作用。

「漢承秦制」,繼續奉行「實關中」和移民戍邊的政策,尤其是對河套地區、河西走廊、青海東部以及新疆中部的大規模屯墾移民,在政治上具有重大意義。

(2)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罕見的社會大動亂時期。軍閥混戰,生靈塗炭,促成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在三國鼎立的形勢確立以前,即各地軍閥大混戰時期,移民均為逃避戰亂的流民,他們由戰亂最烈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遷出,大部分向南遷至長江流域。

移民中不少學者、士大夫後來均為吳、蜀二國羅致,其中最著名的有諸葛亮、周瑜、魯肅、張昭等,原籍臨淮(今安徽定遠)的魯肅曾號召部屬:「淮泗間,非遺種之地。吾聞江東沃野千里,民富兵強,可以避害」是為典型代表;另一部分則向北遷至長城沿線甚至遼東,移民中著名的有管寧。

三國鼎立時期,為壯大己方實力,三方均努力招撫流民,發展屯墾,並儘量從境外招收、劫擄人口,包括少數民族,如曹魏把大批匈奴、烏桓人遷至內地,孫吳派兵至臺灣,「得夷州數千人還」。

經過前後近90年的人口大遷移,中國長江流域和長城一線人口增加,並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少數民族的遷入,給中華民族注入了新鮮血液,但在當時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為隨後的兩晉南北朝時期更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和社會動亂埋下了伏筆。

(3)兩晉南北朝時期這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大**、大糜爛、大破壞的時期,遷入北方的各少數民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長達一兩個世紀的動亂中,黃河流城慘遭蹂躪,從而促發了一次又一次向南方移民的高潮。僅據官方統計,公元313~450年之間北方南渡的人口即達90萬人,佔北方原有戶口的1/7。

事實上這一統計由於流離混亂之際,戶口多有隱匿流失而大大縮小。正像有人早已指出的:「自中原喪亂,民離本域,江左造創,豪族併兼,或客寓流離,民籍不立。

」「時百姓遭難,流離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這說明移民的實際規模當遠在上述官方統計之上。期內移民的分佈仍以長江流域為主,更南的福建兩廣移民也不少,據記載:

「晉永嘉二年,中州版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浪潮,為中國經濟和人口重心自北向南的歷史性轉移奠定了基礎。

(4)「安史之亂」隋、唐兩朝在政治上能量很大,但在人口遷移上的作為卻遠不如秦、漢,原因在於人民在此之前經歷了幾個世紀的動亂,飽嘗流離之苦,安土重遷,從心理上對人口遷移十分反感。此外,秦、漢之官方移民,包括屯墾戍邊,大多未能終善其事,往往利未見而害先行,教訓是很大的。故隋、唐二朝官方組織的人口遷移甚少。

直至震憾全國的「安史之亂」爆發,黃河流域再次沉入血海,才觸發了又一次人口南遷的大潮。據史書記載:「天寶末,安祿山反,天子去蜀,多士南奔,吳為人海。

」「天下衣冠士庶,避地東吳,永嘉南遷,未盛於此。」這次人口南遷大潮的餘波,一直持續到唐末和五代十國時期,至此,中國南方的人口規模第一次達到了同北方平分秋色的地步。

(5)「靖康之難」至南宋末年由金人大規模南侵造成的「靖康之難」以及其後長達100餘年的宋、金對峙,使中國又遭到一場巨大的社會動亂,由此產生的人口遷移,其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均堪與「永嘉喪亂」和「安史之亂」相伯仲,其性質和形式也相似。據記載,「建炎末,士大夫皆避地……衣冠奔踣於道者相繼。」「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難,多挈家寓武陵」。

「四方之民雲集二浙,百倍常時。」連南方一些偏僻山區,也接納了不少移民,如廣西容縣「介桂廣間,渡江以來,避地留家者眾。」北方大批人口的南下,對南方的社會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南宋的許多文臣武將亦多來自北方,岳飛、韓世忠、張俊等皆是;平民中南下的著名人物也很多,如李清照、辛棄疾等。

(6)元末明初中國廣大的中原地區在從「靖康之難」到元末的兩個多世紀中屢遭浩劫,至明初已是「中原草莽,人民稀少。」與人口高度稠密的江南形成鮮明對照。這種極不平衡的人口分佈格局,產生了對人口遷移的現實需求,再加上開疆衛邊的需要,使明初出現了人口遷移的一個高潮,但其性質與前幾次因動亂產生的大移民完全不同。

明朝建立後不久即著手組織人口遷移,如「徙江南民十四萬於鳳陽,」「遷山西澤、潞民於河北,」徙「沙漠遺民」屯田北平附近,徙江西農民於雲南湖廣,等等。故史籍稱「太祖時徙民最多。」明初為了鞏固邊防,在長城一線設立了稱為「九邊」的9個鎮,在國內其它戰略要地,也設立了許多駐兵設防的衛,僅洪武朝三十一年設衛即達136處。

為解決邊防軍的糧餉問題,明初組織了大規模的移民屯墾戍邊,「於時,東自遼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肅,南盡滇蜀,極於交趾,中原則大河南北,在興屯矣。」前往雲南屯田的移民多達四五十萬,規模浩大,在政治上、經濟上都收到較好的效果。

(7)清代對臺灣的移民臺灣在元代正式列入中國版圖。17世紀初被荷蘭殖民者侵佔後不久,鄭成功即率兵一舉收復。此後鄭成功組織了對臺灣的大移民,不長時間內移民數即達20萬人,在全島總人口中佔了大部分。

清朝統一臺灣後,對移民問題採取了曖昧的態度,即不準移民攜帶家眷,使之難以在臺灣生根,目的乃在於防止臺灣人口日增,羽毛豐滿後重蹈鄭成功在臺灣抗清的「覆轍」。直至清代中葉,因大陸人口壓力增大,上述政策才有所鬆動,從而引起對臺移民的高潮。2023年臺灣漢民已逾200萬人,比一個半世紀前猛增了六七倍。

清代後期,朝廷鑑於國際形勢之險惡,對臺灣的戰略意義有所認識,不僅完全解除了對移民的限制,還在廈門、汕頭、香港等地設立「招墾局」,以提供資助和優惠來促進對臺灣的移民,為日後的發展在人口上奠定了基礎。

(8)清末和**時期對東北的移民在歷史上中國的東北地區(含內蒙古東部)人口一直不多,清初滿人傾族入關後人口更加稀少。滿清統治者視東北為「祖宗肇跡興王之所」,為保護「參山珠河之利」,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並在遼寧境內築起「柳條邊」,嚴禁居民越界墾殖。同時又把東北作為流放犯人的場所,這些所謂「流人」,對東北的開發起了重要作用。

加上違禁前來的農民,全區總人口至清代中葉仍有明顯增長。進入19世紀,黃河下游廣大地區連年遭災,成千上萬的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源源流入東北,至2023年全區總人口已突破300萬人,比100年前猛增了七八倍。這時全國人口已達4億人,人口壓力使社會矛盾日趨激化,而在國際上,列強步步進逼,尤其是沙皇**對東北一直虎視耽耽。

在此形勢下,滿清朝廷遂於2023年在東北區域性弛禁放荒,2023年全部開禁,如此既減輕了關內人口壓力,為朝廷開了一項財源,又充實了邊防。此外,對移民還「酌量給以工本」。所有這些都促成了一股「闖關東」的狂潮,到2023年東北總人口已增至1800萬人以上,比2023年增長近5倍。

**建立後,「闖關東」的洪流仍然源源不斷,「九一八」以前估計年均移入約25~30萬人,大部分來自山東、河北兩省,此後移入人數仍很可觀。新中國成立前夕,全區總人口巳近400萬人,比2023年再翻一番。縱觀中國整個人口遷移史,清末民初對東北的移民,強度最大,效果最佳,無論對中國人口地理還是經濟地理,均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9)新中國成立後人口遷移

1、50、60年代從沿海地區、特別是從沿海城市向西部地區的人口遷移,如三線建設企業內遷、支邊、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等等;

2、改革開放以來以農村勞動力流動為主要特徵的城市化運動;

3、以及因工程建設專案而形成的工程移民。

與通常的人口遷移不同,工程移民是非志願移民(involuntaryresettlement)。這類移民是由於水庫、交通、城市基礎設施等工程建設而造成的。以水庫建設為例,50、60年代建設的新安江水庫、三門峽水庫和丹江口水庫均產生了數十萬的移民,目前在建的三峽工程動遷人口達百萬之眾。

據估計,建國後我國因工程建設而形成的非志願移民總數在4000萬人以上。因此非志願移民已對我國社會結構變遷與結構重構產生重大影響。

我國歷史上的五君子都有哪些,我國歷史上有哪些人可以被稱為君子

堯 舜 禹 湯 孔子被稱為 五君子 堯 帝嚳次子,名 放勳,字伊祁,年十三,佐兄摯治理天下,封在陶丘。年十六,改封為唐,史稱陶唐氏。年十八代挈為天子,居高辛古城。娶散宜氏之 皇,生子九,長子丹朱 次監明 三開明 四啟明 五胤明 六覺明 七臥明 八晦明 九源明。生女二,長女娥皇 次 英適虞舜為妃。舜,...

有哪些皇帝的妃子是少數民族的,歷史上有哪個皇帝的皇后是少數民族嗎?特別寵愛的妃子也行,多謝!最好標註一下妃子的名字

清朝皇帝皇后 妃子幾乎都是,原因有二 其一,是清朝政權是滿族 原稱女真族 其二,清朝統治者為了將蒙古控制在自己的管轄範圍內,於是與蒙古人和親,清朝一共有十個皇帝,其中有六個皇帝的皇后是蒙古的,其餘的皇后幾乎都是滿族的。清朝的大部分都是啊,不是滿族就是蒙古族,還有其他少數民族,朱棣的生母是誰在歷史上都...

我國歷史上的愛國將領,中國歷史上有哪些愛國將領

文天祥,林則徐,劉永福,馮子材,岳飛,宗澤,許彥,戚繼光,孫中山,丁汝昌,劉銘傳,袁崇煥,鄭成功,衛青,霍去病,李廣,李陵,許平生,左權,張自忠,蔡廷鍇,鄧世,林則徐 關天培,馮玉祥,張自忠 李宗仁,孫立人,張靈甫,左權 楊虎城 張學良,很多很多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