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作者寫此表的目的或本表的主旨是什麼

2021-03-19 18:27:06 字數 3539 閱讀 4919

1樓:fanの花花

希望後主能夠發憤圖強 繼承先帝遺詔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表達自己對蜀的一片忠心

2樓:東籬青瓷

「表」是一種文體,是古代奏章的一種,一般以臣子向君主奏事陳情為內容。《出師表》就是諸葛亮向蜀漢後主劉禪陳情的奏章。「表」的最大特點是陳述衷情,表達希望和懇切之意。

3樓:匿名使用者

此目的是為了告誡劉禪要賢明,並且提出出師的目的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出師表的主旨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前出師表》出自《三國志·蜀志》本傳。當時為建興五年,蜀漢已從劉備殂亡的**中恢復過來,外結孫吳,內定南中,勵清吏政,兵精糧足;諸葛亮認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實現劉備匡復漢室的遺願。於是,決意率軍北進,準備征伐曹魏。

臨行上書後主劉禪,強調自己為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臨終託咐,以「討賊興復」作為自己的職責,並規勸後主採納忠言,和輯臣吏,勵志自振,使他能專心一致於北伐大業。

「表」是古代文體的一種,專為臣下對君王進行陳述求請時使用,類似的還有「章」、「奏」、「議」等。本文表達了作者審慎勤懇、以伐魏興漢為己任的忠貞之志和誨誡後主不忘先帝遺願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摯,文筆酣暢,是古代散文中的傑出作品。

《後出師表》是《前出師表》的姊妹篇,寫於建興六年(228)。由於《三國志》本傳中不載,《文選》裡也不見選錄,而是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在註文中引自張儼《默記》,所以,有人認為此表是偽作。但也有人認為,從體例文風來看,後表與前表並無二致;而且《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中,諸葛恪說:

「近見家叔父表陳與賊爭競之計,未嘗不喟然嘆息也。」所指可能即系後表。

《後出師表》作於第一次北伐失敗之後,大臣們對再次北出征伐頗有異議。諸葛亮立論於漢賊不兩立和敵強我弱的嚴峻事實,向後主闡明北伐不僅是為實現先帝的遺願,也是為了蜀漢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議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動搖。正因為本表涉及軍事態勢的分析,事關蜀漢的安危,其忠貞壯烈之氣,似又超過前表。

表中「鞠躬盡力,死而後已」之句,正是作者在當時形勢下所表露的堅貞誓言,令人讀來肅然起敬。

《出師表》的主旨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前出師表》出自《三國志·蜀志》本傳。當時為建興五年,蜀漢已從劉備殂亡的**中恢復過來,外結孫吳,內定南中,勵清吏政,兵精糧足;諸葛亮認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實現劉備匡復漢室的遺願。於是,決意率軍北進,準備征伐曹魏。

臨行上書後主劉禪,強調自己為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臨終託咐,以「討賊興復」作為自己的職責,並規勸後主採納忠言,和輯臣吏,勵志自振,使他能專心一致於北伐大業。

「表」是古代文體的一種,專為臣下對君王進行陳述求請時使用,類似的還有「章」、「奏」、「議」等。本文表達了作者審慎勤懇、以伐魏興漢為己任的忠貞之志和誨誡後主不忘先帝遺願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摯,文筆酣暢,是古代散文中的傑出作品。

《後出師表》是《前出師表》的姊妹篇,寫於建興六年(228)。由於《三國志》本傳中不載,《文選》裡也不見選錄,而是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在註文中引自張儼《默記》,所以,有人認為此表是偽作。但也有人認為,從體例文風來看,後表與前表並無二致;而且《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中,諸葛恪說:

「近見家叔父表陳與賊爭競之計,未嘗不喟然嘆息也。」所指可能即系後表。

《後出師表》作於第一次北伐失敗之後,大臣們對再次北出征伐頗有異議。諸葛亮立論於漢賊不兩立和敵強我弱的嚴峻事實,向後主闡明北伐不僅是為實現先帝的遺願,也是為了蜀漢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議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動搖。正因為本表涉及軍事態勢的分析,事關蜀漢的安危,其忠貞壯烈之氣,似又超過前表。

表中「鞠躬盡力,死而後已」之句,正是作者在當時形勢下所表露的堅貞誓言,令人讀來肅然起敬。

6樓:匿名使用者

告誡後主劉禪要親賢遠佞

7樓:匿名使用者

一、主旨概述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準備征伐曹魏。因後主劉禪昏弱,諸葛亮在出師北伐前深懷內顧之憂,臨行前上此表文,給後主以告誡和勸勉,希望後主認識到必須親賢遠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同時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對後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決心。

二、結構內容

本文分三部分,全都著眼於「出師」二字。第一部分談治國的大計,是為了消除出師的後顧之憂。諸葛亮這次出師時,劉禪才20歲,又昏庸無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受壞人蠱惑,必將導致國內政局不穩,對前方產生重大影響。

正因為如此,諸葛亮在這個部分裡不僅向劉禪反覆闡明開張聖聽、嚴明賞罰和親賢遠佞的道理,而且薦舉人才來管理「宮中之事」和「營中之事」。消除了這個後顧之憂,諸葛亮才能專力伐魏。第二部分是關於出師這一決策的說明。

這種說明不同於奏議,不是反覆陳說出師的利弊得失,而是陳情式的,就是陳述作者的心願。為此,諸葛亮歷敘身世,從「躬耕」說到「遂許先帝以驅馳」,又從劉備臨崩寄大事說到自己的決心,其間五次提到「先帝」,極力表達自己「感激」和「憂嘆」的心情;最後集中到一點,將出師伐魏視為「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這樣來說明出師的決策既能打動君主,又有利於說服持不同意見的人。

第三部分歸結全篇主旨。由此可見,本文結構具有重點突出、邏輯嚴密的特點。

《出師表》

三、議論中融以敘事和抒情

由於本文是秦章,是作者出師前向後主劉禪一地的恩主先帝劉備的兒子,現今的蜀國皇帝陳述意見,提出修明政治、興復雙室的主張,因此,全文以議論為主,在議論中融以敘事和抒情,以做到對劉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而達到勸諫的目的。論述切中要害,分析透闢,針對性強,寓情於議,值理交融,言詞懇切,說服力強。敘事寓情於事,委婉動人,感情真摯。

所敘之事,如推薦賢才,講身世,談經歷,都是為議論服務,使他對劉禪提的建議與要求,有理有據,更能使人信服。

由於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託付國家大事之任,此文全篇為他的「報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貫穿。在文中,他滿懷深情念先帝(提到先帝之處13次),滿腔摯愛諫後主(7次提及陛下),他對劉彈的反覆幼諫,諄諄叮嚀,言辭懇切,語重心長。忠義之理,殷切之情,處處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現了他這位元老重臣對劉氏父子的忠肝義膽。

統觀全文,開篇論及形勢以警其(劉禪)心,繼之以進諫舉賢以正其治,轉而自述平生以動其情,結尾點明興漢之主旨以勵其志。文中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更增加哀婉懇切之情。全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理至情濃,情理交融,使文章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從而成為千古「至文」,歷來為忠良義上推崇和傳誦。

四、質樸、懇切而精練的語言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報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貫穿全篇,處處不忘先帝「遺德」、「遺詔」,處處為劉禪著想,殷切期望他繼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復漢室」之大業。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質樸、懇切的語言風格。他心之所想,筆之所寫,請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

全文不用典,無比喻,去華麗,重真情實感,處處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長輩的口吻。

本文語言精煉,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對偶句式,如『特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上忘身於外」、「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這體現了東漢末年駢體文流行的時代風尚。本文有大量的合成詞,是出於諸葛亮的首創,不少詞經過他的提煉,後來成為富有生命力的成語,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出師表》內容,《出師表》的主要內容

內容來自使用者 閆豔紅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

誰有諸葛亮的後出師表啊,後出師表是諸葛亮寫的嗎?

出師表 已經明確了是表 表,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不是,收錄在古文觀止中的 後出師表 是諸葛亮寫的嗎?諸葛亮 後出師表 是第幾次出岐山時上的表?後出師表 據考證並非諸葛亮所作,而是後世文人託諸葛亮之名而作。前出師表 是第一次祁山時上的表。從後出師表的第一段看出,諸葛亮寫此文的目的是 說明...

出師表的思想主題是什麼,《出師表》的主旨是什麼?

1 表達諸葛亮對先帝的忠心,對先帝託孤的教誨與期望。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 嚴明賞罰 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 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2 寫作背景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為丞相。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境內呈現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