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士兵臉上為什麼要刺字,宋朝從什麼時候開始,停止在士兵臉上刺字

2021-03-19 18:28:14 字數 5135 閱讀 4283

1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五代時期的陋習,防止士兵脫逃

在臉上刺字

這樣,即便跑了,也能很快識別出來

宋朝從什麼時候開始,停止在士兵臉上刺字

2樓:匿名使用者

宋朝有在士兵臉上刺字防止逃跑的做法,以後推廣到所有的為官府服役的人都要刺字,刺字後發配服役,簡稱「刺配」。

應該是南宋末期廢除的

3樓:匿名使用者

王安石變法中有一條《將兵法》,規定實行大營制,規定將軍帶兵為本部兵,就不用再刺青以區分兵將了。廢除刺青就始於此時。不過後來王安石變法失敗後,又恢復了刺青制,直到宋亡都沒有廢除

4樓:匿名使用者

是宋神宗開始的,在王安石變法時改的.

為什麼宋代在犯罪的人和士兵臉上刺字怎麼殘忍?那不是毀容嗎?

5樓:匿名使用者

目的就是區別罪犯及士兵和一般人不同,其功能在於防止罪犯和士兵逃跑,如果逃逸,官府可憑著文刺逮人.因為當時士兵和罪犯都被社會視為賤民.士兵低下的社會地位,似乎不足以吸引平民入伍.

會入伍者,大多是出身低賤者.須注意的是,罪犯文刺與士兵文刺不同,根據宋史記載,重刑犯刺痕很深(宋會要輯稿.刑法),比較不容易隨著時間而消失.而且,根據觸犯的罪行不同,也會在不同部位,刺以不同的圖形.

如:「凡犯盜,刺環於耳後;徒、流,方;杖,圓;三犯杖,移於面。徑不過五分。

」(脫脫等編,《宋史》,卷201,〈刑法志三〉)至於軍人文刺,有許多學者已解釋過,可參考王曾瑜著的《宋朝兵制初探》.

6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讓他一輩子都背上恥辱的罵名,以警告世人!真他媽夠狠的!

7樓:匿名使用者

對待犯人是為了用來識別犯人身份,通常刺字和發配是伴隨在一起的,也是為了防止犯人逃亡.是一種懲罰手段,和古代對小民和罪犯的態度有關.

而士兵刺字,是為了防止士兵逃散,屬於兵戶制度流毒,又一說是講興起於唐藩鎮割據,當時徵兵達到十人一兵以上.同時還與宋的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有關.

8樓:杭州播揚

統治者喜歡怎麼定就怎麼定

9樓:匿名使用者

是古代的一種刑法方式,叫黥刑。是一種精神懲罰刑,讓人知道他是罪犯

10樓:笑郎君

使犯人今生今世背上囚犯的烙印。可以說從精神上讓他永遠抬不起頭。是一種對人格的侮辱。並可認證囚犯的身份。便於管理。

11樓:碧水戀戀

沒有理由,統治者喜歡怎麼定就怎麼定。

12樓:虛空羽雲

這樣才能警告其他人不要去犯罪嘛

宋朝當兵招刺,都是紋什麼字啊

13樓:匿名使用者

宋代對於紋身的態度,

基本上還是比較開放的。這除了其他多方面的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宋代的士兵,有刺臂、黥面的規定。對兵士刺臂、黥面,源於宋以前的唐末期和五代十國時期。

唐末五代之時,天下大亂,遍地用兵,而各地割據政權用兵打仗的目的,也無非是掠地守土,根本與民眾的利益無關。青壯被徵從軍,多數不得己,少數混飯吃,沒有什麼可以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士兵逃亡現象很普遍。為了制止士兵逃亡,就在他們的手背、胳膊或面額之上,雕刺花紋,以為標記。

凡是身有刺紋而逃亡的,被捉以後嚴厲懲罰。有宋一代,基本上沿襲了唐末五代的這一傳統,在很多士兵身上刺紋。宋代軍隊有三個軍種構成:

禁兵、廂兵和鄉兵。禁兵原是指拱衛京師的軍隊,是禁衛軍,後來不光駐紮在京師,也有被派往各地的,因此禁兵就相當於**軍。廂兵原是指京師以外的軍隊,因為主要駐紮在邊境地區,才被稱為邊兵。

鄉兵,則是民兵,農忙為民,農閒訓練,負責當地的治安和參與當地的戰事。士兵刺面紋身的,主要是廂兵。禁兵作為**軍,有很好的待遇,要加入禁兵行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一般不必擔心禁兵會逃亡,就用不著刺身文面了。

鄉兵在身份上是農民,雖然要有時要參加戰事,也主要是保衛家鄉的職責,不必東征西討,沒有逃亡的必要。廂兵就不同了。絕大多數的邊兵,都是遠離家鄉的,而且宋代還有「更戍」的規定,各地軍隊要定期輪流換防,廂兵必須要不停地移駐。

一般來說,廂兵戍所既危險又艱苦,所以,逃亡事件總要多一些。此外,駐防邊境的軍隊,也經常策略性地招募當地土著居民,這些土著,大多數是少數民族,沒有在正規軍中按照規章制度行事的習慣。為了這兩方面的原因,宋代對廂兵刺臂紋面,以加強約束。

北宋敗亡以後,南宋長期和金、元處在戰爭狀態中,禁兵、廂兵和鄉兵的劃分不那麼嚴格了,有戰事全民皆兵,更不用說軍隊內部的分工了。因此,刺臂、紋面的範圍,不僅限於廂兵了。莊綽《雞肋編》卷下:

車駕渡江,韓、劉諸軍皆征戍在外,獨張俊一軍常從行在。擇卒之少壯長大者,自臂而下文刺至足,謂之「花腿」。京師舊日浮浪輩以此為誇。今既效之,又不使之逃於他軍,用為驗也。

這條資料透露了兩個資訊:第一是宋室南渡以後,將領對士兵的文刺,有隨意化的傾向。既如本條所記張俊一軍,已經是相當於禁軍的角色,也居然「自臂而下文刺至足」,簡直是全身刺遍了;其二這樣的做法是仿效舊時京師開封「浮浪子弟」的做法,說明流俗的好惡,已經深入軍隊。

於此可見,在南宋以前,就是京城這樣所謂的「首善之區」,紋身也曾作為一種時尚。值得說明的是,所謂的「浮浪子弟」,大多是指殷富或權貴之家的子弟,與一般的市井之徒不同,可見進入宋代,紋身作為時尚,已經進入社會上層的一些人中。綜合分析,軍隊把紋身作為士兵身份的標記,必然使得社會上一般人,不再把紋身作身份低下的標誌。

相反的,卻以此自誇。

不特如此,紋身者還有自己的組織,並且在各種節日上進行比賽。《水滸》中李師師口中的「錦體社」,就是紋身者社團組織的名稱。周密在《癸酉雜識》中記載南宋京師杭州端午節的風俗,講到各類比賽表演性質的活動,其中就有「錦體社」的比賽,大約就是展示花繡的高低優劣。

14樓:匿名使用者

宋朝募兵的一大特點,就是刺字,故招募兵士往往稱為「招刺」。在士兵臉部,手部等處刺字,始於唐末。幽州軍閥劉仁恭強徵統治區的男夫,「命勝執兵者盡行,文其面曰定霸都,士人則文其腕或臂,曰一心事主。

於是境內土民,稚孺之外無不文者」(《資治通鑑》卷265)。後梁太祖朱溫在唐末混戰之際,「用法嚴,將校有戰沒者,所部兵悉斬之,謂之跋隊斬,士卒失主將者,多亡逸不敢歸」。朱溫鑑於軍士「亡逸」,「乃命凡軍士皆文其面,以記軍號。

軍士或思鄉里逃去,關津輒執之,送所屬,無不死者,其鄉里亦不敢容」(《資治通鑑》卷266)。當時刺字的目的,是為防止軍士逃亡,而刺字部位,已有臉、臂和腕等。

宋朝繼承五代遺制,每逢招兵,先進行體格檢查,「然後黯面,而給衣屨、緡錢,謂之招刺利物」(《嘉泰會稽志》卷4)。凡是當兵都須刺字,刺字的部位有臉、手臂,手背等。

宋仁宗時,將陝西鄉弓手「盡刺充保捷指揮」,「刺面之後,人員、教頭利其家富,百端誅剝」(《司馬文正公傳家集》卷34《乞罷陝西義勇第二上殿札子》)。看來北宋的禁兵和廂兵往往「刺面」。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詔說:

「京東、西、河北、河東、淮南、陝西路募兵,當部送者刺『指揮』二字。」(《宋史》卷193《兵志》)將「部送」京城的募兵,先刺上「指揮」兩字,以防逃亡。「指揮」兩字,自然只是兵士臉部黥文的一部分,因為此時尚未確定被募者撥隸禁兵的番號。

估計黥文的全部應為「驍銳第三指揮」、「雲翼第八指揮」之類,以識別軍士所隸的部隊番號。南宋時,宋高宗下詔「募河南、北、淮南土人有民籍者為振華軍」,「皆於左鬢刺『某州振華』四字」(《要錄》卷13建炎二年二月壬午)。宋寧宗時,湖南安撫司設定親兵,規定「撥充親兵,其元有已刺軍分〔人〕,於左手母指下添刺『湖南安撫司親兵』七字」,而往後出現缺額,「從本司招填,卻於左額角上刺七字軍號」(《宋會要》職官41之116)。

可見宋時軍士的臉部黥文也各不相同,並無固定不變的格式。北宋蕃兵最早並不刺字,由於「自來出軍,多為漢兵盜殺蕃兵,以為首功」,故後來「更於左耳前刺『蕃兵』字」(《宋會要》兵4之7)。

刺手臂的情況似較為少見。北宋末,河北、河東宣撫司奏請「召募人作義勇,止於右臂上刺字」(《宋史》卷193《兵志》)。這當是作為待遇較優的特殊刺字方式,因為只有捋起衣袖時,方能看到黥文。

刺手背往往用於某些鄉兵,弓手、效用之類,其待遇也高於刺面。宋仁宗時,種世衡上奏,主張「募蕃兵五千,涅右手虎口為『忠勇』字」(《宋史》卷191《兵志》)。當時還規定招募弓箭手,「於左手背上各據州軍名刺第幾指揮字」(《宋會要》兵4之2)。

宋高宗建炎時,規定各地弓手「已揀中者,即於左手背上刺『揀中弓手』四小字為號」(《宋會要》兵3之18)。依據以上的例證,宋時在臉、手臂,手背等部位刺字,是否存在以左方為上,以右方為下的慣例,尚有待進一步考察。宋時某些正規軍也可刺手背,如鎮壓楊麼後,設定水軍,「並於手背上刺『橫江水軍』四字」(《要錄》卷92紹興五年八月癸亥)。

宋寧宗時的《慶元條法事類》卷78《招補歸朝歸明歸正人》說,隸屬各路安撫司的效用,「小字於手背刺『某路安撫司效用』八字」。

在招刺當兵以後,如果投換他軍,亦須進行「改刺」。宋時有關改刺的記錄不少,如宋神宗下詔說:「馬軍兵級年五十以下,武藝生疏,給限教習不成,或體肥及指臂有病,可以教習步軍武藝者,並改刺步軍。

」(《長編》卷341元豐六年十二月癸酉)南宋初,宋高宗也下詔規定:「凡招軍,量增例物,其白身充募者全給,潰兵降盜及他軍改刺者半之。」(《要錄》卷6建炎元年六月丁亥)由於原來往往已在左手或左臉刺字,改刺的部位可能移於右手或右臉。

如前所述,湖南安撫司親兵在「左手母指下添刺」七字,也是一種改刺的方式。此外,還有加刺制度,如某些逃亡兵士**後,「刺『逃走』字」(《長編》卷467元佑六年十月丙子)。宋徽宗時,「立錢監兵匠逃走刺手背法」(《宋史》卷193《兵志》)。

南宋孝宗時,「湖南患役兵睥睨諸郡,擇便利去米,輒易姓名應募,盲刺其眉以別之者」(《水心文集》卷26趙不忑的行狀),這同樣是一種加刺方式。

當兵刺字,無疑是一種恥辱的標記,宋時只有某些罪犯、官府工匠和奴婢,也有這種待遇。正如蘇洶所說,自劉守光推行「黥面涅手之制」後,「天下遂以為常法,使之判然不得與齊民齒」(《嘉佑集》卷5《衡論下·兵制》)。北宋名將狄青由行伍出身,後來身居高位,「面涅猶存」,宋仁宗要他「傅藥除字」,狄青表示「願留以勸軍中,不敢奉詔」(《宋史》卷290《狄青傳》)。

南宋名將岳飛也有記載說是:『特刺效用」(《會編》卷207《嶽侯傳》)。後來岳飛在一份公文中說:

「飛以行伍賤隸,辱知朝廷。」(《金佗粹編》卷17《申劉光世乞進兵狀》)這裡的「行伍賤隸」雖為自謙之詞,也反映宋代軍士的社會地位,是相當低賤的。

南宋時一般實行效用、軍兵兩級制,而效用往往不刺字,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所以當時有些壯士不願募充軍兵,而只肯募充效用。然而效用兵的推廣,只是實現了黥兵制的小部分廢除。

元滅南宋後,才取消了黥兵制。

宋朝為什麼滅亡,宋朝是如何滅亡的?

1 原因 一是宋朝沒有完整的長城防線,無法防守北方強大的騎兵。二是宋朝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敵人,並且一夥強與一夥。三是宋朝接手的是一個國內四分五裂,動亂了二百多年的爛攤子。四是宋朝的敵人接連不段,一個敵人剛剛把野蠻戰鬥力衰退下去。另外一個更加 強大的敵人又崛起了。五是偏偏強大的敵人崛起之時,剛好是...

宋朝為什麼那麼弱?總被欺侮,宋朝的軍事為什麼一直那麼弱

宋朝在開國時,實力非常雄厚。不過後來因為施行內幹外枝的國策 防止武將叛亂,因為趙匡胤就是這樣上位的 20萬禁軍 最精銳最正規的軍隊 都在京城駐防。邊陲只有地方軍,僱傭兵,還有20萬禁軍分散在各處。而這一時期,各少數民族的快速發展壯大,西夏,遼國都很強大。又見宋朝邊疆虛弱,經常掠奪。後來的靖康恥,主要...

中國宋朝的經濟裡有多強,宋朝為什麼那麼富裕,經濟實力那麼強大呢?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 印刷業 造紙業 絲織業 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 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 發達,和南太平洋 中東 非洲 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宋代對南方大規模的開發,促成經濟中心南移。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 文化教育 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鹹平三年 1000年 中國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