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在古漢語詞典中有哪些解釋,者在古漢語詞典中有哪些解釋?????

2021-03-19 18:19:30 字數 5943 閱讀 1617

1樓:江戶川_新一

◎ 如果,假如:~果。倘~。假~。天~有情天亦老。

◎ 如,像:年相~。安之~素。旁~無人。置~罔聞。門庭~市。

◎ 你,汝:~輩。「更~役,復~賦,則何如?」

◎ 約計:~幹(ɡān )。~許。

◎ 此,如此:「以~所為,求~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 順從:「曾孫是~。」

◎ 指「海若」(古代神話中的海神):「望洋向~而嘆。」

◎ 指「若木」(古代神話中的樹名)。

◎ 指「杜若」(古書上說的一種香草):「沐蘭澤,含~芳」。~英(「杜若」的花)。

◎ 文言句首助詞,常與「夫」合用:「~夫陰雨霏霏,連月不開。」

◎ 用在形容詞或副詞後,表示事物的狀態:「桑之未落,其葉沃~」。

"者"在古漢語詞典中有哪些解釋?????

2樓:匿名使用者

【者】(一)助詞。

1.指人、物、事、時、地等。「……的」,「……的(人、東西、事情)」。

①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后》)②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廉頗藺相如列傳》)2.用在數詞後面,譯為「……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

①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

②或異於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

②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黔之驢》)

4.放在後置的定語後面,相當於「的」。

①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②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5.放在主語後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6.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後面,不必譯出。

①近者奉辭伐罪。(《赤壁之戰》)

②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

③遠者數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赤壁之戰》)②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鄒忌諷齊王納諫》)(二)語氣詞。

1.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②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3樓:匿名使用者

者助詞,主要有兩種用法。一種是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後,組成名詞性短語。如:

將藏之於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指南錄〉後序》)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採。(《採草藥》)

「者」的另一種用法是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後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後說明或論斷。如: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古之讓天之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五蠹》)

「者」有時放在時間詞之後,起語助作用,可不譯。如: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者」有時放在數詞後邊,可譯為「個」「樣」之類。如: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

"於"在古漢語詞典中有哪些解釋?????

4樓:匿名使用者

於 「於」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係。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範圍、物件、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於」「給」「由於」等。例如:

得復見將軍於此。(《鴻門宴》在)

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公輸》在……方面)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向)

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赤壁之戰》到)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雲。(《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故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於)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於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2.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

良曰:「長於臣。」(《鴻門宴》)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有時則只是表示物件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例如:

非常之謀難於猝發……(《五人墓碑記》)

3.放在動詞之後,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4.複音虛詞「於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於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係,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

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後,「於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於」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在這」「從這」等。

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在這職業上」《捕蛇者說》)

"則"在古漢語詞典中有哪些解釋?????

5樓:匿名使用者

十六.【則】

(一)連詞。

1.表示承接關係。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例如:

①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鴻門宴》)

②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③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④臨視,則蟲集冠上(《促織》)

2.表示條件、假設關係。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麼」「就」「便」。

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②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3.表示並列關係。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裡,表示分句之間是並列關係。可譯為\"就\",或不譯。

①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②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

③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④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4.表示轉折、讓步關係。表示轉折時,用在後一分句,譯為\"可是\"\"卻\";表示讓步時,用在前一分句,譯為\"雖然\"\"倒是\"。

①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②手裁舉,則雙超忽而躍(《促織》)

③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

5.表示選擇關係。常和「非」「不」呼應著用,譯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②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勾踐滅吳》)

(二)副詞。

1.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2.表對已然或發現的強調。可譯為「已經」「原來」「原來已經」。

①及諸河,則在舟中矣。(《餚之戰》

(三)名詞。

1.指分項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

①《論語》六則。

2。準則,法則。

①以身作則。

(四)動詞。效法。

①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輒」,總是,常常。

①居則曰:「不吾知也!」

【則是】只當是。

①與竇娥燒一陌兒,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竇娥冤》)

【則則】讚歎的聲音。

①連呼則則。

"也"在古漢語詞典中有哪些解釋?????

6樓:匿名使用者

十一.【也】

(一)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②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③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③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②當相與共謀之,勿令姊有窮途之慮也(《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①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

①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觸龍說趙太后》)②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病梅館記》)③豈獨伶人也哉!(《伶官傳序》)

7樓:匿名使用者

也 ye

《說文解字》:「也,女陰也。」段《注》:「此篆女陰是本義,假借為語詞。」

⑴同現代漢語「也」。例:

①那老兒也都相見了。

②看坐兒的也只是搬張短凳在夾縫中安插。

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斷語氣。例:

①虎見之,龐然大物也。

②河南樂羊子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③童寄者,郴州蕘牧兒也。

④曹公,豺虎也。

⑤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⑥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⑶用在句末,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

①以為且噬己也,甚恐。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③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雷霆乍驚,宮車過也。

⑤「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⑷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例:

①餘聞之也久。

②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

③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④是說也,人常疑之。

⑸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語氣。例:

①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②縛者曷為者也?

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例:

①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②苟政猛於虎也!

③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④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詰語氣。例: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例: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

⑴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

⑵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⑶豈獨伶人也哉!

(也者)⑴語氣助連用,起說明或解釋作用。例:

是鞭蕖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

⑵用在句末,表示反問。例: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也與)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帶有反詰之意。例:

唯求則非邦也與?

(也麼哥)句尾助詞連用,無實義。例:

枉將他氣殺也麼哥。

(也已矣)罷了。例: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為在古漢語詞典中有哪些解釋所在古漢語詞典中有哪些解釋?????

詳細字義 為為 為 w i 動 1 為的本義是母猴。象形。按字,從爪,古文下象兩母猴相對形 2 假借為 偽 做,作,幹,搞 do act make 我生之初,尚無為。詩 王風 兔爰 子為不知,我將不墜。左傳 定公十二年 為善者,非善也,故善無以為也。管子 樞言 變化則為生,為生則亂矣。管子 心術上 ...

因 在古漢語詞典中有哪些解釋, 為 在古漢語詞典中有哪些解釋?????

十三.因 一 介詞。1 依照,根據。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變法者因時而化。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2 依靠,憑藉。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 過秦論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燭之武退秦師 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傳 3 趁著,趁此。不如因而厚遇之。鴻門宴 因擊沛公於坐。鴻門宴 4 通過,經由。因賓客至...

古漢語字與詞的區別,古代漢語詞典與古代漢語字典有什麼區別

字和詞不是一碼事兒,嚴格來說,沒有關係。漢字記錄漢語的書寫單位,詞是漢語的專基本語法單位。屬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字並不是我們的研究物件。由於漢字的獨特性,漢字作為記錄漢語的一種工具,當然與詞也在存在量的關係。比如,有一字一詞型的,山 水 一字多詞型的,如 花 我給你買了花 這個月的錢花光了 有一詞多...